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臨界點”,是指無數微小變化匯聚後的必然。就像時代的槓桿,一旦越過閾值,再微小的力量也能撬動整個結構的翻轉。
而在今天,我們看到了屬於創新醫療的臨界點。
過去的一年中,已有一批中國Biotech扭虧為盈。百利天恆37.06億淨利,信達生物3.3億淨利、康寧傑瑞1.66億淨利……都在講述著中國資產的全球聯通故事。畢竟在License out、NewCo等創新模式的加持下,2024年美國收穫的新藥,已有1/3來自中國藥企。
同樣的敘事也發生在醫療器械領域。動脈網創始人李大韜曾對醫療領域中的中國製造進行了完整調研,在口腔器械這一細分賽道,他發現90類原材料、零部件的國產化率已超過50%,過去供應鏈中被NMC死死卡住脖子的諸多關鍵環節,現已逐漸掙脫,所剩無幾。

動脈網創始人李大韜
那麼,當逆全球化帶來的風險不斷衝擊中國經濟之時,我們的創新醫療體系是否已積蓄足夠實力,去突破臨界點,藉助更廣闊的世界對沖危機?
帶著這一問題,來自產業、政府、投資、學校、研究機構等眾多醫療健康產業參與方齊聚2025未來醫療醫藥100強展會(2025VBEF),共同求索創新醫療產業的新生態、新力量、新路徑與新方向。
在此,動脈網對主論壇中的核心觀點進行了詳細梳理,試圖復現醫療領域行業領袖們的洞見與邏輯。
01
趨勢臨界點:宏觀浪潮變化解讀
把握醫療行業的發展脈絡離不開對於宏觀環境變化的細緻洞察。如今,人口老齡化與其健康的意識升級催生出大量新式需求,人工智慧、基因技術等前沿技術的突破則不斷顛覆傳統診療模式,重重挑戰與機遇背後,破局之道在於何方?
國家衛生健康委體制改革司原司長、南開大學老齡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許樹強以《醫療體系結構性變化機遇洞察》為題進行發言。他表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首先要深刻認識和高度重視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強調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標誌。

這也要求,公立醫院由過去的“以疾病為中心”轉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許樹強說:建立這樣一個新的醫療體系不容易,必須深化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從具體舉措上看,要加大和落實政府投入,推進編制動態調整,建立以醫療服務為主導的收費機制,完善薪酬制度,創新醫療衛生監管手段,注重資訊化、數字化、智慧化驅動。
南開大學老齡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原新同樣站在宏觀的角度審視健康機遇,以《老齡化下的產業需求變遷》為題進行了演講。原新表示:銀髮經濟的龐大圖景中,老齡產業是支撐體系運轉的骨架,老齡健康產業則是維持生命活力的血液。這種雙重核心地位的確立,既是對老齡化社會規律的理性回應,也是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

南開大學老齡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原新
那麼,要保證銀髮經濟的健康發展,必須優先夯實健康產業根基,才能讓老年銀髮群體真正成為銀髮經濟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增進老年人的福祉,最終實現“老有所養”轉向“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老有所安”的跨越。這既是產業發展的邏輯,更是文明社會對生命價值的終極關懷。
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國屏帶來了宏觀健康經濟的增量空間,論述了《空間生命科學和空間生命研究》。簡單來說,空間生命科學和空間生命研究的研究體系包含從分子生物學到細胞、組織、器官、個體到生態環境的每一個環節,意在藉助特殊的空間試驗條件,發展地面國民經濟和創新的人民醫療健康服務。

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國屏
趙國屏在演講中表示:國際上的空間生命科學研究開展較早,國內直至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進行相關研究,但我們仍有趕上的機會。我們擁有大量生命醫學的Biodata,又補上了若空間站高質量的環境data。若能將兩類資料結合起來研究,前途一片光明。
輕鬆健康集團執行副總裁馬孝武藉助《以AI之力,造健康之勢——輕鬆健康啟用品牌AI新勢力》論述了AI之於醫療的意義。在他看來:AI不僅僅是技術的工具,更是重構健康服務生態的關鍵變數。

輕鬆健康集團執行副總裁馬孝武
至於AI如何賦能醫療健康生態這一問題,馬孝武以輕鬆健康集團的應用為例進行了解答。首先,輕鬆健康集團自主研發的核心引擎AI care,整合大資料、服務模型與資金運轉機制,構建起一個自我學習、可持續的智慧健康生態系統。以此為基礎,輕鬆健康集團與保險公司、醫藥公司、健康機構達成合作,圍繞智保、慧篩、雲科三大維度構造AI生態,分別提升保險質控力、早篩精準力、科普的智慧力,實現醫療健康服務從風險管控到早期干預,再到認知普及的全鏈條升級,為使用者構建三角健康模型。
此後,由健康增長社秘書長汪蕊、動脈網創始人李大韜、美年健康集團董事長俞熔和京東健康醫藥業務部數字營銷部負責人範靜參與的健康增長社成立儀式圓滿完成。伴隨醫改深化與政策驅動,我國醫藥行業正經歷從“以醫院為中心”到“院內外協同”的結構性轉變。傳統渠道在紅海中掙扎,好產品苦尋增量渠道,資料孤島割裂供需,低效匹配吞噬增長。工業企業和器械企業都開始加速佈局院外市場,以尋求增量突破。在此背景下,由動脈網發起成立健康增長社,將聚焦醫藥健康行業最優秀的產品方與最頭部的新渠道,打造最大的中國醫療健康商業增長交易場域。

健康增長社成立儀式
從左到右依次為健康增長社秘書長汪蕊、動脈網創始人李大韜、美年健康集團董事長俞熔、京東健康醫藥業務部數字營銷部負責人範靜
02
民營醫療體系臨界點:新產業變革下的民營市場發展
拆解宏觀環境完畢後,在方正證券醫藥首席分析師周超澤的主持下,愛爾眼科醫院集團總裁李力、聯合麗格董事長李濱、夏爾巴資本創始合夥人蔡大慶同臺進行圓桌談話,將話題下放至民營醫院領域,嘗試破解民營醫院體系變革的臨界點。

從左至右依次為方正證券醫藥首席分析師周超澤,愛爾眼科集團總裁李力,聯合麗格董事長李濱,夏爾巴資本創始合夥人蔡大慶
愛爾眼科醫院集團總裁李力指出:中國未來醫療體系將呈現三元結構分層發展。首先,基礎層是"基本醫療服務",承擔醫療機構的公益性職能;其次,升級層為"消費醫療服務",隨著居民健康需求升級和消費能力提升,這一領域將釋放最大發展潛力,成為醫療價值創造的核心板塊;最後,創新層是"商業保險+醫療服務"模式,透過支付端變革重構醫療服務生態。李力強調,在目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民營醫院必須精準把握這三重市場定位,方能在轉型浪潮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聯合麗格董事長李濱從醫美角度分析了相關民營醫院的發展趨勢:醫美近年快速發展,在一、二線城市的滲透率已經很高,在三、四五線城市還有空間。但從整體上看,最初的紅利期已經結束,市場進入存量競爭時代。
這是一個關鍵的臨界點,傳統的市場的激烈博弈導致了醫美領域開始分化,面向外科、皮膚科以及保養類的產品會相繼出現。隨著醫美的進一步普及,男性以及中老年市場都有很大的空間,甚至醫美會和大健康產生關聯。
夏爾巴資本創始合夥人蔡大慶則是向大家分享了民營醫院的一些新的機遇。在他看來:過去數十年中國的醫療服務主要是在學習海外成熟的經驗與教訓,而如今,國內領先的民營醫療機構已經有一些質優價廉的技術、經驗可以向外輸送,不僅是東南亞、一帶一路。現在不少高中端的醫療機構都在尋求海外路徑進行發展。在國內競爭較為激烈的環境下,他認為向外尋求機遇,可能找到一定的出路。
03
全球學術中心遷移浪潮下的中國機遇——知識流動、產業轉化與生態重構
在科研創新探索中,學術頂刊起著燈塔引領作用。它展示著全球前沿科研進展,促進著學術思想的碰撞交流與繁榮,推動產業的突破與變革。但是,由於國內缺乏頂級期刊,大量科研成果流向海外。中國每年向海外學術期刊投稿總費用,可以建造一艘航空母艦。
因此,在握住醫療變革的臨界點前,我們或需建立更多屬於我們自己的學術頂刊,挖掘最前沿科研成果的價值,並將這些成果好好留存下來,推進中國科研的向前發展。
為此,科學雜誌《Science Robotics》創刊主編、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楊廣中藉助《Science for Robotics, Robotics for Science:一本機器人頂刊的學術啟示錄》一題,或許能為醫療領域的科研從業者們帶來新的思路。

科學雜誌《Science Robotics》創刊主編、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楊廣中
楊廣中認為:一本能夠集合高質量文章的雜誌對於行業而言非常重要,前瞻的理念下,它能真正將整個領域未來的方向進行重塑。同時,好的雜誌還要能成為一個平臺,這個平臺不只是服務於本領域研究者們的共鳴,還要能將其他領域的研究者們吸引進來,透過跨行業研究促進本領域的發展,亦透過本領域的發展拓展其他領域的發展,這便是高質量雜誌的意義所在。
為進一步探索中國建立高水平學術期刊的可能,動脈網創始人李大韜邀請楊廣中、陳科及《科學通報》&《ScienceBulletin》編輯部主任安瑞進行了進一步探討,試圖解答學術期刊為什麼成為熱點,學術期刊怎樣運營等問題。

從左至右依次為動脈網創始人李大韜,科學雜誌《Science Robotics》創刊主編、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楊廣中,《科學通報》&《ScienceBulletin》編輯部主任安瑞,TheInnovation學術期刊創始人陳科
圓桌之中,安瑞以Science Bulletin近10年的改革和發展為例,講述了一流科技期刊品牌塑造的相關策略。
面對學術期刊怎樣運營這個問題,楊廣中藉助《Science Robotics》的經歷將其總結為4個字——引、育、託、破。
“‘引’是要將不同領域的學者引到機器人方向來,踐行Science for Robotics,Robotics For Science的理念;‘育’是組建專業編輯團隊主動介入前沿研究,為大家提供平臺;‘託’是把大家的成果託舉起來,且要能托出高度;‘破’是我們現在正在做的,去引領大家完成突破性的工作,真正推動科研、產業的發展。”
04
趨勢臨界點:產業革新方向解讀
除了尋求頂級學術期刊指引產業發展方向,我們也需關注行業內各個企業的發展。畢竟,是他們最終完成科研的轉化,將這些價值最大程度地開發出來。
上海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創始院長、聯影智慧聯席CEO沈定剛透過《大模型驅動場景再升級:醫療智慧體創新與實踐》談到了近年來持續火熱的大模型。沈定剛認為:大模型與智慧體技術正為醫療領域開闢全新應用場景,但其臨床落地仍面臨一些約束。譬如,醫療資料天然存在壁壘,跨機構資料互通尚未完全打破;演算法對醫學場景中模糊性問題的處理能力存在邊界,部分臨床決策依賴經驗直覺難以被完全建模。

上海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創始院長、聯影智慧聯席CEO沈定剛
他還表示:醫療智慧化的終極突破在於模型架構的融合創新。單一依賴大模型無法破解醫療領域的"不可能三角",唯有透過小模型的專業深度與大模型的泛化能力結合,方能在保證醫療質量的前提下,實現診斷普惠與成本可控。聯影智慧過去8年的實踐印證了這一路徑:基於海量臨床資料訓練大小模型協同系統,既解決複雜場景下的精準決策問題,又透過輕量化部署提升基層可及性。這種混合架構或將成為中國醫療智慧化破局的關鍵。
達摩院醫療AI實驗室資深技術專家、多癌篩查技術負責人張靈以《AI醫療影像:平掃CT多癌篩查技術探索主題》為題講述了醫療AI的具體應用。他表示:傳統單癌篩查效率低、假陽性率高,新興液體活檢雖可多癌種檢測,但成本高昂。相較之下,平掃CT+AI篩查效能超專業醫生,CT拍攝成本僅需40-300元,較傳統單癌組合篩查方案降低約3000元,因而平掃CT+AI方案可能更能適應市場的需求。

達摩院醫療AI實驗室資深技術專家、多癌篩查技術負責人張靈
經技術驗證顯示,達摩院的AI模型在平掃CT中篩查多種癌症表現優異: 胰腺癌篩查敏感性達95%;食管癌篩查PPV可達18%(胃鏡PPV約2%);胃癌篩查有望提前3-6個月預警;腸癌篩查效能可比血液/糞便檢測,且無需腸道準備。未來將實現"一掃多查":單次CT同步篩查癌症及慢病(如脂肪肝)。目前該AI已支援癌症與慢病自動檢測,透過雲服務/一體機部署,累計服務超5000萬人次,成功構建起從技術研發到臨床落地的完整閉環。
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集團)常務副總裁兼首席商務官劉雨則以《新質生產力,5G遠端機器人手術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分享了5G遠端機器人手術在基層醫療的應用潛力。據劉雨介紹依託我國400萬個 5G 基站的建設,微創實現了手術場景經濟可行性突破,將單例跨省手術成本較傳統模式大幅降低。

自2025 年4月獲全球首張遠端機器人手術註冊證,微創現已完成超過 400例遠端跨區域手術,包括國內 5000公里外肝切除、婦產科及兒科手術,海外跨洲際的遠端手術,更是完成了世界首例衛星遠端手術,讓新疆克州患者無需奔波即可享受江蘇專家手術,真正實現了"讓天下沒有難做的手術”的初心。
要易雲科技副總裁金春梅在會上以《醫藥行業的財稅合規紅線與創新邊界》為題,分享了科研成果商業化以後,在商業化過程中會有怎樣的財稅影響。她認為:醫藥行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合規升級挑戰。在強監管環境下,企業推廣的財稅合規性成為稅務審計、市藥監及證券監管部門審查的重點。虛開發票、虛構業務、資金迴流等傳統違規操作在金稅四期系統下無所遁形,企業一旦觸碰紅線,將面臨行政處罰乃至刑事追責。

要易雲科技副總裁金春梅
穿透式監管要求企業構建全流程合規體系。這一形式下,數字化智慧工具成為破局關鍵之一。據金春梅介紹:企業可透過SaaS系統實現業務流、合同流、財務流、發票流、資金流“五流合一”,從事前供應商准入篩查、事中推廣行為記錄,到事後自查支付,形成數字化合規閉環。
在全球醫療科技競速的浪潮中,中國正以突破者的姿態,邁向一片“無人之境”。從人工智慧輔助診斷系統超越人類醫生精度,到基因編輯技術攻克罕見病治療難題;從國產高階醫療器械打破國際壟斷,到遠端醫療網路覆蓋偏遠山區,中國醫療創新的每一步都在重新定義技術邊界與人文關懷的融合。
然而,無人之境的開拓註定伴隨挑戰。未來,這片無人之境將不僅是科技的荒原,更是人類共同健康福祉的新大陸。突破,永無止境;創新,生生不息。

如果您認同文章中的觀點、資訊,或想進一步討論,請與我們聯絡;也可加入動脈網行業社群,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