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復工後,人工智慧工具DeepSeek的熱度還是一直很高。我之前試著用DeepSeek輔導孩子寫作業,步驟都能列出來,確實是好用,估計不少姐妹們也和我一樣體驗過了。
DeepSeek爆火後,這個AI工具的創始人梁文鋒也跟著徹底火出了圈。
梁文鋒是個行事相當低調的80後大佬,出生於廣東湛江,父母都是普通的小學語文老師。他17歲就考上了浙江大學的電子資訊工程專業,畢業後就開始了創業之路。2023年,他創辦了人工智慧公司深度求索,研發出了DeepSeek。

梁文鋒 圖源網路
低調的梁文鋒很少接受媒體採訪,網上能找到的他的公開發言極少。最近少有的一次不露面採訪是在2023年7月,梁文鋒和一家知名投資領域媒體暗湧wawes聊了聊。
在那次訪談中,梁文鋒真誠地講出了他為DeepSeek團隊招募人才定下的標準。這個標準和名校學歷、名企履歷、資深行業背景都沒有關係,很讓我感慨。他們的招人標準,跟咱們平常想的真的不太一樣。
DeepSeek要的是不一樣的人
大部分人可能不知道,DeepSeek的研發團隊特別小,只有不到140人,比位元組、百度、騰訊等大廠千人以上的大模型團隊人數少得多。
可就是這麼個小團隊,做出了世界頂尖的大模型,這一度引發了外界的種種猜測。
比如OpenAI前政策主管、Anthropic聯合創始人Jack Clark認為:“DeepSeek僱傭了一批高深莫測的奇才”。
結果梁文鋒在接受採訪時說,哪有什麼奇才,他們招人就看兩條:熱愛和好奇心。
一開始看到梁文鋒這個回答,我還以為他只是給了個比較虛的答覆,就和一些年輕人找物件說自己沒要求,結果真去相親,收入、學歷、長相、家境每樣都得卡一樣。
查了更多資訊深入瞭解以後我震驚了,梁文鋒他是在玩真的!

DeepSeek操作介面 圖源unsplash
DeepSeek的招聘體系的確不追求一般公司所期待的那種經驗豐富、履歷完美的候選人。他們的團隊中很多人是應屆生和剛畢業一兩年的年輕人,一些人不但不具備大模型經驗,連專業都不對口。
DeepSeek團隊中的一些成員現身說法,切實地證明了梁文鋒的發言。比如有一名畢業於物理專業的DeepSeek員工,說自己是一次偶然機會自學了計算機。
還有一名DeepSeek運維工程師直白地說,加入公司前,他就是一個沒有任何相關經驗的“小白”。
“熱愛”是梁文鋒是最看重的人才特質,經驗、學歷等其他因素在他眼中並沒有那麼重要。
姐妹們應該前段時間都聽到過,有一位95後天才少女被雷軍以千萬年薪挖角。這個女生是DeepSeek團隊的前核心成員,名叫羅福莉,她也是屬於典型的熱愛驅動型人格。
在學生時代,羅福莉曾經忠實於自己的興趣,毅然決然冒著極大的風險從北師大的電子專業轉到了計算機專業,一度排名倒數,靠著通宵達旦地惡補專業知識才把課業追上來。

AI天才少女 羅福莉
後來她保研到北大,畢業先進入阿里達摩院研究AI,之後來到DeepSeek研發團隊成為技術骨幹,一路上都是靠著對技術的熱愛前行。
羅福莉曾這樣描述她的研發工作:


計算機coding它真的是很確定的事情,它會告訴你我的bug出在哪,你幫我修復就好了,鏈路非常短,幾秒就能收到這樣一個反饋。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純粹的事情。


羅福莉在訪談中談及工作
一講起她的工作,羅福莉的嘴角就開始不知不覺地上揚,coding是這位“天才少女”的一生所愛。梁文鋒願意用重金為DeepSeek團隊招募的,都是像羅福莉這樣找到自己天賦和熱愛的一批人。
聽話的乖孩子,在AI時代大機率被淘汰
招到了對工作有熱愛的人才之後,梁文鋒對他們的管理方式也很特別。
梁文鋒說,他會交給這些人重要的任務,但不干預,讓他們自己想辦法。
他說:“每個人有自己獨特的成長經歷,都是自帶想法的,不需要push他。探索過程中,他遇到問題,自己就會拉人討論。”
他說:“讓每個人有自由發揮的空間和試錯機會,創新往往都是自己產生的,不是刻意安排的,更不是教出來的。”
這種“散養”模式,聽起來是不是很新鮮?
作為家長,其實我看到梁文鋒的這種發掘和培養人才的方式,我一方面感覺很受啟發,另一方面也有點想反思自己。
因為我發現,我好像從來都不放心“散養”孩子,我總是或多或少地push他們,告訴孩子應該這樣做、那樣做,要求他們要聽話乖巧,要好好學習……

看起來我好像很愛我的孩子,把我的孩子照顧得很好,可現在想想,這可能並不是最好的辦法。
孩子雖然小,也都有自己的想法,是個“小大人”。如果孩子事事都順應家長,肯定不是因為孩子的想法恰好和父母一致,只是因為孩子們懼怕家長,壓抑了自己的不滿沒有表達而已。
咱們做家長對孩子如果和梁文峰對待他的員工一樣,少干預和push孩子,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會不會是一個更好的養育方式呢?
看看DeepSeek取得的成就,好像一定程度上已經給出了我們答案。
在查詢相關資料的過程中,我還發現了一個數據,中國青年報曾經調查過2000人,有一半以上的人覺得對自己的人生沒有掌控感,有“配角綜合徵”,並且覺得這樣的原因是小時候被家長教育當“乖孩子”。想想看,這多讓人揪心啊。
梁文鋒管理員工的方式,其實給我們當家長的提了個醒。與其總是管控孩子,不如像他那樣,信任孩子,讓他們自己去探索。這樣,孩子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熱愛,發揮自己的個性。
考慮到我們將馬上(甚至已經)步入AI時代,人的“個性”只會越來越重要。盲目隨大流的想法與行為太容易被AI取代了,我相信,未來的時代會獎勵懂得“做自己”的小孩。無論是考慮到孩子的身心健康,還是考慮到未來的社會大趨勢,咱們都應該試著更多地學會放手,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
如何讓孩子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
AI時代,人的創造力將成為最寶貴的東西。而從孩童時代就被培養和鼓勵的好奇心與探索欲,就是讓孩子未來能夠擁有創造力的法寶。
在對孩子適時“放手”,充分尊重孩子個人意願的前提下,想要陪伴和引導孩子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我覺得我們家長不妨做一做下面這些事:
1.給孩子提供豐富的資源
孩子就像是一棵小嫩芽,環境裡得有足夠的“養分”,才能支援ta成長。
為了給孩子一個好的知識文化環境,我們可以經常帶孩子去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等知識文化資源豐富的設施去參觀和遊覽。平常出去帶孩子旅遊也是個好方式,在走遍祖國大好河山的同時,適時地給孩子科普路上涉及的一些歷史文化知識。

在家裡,咱們也給孩子準備點好東西。買一些不同種類的書籍,像《十萬個為什麼》《小王子》《海底兩萬裡》這些,孩子可以隨時翻看。還可以下載一些紀錄片,比如《藍色星球》《航拍中國》,這些紀錄片畫面美、講解生動,孩子看了之後,肯定會對世界充滿好奇。
注意,這裡並不是要求大家逼孩子讀書,那就又變成控制型教育了。我們要做的只是儘可能帶孩子接觸到不同學科、不同行業的知識,讓孩子見識到寬廣的世界。接觸得多了,孩子才更容易發現自己喜歡和擅長什麼。
2.支援孩子的小實驗和小專案
是不是很多姐妹的孩子都喜歡拆拆裝裝,有時候甚至弄得家裡一片狼藉?
別急著生氣,其實這反而是孩子對這個世界好奇,有創造力和探索欲的一種體現。
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的這種熱情,讓孩子做一些簡單的科學實驗,或者陪伴孩子完成一些他感興趣的專案,讓孩子為自己設計一個包包、規劃一次家庭出行等等。
家長負責陪伴引導,孩子獨立完成專案,這其實可以被歸類為專案制教學方法,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效果非常好的教育方式之一。
很多國際學校這方面做得特別好,比如北京有一所老牌國際學校,採用專案式教學的思路讓孩子們從0開始完成原木餐廳專案、野生動物保護專案,孩子們從策劃到落地全案包攬,鍛鍊了創意策劃、動手操作、協調執行等多方面的能力,我們家長可以多多借鑑,有條件也可以找類似的公開活動讓孩子參與。

圖源:北京某國際學校新聞
3.鼓勵孩子多提問、多嘗試
孩子天生就是好奇寶寶,總是有問不完的問題。其實一個人如果停止提問,就代表ta對這個世界失去了好奇,所以我們當家長的要守護好孩子眼中對世界的好奇心,少一點兒不耐煩,多傾聽和解答孩子們的問題。
哪怕有時候咱們家長自己也不知道問題的答案,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查資料、一起探索,或者讓孩子繼續去和他的老師、同學交流。無論如何,我們要對孩子千奇百怪的“為什麼”保持積極的態度,讓他們知道,探索未知是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

梁文峰曾在訪談中說:“很多人覺得大模型領域前50名頂尖人才可能不在中國,但也許我們能自己打造這樣的人。”
大家可能會覺得他的結論有點過於樂觀,不過我覺得,如果咱們家長們能給孩子更多自由空間讓孩子發展自我,社會上形成追求硬核創新的整體氛圍,未來中國一定會成為一個領跑全球的創新型國家,這一天不會太遠。
姐妹們有商品、育兒等方面的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找“大管家”,她貼心又靠譜,包解決,包滿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