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不收費、景點不要錢、看病上學還倒貼…這個國家是怎麼做到的

1、從1932年第一條高速公路開始,就沒收過費
德國面積不大,僅僅35萬平方公里,人口8800萬(其中包含600萬常住德國的外國人),但它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汽車王國。
一方面,這個發明汽車的國家,目前汽車保有量已接近6000萬輛,而且每年還以400萬輛的速度遞增。
換言之,德國每個家庭至少擁有一輛汽車,而一些家庭每個成員都有汽車的情況也不少見。
另一方面,德國高速公路四通八達,每個城市都有高速公路相連,甚至村鎮都有高速公路。
因此,出行選擇駕車非常方便。
令德國人引以為豪的是,德國的高速公路大部分路段是不限速的。
藍色路段不限速
德國作為歐洲最後反高速公路限速的堡壘,他們認為他們必須要守住汽車王國最後的特權和尊嚴,也要從一些方面體現出其生產汽車的優越駕駛效能。
所以在德國開車,應該是一件非常“爽”的事情,既能體會高速行駛的刺激,也能欣賞沿途醉人的風景。
雖說有部分路段不限速,可德國高速的平均車速大概也只保持在130km/h左右,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瘋狂。
而最讓德國老百姓高興的是,從第一條高速公路開通起,也就是從1932年8月6日開始,德國高速公路就是免費的,這為後來德國高速公路的免費制度確定了基調。
當然,從嚴格意義上講,德國高速公路並不完全免費。
德國規定,客車無論大小均不收費,而對貨車則有要求:
12噸以上的貨車根據其行駛里程的多少,由安裝在每一臺貨車上的自動計價裝置監控其實際行駛高速的里程數,並繳納相關費用,每輛車每公里費用為1.5歐元。
自動計價裝置與安裝在德國高速公路上的300個讀取裝置以及GPS衛星監控系統相連線,形成一套無縫監控網路,既不需設定收費關卡影響交通,也不影響政F對大貨車收取高速費用。
德國人對重型貨車收費也表示理解,因為超大卡車對路面的損耗較為嚴重,需要不斷進行維修保養。
德國高速公路的建設完全由政F出錢,主要由聯邦財政支付,政F為何免費建設而不讓私人公司承建呢?
答案是,只有政F掏錢才能讓高速公路免費。
政F為何願意掏錢建設高速公路呢?
首先,政F並不想透過高速公路牟利,他們認為,暢通的高速公路有利於人員和貨物的自由、快速流動。
如果中間設立收費站,會造成公路的擁堵,而且也給個人和企業增加負擔,從長期看不利於企業的發展和經濟的穩定增長。
其次,民眾認為政F已經獲得了稅收,所收稅費自然應該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如果過個高速還要繳費,那稅收的意義又何在?
另外,官|員們如果想獲得選piao,也必須要將政F財政支出公開,讓民眾看到實惠才行。
2、德國人認為教堂與寺廟收門票是一種掠奪
去過歐洲旅遊的人大概都有這樣的體會:多數景點不收費。
即使是聞名世界的最高藝術殿堂盧浮宮,門票居然也只要12歐元,星期天更優惠。
歐洲教堂遍佈,每個城市、村鎮都有大小不同的基督教堂、天主教堂及清真寺,包括著名的聖彼得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巴黎聖母院……
很多旅行團也喜歡把遊客往教堂裡帶,歐洲遊一趟下來,景點不見得會記住多少,但對歐洲教堂的印象肯定特別深刻。
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所有的教堂及清真寺在歐洲都是不收費的,所有人都可以隨便進入,自由參觀。
曾有人提出過疑問:“為何歐洲人沒有想到收門票呢?如果收費的話,這是一筆多麼可觀的收入,可見歐洲人沒有生意頭腦。
如果你用這個問題去問德國人,多半會看到他們眼神迷茫的問你:“為何要收費?
在中國人眼裡,教堂、寺廟是公共資源,也需要日常維護和人工管理,不收費無以為繼;在德國人眼裡,民眾交了稅,如果再收門票就是掠奪,這個道理也可以延伸到其他領域。
通常德國政F會給教堂撥款用於每年的維護和修繕,如果資金不夠,德國人則會自發的向教會捐款。
歐洲的教眾眾多也大多比較虔誠,募集善款不是難事。
教會也很透明,及時向捐款者公佈捐款數目和用途,不會暗箱操作也不會裝入自己的腰包,長此以往就變成了一個固定的迴圈模式。
一般而言,在教堂點蠟燭或把經書拿走,只要象徵性地捐點錢就可以了,多少不限,也沒有人監督。
如果手上沒有零錢或根本不想捐款,蠟燭白點、書籍白拿也沒有關係。
3、德國免費教育有悠久的傳統
在這個世界上,享受免費教育大餐的國家不多了,德國是其中之一。
德國共有300多所高等院校,其中絕大多數是公立大學,私立大學僅僅是高等教育的補充,這點和英、美等國家有所不同。
德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教育屬州級事務,因此公立大學由各州的財政負擔,聯邦也給予部分補貼。
大學支出的每一分錢都來自政F,包括教學科研人員的薪酬、校舍的建築和維護、大學日常行政開支、學生補貼、免費的網路、圖書館大量的書籍等。
遺憾的是政F作為出資人在大學裡一點地位都沒有,它不能決定或者影響大學內部的任何事情,包括校長和其他高階管理者的任免。
校長和各學院院長由教授自己選拔,政府無權干涉,更不可能阻止自己不喜歡的人當選。
因此,校長和教授根本不買政府的賬,他們想做什麼課題研究,不需要事先報批,也不需要任何人批准。
由於政F包攬了所有費用,大學的生存沒有任何問題,因此無需向學生收取學費。
當然,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由於沒有學費的壓力,而且大學生可以享受國家提供的各種福利待遇,包括長期住廉價的學生宿舍、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享受優惠等,所以很多學生不願畢業。
他們在校時間不受限制,而且允許打工掙錢。
特別是那些專業前景不好,畢業後難找工作的學生,與其畢業後失業,不如在學校里長期待下去更實惠。
為此,德國各州採取措施,限制那些長期在校學習的人,超過正常學習週期的人必須交納一定費用。
雖然超過學習年限必須收費,但只要認真學習,在規定期限內拿下學位還是不存在很大問題的。
德國這樣的免學費模式,讓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都能上得起學。對於有困難的學生,根據《教育促進法》,還可以申請無息貸款支付生活費用,等上班後再逐年還貸。
用稅收來培養納|稅|人的子弟是全民的共識,德國法律規定,大學經費必須由政F全額支付,而大學收取學費是違法的。
實際上免費的義務教育就起源於德國。
1619年,德國魏瑪公國公佈的學校法令規定:父母應送其6-12歲的子女人學,這是最早的義務教育。
1717年,普魯士帝國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頒佈了一項《義務教育規定》:所有未成年人,不分男女和貴賤,都必須接受教育。
這無疑開創了時代之先河,因為法國制定類似的法規在1880年,而英國則在1882年。
威廉一世以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吝嗇出名,奇怪的是,這樣一位吝嗇的國王對教育卻出手大方。
《義務教育規定》頒佈之後,國王對相關的反饋深表憂慮。據聞,不少家長,特別是農村的家長對孩子上學不以為然。許多孩子,尤其是貧困家庭的子弟,讀書、書寫與計算均得不到訓練。
為此,威廉一世再次下令:普魯士王國內,所有5-12歲的孩子(1754年,增至14歲),必須上學接受學校教育,否則,家長將要被處罰。
到了1819年,德國基本完善了義務教育法規,從此德國走上了免費義務教育的道路。
今天的德國,學生從小學到大學一概免費,就與德國這個古老的傳統有密切的關係。
4、全民醫保,看病不花錢
德國是最早發明現代社會保險的國家,因此有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
只要在德國長期居住的人都必須買保險,德國實行全民強制保險制度,每個人都必須上保險,沒有自願不自願的問題。
對於在德國境內生活的外國人也如此,每個月的醫療保險費用會自動從銀行賬戶里扣除。
上保險有什麼好處?簡而言之就是看病不花錢,甚至在某種條件下還能報銷一些其他附加費用,如配眼鏡等。
如果上的是公立醫療保險,手續很簡單,只要把保險卡交給診所或醫院就完事。
而對於私立的醫療保險,雖然看病是報銷的,但要自己負擔很小的一部分比例的藥費。
公立醫療保險的費用要貴很多,而私立的相對要便宜一些。當年我作為學生在德國只購買了每月25歐元的保險,如果購買公立保險的話,需要花費60歐元以上。
現在德國進行醫療改|革,保費上漲了很多,而且看某些科目還需要交納一定費用,例如牙科等。
如果已經工作,那麼保費將和工資掛鉤,以醫療保險為例,保費為工資收入的14.25%,僱主與僱員各分攤50%的費用。
如果失業了怎麼辦?這下就發現政F有用處了,可以向政F申請救濟,費用由財政負擔。
當然,如果家庭成員中有一個人工作,他就可以增加一丁點錢購買家庭保險,這樣配偶和孩子也相當於享受免費的醫療。
從這個角度上說,當一個家庭只有一個人工作的時候,所有人的保險實際上就是一份以家庭為單位的保險。
這種以僱員身份得到的醫療保險屬於國家公眾福利保險,所需要繳納的保險費用遠遠低於私人保險。
但是,德國法|律規定,企業主是不能享受國家福利醫療保險待遇的,因為他們作為企業所有者,獲得了他人所不能獲得的更多利益,因此他們需要繳納私人保險,也就是政F不補貼任何企業主的各種社會福利。
因此在德國的企業主需要為自己的生老病死負責,需要自己儲存退休金,繳納醫療保險。
“剝削”富人、“接濟”窮人,大概是德國醫保的一個重要特徵,這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貧富差距的縮小。
當然了,高福利在某一方面也表示了高稅收,不過透明的政F財務支出是連線政F和公民信任的紐帶,畢竟知道自己的錢都花在什麼地方,比什麼都能讓人安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