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成為一隻貓”|3分鐘文化資訊

🐱🏠
這裡有264只貓
日本生活情報類雜誌《BRUTUS》2024年10月刊的主題是“我想成為一隻貓”(貓になりたい。)本期介紹中說道:
“貓充滿冒險精神,時而隨性,不會完全按照人的想法行事,但又擅長撒嬌。我們常常會透過撫摸和用聲音來回應貓,且對貓沒有別有用心。正是這種隨心所欲、純粹的生活方式,讓我們心生嚮往。
人們透過歌曲、故事、繪畫和攝影來表達與貓共同生活的喜悅,但依然無法真正把握這種實際感受,於是透過這本由43個人和264只貓組成的雜誌,讓我們一同觸碰與貓生活的豐富感受吧。”
本刊中將有來自各行各業的14位愛貓名人的專訪;5位拍貓攝影師的照片和故事;介紹不同貓品種和6種貓科動物的科普;還有藝術、電影、文學、漫畫、圖畫書、音樂、遊戲、人物等8個門類中關於貓咪的故事。
🌊🐚🥽
一部關於海女的紀錄片
10月11日,Apple TV+上線了一部名為《最後的海洋之女》(The Last of the Sea Women)的紀錄片,由韓裔美國導演Sue Kim執導,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優素福扎伊擔任製片人,A24參與制作,聚焦了韓國濟州島的傳統女性潛水員群體——海女。

濟州島的海女們世代相傳,她們在沒有任何氧氣裝置的情況下潛入海底以捕撈海鮮謀生。如今,大多數海女已經年過花甲,甚至有些高齡70至80歲。儘管她們面臨年齡和時代的變化,這些堅韌不拔的女性仍堅持著她們的傳統,而年輕一代的海女也透過社交媒體延續這種生活方式。

紀錄片透過探討海女群體中老少兩代的生活態度與奮鬥精神,展示了她們之間深厚的友誼、獨立性以及對海洋的熱愛。海女們抵抗現代化的挑戰,保護她們珍愛的海洋生態,也激勵著新一代。

🟤📎
“我創造了一種與‘無序’
相關的形式語言
法國當代藝術家貝納·維內(Bernar Venet)以其獨特的雕塑和繪畫作品而聞名,被視為觀念藝術的先驅。
如今,他的作品來到了北京。9月28日起,貝納·維內“超越觀念與物質”大型回顧展在北京鳳凰中心展出。這次展覽包括他60餘年藝術生涯的近180件經典作品,將持續至2025年2月28日。

“貝納·維內:超越觀念與物質”北京鳳凰中心展覽現場
維內以探討形狀、材料與空間之間關係的藝術語言著稱,在他的雕塑和繪畫作品中,引入“不確定性”和“無序”。如今83歲的維內,出生於法國沙託阿爾努聖奧邦,現居美國紐約。這次他也親自來到北京展覽現場。
“凡爾賽宮”,凡爾賽宮和馬利城堡,法國,2011年5月1日至11月1日,攝影:貝納·維內檔案館
他早年開創了“重力繪畫”這一獨特風格,使用工業油漆在廢棄紙板上創作,其靈感源自在阿爾及利亞戰場時目睹瀝青從卡車傾瀉而下的景象。他的創作從戰爭經驗中提煉出對黑色、廢棄、死亡與重生等主題的關注。
兩條未定的線,紙本油畫棒,76.2 x 76.2釐米,1989 ©Hurtebize Galerie
維內的藝術實踐不僅限於傳統畫布,還從垃圾堆中取材,以重力引導油漆流動,賦予廢棄材料新的生命力。
他在1963年完成了第一件無固定形狀的雕塑作品《煤堆》,此後將時間、過程等觀念融入雕塑與行為藝術中,推動了藝術的“非物質化”發展。這次展覽回顧了他數十年來的創新與突破,呈現了他對物質與觀念交融的深刻思考。
《煤堆》,煤炭,尺寸可變 ,1963 ©致謝藝術家、貝納·維內工作室SAS
⛲️
羅馬的特萊維噴泉
已經10年沒有清洗了
特萊維噴泉(Trevi Fountain)是羅馬最具標誌性的景點之一,建於250多年前。根據傳說,遊客將右手放在左肩上將硬幣扔進水中,註定會返回羅馬;如果向水池扔兩枚硬幣的人就會墜入愛河;扔三枚硬幣意味著會結婚。

最近,為了準備2025年的梵蒂岡禧年,羅馬官員宣佈特萊維噴泉將被徹底清潔和修復,並計劃開始收入場費。

2016年,Fendi在特萊維噴泉前舉辦90週年大秀
上一次大規模的清潔工作始於2014年,由奢侈品牌Fendi贊助,為期18個月。自那以後,噴泉上積累了鈣沉積物、汙垢、細菌和雜草。新的修復工作將於11月開始,預計耗資約32.9萬美元。清潔期間,將在噴泉周圍建造一條臨時人行道,以便遊客仍然可以看到海神Oceanus的雕像和他的馬車。

2014年修復期間的照片
上個月,羅馬最高旅遊官員亞歷山德羅·奧諾拉託建議向遊客收取1歐元或2歐元的入場費以控制人流,但羅馬居民能夠免費進入。

雖然遊客每年都熱切地向這座標誌性的噴泉投投錢幣,但公眾仍然對收取入場費的提議感到不滿,一些人認為收費並不能有效解決過度旅遊問題,並認為噴泉作為該市的地標,應該對所有人免費開放。
🦉📦
持續了31年的尋寶活動結束
這場名為“追蹤金貓頭鷹”(Sur la trace de la chouette d'or)的尋寶遊戲始於1993年,由一位化名為Max Valentin(本名雷吉斯·豪瑟Régis Hauser)的法國作家和出版商發起,並編寫了同名書籍,書中包含11個複雜的謎題,指引讀者尋找一隻埋藏在法國某地的貓頭鷹鵰像。找到這隻雕像的人可將其兌換成一隻價值約15萬歐元的金貓頭鷹原件。

2009年Max Valentin去世後,米歇爾·貝克爾 (Michel Becker)接管了這項活動,他曾為原版《金貓頭鷹之路》一書繪製了插圖,並於1993年雕刻了用於埋葬的雕像。但貝克爾先生對埋葬地點一無所知。謎底被裝在一個密封的信封裡,由Max Valentin的家人保管。

米歇爾·貝克爾
2024年10月3日,米歇爾·貝克爾宣佈,有人成功解開了謎題,找到了埋藏的貓頭鷹鵰像。這場持續了31年的尋寶活動終於結束。然而截至目前,發現者的身份和具體的埋藏地點尚未公開。
眾多參與尋寶者在得知貓頭鷹被找到之後一片譁然,有人說:“終於——解放了!”;“我沒想到我會活著看到這一天”;“這就像 Covid,當它結束時真是太好了。”

🧺

和來自2024年的AI
伊麗莎白·貝內特對話
在簡·奧斯汀的小說《傲慢與偏見》中,主人公伊麗莎白·貝內特(Elizabeth Bennet)與達西先生展開了一段動人的愛情故事。
如今,人們可以“面對面”見到伊麗莎白·貝內特了。創意藝術大學(UCA)與人工智慧公司StarPal合作,讓她變身成為了名為Lizzy的數字互動式虛擬形象。

圖片©UCA
簡·奧斯汀故居博物館(Jane Austen's House)的指導和策劃下,Lizzy掌握了關於小說和手稿的準確無誤的資訊,她的頭髮和衣服由來自UCA影片遊戲和數字時尚專業學生設計,模仿了小說中的時代風格。

圖片©UCA
根據大學的宣告,Lizzy的建立是為了“反映小說中角色的人性品質,例如同理心和幽默感”。隨著虛擬形象對話能力的發展,每個與 Lizzy 交談的訪客都將獲得獨特的體驗。
專案負責人分享說:“這項技術有可能改變博物館和遺產以及教育部門的體驗。學生現在不僅可以使用基於文字的複習指南,還可以透過直接與角色交談來了解文學。”
位於英國漢普郡的查特爾頓的簡·奧斯汀故居博物館
Lizzy將在英國漢普郡的簡·奧斯汀故居博物館展出至12月中旬。
🚢⛪️
哥倫布原來是西班牙系猶太人?
一項新的基因研究顯示,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可能並非義大利人,而是來自西班牙的西班牙系猶太人。
這項研究由格拉納達大學的法醫專家米格爾·洛倫特(Miguel Lorente)領導,研究團隊對哥倫布的遺骸進行了長達22年的調查,這些遺骸被埋葬在西班牙塞維利亞大教堂中,長久以來被認為是哥倫布的最後安息之地。
研究者們將這些遺骸的DNA與哥倫布已知的親屬和後裔進行了比較,並在西班牙國家廣播公司TVE的一部名為《哥倫布DNA:真正的起源》的紀錄片中宣佈了他們的發現。

哥倫布在塞維利亞大教堂的最後安息之地
紀錄片中提到,哥倫布的DNA(儘管只有部分)和他兒子埃爾南多·科隆(Hernando Colón)的DNA都顯示了與猶太血統相符的特徵。在哥倫布的時代,大約有30萬名猶太人居住在西班牙,這一數字的統計可能還偏低,因為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有成千上萬的猶太人因持續的迫害而轉為天主教信仰。

法醫科學家何塞·安東尼奧·洛倫特(José Antonio Lorente)在紀錄片《哥倫布 DNA》中。
儘管研究人員不能確定哥倫布確切的出生地,但他們認為他可能出生在西歐,可能是西班牙城市瓦倫西亞。同時,研究發現哥倫布可能隱藏了他的猶太身份,或者皈依了天主教以避免宗教迫害。
在天主教君主伊莎貝拉和斐迪南命令猶太人和穆斯林皈依天主教或離開西班牙之前,大約有300,000名猶太人居住在西班牙。許多人選擇離開並在世界各地定居,而不是放棄他們的宗教信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