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這些年飄在歐洲的日子(十九)永恆之城羅馬(上)

CHH ID:mzidazoom
裝置:NEX5N+16-50餅乾
後期:Lightroom

如果有人問我,首次歐洲(申根)遊建議去哪裡,我都會推薦義大利。作為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申根國家之一,想要感受古羅馬帝國的餘暉和文藝復興的火種,義大利都是必遊之地。再加上義大利北鄰阿爾卑斯,南接地中海的獨特地理位置,其自然景觀資源也不可謂不豐富。所以不管是文化愛好者,還是美景打卡家,都能在亞平寧半島找到自己的心頭好。把義大利作為自己首次歐洲之行的目的地,會是最穩妥的選擇。

還有朋友問過我,能否推薦一條走馬觀花的路線,在一週之內打卡義大利的各個知名景點?我的回答是:有,但不建議。拋開意鐵的可靠性不談(私營Italo要好於國營的Trenitalia),你確實能做到白天在米蘭大教堂廣場擺pose,下午去威尼斯聖馬可廣場喂鴿子,晚上再以古羅馬鬥獸場為背景來張自拍。但在趕火車似的於城市間奔波輾轉時,你錯過的可能是托斯卡納的豔陽,五漁村的閒適、多洛米蒂的巍峨、錫耶納的婉轉和阿馬爾菲的湛藍。去的地方多了你就會漸漸明白,讓所有微信好友知道你在哪兒的票圈打卡,遠遠沒有自己能從旅途中真正收穫到什麼來得重要。所以與其絞盡腦汁思考如何一週打卡義大利最知名的名勝,不如選擇義大利的一片區域深入遊覽,獲得更豐富的體驗。

本次義大利的遊記也將按區域分為幾個部分,這篇終於輪到了羅馬。作為歐洲最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是西方文明和西方天主教文化的搖籃:正是羅馬,繼承和發揚了古希臘文化,並將基督教推廣至自己的疆域;它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心:900多座教堂密佈其中,全世界無出其二;它是歐洲的泉城:2000多處泉眼曾供給城中居民的飲水;它也是條條大路通往的永恆之城:羅馬帝國的榮景和輝煌透過文字穿透了時光,給今人留下無限遐想。初到羅馬或許會有些失望,這裡不如北部的米蘭那般充滿活力,也不像南邊的那不勒斯風和日麗、海水湛藍。但當你看到公共場所和井蓋上無處不在的SPQR時,或許才會感受到些許屬於羅馬人的驕傲:羅馬的獨一無二,無城可比。再多的介紹都是蒼白,“羅馬”二字的分量和內涵,足矣。

準備這篇帖文的時候,堂妹和妹夫正帶著我的NEX-5N在歐洲旅拍。默默陪伴了我13年的老將如今有機會以這種方式重返歐洲,也是別樣的際遇。每次蠢蠢欲動想要換機的心情,都在看到數碼相機市場愈發離譜的價格和庫存後漸漸冷卻。對於記錄生活,相機是拍,手機亦是拍。儘管奶昔5N的畫素數甚至比不過現在的很多手機,高感更是被如今的相機轟成渣渣,更別提擁有任何即時分享和手機互聯功能,它仍舊對我意義非凡,因為那些閃亮的日子,都被這個老朋友忠實地記錄了下來。

我在想,如果哪一天這個老夥計真的撂挑子不幹了,也值得被記錄下退役時的模樣:它陪著它的主人走過陰晴雨雪、春夏秋冬,見證了壯美的景色,也捕捉過平凡的瞬間。它是主人的第二雙眼,也映射出主人深藏的心。世界可愛,或者可憎,每一個瞬間都值得被記錄,拿起手中任何能記錄的裝備,抑或只帶上自己的雙眼,去觀察,去發現,去感受,去創造。

老規矩,先簡要列出旅行tips:
(注意,本次羅馬之行的建議全部基於8年前和3年前的遊覽,時效性多有不及,還請查閱最新的官方資訊)

1、火車站和知名景點都是小偷和戴紅繩的“強盜”常出沒的地方,出遊不易,但是也請不要過於露富。如果有什麼新的針對遊客坑蒙拐騙的伎倆,歡迎大家補充。

2、永遠不要對義大利的公共交通抱任何幻想,我個人在義大利遇到過:工人罷工導致線路大部分班次停開、市內遊行導致部分公交線路長時間晚點、線路實際執行情況與公交公司官網的時刻表南轅北轍。所以除非自駕或有專車,公交出行時請預留足夠的應變時間,防止行程受到影響。當年去羅馬坐過公交、電車和地鐵。其實大部分景點都集中於老城,尤其是那些知名景點,天氣舒適的情況下漫步羅馬街頭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3、鬥獸場的長軸兩端有兩個視野極好的觀景平臺,由於日照角度的變化,一天中兩個平臺總有一個會處於陰影面,大量遊客會聚集在此拍攝鬥獸場全景,十分擁擠。此處一定要把揹包挎在胸前,或者給包上鎖,之前一起去的同學當時沒有注意,拍完照片發現包的拉鍊已經被扒手拉開了。

4、夏季參觀教堂切忌衣著暴露,有些教堂會提供一次性披肩,有些則會直接謝絕入內,不要因身已至而無法參觀給行程留下遺憾。


話不多說,開始上圖


初次在羅馬城看到海鷗還會驚訝:為何它們要來到離海岸有一段距離的內陸?透過一番查證才瞭解,是上世紀80年代羅馬人扔掉的食物吸引了這些不速之客。如今它們整日盤旋在臺伯河上空,發出刺耳的叫聲,宛如這座城市真正的主人。偶爾停在聖天使橋的雕塑上,優哉遊哉地過著屬於自己的羅馬假日




古羅馬鬥獸場雖已屹立羅馬城中近兩千年,仍是人類建成過的最大古代圓形劇場,也是當世現存的最大圓形劇場。記錄這座羅馬地標外景的最佳時段莫過於傍晚,暖光源從鬥獸場內部照亮了底層,在深藍色夜空的襯托下,彷彿一盞亮著微光的燈籠,標定了羅馬帝國時代在西方文明史長河中的位置

治療頸椎病預警


哥總的新窩,AKA古羅馬鬥獸場最近又因《哥斯拉大戰金剛2》重新走進大家的視線。從鬥獸場內的二層瞭望臺可以清晰地看見橢圓形表演區下的地下空間,那裡曾用作獸籠和角鬥士的準備室。千年歲月流轉,當年地下室上蓋的木地板早已化作黃沙,留下斷壁殘垣兀自沐浴在永恆之城的陽光下。這麼看來,相比GvK1,哥總為何成功瘦身,也許有它新家這一層“指壓板”的功勞吧




八年前騎著平衡車Segway在羅馬城city tour,其吸睛程度不亞於現在開著一輛SU7在街上巡航。好在雷總2015年就透過九號收購了平衡車鼻祖Segway,透過中國製造的力量讓平衡車飛入尋常百姓家。但凡收購再晚個兩三年,這交易說不定就會因安全疑慮無疾而終。八年前的自己,斷然不會想到如今世界上刮的竟是逆全球化之風




我們在照片裡常看到的鬥獸場外立面裝飾豐富:半凸的多立克、愛奧尼和柯林斯柱式守衛在每個拱的兩側。其實這只是現存鬥獸場立面的一部分,外牆其餘部分在過往的數次地震中坍圮了。只要你沿著鬥獸場外圍走一圈,就會看到裝飾相對樸素的裡立面。那些斷牆盡端三角形的斜撐牆體,其實是後人在19世紀初加建的,為的就是支撐起殘缺的一層外牆和一層內牆




古羅馬廣場位於鬥獸場一旁,這裡曾是古羅馬時代的城市中心,一些羅馬最古老和最重要的建築遺蹟即坐落於此。其中最有趣的可能就是安東尼和福斯蒂娜神廟了。這座神廟是古羅馬“五賢帝”之一的安東尼·庇護為紀念自己早逝的妻子福斯蒂娜而修建的。大約在7世紀時,神廟被改造為一座教堂,這也使其免於被認定為異教建築而遭徹底破壞。但被古羅馬神廟門廊包圍的教堂立面仍使整個建築有種嫁接般的格格不入感。這也許不只是部分今人的看法,柱廊柱子上那些深深的刻痕,據信就是中世紀的人們試圖把柱廊拆除的證據。今人不見古時廟,今廟曾經見古人。將近1900多年過去了,這一段柱廊仍頑強地屹立在早已是一片廢墟的古羅馬廣場上,也許這就是命硬吧



(葡萄牙天然洞穴的圖是當年小米8直出的,等遊記推進到葡萄牙篇時再後期吧

 )
萬神廟屋頂為什麼開了個洞?也許所有看過照片或實地參觀過的人都會有此疑問。作為一個沒有用鋼筋加固過、中間無柱的混凝土穹頂,屋頂每一克的重量都要靠基座提供的側向力支撐。因此隨著高度升高,穹頂所用混凝土骨料的密度逐漸降低,失去了鋼筋的加固,斜度近乎水平的穹頂頂蓋也很難再透過側向力予以支援——挖洞幾乎是1900多年前結構設計水平下的必然。空氣藉此流入,改善了通風環境;日光也穿堂而過,圓形光斑如翻轉的日晷般在神殿內標示出時間的流轉,成為萬神廟最知名的招牌。
直到五年後站在葡萄牙貝納吉爾海灘的天然洞穴中時,我才開始思考:下令建造萬神廟的哈德良皇帝,是否在年輕時來到過這座距自己家鄉僅300多公里的自然奇觀,並從中獲得了不少靈感


鬥獸場不遠的聖伯都祿鎖鏈堂裡,前教皇尤里烏斯二世之墓靜靜偏於一隅。比墓更出名的是米開朗基羅為這位教皇創作的墓牆和居於正中的摩西像。這又是一尊讓我聯想到童年學畫歲月的雕像。米開朗基羅採用了拉丁文版聖經對摩西外貌的描述,在摩西頭頂給他安了兩隻角。慚愧如我,第一次看還以為那是蝴蝶頭飾

當年一件關於摩西像的軼事是:弗洛伊德曾在將近三週的時間裡,整天坐在聖伯都祿鎖鏈堂裡看著這座雕像,彼時弗洛伊德與他重要的追隨者榮格之間產生了分歧,弗洛伊德將自己的情感投注到雕像上,並專門寫了一篇題為《米開朗基羅的摩西》的文章,來解讀摩西的身體姿勢。假如米開朗基羅看了弗洛伊德的過度解讀,不知道這位文藝復興巨匠的棺材板會不會蓋不住




作為曾經教皇國的核心,擁有9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的羅馬從不缺各種宗教建築。但一踏入偏門,聖安德肋聖殿仍舊給了我一點小小的震撼:真的到處都是金光閃閃,且在夕陽餘暉的照耀下愈發明顯。400多年前籌建教堂的鉅款支撐起了這華而不實的內裝,也讓我越發認為人類對黃金的迷戀是深深刻在自己基因裡的




走在羅馬的街道,時常會看到行色匆匆的神職人員。對比旁人迥異的服裝也不會顯得過於突兀:宗教和世俗同時融入了這座永恆之城的日常




羅馬小體育宮是為1960年羅馬奧運會興建的體育館。結構工程大師奈爾維的作品讓人們意識到,原來結構設計本身也可以蘊含美的愉悅。遺憾的是,正如許多奧運場館一樣,小體育宮也面臨著後奧運時代場館運維的問題。屋頂面層的汙損清晰可見,場地周邊環境也顯得臨時而混亂。現在再看這座體育館,你很難想象它曾舉辦過奧運賽事。不過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築歷經近60年仍發揮著自己的功用,本身也是件難得的事情。也許髒舊也是一種融入羅馬的方式?




漫步在羅馬街道,總有機會在岔路口的大小廣場看到形形色色的噴泉。它們大部分建於十六世紀,主要功用是為城裡的居民提供飲用水。既然是在永恆之城,其設計就不能僅僅是滿足功能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體現教皇國的審美品味,因此這些噴泉幾乎都是由當時著名的藝術家設計雕刻的。這其中屬烏龜噴泉最為可愛,頂部水盆邊緣的四隻青銅烏龜憨態可掬,彷彿正笨拙地想要探頭汲水。其實此處本是四隻海豚雕塑,泉水被設計成從海豚嘴裡噴出,奈何建成後水壓不足,於是四隻海豚雕塑被棄用了。但拆除後,下方四位少年的託舉姿勢就顯得多此一舉,於是17世紀教皇下令改造時,這四隻烏龜才被加了上去。據傳烏龜可能出自貝尼尼之手,果真如此的話,依貝尼尼的事蹟,他可能是用真正的烏龜來鑄模製造雕塑的。至於為什麼要選擇烏龜這種動物,有藝術史學家認為其暗喻了“欲速則不達”的道理。拍照時恰巧有一對年輕人坐在噴泉邊沿把酒言歡,算是很好地詮釋了永恆之城的這份從容與鬆弛




四河噴泉是貝尼尼為教皇英諾森十世在納沃納廣場設計的雕塑噴泉。藝術家以擬人的方式表現了當時地理學者心中的四大洲四大河:非洲的尼羅河、亞洲的恆河、歐洲的多瑙河以及美洲的拉普拉塔河。人物動勢之豐富,堪稱巴洛克藝術巔峰期的代表作。其中最引我注目的屬尼羅河的河神:他手扯一塊頭巾,將腦袋嚴實地罩住,彷彿在躲避非洲毒辣的太陽,寓意當時無人知曉尼羅河的源頭所在。可在我看來,這展現出的分明是自己工作日懶床時的精神狀態




相傳1598年臺伯河的洪水將一艘小船捲到了西班牙廣場,洪水退去,廣場上徒留船身。這也成為貝爾尼尼父子創作破船噴泉的靈感來源:相比地平略微下沉的噴泉利用泉眼本身的低水壓,營造出破船漏水的場景,巧妙規避了噴泉水壓不足對觀感的影響。恰巧當時因《羅馬假日》而名氣更勝的西班牙臺階在寶格麗的資助下進行著翻新,遊人無法進入。意興闌珊的人們圍坐在破船噴泉旁,給了這座充滿巧思的噴泉難得的人氣




尋著《羅馬假日》的足跡來到巴貝里尼宮附近的小巷。在這裡,安妮最後一次以平民的身份與喬在一起。
-“我必須要離開你了,我會在前面那個轉角拐彎,你一定要呆在車裡,然後駕車離開。答應我不要看著我走過那個轉角,直接駕車走,離開我,像我離開你那樣。”
-“好吧。”


特雷維噴泉算是全球最知名的噴泉之一,之所以出名,並不是因為它是羅馬最大的巴洛克風格噴泉,而是一部好萊塢的電影《羅馬之戀》和辛納屈為其演唱的同名主題曲(片名為意譯):奧斯卡最佳歌曲《許願池裡的三枚硬幣》。傳說如果遊客用右手將硬幣拋過自己的左肩並投入噴泉池,未來終有一日會重回羅馬。據估計每天至少有€3000硬幣被拋入噴泉,2016年一整年約有140萬歐元的硬幣被投入池中。這些錢會被用來資助一家專為羅馬窮人開設的超市。我當時也是本著做慈善的心態拋硬幣的,沒想到5年後又重回羅馬。驅使我們的是宿命還是自己的意識?也許在拋硬幣的那一瞬間,內心便已知道答案

永恆之城的上篇到此結束,之後的下篇聚焦也許是羅馬風評最好的波格賽美術館,以及五年後重回羅馬的匆匆一遊,還有羅馬北部的天空之城Bagnoregio。發稿日期未定,正如這多變的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