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牛津大學放榜時,哇聲一片。一邊是光華劍橋18枚(預)錄取Offer重新整理建校歷史,另一邊深國交跌落神壇,18個申請牛津數學系全部掛零,更有學生連申兩年牛津至今0offer。
劍橋大學在1月30日也將迎來放榜,但就在牛劍即將落幕時,網上牛劍文憑貶值的訊息不絕於耳。
不少中產家庭投入兩三百萬的學費全當水了個文憑,還有孩子根本堅持不了全程,斷供潮以及巨石般的壓力下,在休學與退學的路上從來沒有獨行俠。
牛劍代表著英本的最高榮譽與金字塔尖,當沉沒成本越高,勢必會逼瘋很多當事人。

進了牛津,家裡卻供不起了
“我正在上課,突然收到了欠學費的通知。我一開始還以為是詐騙訊息,直到下課後給我爸打完電話,才知道,留學斷供真發生在我的身上。”
George就讀於牛津數學專業,作為家中獨子,其父母十分重視他的教育,為了培養他的獨立性,George中學便被送去英國留學。
他家裡條件也算是留學圈的中上層,父親從零幾年開始做貿易,業務線源源不斷,公司慢慢壯大,2019年之前年入百來萬隻是個小目標。
但2020年初和2021年,父親公司業務下滑得厲害,光是養的幾十號人就讓公司搖搖欲墜。2022年上旬,父親終於熬不住,公司破產,倒欠幾百來萬。
父親害怕影響George學業,遲遲未告知家裡的情況,每次打電話總是報喜報憂。破產後,George父親四處求人,想湊齊學費和生活費,但依然補不上金窟窿。

圖源pixabay
如今擺在George面前的要麼是一邊兼職,家人一邊借錢維持學業,要麼先休學。
George不是第一個,也不是唯一一個。類似的故事還在世界各個角落裡上演著。
前一陣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平臺後,就有網友好奇是否有人考上名校後,因為家裡負擔不起學費而放棄就讀?
一問激起千層浪,有海外網友表示,自己美高的同學考上了哈佛,因為學費太高家裡負擔不起,轉而去了一所提供全額獎學金的學校。

對於教育投資,即便中國父母有傾注一切的習慣,但在經濟低谷期,再加上國外學費和生活費暴漲,留學父母託舉得愈發吃力了。
根據《觀察家報》報道,英國羅素集團學生會(包括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和愛丁堡大學)對8500多名學生調查後發現,高達五分之一的學生正在考慮退學/輟學,四分之一的學生經常缺乏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為,高生活成本讓他們的學業成績受到極大影響,很多人不得不從事有償工作來賺取生活費。而營養不良和經濟壓力導致他們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由於負擔不起費用而逃課,還有學生滋生了自殺念頭,極其容易感到焦慮和孤獨。
而國際生的處境更嚴重,因為他們每週工作時間不得超過20小時。

這些年,英本學費還在不斷上漲,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也不例外。
2025年牛津大學對國內學生的費用增加到了9535英鎊,國際生的本科課程學費直接飆升到35260英鎊—59260英鎊(約32萬元—53萬元),而去年本科收費才在33050英鎊—48620英鎊(30萬元—44萬元),相當於一年的漲幅高達7%到18%。

從2025年開始,牛津大學每個月的生活費用估計在1425英鎊至2035英鎊之間,約合人民幣1.3萬到1.8萬元。
劍橋大學的學費漲幅同樣讓人不寒而慄。

神學、哲學、經濟學、考古學、藝術史、歷史、歷史與政治、法律、語言學等這一類學費最低的專業今年從25734英鎊上漲到了27024英鎊(約24萬元),一年增加了1290英鎊,約合人民幣1.2萬元,漲幅5%。
學費最高的醫學專業,包括醫學研究生課程、醫學、獸醫學均從去年的67194英鎊增加到了如今的70554英鎊(約63萬元),一年上漲了3360英鎊,約合人民幣3萬元,漲幅同樣高達5%。
學費在中檔的建築學、設計、地理、音樂專業(35358英鎊,約32萬元)均上漲超過了1600英鎊(約1.5萬元)。
熱門的計算機科學、工程學、化學工程、製造工程、自然科學、心理學和行為科學(41124英鎊,約37萬元)等漲幅都接近2000英鎊(約1.7萬元)。
和牛津大學不同的是,劍橋大學還會收取學院費,所有國際學生以及沒有資格獲得學費資助的本國學生,必須支付每年的學院費用,它涵蓋了學院提供的一系列教育、國內和牧區服務以及其它支援費用。
31個學院的費用都有所不同,2025-2026學年學院費用最低是Darwin學院,為10017英鎊(約9萬元),最高是Murray Edwards學院,為13950英鎊(約12萬元)。
另外在2025-2026學年,在劍橋大學度過整整12個月所需的最低生活費(不包括學費和學院費用)估計約為14880英鎊(約13萬元)。

這就意味著,在不考慮學費上漲和通貨膨脹率,同時按最低生活標準算,在牛津或是劍橋讀完本科就要花掉兩三百多萬元。如果在校外租房,開支又會大幅增加。
如今經濟環境下,投資回報率是每個中產家庭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可現實卻是,即便牛劍畢業也難找到工作。

牛劍,光環不再?
“本以為牛津的名聲至少能對我回國找工作有一些幫助,但真正到了就業市場,我才發現牛劍跟非G5沒啥本質區別,牛劍title絕對沒有大家想象得那麼大。”
Belle在牛津化學專業就讀,當初選擇該專業也只因申請率高。畢業後,她並沒有從事化學相關工作的意願,而是篤定想要轉到投行或諮詢行業。
這更像是牛津劍橋畢業生的典型心理。他們預期進入投行律所、研究院等高薪高知領域,卻忽略了現實可能是畢業後連一份工作都找不到。

圖源pexels
在大二暑假,Belle光是找實習就多次吃了閉門羹。在牛津最後一學期,Belle加入了茫茫求職大隊,回國參加秋招竟連一個面試都沒拿到。每天都在沮喪、焦慮和強行樂觀中反覆橫跳。
2024年8月,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道了數十名英國畢業生在慘淡就業市場苦苦掙扎的故事。
這些學生以名牌大學一等學位畢業,修讀的也是工程、計算機、網路安全等被認定為高需高薪的STEM專業,投遞了數十、數百份申請,卻全部石沉大海。

23歲的倫敦女孩在2023年拿到牛津大學英語和法語一等學位後,便一直在尋找出版及相關行業的工作。
她每週傳送五份求職申請,但最終才獲得四次面試機會和一份最低工資標準的實習機會。不幸的是,這份實習最後被撤回。
“我父母的觀念是‘只要你有一個好學位和好技能,你就會沒事’,但這種觀念已站不住腳,我覺得自己是在自尋死路。”
2022年英國畢業學生中有61%的人在15個月後就獲得了全職工作,但仍有一批人只能找到不需要高學歷的工作。
英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2023年居住在英格蘭的 21-30歲本科生中只有60.4%的人從事「高技能」工作,26.4%從事中低技能工作,5.5%失業,而且失業率還在不斷上漲。

約有一半的應屆畢業生曾從事過酒店、零售、行政、代課或臨時職位等工作,靠著最低工資維持生計,他們往往會在貼有“入門級”標籤的工作崗位待上至少一年。
《2024年青年就業展望》發現,英國每8名年輕人中就有1名失業、失學或缺少培訓,年輕人找工作變得困難。此外,三分之一的年輕人報告患有心理健康疾病,85%的人認為這會影響他們找工作。

名校生就業陷入危機,一部分人把它歸咎於學生自己沒有做好進入職場的準備,一部分則歸因於學校在幫助學生找工作方面做得不夠。
Hugh Jones是劍橋大學一名學生,在快畢業時,他申請了常見的幾份工作,被拒率100%,而後他又申請了牛津大學的碩士專案,還是以被拒收場。此時,他才意識到自己即將面臨失業。
他身邊的朋友,大多數要麼在讀碩士,要麼不確定自己在做什麼。
“去年年初,我參加了商學院就業服務部門舉辦的一場講座,這是必修課。講座中分享的內容極具價值,但對我來說太遲了。當職業顧問概述了從春季周到暑期實習,再到畢業生計劃時,我卻不知道這些。劍橋大學從來沒有教我如何找工作。他們只是迫切希望學生醉心學術,在學業上取得優異成績。但就業市場上不講分數,只談價值。”

當經濟告別高速增長,企業越來越理性,就業就會變得更加困難,即便是名校生拿著一紙文憑,也未必有僱主願意買單。
牛劍畢業生如此,哈佛大學MBA畢業生也同樣如此。
上兩週,華爾街時報爆出一個驚人訊息,去年哈佛大學MBA畢業生中有23%的人,在離開校園三個月後仍在尋找工作,佔總畢業生人數的四分之一,比2022年的10%翻了一倍還多。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和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等仍在求職的學生比例增加了兩倍多,還有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斯坦福大學商學院和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等十多個頂級MBA專案的就業率都陷入泥潭。

名校畢業證可能是高薪穩定工作的墊腳石,但絕不會是護身符。

“進了牛劍,我卻學不下了”
一邊是高額學費,一邊又有畢業即失業的殘酷現實,但最難的還得是如何順利畢業。
留學錄取難,好好學下去更難,而想要在頂級學府牛津和劍橋生存下去更是難上加難。
根據NatWest的學生生活指數顯示,只有45%的劍橋大學學生表示他們享受學習,牛津學子中只有47%。
劍橋的學業壓力高於全英平均水平,49%的學生承認他們因學位課程而感到壓力,而牛津比劍橋還誇張,承受巨大壓力的學生佔比則為62%。

(劍橋大學的學生在校學習時長是所有大學中最多,每月為87.09小時,即每天要學習至少8小時)
牛津大學諮詢服務年度報告指出,有焦慮症的學生比例從2017-2018學年的16.7%上升到2021-2022學年的33.7%。在Cherwell 的一項調查中,近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認為,自從來到牛津後,心理健康狀況明顯惡化或有所惡化。

劍橋大學自2017年開始收集學生自殺記錄,2017年至2021年期間,有三名學生自殺,一名學生疑似自殺,2022年3月至9月就有5名學生自殺以及1名學生疑似自殺。
這意味著2022年喪生的六人將死亡人數增加了500%。
牛劍學生的壓力到底源自哪裡?
一個是繁重的學業。
英國本科課程一般為3年,研究生課程一年,因為學制短,學生就讀期間的學習強度會被無限拔高。許多留學生反饋,英本時間短,卻是學習強度最大的三年,根本就沒有水的機會。
一般英本學校一個學期有10到12周,但牛劍只有8周左右,上課時間少,學習內容卻不少,這裡甚至流傳著一個「Week Five Blue(第五週憂鬱症)」,即學生在第五週就已經感到異常疲憊或是進入抑鬱狀態,但仍然還有好幾個星期等著去征服。
牛劍投擲給學生的學業壓力,比英國其他任何大學都要多。
國內某社交平臺上,一個在牛津心理學專業大一就讀的網友分享自己的感受,就用四個字概括了:壓力巨大!
繁重的工作量不是虛構的。大一每週兩篇1000詞的essay和presentation,大二每週是一到兩篇1500詞的essay、presentation和實驗報告,閱讀基本上每週都是幾百頁起步,自習趕due到凌晨。
牛劍實行三學期制,第三學期的考試周,更是讓每個人脫層皮。


一位網友詳細講述了牛津歷史系的期末考試。
歷史系考試形式分兩種:語言,靠文章翻譯,現場可能發一本字典,但不允許帶其他任何書籍;非語言考試,考臨床論文,本科生考3-4科,諸如英國史、世界史、文學 史、方法論等。
每一科試卷一共3小時,每個題目要寫1000字左右。除了考試,每學年還有論文作業,論文分為記分和不計分的。本科不計分的論文有的專業每兩三週就要求寫一篇,每次兩到三千字。
劍橋大學的學業也不那麼輕鬆,有學生用十分精確的數字來表述其壓力:“YouTube上一小時才剖析清楚的概念,劍橋一小時就塞了四五個。”
劍橋大大小小的圖書館加起來足足有一百來個,一到複習周,圖書館天天爆滿,有時候甚至要排隊進圖書館。

一個是導師和教授的壓力。
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都實行學院制,這是兩所大學的顯著特點,其中牛津大學共43個學院,劍橋大學31個,每個學院在大學框架內獨立運作,自行招生和提供輔導。這有利有弊。
學院制營造的校園氛圍,既把社群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烙印在每個牛劍學子的腦海裡,也讓學生有大量機會得到導師的個性化關注,並提供一對一或小班指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學和學術研究能力。
但在硬幣的反面,學生要為學術討論和辯論做足功課,閱讀海量材料和書籍,才能敢於直面導師的犀利提問,自信表述觀點。
在battle之外,還要應對教授無形之間給予的PUA。
“你們這屆要努力啊,咱們學院好久沒出諾貝爾獎得主了……你們才是領域的先行者,在混亂中找到世界的出路。”

一個是同伴的壓力。
牛劍作為英本的金字塔,處處都是學霸。在高手如雲的戰場上,每個人都心驚膽戰,不求最好,只求更好。
一位網友說:“才來劍橋一個月,心態就發生了很大變化。從一開始的興奮中帶點緊張,到現在的壓力感和緊迫感,才真正體會到劍橋人才濟濟。大家都很拼,這種拼勁讓我頓感壓力。在這裡千萬不要落後,因為你永遠也趕不上。”
牛劍學生不僅卷,自我管理能力極強,8周左右上課時間外,剩餘均是假期,但幾乎100%的人都沒把假期用來休息,一部分人用來好好消化並鞏固薄弱之處,還有部分人利用這段時間尋找進入金融投行或是科研等方面的實習機會。
沒人躺,也不敢躺。

「寫在最後」
今年牛劍放榜後,想要“重申”的學子們一波又一波。但牛劍的光環雖耀眼,但這並不意味著人生問題找到了終極答案。

圖書館午夜時分的痛哭流涕,與畢業後簡歷的無人問津,是很多光環背後的辛酸。
在名校激烈的零和博弈中必然會有落榜者,但前進的人生鍵不會暫停。
全球名校眾多,牛劍不適合所有人,放棄我執,考量自身實力與潛力,找到屬於自己的卡位,畢竟教育的本質不是一個光鮮的頭銜,而是塑造一顆堅韌且成熟的靈魂。

2月20日在上海,我們會組織1場"留學機構深度線下探訪",3家各有特色,風格不一的【美本留學機構】。活動適合願意花時間、不喜歡流水線機構並且正在給孩子選機構的家庭。歡迎掃二維碼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