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東歐國家轉轉是我早就有的想法,因為我們這些在上世紀80年代接受中學或大學教育的人,那時候對中國之外國家聽的最多的就是東歐了,儘管那些說教不見得全面和準確。
“東歐國家”的概念有多種解讀,包括對歐洲也有多種劃分的。按照以前那種人文地理上的劃分,東歐國家是指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歐洲按照蘇聯模式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當時有8個國家,現在已分化成28個國家,包括波羅的海三國等原蘇聯加盟共和國以及我這次去的波蘭、捷克、匈牙利、塞爾維亞四國。
按照聯合國統計局的劃分,東歐只有10個國家,波蘭、捷克、匈牙利自然還是東歐國家,但塞爾維亞是屬於南歐國家。本文還是按照以前的劃分模式來看待和分析這些東歐國家特別是本次所旅行的四國。
東歐地區以斯拉夫民族為絕對主導,並繼而分為東斯拉夫(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羅斯人)、西斯拉夫(波蘭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南斯拉夫(塞爾維亞人、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馬其頓人、黑山人、保加利亞人),所有斯拉夫人都發源於波蘭東南部維斯杜拉河上游一帶,但由於環境因素的影響,各地的語言、宗教和文化都大不相同。
一、波蘭首都華沙
游完波羅的海三國後,按照計劃8月23號傍晚從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乘飛機1個小時就到了波蘭首都華沙。

【華沙的摩天大樓】

【華沙的建設工地】

【遠看華沙科學文化宮】

【排隊參觀科學文化宮】

【華沙猶太人歷史博物館】

【公園裡遇到熱情的華沙年輕人】

【中國駐波蘭大使館】

【比利時駐波蘭大使館】

【雅布羅夫斯基宮】

【華沙起義紀念碑】

【克拉辛斯基宮】

【華沙聖雅辛特教堂】
下了飛機打車去市區酒店,發現華沙有不少摩天大樓,而這些高樓大廈很多都像是近十年或二十年內建造的。這些摩天大樓也是我們離開法蘭克福後第一次見到的,隨後上網才知道華沙是歐盟摩天大樓最多的城市之一,市內的華沙塔高310米,是目前全歐盟最高的建築物。看來波蘭與華沙這些年應該是大有發展了。
早在1025年,波蘭王國就成立,其後在1569年透過合併立陶宛大公國而發展成為當時歐洲非常繁榮和麵積、人口都數一數二的國家。但從18世紀開始衰落並逐漸被周邊的俄、德、奧三大帝國瓜分而亡國,直到一戰後才重新建國,但很快又在二戰中遭受德國和蘇聯的雙重打擊而損失慘重。
二戰後,波蘭和其它東歐國家都被蘇聯影響和控制,各方面發展緩慢,一直到1989年由瓦文薩帶領的波蘭團結工會開始執政。從此不僅開創了波蘭第三共和國的新紀元,也掀起了東歐鉅變和隨後的蘇聯解體。
2004年5月1日,波蘭正式加入歐盟。在過去20年中,波蘭整體經濟發展很快,人均GDP也從那時的6千多美元發展到現在的2萬多美元。波蘭國土面積30多萬平方公里,位居歐洲第十;人口約3800多萬,位居歐洲第九、歐盟第五。
來到華沙,看到一路少見的摩天大樓,還有繁忙的工地建設,很容易判斷出波蘭這些年正在經歷的繁榮景象,以及他們對融入西方世界的迫切追求。我後來在瑞士遇到一位朋友,他在華沙工作八年,剛轉到蘇黎世就職,他說波蘭自加入歐盟後各方面發展迅速,華沙正在成為中東歐的經濟和金融中心。
隨著波蘭的發展強大,波蘭在歐洲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但是因為過去的慘痛歷史和天然的地緣關係(與德國和俄羅斯兩個大國為鄰),使得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一樣始終擔心自己的安危存亡,所以在1999年,波蘭和捷克、匈牙利同時加入北約,在目前的俄烏戰爭中,波蘭也是最為支援烏克蘭的國家之一。

【華沙老城老集市廣場】

【集市廣場裡的小美人魚雕像】

【城堡廣場的西吉斯蒙德圓柱】

【華沙皇家城堡】

【華沙甕城】

【聖安妮教堂】

【聖十字聖殿】

【聖若翰洗者聖殿總主教座堂】

【居里夫人博物館】

【華沙肖邦博物館】

【波蘭總統府】

【波蘭軍隊主教座堂】
波蘭首都華沙最值得看的還是老城。這個老城在二戰中絕大部分都被毀掉了,儘管戰後大多數的歷史古蹟得到重建,但身臨其境時雖然也能感受到當年的輝煌氣勢,可還是缺了應有的歷史韻味。
24號在去老城的路上,我們先逛了華沙科學文化宮。這曾是華沙最高建築,也是最具辨識度的建築,幾乎在華沙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它。我們登上了文化宮的頂層看一看華沙的全景。
其後去看了波蘭猶太人歷史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於2007年奠基,在2013年對外開放,很快就成為了華沙標誌性的建築之一。該館展示了波蘭猶太人長達千年的歷史。二戰前,除了德國之外,波蘭是歐洲猶太人聚居最多的國家,尤其在華沙,那時猶太人口超過百萬,而現在波蘭的猶太人只是一兩萬人。
然後就去華沙老城,看了老城集市廣場、城堡廣場、華沙甕城、聖安妮教堂、聖十字聖殿等等,還有老城附近的聖若翰洗者聖殿、居里夫人博物館、肖邦博物館等等。
25號是週日,我們事先查好了一家華人教會,但走過去發現華人是在下午開始集會崇拜,就又隨處逛逛,不知不覺又走到了老城那裡,才發現已過中午,趕緊打Uber回酒店取了行李來到火車站,坐火車去往下一站:捷克首都布拉格。
二、捷克首都布拉格
東歐的鐵路工程和火車品質相對西歐和北歐都要差很多。從華沙到布拉格也就6、7百公里,但是坐火車需要8個多小時,包括之後從布拉格到布達佩斯也僅5、6百公里,坐火車需要7個多小時。這是本次旅行中坐的時間最長的兩次火車。
8月25號晚上坐了近9個小時(晚點了半個多小時)後到達捷克首都布拉格。在從火車站乘著夜色走去酒店的路上(我們這次旅行基本都預訂在中央火車站的附近),就覺得布拉格的景色超出了我們的預期,也對第二天的觀光充滿了期待。

【所住酒店旁的布拉格市民會館】

【伏爾塔瓦河河岸的雕塑】

【遠看布拉格城堡】

【布拉格城堡大門】

【布拉格城堡內院】

【聖維特大教堂】

【從聖維特大教堂樓頂看布拉格】

【聖喬治教堂】

【布拉格城堡裡的小巷】

【伏爾塔瓦河美景】

【布拉格金德里斯卡塔】

【布拉格城邦劇院】
相比波蘭,捷克的歷史要簡單很多,其面積和人口也大約只相當於波蘭的四分之一,人口現有1千多萬。捷克真正建國可以算做是一戰結束後,從原來屬於奧匈帝國的一部分成為了一個獨立國家,那時候是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
二戰期間先是被納粹德國佔領,後來被蘇聯佔領,接著走上了和波蘭等其它東歐國家大致相同的道路。不過相對其它東歐國家,捷克處於歐洲核心的位置,擁有地理優勢,沒有受到太多戰爭的影響和破壞,總體發展比較平穩。
捷克的經濟比較多元化,各行業佔比也很合理,一直保持自己在相關製造業方面的競爭力,像捷克斯柯達汽車公司(現屬德國大眾集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仍佔有一席之地,斯柯達運輸公司是世界第四大有軌電車生產商,全球近三分之一的有軌電車產自捷克工廠。
2004年加入歐盟後,捷克經濟進入了新的經濟增長期,人均GDP由當時的1萬多美元,達到了2023年的3萬多美元,這不僅絕對領先其它東歐國家,也基本接近或超過了南歐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傳統發達國家。
在捷克當代歷史中,有兩件事情對捷克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一個是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運動,這場運動對後來的東歐鉅變也有著深刻的影響;另一個是1992年捷克與斯洛伐克的和平解體(天鵝絨分離),這和南斯拉夫解體中所爆發的各種內戰形成了鮮明對比。
也許有這樣的發展背景,當第二天開始參觀布拉格時,我們真的被布拉格的建築和美景所震撼。布拉格在二戰期間遭受的破壞比華沙、布達佩斯等大城市要小得多,因此其大部分歷史建築都保持了原貌,所以看起來更有味道。

【布拉格查理大橋橋頭】

【查理大橋上的雕塑】

【查理大橋的畫攤】

【布拉格老城廣場】

【布拉格天文鐘和老市政廳】

【老城裡的聖尼古拉教堂】

【捷克國家圖書館】

【正在修繕中的火藥塔】

【布拉格市政廳】

【有很多有特色的建築】

【布拉格魯道夫音樂廳】

【布拉格共產主義博物館】
在歐洲各大城市中,布拉格也是最受遊客歡迎的旅行地之一。據報道,從過去幾年的訪客數量來看,布拉格大概排在歐洲第七位(每年訪客約680萬),前面的依次為倫敦(約1960萬)、巴黎、伊斯坦布林、羅馬、阿姆斯特丹和巴塞羅那。除了布拉格有點“童話城市”般的美麗和魅力外,整個旅遊費用相對便宜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26號那天我們先去布拉格城堡,這是布拉格最值得看的地方。這座城堡始建於9世紀,長期以來一直是波希米亞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捷克斯洛伐克總統的權力中心。布拉格城堡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堡,佔地七萬平方米,長約570米,平均寬約130米。
布拉格城堡的建築風格獨特,融合了不同時期的風格,反映了其悠久而複雜的歷史。城堡建築代表了過去一千年的許多建築風格,包括哥特式的聖維特大教堂、羅馬式的聖喬治大教堂、一座修道院和幾座宮殿、花園和防禦塔等等。
看完布拉格城堡就從城堡山上走下來,緩緩漫步著名的查理大橋,觀看伏爾塔瓦河兩岸的美景。之後就在老城區裡邊走邊看,包括老城廣場、鐘樓(天文鐘)、老市政廳、火藥塔、現市政廳、國家圖書館等等。
傍晚時遇到陣雨,正好路經一家看上去很不錯的髮廊,進去理個髮,價錢60加元,和溫哥華同等條件的髮廊差不多或稍微便宜一點。
一天看下來,布拉格的確有一種驚豔之美。第三天吃完早飯後,又在附近轉轉,補拍幾張昨天沒來得及拍的照片,然後就趕往火車站,奔往下一站: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
其它相關文章:
幸福家庭圈
關注“幸福家庭圈”,與幸福家庭相伴,與成功人士同行,與優秀孩子共成長!關注方法請點選本文最上方的藍色“幸福家庭圈”即可,本微信公眾號的文章,也歡迎轉發分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