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動
編輯/三三
“我就想出去看看,看看日子還有沒有別的過法。”
電影《出走的決心》裡,女主脫口而出的這句話,正在悄悄成為現實的一個註腳——在那些穿越山海旅行主角中,開始越來越頻繁地出現阿姨們的身影。
在這個“五一黃金週”,有心的人不難發現,在熙熙攘攘的車流中,在方向盤背後,正在出現一些新的面孔。根據統計,僅2025年春節假期,55歲以上女性自駕遊客佔比達30.8%。
一場以方向盤為權杖的出行革命正在高速公路上悄然上演。手握方向盤的阿姨們,追逐的不僅是風景,也是對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第一批遠行的阿姨們,已經上路了
中國媽媽們的車輪,總是先碾過自己的影子。
和她們一起度過的,是幼兒園門口的電動車,是菜場裡吱呀作響的購物籃,是凌晨五點掃向補習班的後視鏡。導航裡永遠只有三個地址:學校、醫院、家。
在握起方向盤之前,陳玉梅也“旅遊”過很多次,但大多數時候,她都沒有決定行程的權力。像無數的老年人旅行團一樣,那些旅遊大都面貌相似:跟團式打卡全國熱門旅遊景點,“上車睡覺,下車拍照”。

在過去,自駕往往是屬於男性的特權。
根據2021年的資料,在中國的4.8億駕照持有人中,三分之二是男性。每年數十億人次的自駕遊市場,男性更是佔據主導地位。
在陳玉梅經常刷的短影片軟體上,一個以駕校女學員出糗為主要內容的賬號,影片經常有上萬點贊。
所以,當50歲的陳玉梅決定去學車時,她才發現一切都進行得十分順利——簡直是過於順利了。
此前一直覺得自己“學不會”開車的陳玉梅,科目二、科目三……全都“一把過”。
自駕的蘇敏阿姨、“種完麥子就往南走”的麥子阿姨……隨著越來越多女性“在路上”的故事,激勵了很多阿姨走出家門。

在學會開車5年後,陳玉梅也開始了自己的第一次自駕之旅。
陳玉梅的自駕路線,是位於中國西北的甘青大環線。
從黃河邊上的蘭州出發,一路向西,沿河的路很平,遠處的山脈連綿起伏,空氣裡帶著淡淡的泥土香。
駛過幾百公里的高速公路,她來到張掖。把車停在觀景臺,目睹落日把山巒染成胭脂色,比一切導遊的解說詞都更能詮釋“丹霞”這個詞的美妙含義。
繼續向西,下一站是嘉峪關。在萬里長城的末尾,人與土地的碰撞,讓堅硬也能變出呼吸。她給自己加油:把心中的“牆”也拆掉,才能翻過新的人生高峰。
進入青海省境內,路過高山草甸,空氣越發稀薄,但風景也更開闊。抵達了青海湖後,陳玉梅坐在岸邊,用手機錄下一段影片:湖水在陽光下波光粼粼,遠處牧羊人趕著羊群平靜吃草。在這裡,忙碌、煩惱似乎都被一陣風吹走,留下滿心的平靜。

在格爾木露營的夜晚,風吹動帳篷獵獵作響。陳玉梅把手機放在支架上和女兒影片聊天,連這個當初最支援她的人,現在都有點被她的行動力折服。
經歷過生活中風暴的女人,比誰都知道怎麼在生活裡換擋。無論學車還是自駕,和阻擋她走出家門的東西相比,所有的這些困難都不值一提。而坐在副駕駛上的嘮叨病,換個位置,突然不治自愈。
一路上,陳玉梅還遇到許多和她一樣的銀髮自駕客。
餘華有一部小說叫做《十八歲出門遠行》,對男性來說遠行是一場成人禮,但上一代的女性們,直到天命與花甲,才有了第一次遠行的機會。

總有一些挑戰,沒有寫在攻略裡
儘管在出門之前做了足夠多的攻略,但還是有很多問題,讓陳玉梅始料未及。
比如擁堵。
在前往敦煌的高速路上,她足足堵了三個多小時。對目的地月牙泉、莫高窟的期待,也被焦躁替代。
一旦耽誤行程,後續的所有計劃都會被打亂。

好不容易車流重新動起來,等找到了落腳的酒店,已經是下午了。附近唯一的飯店裡,被剛剛下高速、同樣還沒吃飯的乘客擠滿了,飯店外等位的人比服務區充電的車還要多。
等吃上飯,太陽都已經快要下山了,一天的時間都浪費在了路上,後續所有的行程,都需要重新規劃。
總有一些尷尬的時刻,讓詩和遠方變得狼狽不堪。
對王紅慶阿姨來說,自駕最大的困難是體力。
清晨出發,王阿姨信心滿滿,只為再多看幾眼高原的壯闊;可三小時後,腰背如針扎般難忍,幸虧在高速服務區偶遇掃碼式共享按摩椅,花費10元掃碼按摩20分鐘,身體的緊繃才得以稍稍舒緩。
然而,這短暫的舒適並不能完全治癒疲勞,痠痛往往會在下一個路段捲土重來。
比起硬挺,放慢節奏,選擇一種讓自己更舒適的行程安排,才是更好的選擇。

在漫長的自駕路線上,往往會經歷迥異的氣候和地理變化。因地制宜的功課,做起來並沒有那麼容易。
陳玉梅在穿越高原時,因為晝夜氣溫的懸殊變化,導致電瓶電壓驟降,熄火露營一夜後,才發現汽車陷入了無法啟動的窘境,幸虧攔路搭電,才得以重新上路。此後,她就學會了在車上備一副應急電源。
另一個經驗是,即使是在人車稀少的路段,行車記錄儀都是“護身符”——西北公路常有牛羊突然竄出,川藏線會車剮蹭責任難定,記錄儀影像能直接鎖定證據鏈,避免與牧民或租車公司陷入賠償拉鋸戰。
在自駕旅行的所有注意事項中,輪胎的重要性格外突出。作為車輛與路面之間唯一的接觸點,輪胎的效能好壞決定著車輛能否穩定操控、及時剎車和順利脫險。

自駕時,如果輪胎承受不了速度和路況的考驗,極易在高速行駛中發生爆胎,導致車輛瞬間失控甚至翻滾,帶來嚴重安全隱患;
胎面花紋過淺或設計不當,遇雨天時則難以迅速排水,極易出現“水滑”現象(即水膜將胎面與地面隔離),瞬間喪失制動和轉向能力;
輪胎磨損不均會導致抓地力下降、操控性變差,長此以往還會損傷懸掛系統,增加維修成本;而高滾動阻力的劣質輪胎更會顯著提升油耗,減少續航里程。
穿越不同路況的長途自駕,對輪胎提出的考驗,遠遠超過短途出行。

正因為輪胎是自駕安全的第一道防線,每一次剎車、每一段溼滑彎道都在考驗它的極限。面對複雜路況和長途磨損,傳統輪胎往往顧此失彼:
提高耐磨效能通常需要使用更硬、更耐磨的橡膠材料,但這可能會增加滾動阻力,降低燃油經濟性;
降低滾動阻力通常需要減少輪胎與地面的摩擦和形變,但這可能導致輪胎在溼滑路面上的抓地力下降;
提高抗溼滑效能需要增加輪胎與地面的摩擦力,這通常會增加滾動阻力,導致燃油消耗增加……
因此,抗溼滑效能、耐磨效能與滾動阻力,一直被稱為輪胎工業中的“魔鬼三角”,難以兼顧。
好在,革命性的變化,已經出現。

液體黃金技術,到底改變了什麼
傳統的輪胎生產技術——幹法混煉,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技術十分成熟,但始終存在能耗高、分散性差等問題。
賽輪的液體黃金輪胎,正是在溼法混煉領域取得了革命性的技術突破,透過連續液相混煉工藝,將橡膠與高效能填料、助劑通在分子層面融合,與傳統輪胎生產工藝相比具備更優秀的融合度和材料分散性,有效提升了輪胎的抗溼滑效能、耐磨效能,並降低了滾動阻力,攻克了“魔鬼三角”難題。

從高速、國道到荒野中的碎石路,無數使用賽輪液體黃金輪胎的自駕者都分享過類似的感受:
雨後的柏油路不再“開快車就冒煙”,溝壑小坑也不再讓方向盤左右顫抖;
清晨翻山越嶺時,輪胎花紋裡排水迅速,車胎與積水間那層薄薄的水膜被一瞬排空,再也不用擔心“水滑”帶來的心跳漏拍。
碎石、荒土、沙礫都曾想“試探”過輪胎的防線,但每一圈都被牢牢“馴服”。
路上飛濺的石屑,曾經是長途越野者最擔心的“暗箭”,如今也只是留下劃痕,得益於高韌性側壁加固,液體黃金輪胎的耐磨效能大幅提升,能有效抵禦刮割傷害並延長使用壽命,車輛在偏遠荒野也不會輕易爆胎、陷車。
長途的疲憊,最怕的是看不見歸途的焦慮。油表的指標、電車的續航數字,是漫長旅途中最重要的安全感來源。
賽輪液體黃金輪胎能夠將滾動阻力降低約10%,在同一線路下相比普通輪胎實現了油車節油、電車提升續航的效果,對於需要跨省乃至跨區的自駕玩家,這意味著少停一次加油或少充電,行程更安心也更自在。
正因為輪胎是車輛與萬里疆程之間唯一的“橋樑”,任何一點效能短板都可能讓一路的風景與心情戛然而止。
在無數次的剎車和離合下,在無數複雜路況的考驗中,賽輪輪胎不再是廣告裡空洞的名字,而是千百位司機在旅途中共同印證過的“安全感”與“放心感”。
再出色的技術,也只有在方向盤傳來的回饋裡才算完成使命。
方向盤的重量,不該被突如其來的爆胎、暗藏水坑的打滑,或是無聲無息的漏氣所消解。賽輪的使命,就是讓那些勇敢踏上旅途的人們每一次踩上油門,都能信心滿懷;讓每一公里,都配得上她們遲到的勇氣。
RECOMMENDED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鳳凰WEEKLY」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 ★ 為了更好的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