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咬住幼崽後頸就會停止亂動,人類幼仔也有這種反應嗎?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
動物如貓貓狗狗、獅子老虎咬住幼崽後頸就會停止亂動,進入搬運模式,那麼,屬於靈長類的人類幼仔如果被咬住後頸叼起來,能停止哭鬧嗎?有同樣的效果嗎?一起來看看動物學話題下優秀答主@剁椒鹿 的回答吧~

動物咬住幼崽後頸就會停止亂動,進入搬運模式,人類幼仔有同樣的效果嗎?

|答主剁椒鹿
你說的這個有專業的名詞:夾子催眠(clipnosis)

只要用夾子或者其他類似的行為提起貓這塊後頸的皮膚,貓就會進入一種僵直狀態。
在我們獸醫裡,為了區分人類的催眠和動物的行為,把動物的這種行為也叫做:
「捏」誘導行為抑制 ( PIBI , pinch-inuced behavioral inhibition)
關於這種行為是有廣泛研究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獅子老虎幼崽確實可以夾子催眠,但是絕對禁止試圖用夾子催眠的方式控制成年老虎,在野外遇到成年老虎,還是一個滑鏟比較好用。(bushi)
01
先來說說夾子催眠(PIBI)
動物的 PIBI 不僅僅是對貓或者貓科有效,這種反射已在多種類群的動物中得到證實,包括昆蟲、爬行動物、鳥類和其他哺乳動物。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PIBI 描述了一種行為狀態,這個是動物既無法動彈,又對外部刺激不敏感的強直狀態。
這種做法其實古埃及人就開始嘗試了。
而且它的機理是很多動物共通的。
比如說,很多人應該聽過有一種「戰或逃反應」
戰或逃反應,又稱為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是心理學和生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該反應描述的是生物(包括人類)在面對威脅或危險時所展現出的兩種基本應對機制:一是選擇戰鬥(fight),即面對並抵抗威脅;二是選擇逃避(flight),即逃離威脅。
戰或逃反應的中心位於丘腦下部,涉及自主神經系統(ANS)和垂體腺的調控。當人經歷壓力後的兩秒鐘內,人體會釋放一種叫作腎上腺素(Adrenalin)的化學物質到血液中,這種化學物質能給人一股強大的力量,並在體內產生許多其他的變化,使身體做好應對危險的準備。
例如,呼吸會加快,以便為肌肉提供更多的能量;心跳加快,使流到肌肉和其他器官的血液流動加速;雙眼的瞳孔放大,以便能看得更清楚。
通常而言,男性(或雄性)機體中更易發生此類反應,而女性(或雌性)機體則更傾向於產生一種照料和結盟反應(tend-and-befriend response),即在應激時刻,女性會透過照料孩子需求來確保他們的安全,還會和她所在的社會團體中有著相同目標的成員結盟,從而減少對孩子的傷害。
除了戰或逃以外,還有種反應:強直靜止(Tonic immobility)。
有研究證實了貓氣味和貓科動物尿液裡的 2-苯乙胺等貓獨有的味道會強烈刺激小鼠的下丘腦前核-下丘腦腹內側核-背側乳頭體核迴路裡表達 C-fos 基因,產生恐懼反應,表現為僵住、逃跑。(狐狸和蛇觸發不了這種效果)
所以有時候你能看見這樣的場景,明明老鼠有逃跑的機會或者反擊一下有勝算,但是它們一聞到貓的味道就產生假死性僵直,不是它們裝的,是刻在基因裡的動不了。
另外,鯊魚是有名的會強直靜止的物種:
鯊魚只要肚皮朝上被翻過來,就會進入強直靜止狀態,跟死了一樣,一動不動。
聰明的虎鯨會利用這點,群體狩獵鯊魚,只要想辦法把它翻過來,剩下的就是吃肉了。
強直靜止代表一種恐懼反應,可以在多種動物中引起,從節肢動物到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強直靜止期間,動物對強烈或痛苦的刺激也沒有反應。
據推測,這種策略是為了增加生存機率而發展的,因為許多捕食者對在一段時間內保持靜止的獵物沒有興趣。
比如貓科動物就是不太愛吃死的(缺乏食物的情況除外)
當然我還是要說,遇到老虎也千萬不要裝死,儘快滑鏟是正經的。
PIBI 跟這種強直靜止原理很像:
在 PIBI 期間,瞳孔顯著縮小,中樞和外周交感神經元活動減少,表明該反射並不有害。
PIBI 主要就是貓媽媽轉運小貓用的,並不是對疼痛的反應。因為科學家做實驗發現被夾子夾住的貓沒有表現出它們處於疼痛的行為,例如呼吸急促、心動過速、瞳孔散大等異常反應。
02
這種機制在多大年紀會退化?
有趣的是,你在家貓裡可能觀察不到退化,剛才的那組研究人員發現,即便是成年的貓裡面,還是會有 60% 的貓保持夾子催眠的反射:

而且不限於後頸皮膚,整個脊椎上的皮膚都有效果。
理論上來說,在小貓離開貓媽媽獨立生存後不久這種反射就會消失(3個月左右)
但是家貓是典型的沒斷奶典範,它們成年以後還保持著踩奶的習慣,這就是一種幼態持續。
如果你從小就喜歡提著貓走來走去,那麼很可能這種反射就不會消失。
當然隨著貓咪體重的增加,這種行為可能對貓有傷害,希望大家儘量不要提著大貓的後頸把它們提起來。
當然在野外,除了獅子等少部分以外,大多數貓科動物都是獨居的,還是那句話,成年老虎早就沒有這種反射了,不要試圖去提老虎後頸,儘快滑鏟是正經的。
03
人類幼崽有沒有這種開關
其實是有的,包裹和抱著輕輕搖晃都可以。
新生兒有一種本能的驚跳反射(又叫莫羅氏反射 Moro reflex),當他們感到不安全或突然移動時,可能會觸發這種反射,導致驚醒和哭鬧。適當的包裹可以限制這種反射,讓寶寶感覺更加穩定和安心。

這種形狀的防驚跳睡袋很好用,既能防止驚跳的時候掀翻被子導致著涼窒息等,又能很好地包裹寶寶,給他們安全感。
前庭平衡的安慰:輕輕的晃動和包裹可以幫助寶寶的前庭系統發展,類似於在子宮中感受到的輕微晃動,這有助於寶寶的平衡感和舒適感,減少哭鬧。
嬰兒有抓握反射。
抓握反射又稱之為握持反射。將東西塞到小寶寶手裡,寶寶馬上將其握緊不放,抓握的力量之大,足以承受嬰兒的體重,藉此將嬰兒拉起來甚至可以在空中可停留幾秒鐘。這是新生兒生來就有的本能反射。
嬰兒哭鬧的時候,不能讓他兩手空空,只要抱起來讓他緊緊抓住媽媽,或者用小毯子包裹的情況下,能很快幫助嬰兒進入睡眠狀態。
當然很多寶媽又要問了,哄睡容易,但是寶寶一放到床上就驚醒了!
這個時候我又要推薦一個好東西:斜坡枕。
在寶寶頭三個月我都是用斜坡枕放到嬰兒車裡,造成一個斜面,這樣再包裹好了放進去,寶寶會感覺自己是有依靠的,好像斜倚媽媽身上,睡得特別香。而且斜坡枕有弧度,也不會導致寶寶吐奶。
我就是靠這個解放了睡眠,寶貝除了餓的時候從來沒有晚上哭過,基本上不鬧。
安全感給足了,四個月就開始睡整覺了,目前為止都挺好,幾乎都沒生過病,走路說話都很好。
不過話說回來,大家有條件還是儘量多抱抱寶寶:
我們靈長類近親的寶寶幾乎是全天掛在媽媽身上。
經典育兒叢書《希爾斯親密育兒》裡面也提到,多多撫觸擁抱寶寶是非常有效地安撫和促進寶寶發育的手段。
你可能聽說過皮膚飢渴症這種心理需求,具體來說就是人由於缺少愛撫而引起的,比如小時候缺乏父母的愛撫(尤其是母親的愛撫)或者成年後缺乏伴侶的溫柔愛撫,也叫「觸覺剝奪」。
如果有條件,儘量把寶寶抱著或者背在背上(三個月前不可),沒有這個條件的話,儘量用小被子包裹給寶寶製造安全感。
這樣就能大大減少寶寶哭鬧的頻次。
以上~祝大家都快樂養娃。
除此之外,還有哪些精彩回答呢?
答主@凱竹嘉措 說「我女兒半歲以前,只要有稍稍風吹草動讓她受到驚嚇,她就會驚恐地四肢抻展、高高舉起,手指和腳趾也抻著,好像一把倒扣的小板凳。我猜造物主對我們有這樣的設計,就是為了在危險來臨時讓爹媽把幼崽提起來就跑。」
答主@小樹不咕叫則認為「在人的進化中,這種效果顯然是已經沒有了的了,因為人類的脖子太脆弱了,若是單拎起後頸,可能會讓呼吸困難以及頸椎損傷。」
點選【閱讀原文】,看更多精彩回答吧!
題圖來源:題主@剁椒鹿
知乎熱門文章

如果我們進入四維空間,會看到一個怎樣的世界?

本文內容來自「知乎」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
轉載請聯絡原作者
👇點選【閱讀原文】,看更多精彩回答
覺得不錯就點點「點贊」「轉發」「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