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完北歐四國,從芬蘭南下,首先是波羅的海三國,分別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它們也被稱為“北歐的後花園”。這三國的情況很相近,都比較小,三國加在一起也僅約1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600萬(這三國分別約是135萬、190萬和270萬)。
對這三個國家,影響最大的就是德國和前蘇聯。早期到11世紀,這三國都曾經是日耳曼人和普魯士人生活居住的地方,之後開始各自形成民族部落和建立大公國,但仍然受制於日耳曼人,並曾被周邊的波蘭、瑞典、俄國等吞併或統治,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於1918年才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但獨立20年後又在二戰中被迫成了蘇聯的加盟共和國。
自那以後,這三國就為了重新獨立進行各種方式的反抗蘇聯運動,但都被蘇聯強力瓦解,並造成了很多的悲慘事件。這是這三國今天曆史中最重要的篇章,我們此行有明顯的感受。
一、愛沙尼亞的塔林
8月21日,從芬蘭赫爾辛基早上9點坐輪渡,2個多小時就到了對岸愛沙尼亞的首都塔林(Tallinn)。因當天下午晚些還要坐汽車去拉脫維亞首都里加,所以就先打車從碼頭到汽車站,把行李存好後就去塔林老城了。
愛沙尼亞和芬蘭之間就隔著一個芬蘭灣,愛沙尼亞的主體民族是屬於波羅的芬蘭人,愛沙尼亞人主要說愛沙尼亞語和俄語,而愛沙尼亞語和芬蘭語很接近的。計程車司機也有點自豪地給我們說,他們和芬蘭是一個大家庭,而似乎不願意和俄羅斯太沾邊,儘管和俄羅斯是更近的鄰居。

【塔林的長途汽車站】

【汽車站附近的一棟新建築】

【塔林老城的一個老城門】

【愛沙尼亞議會大廈】

【塔林亞歷山大東正教大教堂】

【塔林聖瑪麗教堂】

【加拿大駐愛沙尼亞大使館】

【從上城山頂看塔林全城風景】

【塔林老市政廳】

【老市政廳廣場上的觀覽馬車】

【經營超過600年的藥店鋪】

【在街邊彈琴的一位盲女】

【塔林聖靈教堂處】

【塔林聖尼古拉斯教堂】

【塔林街景】
塔林老城是愛沙尼亞最古老的城區,大部分建築物建於13至16世紀。1997年,塔林老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塔林老城有約10%的建築被摧毀,但總體上還都得以長久儲存下來。
塔林老城分成上、下兩城(Upper town和Lower town)。上城以前主要是達官貴人的居住地,現在有議會大廈、亞歷山大東正教大教堂、Saint Mary教堂、外國大使館、政府機構等等。
下城裡面就是過去普通市民、商人小販等大部分人居住的地方,其中最值得去看的是老的市政廳(1404年完成)、市政廳廣場,還有廣場旁邊那家1422年就開始經營、算是歐洲最老的藥店以及幾個老教堂。
我們兩個多小時很快逛完了這個小老城,然後在市政廳廣場附近吃了頓愛沙尼亞風味的美食,之後就打車返回汽車站,再轉乘汽車去拉脫維亞的首都——里加。
波羅的海三國內,鐵路不是很發達,就只好選乘汽車了。長途汽車在歐洲各大城市間也是很多很便捷的;如果在歐洲坐飛機旅行就更快捷了。不過我們本次旅行更願意選擇火車或汽車,這樣可以更好地控制行程以及途中邊休息邊望望風景了。
二、拉脫維亞的里加
從塔林坐汽車4個多小時就到了拉脫維亞的首都里加(Riga),住在里加市中心的老城區裡。里加是波羅的海這三國最大的城市,人口約有60多萬,而塔林有40多萬,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有50多萬。

【里加聖彼得大教堂】

【里加聖彼得大教堂】

【里加大教堂】

【里加聖約翰教堂】

【里加新舊建築的融合】

【里加街心公園風景】

【里加街心廣場風景】

【俯瞰里加全城風景】

【里加貓屋大樓】

【里加火藥塔】

【里加瑞典門風景】

【里加市政廳廣場】

【里加著名的黑頭屋】

【拉脫維亞議會大廈】

【紀念獨立抗議運動的大腳印】
相比塔林老城的精巧典雅,里加老城更顯奔放大氣。當天晚上在酒店安頓休息後,我們第二天參加了一個行走tour,跟著當地的一個年輕導遊逛逛里加老城。
他邊帶我們參觀老城裡的主要景點,一邊講解這些景點背後故事以及拉脫維亞這些年的發展變化。這些景點有聖彼得大教堂、里加大教堂、聖約翰教堂、貓屋大樓、火藥塔、瑞典門、黑頭屋、市政廳廣場等等。
當走到自由紀念碑前面小廣場地面的一雙“腳印”雕塑時,導遊講起了波羅的海三國現代歷史中最重要的一段篇章。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波羅的海國家興起抵抗蘇聯運動,亦稱歌唱革命(Singing Revolution)。
在1989年8月23日,歌唱革命掀起了高潮。這一天,波羅的海三國共同組織抗議之路,多達兩百萬人參與,組成了從塔林經過里加到達維爾紐斯的全長600公里的人鏈。
這是三國人民呼籲脫離蘇聯的獨立運動,而此後從1990年3月立陶宛率先宣佈獨立後,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分別於1991年8月20日和21日宣佈恢復獨立。緊接著其它的12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也宣佈獨立,前蘇聯就此解體。
這雙“腳印”雕塑就為了紀念8月23號的抗議運動而設計的。8月23號也成為波羅的海國家非常重要的紀念日。當天是22號,我們這幾天正好在波羅的海三國旅行,真是非常湊巧地趕上他們的特別日子。
參觀完里加老城之後,已是3點多,我們就又去乘汽車,經過4個多小時來到了立陶宛的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
三、立陶宛的維爾紐斯
立陶宛是波羅的海三國中人口最多的,相比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立陶宛是比較早就確立了自己的國家雛形,這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紀所成立的立陶宛大公國。
立陶宛大公國成立後曾經很輝煌,在十四世紀時算是領土範圍最大的歐洲國家,後來與波蘭組成波蘭立陶宛聯邦,再後來被俄羅斯帝國吞併,在一戰後獨立,後又被蘇聯統治直到第二次獨立。
22號晚住在維爾紐斯市中心老城區裡一棟挺有特點的老酒店(Imperial Hotel),這家酒店的餐廳很有名,所以我們就破例稍微休息後又去餐廳吃了點東西。我們這一路基本和在家一樣,每天都是兩餐,早餐在酒店,第二頓的午晚餐吃點當地的特色。
不像之前的塔林和里加,維爾紐斯的城區較大,要看的景點比較分散,不過這裡打Uber倒是比較便宜的。

【維爾紐斯KGB博物館】

【KGB博物館裡的紀念活動】

【維爾紐斯主教座堂】

【立陶宛大公宮】

【維爾紐斯大學小庭院】

【維爾紐斯大學圖書館】

【維爾紐斯大學聖約翰學院】

【維爾紐斯市政廳】

【維爾紐斯黎明門】

【維爾紐斯聖母主教座堂】

【維爾紐斯對岸共和國】

【對岸共和國裡的小街區】

【一對新人在教堂舉辦婚禮】

【立陶宛總統府】

【所住酒店門前的小廣場】
第二天吃完早餐,出來逛的第一站是KGB博物館。上午天氣陰,正好在這裡先轉轉。進門要買票,工作人員說今天免票,才想起來今天是8月23日,這是波羅的海三國的重要紀念日子呀。
在波羅的海三國和其它幾個國家都有這類克格勃KGB博物館。該博物館主要收集和展示蘇聯佔領立陶宛50 年間立陶宛反蘇游擊隊以及在此期間被逮捕、驅逐和處決的受害者資料。這個博物館所在的大樓曾是當年的克格勃總部,設有辦公室、監獄和審訊中心。在博物館參觀時,還趕上他們舉辦個小型紀念活動。
參觀過KGB博物館,我們就先去看了維爾紐斯主教座堂和立陶宛大公宮這兩個主要景點。這個大公宮殿修建於十五世紀,曾是立陶宛大公國的皇宮,現在是一個博物館。
之後又逛了維爾紐斯大學(成立於1579年)、維爾紐斯市政廳、黎明門和對岸共和國等景點。這個對岸共和國很有意思的。它是老城區裡的一小塊地方,在1998年4月1日愚人節,該小社群(約7000居民)宣佈成為一個獨立的共和國,並擁有自己的國旗、貨幣、總統、憲法等,當然這些都沒有得到任何正式的承認,實際上是居住了不少藝術家的特色社群。
在維爾紐斯逛了大半天后,我們就打車去機場,結束了波羅的海三國的旅行,傍晚飛往波蘭首都華沙,開始下一程的東歐之旅。
在波羅的海三國的三天兩晚,行程匆匆,看了不少景點,也對二戰後前蘇聯在波羅的海、東歐的滲透影響以及前蘇聯的解體有了更直觀的瞭解和認識。
波羅的海三國自從脫離前蘇聯二次獨立以後,融入西歐成為三國主要戰略目標。2002年,三國一起申請成為北約及歐盟成員國,並於2004年加入北約和歐盟,並同時加入申根公約,之後又加入歐元區。
這三國自加入歐盟以來,發展速度很快,人均GDP都從2004年的不足1萬美元(約7000左右)上升到2023年的2萬美元以上(愛沙尼亞已近3萬美元),遠遠超過歐盟的平均發展速度,現都成為初級發達國家,並正向中等發達國家邁進。
這三國是前蘇聯各加盟國中,唯一自始至終拒絕加入獨聯體的國家。他們三國的共同歷史,使得他們非常看重獨立和自由、安全和發展,他們也對前蘇聯和今天的俄羅斯有著深深的憤怒和恐懼,所以在這次俄烏戰爭中,這三國都堅定不移地支援烏克蘭。在三國旅行中,都能隨處看到懸掛烏克蘭國旗的場所,而立陶宛可能是掛的最多的。
謝謝瀏覽!下篇是東歐之行的遊記。
其它相關文章:
幸福家庭圈
關注“幸福家庭圈”,與幸福家庭相伴,與成功人士同行,與優秀孩子共成長!關注方法請點選本文最上方的藍色“幸福家庭圈”即可,本微信公眾號的文章,也歡迎轉發分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