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施老師、饒老師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表達他們的觀點、提出他們的建議。
他們是隻說不做、還是說一套做一套?
不妨看看十四年後,對於他們自己提出的觀點,他們做了沒做、做了什麼。
他們發起、推動、主持的計劃:
國家青年人才計劃
科學探索獎
新基石研究員專案
他們發起、推動、主持的機構:
生命科學聯合中心
西湖大學
北京腦科學研究所
深圳灣實驗室/分子生理學研究所
首都醫學科學創新中心
分別對應他們文章中的兩點
支援年輕人構建中國科學的未來
2011年2月14日《人民日報》
“我們希望中國的主要研究院所能夠提高年輕獨立研究員的待遇、增加對他們的經費支援、給予較好的工作條件,使他們不用為了經費疲於奔命,耗費大量時間。同時設立嚴格的評審制度,優勝劣汰,有效地以科研能力來選拔和支援人才”。
“建立支援年輕人的體制也是改變中國學術風氣的關鍵舉措之一。當年輕人能夠以學術實力獲得支援,就無需再花時間拉關係,從而改良風氣、淨化學術環境。我們建議…擴充以人才為評審基礎的經費專案,在具體做法上可以參考德國的馬普學會或美國的HH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