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可再生能源賽道,中國本就主導電池、光伏元件及關鍵供應鏈。美國關稅戰疊加全球領導力退場,無異於為中國持續領跑派發通行證。
特朗普第二任期未滿百日,卻以一己之力完成了美國競爭對手從未企及的壯舉:單方面摧毀了美國的能源優勢。
去年競選期間,特朗普曾誓言"釋放"美國能源主導權,就油氣領域而言,美國本已獨佔鰲頭。美國曾是全球最大產油國,油價穩定足以支撐盈利與增長,且坐擁獨特機遇:既能通過出口鞏固全球能源安全,又可借勢國內基建現代化浪潮,滿足電氣化與AI資料中心爆發式增長的能源需求。
然而特朗普非但未能善用優勢,反而將其付之一炬。其對盟友與對手無差別實施的全面關稅戰,已引發經濟震盪。這個昔日全球豔羨的經濟體,如今在衰退邊緣搖搖欲墜。摩根大通題為《血色將至》的研報,將全球衰退機率從幾周前的40%上調至60%。短短三個交易日內,約9.5萬億美元股票市值灰飛煙滅。
能源市場同樣天翻地覆。美元走軟本應提振大宗商品價格,但此番伴隨的可能是需求萎縮與價格下跌的雙重打擊。曾憧憬美國能源"黃金時代"的CEO們,正面對熊市現實。頗具諷刺的是,特朗普或將以另類方式兌現競選承諾——降低油價。其公開敦促沙特增產獲得響應:OPEC+上週宣佈每日增產41.1萬桶。疊加中國經濟放緩與全球需求疲軟,市場正滑向供應過剩。為捍衛市場份額,沙特同時大幅下調對亞洲買家售價。
油價應聲暴跌,但這"勝利"以犧牲本土生產商為代價。特朗普曾稱50美元油價最為理想,但此價位下美國油企不僅不會擴產,部分甚至可能關停。那些為其競選豪擲7500萬美元的油氣巨頭們,期待的回報絕非如此。政策急轉彎與白宮對能源業的公開打壓,令他們措手不及。
除價格戰外,特朗普更在摧毀能源業根基。隨著能源部削減碳捕集、核能創新等關鍵領域資金,專業人才流失殆盡。數十年研發積累與制度資本土崩瓦解,國內能源安全岌岌可危。可再生能源領域亦遭重創:去年創紀錄的電池儲能與太陽能部署成果,如今受關稅威脅與清潔能源稅收抵免取消衝擊,競爭優勢正被虎視眈眈的各國蠶食。
最大贏家是誰?沙特與中國。
沙特正以折扣價擴大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市場份額。坐擁廉價俄羅斯原油的中國,則冷觀美國自毀油氣主導權與清潔能源宏圖。在可再生能源賽道,中國本就主導電池、光伏元件及關鍵供應鏈。美國關稅戰疊加全球領導力退場,無異於為中國持續領跑派發通行證。
時移世易,2018年的歷史不會重演。此次中國拒絕妥協,以34%全面進口關稅強硬回擊。不止中國,多國正重新審視與美能源合作。當美國政府肆意妄為,其企業作為可靠夥伴的信譽亦遭質疑。越來越多國家不願將能源安全押注於朝令夕改、揮動關稅大棒的盟友。
連鎖反應接踵而至:美國LNG出口或因夥伴尋求穩定供應而停滯;傳統能源與清潔能源基建投資可能萎縮;輸電線路、長效儲能等能源轉型關鍵設施建設成本攀升。
能源主導權從來只是口號。業內人士深知,無論傳統能源抑或可再生能源,皆為高度互依的系統。美國本可依託創新與規模引領變革,但這需要戰略定力而非政治豪賭。疊加需求走弱、通脹攀升與地緣動盪,前景愈發黯淡。
美國釋放的並非主導權,而是衰退。儘管油價或短暫回落,但每杯咖啡將因關稅上漲逾10美分——這正是貿易戰的真實算術:用美國民眾的長期福祉換取短期政治表演。關稅這把雙刃劍,終將雙面見血。
關於作者:卡羅琳·基薩恩是紐約大學專業研究學院全球事務中心的副院長,也是該學院能源、氣候正義與可持續發展實驗室的創始主任。
版權宣告:
本文為Barron's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英文版見2025年4月7日報道“Trump Is Wrecking U.S. Energy Dominance”。(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和金融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