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先閱讀:
《俄羅斯是個怎樣的國家(上)》
肆
1547年,伊凡四世改莫斯科大公為沙皇,這個特有的名號一直保留到1917年。
從擺脫蒙古人統治到18世紀,被蒙古人教育過的後世沙皇,扛著大砍刀帶頭砍人,像蒙古人一樣去教育別人,先後兼併了喀山、西伯利亞、克里米亞、阿斯特拉罕各個汗國,把原先蒙古人的地盤全給吃了。
為了安撫蒙古人留下的後代(已經不算蒙古人了),今天俄羅斯還有圖瓦、阿爾泰、布里亞特、卡爾梅克、韃靼斯坦五個共和國。
我2024年在韃靼斯坦溜達時,那邊也不全是蒙古後人,大毛也約有一半,就是東正教教堂比清真寺少一些。
在俄羅斯歷史上,雖然到伊凡四世才正式稱沙皇,但因為伊凡三世不向蒙古進貢,四處征服使俄國面積擴大三倍,有種種偉大歷史功績,俄羅斯人預設沙皇是從伊凡三世開始算的。
伊凡三世還幹了件極重要的事情,就是娶了拜占庭公主。
在正式做掉蒙古政權前,1453年拜占庭被奧斯曼帝國滅亡,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十一世的弟弟帶著兩個兒子和女兒索菲亞逃到羅馬,這三個孩子被羅馬教皇撫養成人,羅馬的政客們為了借俄羅斯力量硬扛奧斯曼,便把索菲亞嫁給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
俄羅斯那時是窮苦之地,又因為做過多年金帳汗國的舔狗,常常被人瞧不起,取了個東羅馬正牌公主,腰桿子都直了幾分,八杆子打不著的事,也硬湊起臉皮說自己是東羅馬帝國繼承人,我們的沙皇是“凱撒”傳人,我們就是第三羅馬。
就是為了長點臉面。
這真的就很無聊,純屬硬蹭,就好像我哪天走在大街上跟石原里美打了個招呼,我就非跟別人說這是我前女友一樣,都是硬蹭,不講道理的那種蹭。
西歐那邊看到俄羅斯居然自稱羅馬正統,就更來氣了,覺得他們是粗鄙加暴發戶,我們日耳曼人親手滅了羅馬,都不敢稱羅馬,你斯拉夫野人也敢稱羅馬?你也配姓趙?
就罵他們是東正異端、白皮韃靼,兩邊上千年來,就更加互相看不起。
1584年,從三歲開始就在權力鬥爭中長大,因而冷酷無情、殘暴狠戾的伊凡四世掛了。
伊凡四世人格極端,有個外號叫恐怖伊凡,曾經暴怒時失手用權杖打死了自己的大兒子,他死後王位只好交給性格內向的兒子費奧多爾。

恐怖伊凡打死大兒子油畫
費奧多爾打小體弱多病,權臣們預估他死得早,備份了Plan B,隨時準備讓他弟弟迪米特里繼位,但1591年5月(中國萬曆十九年),迪米特里被人割喉而死,死得不明不白的,到現在都沒有結案。
1598年沙皇費奧多爾真的病死了,他沒有子女,弟弟也被抹了脖子,留裡克家族死絕了,俄國突然陷入了權力真空大混亂,權貴們為王位殺成一團,波蘭人趁亂還佔領過莫斯科。
俄國人打了半天,意識到國不可一日無君的重要性,於1613年召開選舉大會,選出六名侯選人,由數百名教士、貴族、市民、農民等社會各階層的人投票,最後16歲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得票當選,開創了羅曼諾夫王朝。
其實俄羅斯社團選話事人有著悠久的歷史,比美國人的一人一票還早幾百年,真要跟美國比選票,那情形就像是:
“人家和聯盛選話事人,比香港選特首還早一百年呢。”
俄羅斯歷史賊簡單,就兩個王朝,一個留裡克一個羅曼諾夫,也不是中國這種舊王朝三百年崩盤,新王朝造反接盤重來三百年,就是簡簡單單的留裡克家里人死光了,羅曼諾夫被迫上。
這件事告訴我們,面對複雜的人生,想要對沖風險,還是得多生幾個娃靠譜。
這個羅曼諾夫王朝傳了300年,出了兩個巨牛逼的人物,一個是彼得大帝,一個是葉卡捷琳娜大帝。
彼得大帝他爸是羅曼諾夫王朝第二任沙皇阿列克謝,阿列克謝結過兩次婚,生了一大堆孩子,彼得生於1672年,他爸去世時才十歲,皇室裡的強權派是他同父異母的索菲婭公主,索菲婭立彼得跟另一個傻子弟弟同時為沙皇,自己實際像慈禧一樣幕後把控政權。
帝王家就這樣,權力具備天然集中性,人人都從小被迫參與政治遊戲,什麼兄弟姐妹,大家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彼得為了奪權,拉了600名少年夥伴天天搞軍事訓練,真刀真槍上,甚至一次演習弄死二十個人。
索菲婭以為他玩物喪志,還給他彈藥去玩,一時沒留神,17歲時彼得率少年團突然奪權,把索菲婭關進了修道院。
彼得和康熙生活在同時段歷史空間,倆人各方面都很像。
彼得雖然不是第一個沙皇,但他在1721年正式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因此我們其實也可以叫他俄太祖。
太祖高皇帝彼得接位時,俄羅斯又窮又土,整個國家90%的人口是農奴,只有一點可憐的手工業,人人都穿長袍留著大鬍子,跟已經工業革命的西歐不在一個世界,在歐洲人見人嫌。
彼得的國家戰略,是趕緊給俄羅斯找到出海口,要麼入黑海,要麼入波羅的海。
奪回實權後第五年,彼得率三萬軍隊徵土耳其控制的亞速夫,因為沒有艦隊被擊退,彼得回去就建了座造船廠,第二年在艦隊掩護下拿下亞速夫。
亞速夫只是彼得事業的起點。
拿下亞速夫,是為了進入亞速海,而進入亞速海,是為了進入黑海,進入黑海,則是為了進入地中海,進入地中海,是為了進入大西洋,彼得大帝的通關路實在太漫長了。

這一戰雖然打贏了,但彼得知道俄羅斯海軍幾斤幾兩了,於是在他掌握實權的第七年,即1697年,彼得剛25歲,他就以一名下士的身份,組織了250人的學習團前往歐洲學習,一會在普魯士學射擊,一會在英國學造船,一會在荷蘭當船長。
彼得身高2.04米,是世界歷史上身高第一的君主,比當時歐洲普通人1.65米平均身高高出一大截,走到哪都特別引人注目,在荷蘭造船廠學習的時候,人人都說這裡來了個俄羅斯傻大個,不去打NBA真可惜了。
彼得可不是傻大個,他動手能力特別強,喜歡做傢俱、擺弄機器,愛做外科手術,也愛給人拔牙,但他拔牙水平很差,周圍人都不敢在他面前說自己牙疼,誰牙疼他就拔誰的牙,痛得別人嗷嗷叫。
彼得也沒什麼沙皇架子,常常跟普通工人坐一起喝酒,但他喜歡勸酒,自己喝的少,別人喝得多,而且他不走席就不能散,一喝喝半宿,大夥也挺害怕跟他一起喝。
彼得去歐洲一邊學習造船和軍事、政治,另一邊是想聯合歐洲各國一起跟他打奧斯曼土耳其,想把黑海出海口拿下來。
但當時歐洲各國都在關注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歐洲各國正擼起袖子準備群毆法國,以防止法國吞併西班牙獨霸歐陸,大夥正忙著呢,沒空搭理俄羅斯這個小弟弟,就沒人跟彼得商量對付奧斯曼的事,彼得回去後就覺得奧斯曼那麼強,沒盟友的話,往黑海擴張的事暫時就別提了,但歐洲要打法國,沒空理會俄羅斯,那可以往北跟瑞典爭奪波羅的海出海口,於是彼得轉而去聯合丹麥和波蘭,一起打瑞典。
在北歐國家裡,瑞典跟其他國家不太一樣,瑞典是北歐唯一差點成為大帝國的國家,人稱北歐雄獅,到現在你去瑞典,還能看到一些帝國殘餘氣象,有大氣魄,一看就跟芬蘭、挪威、丹麥這些平庸國家的氣質不一樣,就像你看完中國再看日韓,氣質是完全不一樣的。
瑞典成為大帝國的期望,就是被彼得大帝活生生弄死的。
彼得從歐洲回來後,先鎮壓了2300名因待遇問題到莫斯科鬧事的射擊兵,這時候的彼得就不再是親切的木工和拔牙師傅了,因為射擊兵在他小時候就搞過一次政變,這次政變還曾去找索菲婭求過情,彼得對他們很是厭惡,展現出政治家殘忍的一面,將射擊兵全部活埋、斬首、絞刑,再將他們的屍體吊在索菲婭公主的修道院外,以警示姐姐不要再搞事。
鎮壓完反叛後,彼得先跟奧斯曼簽訂和平協定,一轉頭就於1700年8月對瑞典宣戰,這一戰足足打了21年,千辛萬苦戰勝北方豪強瑞典,使俄國佔領了芬蘭灣、里加灣、卡累利阿、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大部分,為了守住勝利成果,俄羅斯還在1712年,早早將首都遷到了聖彼得堡。
彼得統治下的俄羅斯,還在1715-1720年,一邊跟瑞典打仗,一邊向中亞細亞和外高加索擴張,一打完瑞典,1721年又侵佔裡海地區,逼迫波斯割讓巴庫、傑爾本特及裡海沿岸。
再加上俄羅斯在亞洲地區征服異常順利,整個國家國土面積陡然擴大成了地球上最大的帝國。

看著這麼龐大的疆土,俄羅斯人頓覺意氣風發,才由參政院上書彼得,稱他為皇帝,俄太祖高皇帝彼得就這麼誕生了。

俄羅斯佔領歐洲部分千難萬難,幾乎都是靠死人一批批堆出來的,而亞洲這麼廣闊的土地,好像沒聽說任何戰役,就靜悄悄拿下來,是不是來得太容易了?
就是來得太容易了。
國土這個東西,其實並不是越多越好,在古代,越是偏遠的地區越不好管理,只要管理成本高於收益,這個地方又沒啥戰略價值,各王朝就不愛管,去了那種地方就是當野人,誰愛去誰去。
今天有些中國人,呆在空調房裡瞄地圖,一看到俄羅斯佔領那麼廣袤的西伯利亞,就捶胸頓足,怪古人失去了統治良機,錯失好大一片國土,其實古人又不笨,西伯利亞那塊在古代就是塊冰天雪地的廢土,根本不適合人類生存,只有一點點極落後的部落,跟無人區也沒啥區別。
俄羅斯侵佔亞洲這麼大的土地,真的沒費什麼心思,其主要精力一直放在歐洲,他們是讓正規軍對付瑞典和奧斯曼,只讓哥薩克僱傭軍翻過烏拉爾山,去東邊探索地圖,順道佔領土地。
哥薩克人不是一個民族,只是一個團體,這些人從13世紀開始,由各種地痞流氓、破產小市民、失業手藝人、農奴等組成,各種蒙古人、突厥人、斯拉夫人、喬治亞人都有,原先生活在南俄草原,專幹殺人越貨、搶劫強姦的惡行,沒啥信仰也不講江湖規矩,極野蠻極自私,是一群天生的草原恐怖分子,就是特別能打。
你可以把他們理解成一個超大號的黑社會團體,也可以把他們理解成非洲草原上的鬣狗。
俄國沙皇看他們打仗還不錯,就用金錢和美女收買他們,讓他們給俄國幹開疆闢土的髒活累活。
再現實一點說,俄國人當時也不全是奔著開疆闢土這四個字去的,他們主要是想獲得動物皮毛(貂絨)和出海口,都是為了賺更多的錢,才一通瞎找。

紫貂分佈圖
工業化之前貂絨的價格十分昂貴,稀罕程度跟黃金差不多,找貂皮就是找黃金,北亞地區既然到處是紫貂,那俄國人沒有茶葉絲綢,為了財政收入,就只能不客氣了。
哥薩克人翻過烏拉爾山以後向東,只要稍微靠南一點,就是哈薩克人、準噶爾人、大清,這些都是一打就沒完沒了的硬骨頭,他們根本消耗不起,所以一直只能在北亞活動。
而北亞要麼是西伯利亞汗國這種廢物,840人的哥薩克游擊隊就把他們給滅了國,跟鬧著玩似的,要麼乾脆全是一些原始部落,放幾槍就能成功鎮住全場。
所以俄羅斯從伊凡四世開始遠征北亞,只要不碰南邊的強敵,就跟春遊似的踏過無數荒野,打個樁宣佈這裡是沙皇的地盤就行,一直遇到大清才停止腳步,這一頓亂衝,到彼得大帝時便基本完成了今天俄羅斯版圖的大致輪廊。
再解釋一遍,中國古代沒有佔領西伯利亞,是因為那邊的寒冷凍土帶,真沒必要派人過去玩命,茶葉跟瓷器早就賺翻了,這種辛苦錢真的不稀罕,划不來,根本划不來。
而俄羅斯會佔領西伯利亞,也是花小錢辦大事,就是為了貂皮生意,讓一群恐怖分子去苦寒之地刷地圖,沒想到為後世刷到好大一筆財富。
西伯利亞在古代是真的不值錢,石油和天然氣是工業化之後才知道其重要性,要是在古代就很重要,中亞跟東亞的強國一定會搶作一團,俄羅斯也不可能輕易拿下這麼一大片土地。
俄羅斯三分之二的土地在亞洲,他們為啥老覺自己是歐洲國家?就是因為這三分之二的土地,他們自己也知道是半廢之地,歐洲那426.8萬平方公里土地,才是俄羅斯的立國之本,到今天俄亞洲區也才3800萬人,僅佔俄全國1.46億人口的26%,還是最貧窮最落後的人群,所以對俄羅斯來說,亞洲區域丟得起,歐洲區域是萬萬丟不起的。
彼得大帝不僅奠定了俄羅斯的國土,也讓俄羅斯完成第一次轉型,在經濟方面他發展手工業,鑿運河開商埠;在政治方面廢大教長,設樞密院,加強沙皇中央集權;在社會方面建學校、辦報紙、剃鬍子、剪長袍;在軍事方面實行徵兵制,建立現代陸軍,並擴建海軍。
總之一切向西歐看齊,西歐人吃啥我們吃啥,西歐人怎麼過日子我們就怎麼過日子。
當時西歐的代表就是法國,歐洲都認為法國就是當時最先進的文明國家,俄羅斯也超愛法國的,彼得自己學法國就入了迷,從用餐習俗到海軍建制統統照抄法國,並號召貴族們全面學習法語,並且帶頭讓自己的子女都打小學習法語。
彼得的小女兒伊麗莎白就是在良好的法語教育環境下長大的,彼得原本想讓她嫁給路易十五或者奧爾良公爵,但被法國方面果斷拒絕。
1741年伊麗莎白即位後,因為她自己就是在法國文化下長大,宮廷裡便全面法國化,廚子和裁縫都只請法國人,官員想要升職也要會說法語,便加速了整個俄羅斯貴族的法語普及。
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1.5萬名法國精英逃命到俄羅斯,這些人大部分都成了俄羅斯貴族的家庭教師,教俄國小孩法語、擊劍、舞蹈、繪畫,使俄羅斯貴族全面法語化,那年頭一個18歲的俄年輕貴族,要是不會一口流利的法語,壓根娶不到媳婦。
到19世紀時,法語在俄羅斯達到巔峰時期,貴族們的法語甚至好於俄語,拿破崙攻打俄羅斯時,部分俄軍官因為法語講得太好俄語又說不利索,被平民當法國人給打死了。
甚至拿破崙打到莫斯科城下時,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跟庫圖佐夫決定火燒莫斯科,他們之間溝通用的居然還是法語。
拿破崙入侵俄羅斯,是法語在俄逐漸消亡的關鍵原因,誰都不想在別國入侵自己的國家後還講別國的語言,此後法語只在俄語中保留了十多個單詞,比如海報、騎士、魅力什麼的,法語目前已經在俄羅斯社會全面消失。
但法國對俄羅斯文化上的影響至今不散,俄羅斯的文學、音樂、科學、數學,都是伏爾泰把法國科學家和藝術家介紹過來,才培養起俄羅斯全套科學與文藝系統,沙俄時的大半工業,包括貸款、機器、工程師、技術工也來自法國。
法國是俄羅斯精神文明的母國,可以說沒有法國的文化與科學饋贈,俄羅斯到現在還是一個被人看不起的野蠻民族。
伍
彼得大帝雖然奠定了俄羅斯領土的大致輪廓,但他們往歐洲方向發展的阻力,還是非常非常大。
波羅的海地理位置並不太好,而且有很長的封凍期,俄羅斯要向西尋找海洋,非得過奧斯曼土耳其這一關不可。
就是那個縱容克裡米亞汗國,搶俄羅斯人當白奴的奧斯曼土耳其。
俄國人被蒙古人統治,是1240年到1480年,俄羅人被抓去當白奴,是1500-1700年,差不多彼得大帝對瑞典宣戰的時候,克里米亞汗國才停止搶白奴,這俄國人真是五百年沒過一天舒坦日子。
這也說明俄國人只能靠著承接西歐文明,欺負一下北亞地區,往西每一步都走得異常艱難。
彼得大帝也解決不了克里米亞汗國,更搶不到黑海出海口,不敢正面硬碰奧斯曼,但這一切,被葉卡捷琳娜搞定了。
下面這段文字,又要跟《鐵血殘陽德意志》連上了,建議大家把這兩篇放在一起讀,歷史連起來讀會很暢爽。
葉卡捷琳娜1729年出生于波羅的海海邊的什切青市——這塊地現在歸波蘭,她爸是一個二流德國貴族,靠軍功獲封公爵,其封地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公國。
注意,葉卡捷琳娜是一個德國人,並不是俄國人,她原名叫索菲亞·奧古斯特,但為了閱讀方便,後面我們還是叫她葉卡捷琳娜。
葉卡的媽媽很喜歡搞權力,打小就請法國教師給葉卡上私教,準備培養女兒嫁入真正的豪門。
葉卡十三歲時,即1742年,她俄羅斯的遠房表哥卡爾·彼得被立為沙皇皇儲,葉卡的媽媽便計劃把女兒嫁過去,跑去遊說腓帝,腓帝覺得這法子好啊,這姑娘嫁過去,我們德俄兩國就可以聯合起來揍其他國家了,便找來最好的畫師,將葉卡的肖像畫寄給了俄國伊麗莎白女王,由女王親自挑選媳婦。
這個伊麗莎白女王,就是前面說過的,在俄國推廣法語的那位,她在位時沒啥大作為,最大的特點,就是年輕時為愛所傷,因此有個怪癖,很喜歡買裙子,她一共收藏了1.5萬條裙子,能穿41年不重樣,宮裡有次發火災,一次性就燒掉了5千條。
她後面很不喜歡腓帝,恨不得弄死腓帝,嗯,差一點點就弄死了。
葉卡的肖像畫寄過去一年後,1744年1月,聖彼得堡終於來信,請葉卡到俄羅斯做客,還隨信寄了張1萬盧布的支票當路費,那年頭出個遠門非常不容易,這麼隆重的邀請,其實已經表明葉卡被選上做沙俄王儲的妃子了。
1744年2月9日,葉卡跟她媽在天寒地凍中千辛萬苦到達莫斯科,15歲的葉卡也終於見到了自己16歲的老公卡爾·彼得和35歲的婆婆伊麗莎白。
彼得是個爽快人,直接了當告訴葉卡自己不愛她,咱們這就是政治婚姻,我愛的是伊麗莎白女王身邊的一名侍女,咱們做做表面夫妻就好。
其實一個16歲一個15歲,懂個毛的愛情啊,這情形就像一個高二的男生對一個高一的女生說我不愛你,我們是被逼結婚的,我心裡愛的是我高三的學姐。
那畫面,嘖嘖嘖嘖,充滿了一股中二味。
彼得說到做到,1745年8月結婚後,彼得五年都不跟葉卡同床,兩人長年分居,氣得伊麗莎白強令彼得回去跟老婆睡,1754年兩人終於生下了第一個兒子。
葉卡知道老公在跟自己過家家,但她幹一行愛一行,對於“未來的沙俄皇后”這個政治角色還是挺敬業的。
還沒正式結婚前,她就請求伊麗莎白婆婆給她安排了最好的俄語老師,苦學俄語和東正教禮儀,當別的侍從都睡覺去了,她還在抱著俄語書苦讀。
冬天的時候,葉卡光著腳在房間走來走去,不小心染上了肺炎,十幾天高燒不醒,大家都以為她活不下去,都給她準備後事了,她媽給她找了個新教路德宗牧師來給她做臨終祈禱,但葉卡要求更換成東正教牧師,這件事流傳出來後,把俄羅斯宮廷上上下下感動壞了,這德國姑娘真是我們俄羅斯的貼心人啊,她要是沒死,以後一定是個好皇后。
葉卡命大,一個月後居然熬過了發燒,身體痊癒,並於1744年6月受洗,正式皈依了東正教,還改德國名為俄國名葉卡捷琳娜。
受洗儀式是她對外的第一次公開活動,葉卡用俄語對答問話,談吐得體、吐詞清晰,比起她那個法語比俄語說得流利幾倍的老公,不知道強多少,而這時候葉卡來到俄國也才五個月,大家對她好感不由倍增。
1745年葉卡跟老公結婚後,老公每天跑出去找他的高三學姐了,不過談戀愛這種事挺耽誤正事的,葉卡天天在家閒著沒事做,就到處找書看,因禍得福,通讀了十卷本德國史、四卷本哲學史、還有伏爾泰、孟德斯鳩的書,為她以後成為一代大帝打下了堅實基礎。
生完孩子後,彼得和葉卡兩口子各有各的情人,每天晚上葉卡換上男裝偷偷溜出宮,去跟住在納雷什金伯爵家的情人波尼亞托夫斯基過夜,天亮前又趕回皇宮,彼得知道得一清二楚,但他自己正跟沃倫佐夫公爵的女兒忙著談戀愛,倆人很默契地各玩各的,一句都不多問。
發展到後來,大家都知道了對方的存在,四人甚至會共進晚餐,吃完晚飯後彼得會跟沃倫佐娃回寢室,波尼亞托夫斯基則留在葉卡的閨房。
那時候整個歐洲宮廷都是這種狀態(我懷疑現在也是),婆婆伊麗莎白和兒媳葉卡捷琳娜曾公開搶奪過大帥哥薩爾特科夫,葉卡還搶贏了,大家見怪不怪,都覺得這種事,在他們歐洲那挺正常的。
歐洲人才是真的“再醜也要談戀愛,談到世界充滿愛。”
這種快樂的情形並沒有維持多久,葉卡情人不斷,後面又生了一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女兒不知道是誰的,兒子則是近衛軍大帥哥奧爾洛夫的,由於帽子太綠,彼得為此十分惱火,已經在公開場合公然嘲諷葉卡,兩人關係已經公開決裂。
1761年12月伊麗莎白去世,沙俄王位正式交到彼得手裡,眼見老公成了新沙皇,自己估計要去修道院過下半輩子,33歲的葉卡趕緊聯合奧爾洛夫兄弟這兩個情人,暗中集合幾百人的軍官集團,於1762年6月突然發動政變,推翻了老公彼得三世的統治,自己登基為帝。

按道理說,葉卡搞這種政變是不合法的,算是謀反篡位,難得人心,一般情況下群臣是會推翻這個女沙皇的。
但彼得三世實在太作了,作得無邊無際,這個我在《鐵血殘陽德意志》解釋過,彼得三世愛腓帝愛到出賣國家利益的地步,一個沙皇活生生成了俄奸,襯得葉卡為了俄羅斯利益都成了德奸,大家覺得就你這麼作,還不如讓這個德國妹子做沙皇呢,至少人家俄語都說得比你好。
葉卡趁機發動宣傳機器,說我老公彼得三世自作孽不可活,背叛了整個俄羅斯,她登基才是“俄羅斯人民的選擇”。
葉卡捷琳娜私生活花得很,前前後後三十多個情人,一年一個不帶重樣,但她在俄羅斯累積的口碑不錯,大家看她也還順眼,這個新沙皇位置就保住了。
葉卡以前獨守空房時的書可沒白讀,上臺後真正幹出一番雄才大略。
葉卡上班後第二年,從1763年到1795年,花了32年三次跟普奧兩國瓜分波蘭,生吞下波蘭46萬平方公里土地,普魯土得14萬平方公里,奧地利得13萬平方公里,使波蘭徹底亡國。
波蘭不哭哈,反正這事以後還會發生好幾次,習慣了就好了。
葉卡打波蘭是以強欺弱,打奧斯曼才真讓俄國人覺得揚眉吐氣。
在葉卡上臺前,奧斯曼跟俄羅斯已經四次過招,俄羅斯一直被壓著打。
我反覆說,俄羅斯並沒有大家想象中那麼強,在葉卡捷琳娜之前,他們被維京人打、被日耳曼人打、被蒙古人打、被克里米亞汗國打、被奧斯曼打,到彼得大帝也打不動奧斯曼,只敢拿瑞典開刀。
1768年10月,奧斯曼帝國因不能忍受俄羅斯吞下波蘭,俄軍在追殺波蘭人時也確實侵犯了奧斯曼主權,便主動向俄羅斯宣戰,葉卡捷琳娜親自督軍,沿多瑙河下游向南推進,迎擊奧斯曼。
奧斯曼軍對俄軍,雙方總兵力是30萬對12.5萬,奧斯曼數量佔優,但質量已經不行了,這時國力開始走弱,軍紀差且士氣低落,軍隊缺少訓練,武器裝備也弱於俄軍。俄軍這邊歷經彼得大帝改革,累積了一批訓練有素的陸軍海軍,還有了自己的亞速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英國佬為了俄國的熟鐵和木材資源,站在俄軍一邊,允許俄海軍進入地中海,所以俄軍總體上佔優。
打到1770年,奧斯曼發起20萬人總攻,俄軍防守反擊,一舉打敗奧斯曼,1771年6月拿下克里米亞,終於逼迫奧斯曼1774年求和,割讓克里米亞半島給俄羅斯。
把克里米亞半島拿下來,算是解決俄羅斯的重要心病,畢竟這以前是韃靼人抓俄羅人賣白奴的地方,是俄羅斯畢生之恥,反殺克里米亞一雪前恥,讓葉卡捷琳娜在俄國人氣暴漲,這也是她被封為大帝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葉卡為了壓制韃靼人,遷移大量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到克里米亞,稀釋了韃靼人的數量。二戰時因部分韃靼人幫納粹打蘇聯,打跑德國後,1944年5月11日,斯大林對韃靼人下狠手,派出2.3萬官兵、250輛卡車、67個火車梯隊,強制克里米亞所有韃靼遷往烏茲別克,才徹底控制了克里米亞。
我一直反覆說俄羅斯人對克里米亞,有著非常深厚而複雜的感情,他們不太可能放棄這片土地,所以2014年俄國人把克里米亞從烏克蘭手裡奪了過來,算是俄國人他們的基操。
葉卡捷琳娜的胃口是整個地中海,這一次戰勝土耳其還不足以餵飽她,女沙皇下令在克里米亞建立黑海艦隊基地,僅僅十年,俄國海軍又多出了一支強大的力量,葉卡等不及又要去揍奧斯曼了。
1787年,被俄在政治上不斷欺負的奧斯曼,被迫主動向俄宣戰,沙俄拉上奧地利對付奧斯曼,奧斯曼叫上瑞典打沙俄,沙俄又叫上丹麥打瑞典,多國打成一片。
這次俄國軍威更盛,波羅的海艦隊和黑海艦隊摧毀了奧斯曼海軍,兩年時間俄軍就攻下敖德薩和貝爾格萊德,切斷了奧斯曼往歐洲的出路。
1789這年,法國那邊剛巧爆發了大革命,歐洲各國都懵圈了,各國紛紛退出東部戰場處理內務,沙俄形勢大好,奧斯曼被迫割地求和,1792雙方簽訂《雅西和約》,沙俄獲得黑海北岸大片領土和從黑海到地中海直達大西洋的出海口,促進了沙俄跟西歐的貿易,要不是法國大革命影響太大,沙俄真想一直打下去。
奧斯曼從此在國際上越混越差,葉卡捷琳娜則完成了帝國霸業,35年在位時間,使俄羅斯再次開疆67萬平方公里,數量上是沒有彼得大帝多,但質量過硬,打下來的都是歐洲的土地,尤其對奧斯曼兩次大勝,極大地助長了俄國人的民族熱情,使俄國人覺得自己可以撕下東歐野人標籤,跟西歐國家掰一掰手腕了。
拿破崙聽到此處,微微一笑,拍馬直衝莫斯科,竟真的殺過來要跟俄國人掰手腕。
未完待續…
——————————————-
↓點選購買盧克文新書《燃燒1864》↓
新書上架,9折優惠
———————————————-

從19年至今,我們的知識星球已經累計2500+篇優質文章,累計輸出文字400萬+,花一年的錢看五六年的全部文章,而且好評也是源源不斷。
現在加入我的星球,工作日幾乎每天更新一篇時政深度點評,瞭解我們對各類新聞熱點的見解,和我們一起進步。
如今,已有40000+讀者加入我的星球,和我們一起重新開始認識世界的底層邏輯和本質規律。
關鍵詞
俄羅斯
沙皇
葉卡捷琳娜
國家
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