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第一天,我被裁員了…”

01
昨天我們同事群裡突然炸開了鍋。
因為一個老同事突然發了一條資訊在群裡,說他們公司要裁員了,甚至“裁員一半”……
老同事剛過完40歲生日,本來還想大展宏圖呢,沒想到竟然收到要裁員的壞訊息,一下子心情跌落到了低谷……
最近矽谷科技公司很不安寧,剛過完中國新年,壞訊息一個接一個地傳來。
先是微軟大裁員,引爆了2025年的失業潮。
然後是Facebook大裁員,要裁將近4000人。
甚至著名的軟體公司Salesforce宣佈,2025年將不會招聘任何一個軟體工程師
這些都是我當年畢業時,做夢都想去的公司啊,工資高、福利好。沒想到短短十來年,變化太大了……
為什麼這些科技公司這麼慘烈呢?
就是因為之前的chatGPT,現在的deepseek,讓AI越來越智慧,寫的程式越來越好,都可以替代程式設計師幹活了。
就像Salesforce老闆表達的那樣:
AI已經將生產力提升了30%,尤其是那些機械性的、重複性的工作,AI搞定完全沒問題,公司已經不再需要那麼多工程師了……
02
我們公司也裁員,但是我們公司的裁員分佈很有意思。
像我們這種搞晶片研發的還比較安全。
因為晶片需要很多人腦的創意,要規劃晶片設計,要寫verilog,要分析波形圖,AI目前是沒法搞定晶片的。
但是有些部門就比較糟糕,比如專門負責給客戶提供技術支援的應用工程師,被裁了不少。
因為這個職位取決於經驗,以及對公司產品的熟悉程度。
之前客戶有問題,他們就會找出知識庫裡的資料,幫助客戶解決。
可是現在好了,這些重複的經驗AI完全可以搞定,以後客戶有問題,AI直接就能回答了,再也不需要那麼多人了。
所以昨天我們這些老同事還在感慨,說從事核心技術研發是多麼的重要。
如果一個人經常做著重複性的、沒啥創意的工作,那麼在如今的AI時代,可太危險了!
03
前幾天我看了deepseek的CEO梁文峰的一個訪談。
說梁文峰出生在廣東湛江的一個小鎮上,父親是一名小學老師。
梁文峰從小就沉迷機械拆解,小學時偷拆家中老式收音機,發現喇叭磁鐵能吸附鐵屑後,就嘗試用銅絲繞制線圈自制簡易電磁鐵。
父親看見收音機被兒子拆的面目全非,非但沒有責備,反而把那些報廢電器都帶給兒子,讓他拆解研究。
而就是這種不斷地實驗,培養了梁文峰好奇心和創造力。他特別喜歡透過實驗探索問題的答案,而父母也給了他足夠的試錯空間,可以讓他盡情發揮自己的創意。
所以,幾十年後,梁文峰做出了deepseek這麼偉大的AI產品!
因此如果你來到DeepSeek杭州總部,將看到展覽廳裡陳列著一臺90年代的“飛躍牌”收音機。
那就是梁文鋒少年時拆裝過37次的實驗品!
邊上的標籤寫著:
所有偉大的創新,
都始於對現狀的“不合理”拆解!
而正是這種“不合理”拆解,頻繁的試錯,才是梁文峰成才的核心驅動力。
04
那怎麼讓孩子透過這種不合理拆解,提升孩子創新能力呢?
正好昨天下午接女兒回家,她一見到我就問我一個問題:
爸爸,下雨天的時候,如果電線掉到了地上的積水裡,人踩到這片積水,會有危險嗎?
她這個問題讓我突然感到很新奇。
女兒問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因為前幾天我們這下大雨,有一處高壓線被樹壓斷了,電線落在了地上的積水坑裡。
因此老師就問了學生們這個問題:
電線在積水坑裡,人還能踩進去嗎?
這個問題迅速引發了學生們的熱議,有的孩子覺得安全,因為水不導電,有的孩子覺得不安全,人可能會觸電。
老師只是笑了笑,沒有給答案,而是讓學生們回家自己找答案去。
05
當女兒問我的一剎那,我下意識地想告訴女兒答案。
可是一想到梁文峰那句“對現狀的不合理拆解”,我突然停住了。
其實找答案不是難事,可以問Google,也可以問deepseek,都能給孩子正確的答案。
但我覺得難點在於,如何讓孩子學著梁文峰那樣,進行不合理拆解,自己動手,探索出答案。
這才是對父母最有挑戰的地方!
因此,我改變了思路,給女兒定了個實驗課題,就是“水能導電嗎?”
我給女兒找了一個做虛擬實驗的App,叫做“NB實驗室”。
在這裡,我們搭建了一個電路,有燈泡,有電池,有電線,還放了三盆水。只不過這個水的成分有所不同,從左到右依次是鹽水,自來水和純淨水。
女兒把電線插入到不同的水裡,觀察燈泡的變化。
結果發現,不同的液體,竟然燈泡的亮度完全不同。
  • 純淨水裡,燈泡完全不亮;
  • 自來水裡,燈泡有亮,但是比較暗;
  • 鹽水裡,燈泡的亮度最高。
由此可見,完全純淨的水是不導電的,可是水裡一旦有雜質就會導電。
講到這裡,我再問女兒:“下雨天的水坑,電線掉進去了,人還能踩進去嗎?”
妹妹瞬間給了我答案:“NO!因為那個水坑不是純淨水,有雜質,所以會導電,不能踩!”
Bingo,老師佈置的作業圓滿完成!
06
最近經歷了好多事,有科技大廠的裁員,有deepseek的橫空出世,有輔導女兒的創新思維。
我也逐漸開始明白一個道理:
技術革命的巨輪從不因人類的惶恐而停滯,它只敬畏那些敢於在廢墟上重建規則的人。
當AI重構生產力時,人類最鋒利的武器並非對抗AI的精妙,而是保有“不合理的追問”,像少年梁文峰拆解收音機般,透過親身實踐,探索科學背後的奧秘。
唯有如此,我們的孩子才不會被AI替代,相反成為駕馭AI的那個人!
團購預告
我們明天會介紹一款幫助孩子學習物理、化學、生物的App——“NB實驗室”
它就像一個虛擬實驗室,和教材完全同步,引導孩子透過做實驗,探索科學背後的奧秘,理解物理、化學、生物那些難解的知識點。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入群,領取免費體驗!
我們也會請NB實驗室的老師,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款App的使用,歡迎預約來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