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經常關注AI,可能會瞭解到這樣一件事。
有些國產AI,開放了校園免費註冊。這本是好事,但不少使用者發現,在它的校園認證列表裡,中國的大學,一個都沒有。

(某AI應用官方網站)
怎麼回事?華人AI公司,在回饋教育、拓展使用者的時候,竟然避開了中國高校?
事實上,這種被自家產品忽略、甚至拒之門外的感受,很多國內AI使用者,都似曾相識。
不少中國AI創業公司,創始團隊明明是中國人,可一亮相,網站是英文,產品介紹是英文,甚至創始人出來演講,也是一口流利英文。你想去體驗一下產品,卻困難重重。要麼“當前地區不可用”,要麼得“翻山越嶺”。註冊賬號,可以關聯的APP,不是微信,也不是支付寶,而是X,是谷歌。
於是,網友們紛紛表示不解。搞這麼“洋氣”,是為了顯得高階嗎,就像“大衛芬奇”傢俱一樣?是讓投資人更看得起他嗎?是不是,有點“飄”了?

(網友評論。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這種困惑和吐槽,很自然,也特別能理解。
但細究背後,這可能不是“飄”,而是一個被現實逼出來的、有點艱難的商業選擇。
畢竟就AI而言,中美之間,已經割裂了。
這種割裂,體現在三個維度:使用者,基礎設施和資本。
什麼意思?我們一個個說。
首先,是使用者的割裂。
創業第一步,就是選擇你要服務的使用者。
可是,服務誰呢?第一反應,當然是中國使用者。畢竟,咱有全球最大的使用者群,有無數等待AI+的應用場景。用技術服務同胞,本身也很有成就感。
但是,在中國市場,讓使用者為純軟體類的服務掏錢,挺難的。
這不是偏見,是多年市場實踐,留下來的教訓。
以前在微軟,我有一位同事。離職後,他去寫“共享軟體”(Shareware)。先免費試用,覺得好用,就付錢繼續用。WinZip解壓縮,就是共享軟體模式的典型例子。
但他很快發現,但凡寫出一個好軟體,總會有高手出來破解,放出綠色版,免費用。
使用者用得不亦樂乎,開發者卻顆粒無收。
怎麼辦?
算了。我去賺老外的錢。不少海外市場,使用者認可“好工具值得付費”。於是,他開始寫全英文的軟體,只面向海外市場,還真的賺了不少錢。
想想看,是不是很多優秀的Saas軟體,功能打磨的非常好。可是,一旦收費,不少企業可能就猶豫了?
這不是產品不夠好,而是長久以來“免費+廣告”的模式,塑造了我們“工具類產品,應該免費”的認知。
有不少企業,明明實現了幾個億的營收,但卻不願意為辦公軟體付費。不是老闆缺錢,而是從小到大的付費習慣告訴他,給這些“虛的”東西花錢,很怪。過不了心裡那關。
於是,“先去賺老外的錢”的想法,就會非常自然地冒出來。所以,你就能看到,大量的AI應用出海。如Poly.ai、虛擬伴侶產品CrushOn,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當免費午餐成為習慣,你想開張,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米缸。
接著,是基礎設施的割裂。
AI應用的產品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大腦”。大腦,就是基礎大模型。它的理解能力、生成能力,決定了AI應用有多聰明。
坦白說,至少在目前,海外大模型,比如OpenAI的GPT,Anthropic的Claude等等,確實更強。國產大模型,雖然在某些場景下已經非常出色,但在通用能力和前沿探索上,還需要時間。
嗯。那我就選海外模型,作為大腦吧。
可是,在中國使用海外模型提供服務,又是受限制的。比如,《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管理暫行辦法》規定,提供生成式AI服務的大模型,需要備案。
這意味著,面向中國使用者的AI服務,原則上,不能用沒有備案的海外大模型。
如果AI應用是電器,AI大模型就像電廠,是基礎設施。你在海外用電器,就只能用國外電廠的電。反之亦然。
所以你會看到,當Manus打算開發國內版本的時候,會先去和阿里進行戰略合作。
技術無國界,但技術的“插座”有標準。想用誰家的電,就得匹配誰家的介面。
這,是AI時代的“硬體相容”難題。
最後,是資本的割裂。
產品方向定了,技術路線選了。但是,你可能很快就發現:沒錢了。
AI專案的生存壓力,天然就大。因為,每多一個使用者,就多一份算力成本。就像開了一家餐廳,顧客吃得越多,但不付錢,自然虧得越多。所以,需要一輪又一輪融資,支撐自己跑到盈利那天。
而“錢從哪來”這個問題,可能從創業第一天,你就得想明白。
為什麼?
舉個例子,如果你想去美國上市,那麼公司裡的“中國成分”,可能讓你遇到重重困難。
這種困難,可能並非來自於監管部門的一紙禁令,而是來自資本市場的擔憂:
政府會不會像對待TikTok那樣,以國家安全為由,對你進行審查,甚至封禁?
要知道,“資料”,非常敏感。使用者資料裡,可能藏著事關國家安全的機密。而AI應用,無一例外,要使用大量使用者資料。
只要你拿了中國的投資,我就有理由懷疑,你給他們提供資料。
而當政府,不信任企業時,這家企業,就會面臨封禁。到時候,產品再好,也賺不到錢。投資者,更會血本無歸。擔憂層層傳導,股民不敢買你的股票,承銷商不敢接你的IPO專案,早期投資人不敢投你,怕無法退出。
去年,就有新聞報道,AI生成影片平臺HeyGen,獲得美國投資後,要求中國投資者賣出股權。因為美國,再次收緊了對中國企業和跨境投資的審查。
甚至,還有傳言說,如果要拿美國投資,團隊的核心負責人,就必須是外籍。就是為了,最大限度打消投資人的顧慮。
資本的顏色,有時比技術本身更重要。
無論是市場的選擇,還是技術的掣肘,抑或是資本的考量。這些因素,都像無形的手,將許多中國AI創業者,推向了看似疏遠本土的道路。
現在,再回頭看文章開頭的那些現象。校園註冊,沒有國內的高校;全英文的網站,“當前地區不可用”的提示;無法用微信支付寶註冊的賬號……這大機率,不是因為這些AI公司,不重視國內的使用者,而是在他們,優先開拓海外市場、適配海外技術生態、尋求海外資本的生存戰略下,無奈做出的選擇。
這不是主觀上“想不想”的問題,而是客觀上“能不能活下去”的問題。
創業,本就九死一生。疊加了如此複雜的地緣政治“割裂”因素,更是難上加難。
所以,當我們再看到說著英文、網站全英文的中國AI公司時,或許,可以少一些質疑,多一分理解。他們可能,不是不熱愛這片土地。也不是,不想服務自己的同胞。而是,在這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為了讓團隊能繼續前行,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這,就是這個時代,獨有的挑戰。
真正的創新,往往孕育於最艱難的土壤。也許未來某天,回望2025,你會發現,正是在這樣的困境下,一批最具創新精神的中國AI企業,真正拉開了AI改變世界的序幕。
路雖難,行則將至。
祝福他們。
P.S.
可以預見,未來5年,所有企業都將面臨一個大難題:AI時代如何轉型?
轉型,可不是學學提示詞、玩玩智慧體。而是從根本邏輯上,重塑你的商業模式。
所以今年,我和我的團隊,也正式推出了,2025“進化的力量·劉潤年中大課”。
面對AI大潮,企業究竟該做些什麼?6月7日,在上海影城,我會用一天的時間,和你好好聊聊這個話題。
不做現場直播。也不做事後回放。就讓我與你,獨家分享。6月7日,就讓我們,現場見!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參考資料:
4、內測已久的Manus開啟收費,與阿里合作探索國產模型新可能
https://news.qq.com/rain/a/20250331A02C9U00

觀點 / 劉潤 主筆 / 景九 編輯 / 歌平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602原創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