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退保花樣“翻新”,又有保險中介捲入

非法“代理退保”黑產危害消費者權益,多地已啟動專項行動打擊。在“代理退保”新花樣背後,相關保險中介機構引發關注

文|《財經》研究員 丁豔

編輯|楊芮 袁滿
近日,一直被行業詬病的代理退保產業鏈又翻出了新花樣。
退保黑產,一般指以非法手段獲取保單資訊,透過冒充保險公司工作人員或利用其他欺詐手段,誘使投保人放棄原有保單,進而謀取不正當利益的行為。近年來,保險市場出現了一些以“代理退保”業務為生的黑色中介機構,他們打著能為消費者辦理“全額退保”“保險維權”“平安保險網上退保”等旗號,吸引消費者,與消費者簽訂代理合同,藉著消費者的名義去惡意投訴保險公司,並以此獲取高額手續費,致使消費者遭受財產損失和個人資訊洩露的風險。
在各個平臺上,如抖音、影片號、小紅書等經常能看到有些打著某某律師的名義,“科普”“全額退保政策”或者某某機構打出“免費諮詢代辦”的影片。
此前在北京警方偵辦的一起代理退保案件中,嫌疑人與投保人簽訂合同後,得到總佣金的60%,隨後勸投保人撥打電話惡意投訴強硬退保,最終剩下的佣金還是到了代理人手中,而類似“黑產”中還有另一類則是嫌疑人與投保人惡意串通,投保一年後退保,雙方分得佣金。
去年年末,非法“代理退保”等金融黑產亂象有所抬頭,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2024年12月19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河南監管局、中共河南省委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委員會辦公室、河南省公安廳、河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釋出了《關於持續整治“代理退保”黑產亂象嚴厲打擊違法犯罪活動的通告》(下稱《通告》)。
《通告》中提到,非法“代理退保”行為擠佔正常投訴維權渠道和資源,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危害社會穩定,全國整治“代理退保”黑產亂象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各地及時查處了一批案件。
在投訴平臺上,代理退保亦是高發關鍵詞,如黑貓投訴平臺上有大量關於“代理退保”的投訴案例‌,這些投訴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欺詐行為、‌高額費用、‌資訊洩露風險、‌誤導宣傳等。
2025年1月3日,由公安部組織召開的專題新聞釋出會上,通報了公安部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聯合部署開展保險詐騙犯罪專項打擊工作的有關舉措以及取得的工作成效,通報顯示,工作開展以來,依法立案查處保險詐騙犯罪案件1400餘起,打掉職業化犯罪團伙300餘個,涉案金額累計15億餘元。
在釋出會上,公安部公佈了10起典型案例,包括利用高檔二手車製造事故進行騙保類;虛構、誇大、偽造企業僱員傷情騙保類;利用電商平臺退換貨規則騙保等新型手段類;以贈送首年保費名義招募發展下線騙取受害人投保獲取高額佣金類。
公安部經濟犯罪偵查局局長華列兵還就加強保險詐騙防範給出了四點提示:一是提高個人防範意識,選擇正規渠道購買保險。二是加強個人資訊保護,確保資訊安全準確。三是選擇信譽良好的保險機構,降低被欺詐風險。四是依法維護自身權益,透過正規渠道維權,拒絕非法代理維權,不輕信“代理維權”“代理退保”等虛假承諾,拒絕惡意投訴等。
代理退保新花樣
近日,一則投訴引發業內人士關注。投訴人購買了愛心人壽保險公司委託保通保險代理有限公司售賣的保險,但保通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的業務員透過帶投訴人炒股的方式誘導其購買保險,話術是投資理財兩不誤,利息高,並未講明現金價值和退保損失,投訴人現在想退保但未有結果。
在這起投訴中,業務員涉及炒股也成為股市上漲後一波新的“花樣”。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在某炒股App上所“追看”的薦股大牛套路頗深,在被引導“買保險送薦股”服務的同時,還有另一批人提供退保服務,就此,薦股平臺-保險公司/保險中介公司-退保服務機構串聯成了一條產業鏈,諸多論壇及其他投訴平臺,此類現象屢見不鮮。
根據報道,其基本套路如下:薦股-獲取股民聯絡方式-電話溝通免費薦股服務-新增微信-進群-買保險獲取免費薦股機會-股票虧損-退保遭拒-付費尋求代理退保-無法全額退保-保險公司承擔投訴等負面評價。
在這一鏈條中,有保險中介機構參與其中,其與三方機構合作,利用股民炒股賺錢的迫切,利用保險投保賺取的佣金及代理退保收取的費用等完成逆向收割。有業內人士稱,這類渠道此前基本市面上很多保險中介機構都會與其合作,但隨著該類渠道業務質量較差,故而逐步退出合作。“但為了保費,有的機構也還是不願意放棄這杯羹。”
保險中介突圍
繼銀保渠道後,“報行合一”在經代渠道的全面落地,由此帶來的保險經代渠道轉型也就此開啟。當預定利率3.0%的增額終身壽產品、保底收益2.5%的分紅險產品相繼在2024年8月底、9月底停售,各機構的轉型的步伐有所提速,不少保險中介公司處於轉型“深水區”,直接表現就是保費收入的下滑,從而導致的佣金大幅縮水、營銷人員的不斷流失以及傳統業務拓展模式的受阻。
據一位中小中介公司高管分析,“報行合一”長期而言是利好,其實是一個“良幣驅逐劣幣”的過程,能夠留下真正有價值的機構和隊伍,只要堅持下來,跑贏別人,一定可以活下來。
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最新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11月1日,全國範圍內共有保險經紀公司493家、保險代理公司146家、保險銷售公司92家、保險公估公司324家,以及區域保險代理公司1324家、區域保險銷售公司118家、區域保險公估公司50家。
另據此前釋出的《2024中國保險中介市場生態白皮書》顯示,截至2023年末,人身險公司保險營銷人員人數為281.34萬人,較2019年高峰時期的912萬人減少約631萬人,基本跌至十二年前的水平。
2024年,國內保險科技中介公司IPO(首次公開募股)程序明顯提速,再度掀起赴海外上市小高潮。但目前的市場表現尚未達到預期,或提請上市之後暫無實質性程序,如小雨傘和透過備案之後無上市進展的愛雲保科技等。有業內人士透露,“當下的整體環境或讓其上市計劃不能順利成行。”
對於部分保險中介機構而言,更為嚴峻的挑戰還源於兩方面:一是,當眼下“上市即破發”成常態局勢下,保險中介如今扎堆上市可能並不為最佳時機。二是,長久以來,保險中介依賴佣金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銷售模式已淪為過去式,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及新人才的不斷湧現,保險中介的業務模式與角色定位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與重塑。
2024年二季度開始,陸續有頭部中介機構開啟《新基本法》的宣導,開始進行深入的轉型破局,調整利益分配機制、降低考核標準等等,佣金計算規則、津貼發放規則進一步向一線傾斜更成為常態。
在I雲保近期舉行的《保通保代2025年基本法》釋出會上,該公司相關負責人就表示,公司新基本法進行了多項利好調整。例如,在個人序列方面,調整了佣金計算規則和職務津貼發放規則;在團隊序列方面,降低了考核難度、新增了成員冷靜期機制等。
有業內人士認為,透過包裝科技公司的業務形態去上市,當下並不能夠對資本有很強的吸引力。如今無論是美國市場還是港股市場,對於保險科技這類企業的估值模型已經產生巨大的變化,從科技公司轉變為傳統金融公司,因此科技的故事不好講了。
當下,保險科技賦能能夠產生實際成效的大致分為三類:一是,直接為保險公司帶來保費。實際上這是流量的生意,平臺透過投放的方式收集到消費者例子,將流量轉化為保費,這是最直接的。二是,能夠為保險公司降本的,透過科技手段,使其降本增效、合規運營,節省了保險公司的日常成本。三是,硬科技公司,稱搭建了大模型,能夠賦能於整個行業。
對比銀行業的數字化,保險業的數字化非常初階,除了車險這個觸發頻次高的險種造就了較為高效的技術運用,人身險的運用則分散在各個環節中,並未形成體系。所以可以看到的是,保險科技的賦能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缺乏大量、高頻的有效場景去最佳化模型。真正實現科技賦能,還有非常長的一段路可以走。
責編 | 張雨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