夜騎開封,太抽象,太傻逼了

1745個字 閱讀時長:6分鐘
中產先生 | 洞見時代 發現價值 講述生活
一場大型流量實驗。
– 1 –
本來我還納悶,已經年底了,去年這個時候哈爾濱文旅營銷已經火了,今年好像沒啥動靜。

沒想到,今年火的是夜騎開封。

大概意思就是鄭州高校的大學生,集體夜間騎共享單車50公里跨城去開封旅遊。
號稱青春沒有售價,夜騎就在當下

有人說,幾天下來,就有超過10萬騎行大軍湧入開封。

畫面可想而知,給大家看幾張圖:

半幅路面已經被佔,而且是機動車道,導致路面被堵,要臨時交通管制,影響夜間市民出行,也對自身安全造成影響。
大學生是騎共享單車出行的,到了開封就停在路邊,有的路口都堵死了,市民早上一起來都傻眼了,共享單車排程員也是欲哭無淚。
而且,共享單車都是有規定不得跨城,好多共享單車因為跨城丟失訊號,還被人偷走賣掉

不管是違反交通法規,還是違法共享單車使用規定,年輕人如此肆意消耗公共資源來揮灑青春的行為,並沒有網上傳得那麼酷。

甚至,在有關部門明確叫停騎行的情況下,他們又改夜間徒步去開封了。
這就顯得很抽象了,背後恐怕沒那麼簡單。
我們來分析一下。
– 2 –
1、一場大型流量實驗
誰是推手?
開頭我們就說了,這是文旅炒作,跟淄博和哈爾濱一樣,都是有團隊在操盤。
是不是當地有關部門參與,不知道,但無疑是跟前兩個一樣,都是透過短影片炒作流量來帶動的。
這已經是個成熟的模式:
先想噱頭:
淄博是報恩,哈爾濱是寵愛,開封是青春。
再炒流量:

搞點獵奇的事件營銷,淄博是高鐵,哈爾濱是小土豆,開封我估計是先找點人去騎行,然後買流量炒熱點,幾十萬就能搞定一波潑天富貴。

推波助瀾:

我們之前說過,現在的媒體一點都不專業,報道沒有深度,基本都是流量導向,沒有人反思這種夜騎行為帶來的現實影響,而是一股腦去吹捧去蹭這一波潑天流量。

炒作的人花點小錢推流,只要炒成熱點,全社會的資源會幫它發酵。

大家都活在流量裡。

所以:

與其說是一場文旅炒作,不如說是一次社交媒體大型流量實驗。
從淄博到哈爾濱再到開封,我們是看出來了:
這種實驗一試就靈,一按就高潮,妥妥的破天富貴。
太抽象了。
為什麼會形成這種現象呢?
2、年輕人被社交媒體重塑

為什麼會形成這種跟風的現象。

當然是因為社交媒體。

社交媒體是工具性的,短影片是極致效率的,是沒有價值觀的。

但是要引爆流量,必須是先要調動七情六慾甚至是重塑行為模式
現在的社交媒體,一個慣用的噱頭就是捧年輕人:
年輕怎麼都對,年輕人四處整頓,就是要去寵愛
淄博、爾濱,開封,都是這個套路,連那個付航說白了也是這麼回事。
這其實就是一種營銷手段,就像賣東西要先捧人,捧舒服了,才會買單,社交媒體也一樣:
當所有人都捧,都讚美的時候,你就會形成認同反饋,然後讓你幹什麼,你就幹什麼。
讓你千里趕烤,你就去了,不去的話對不起當地人的熱情;讓你夜騎開封,也義無反顧,不然就不夠青春不夠肆意。
這是一種人性弱點,被短影片研究得透透的:

當年輕人的行為模式被短影片重塑之後,只要丟擲一個預設的噱頭,就屁顛屁顛跑過去了,而且還特別開心。

在這種被投餵的認同裡,年輕人只會盯著那個被預設的青春肆意,而不在乎是否違反了交通法規,違反了使用規定,浪費了公共資源,甚至侵犯了他人的正常權益。
看到這麼多大學生無腦的行動,甚至在有高校老師批評之後,反而被網暴:
真的太傻逼了。
– 3 –
結語
從近期的事件來看:

瑞士捲事件,挑動男女對立,加深婚育恐懼;

股市網紅直播吹票,擾亂資本市場正常執行;
夜騎開封事件,影響交通秩序浪費公共資源。
……

不得不再次批評短影片:

這種極致效率的工具正在越來越逆天。

短影片的影響太大,而操縱它的成本又極低,這也意味著它離鐵板越來越近:

瑞士捲事件網信已經介入,直播吹票的已經被封號,夜騎開封也被叫停…

其他的,不展開了。

就這樣。
另外,
懂王歸來,先不要慌。
彪呼呼的懂王,讓國內不少人感到有點慌。其實先不要自亂陣腳,外部環境變壞,意味著內部刺激加大,同時一些推不動的改革也可以加碼推進,危機危機,有危也有機,不一定完全是壞事。
一文講清楚懂王迴歸帶來的影響,特別是你想知道的影響。
可以繼續閱讀:懂王來了,先不要慌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