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珠峰每年都會向東北長春移動4.2釐米,這會導致我國國土面積變小嗎?

來源:瞻雲
作者:瞻雲
珠峰乃至整個青藏高原,是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擠壓而成,擠壓一直在進行,珠峰相對位置每年都會發生變化。
珠峰移動速度是每年4.2釐米,朝著東北方位移,這個方向就是對著長春。
這個參照物為什麼不選擇北京,或者更東北方向的,比如哈爾濱之類的?
珠峰移動會帶來哪些影響?會導致我國國土面積變小嗎?
圖中箭頭方向表示板塊運動的方向,箭頭長度表示運動速度
上過中學的都應該知道,合力的計算方式。
雖然山體的行進還和剪切面有關,但歐亞大陸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運動方向,能夠決定山體主要的進行方向。
板塊合力的方向,確然指向北京、長春、哈爾濱方向。
科研工作者透過實地觀察,根據珠峰下地質剪切面的關係,最終更精確的確定了指向長春。
在確定珠峰運動方向之後,科學工作者選了這一條線上最著名的地標城市長春,自然更方便對大眾進行科普。
那麼我國的國土面積會變小嗎?
答案的是肯定的,當然會。
而且中國會是全球所有地區,領土面積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
根據現在的諸多板塊學說來看,地球形成過數次超級大陸,七八億年前地球上的超級大陸,經歷一億年大陸分開,再之後又匯聚形成位於二疊紀的盤古大陸。
大約1.5億年前,盤古大陸開始解體,形成現今的大陸摸樣:
1.5億年以來板塊運動
對於大陸運動來說,可謂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目前的板塊運動趨勢,將會在2.5億年後再次形成超級大陸,被稱為終極盤古大陸——阿美西亞大陸
但個人認為,那也根本不是終極的盤古大陸,各大板塊之間更像是“碰碰車”,基本上維持著3億週期的分合變化,是一個動態迴圈的過程。
整個阿美西亞大陸,主要往北極圈附近拼合。
整個印度洋板塊往上,不僅僅青藏高原地區擠壓中國地區,整個南亞,乃至澳大利亞地區,都會被擠壓往上,導致南方拔地而起,然後壓縮整個中國地區的面積。
當然,面積影響最大的還是中東,以及南亞地區。尤其是南亞大部,會被澳洲擠壓成內陸。
受到板塊的擠壓,從中國南部,一直到原來的地中海(未來已經完全消失)地區的南部,將會出現一群互相聯絡的超級山脈和高原。
當時的珠峰已經不再往長春方向前進,受到板塊反作用力的影響,距離長春的總距離和現在的變化並不會太多。
然而——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人類文明也就數千年,10萬年前我們才剛剛進化成智人,100萬年前我們還是猿人,1000萬年前我們和猩猩還是一家,5000萬年前我們才剛剛進化成靈長類,1億年前哺乳動物還極其的原始,3億年前哺乳動物祖先和恐龍祖先活躍在同一時期,哺乳類的進化稍稍滯後。
那麼,未來數千年會如何,未來10萬年會如何,未來1000萬年會如何,未來一億年又會如何?
如果人類長治久安,可控核聚變能夠在未來1萬年內實現,接下來10萬年,早就開啟了星際殖民時代。
那時候行進速度最快的澳大利亞地區,也僅僅往北方行進了7km。而受到板塊反作用力的影響,珠峰往長春方向行進的距離會低於4.2km,約相當於北京長安街的長度(東起建國門,西至復興門)。
不說全球,哪怕放在整個中國地區,4.1km也並不算多長的距離。
但在已經星際殖民的時代,全世界早就已經高度全球化。
而且10萬的時間,人種也已經再度進化。
有很大的可能性,如果我們能穿越到未來,或者未來的人類復活我們,我們已經和他們形成了生殖隔離。我們雖然是他們的先祖,但已經是兩種人類,猶如智人和猿人的區別。
在高度發達的未來世界,經歷10萬年的融合,那個時候的地球有可能已經是:地球聯邦or地球帝國,如果對外星際殖民的需求很大,那麼則有可能是地球帝國。
航天飛行器已經猶如當下手機一樣的普及,全球各個地區,有著速度超過飛機的真空超級隧道連通大陸,連通海洋,形成超級地底交通網路。在距離超級大陸形成的很久遠的年代,我們的後人就已經完成了“人工盤古大陸”。
so,10萬年後,你就根本不用擔心中國國土面積減少了多少。
因為,很有可能,那個時候地球,已經只剩下一個國家。
至於期間會經歷什麼,可以看看過去的人類戰爭史。
時間繼續往後走,板塊繼續融合。
1000萬年後,我們後人的摸樣,和我們有了更大的變化,達到了我們和大猩猩的區別。
1億年後,我們的後人很有可能已經把“人類”作為一個古生物品種。在當時的普通大眾眼裡,我們和其它古生猴子幾乎沒有多少的區別。
如果靈長目這個名字繼續沿用,但那時候,他們已經和我們不再是古生物學上的一個目,於是我們可能會有一個新的名字:古靈目。當然,如果到時候的人類大腦繼續發育,越來越大。擁有超級頭顱的後人,可能會給我們命名為小顱目(參考單孔目、有袋目、獸孔目、蜥臀目之類的命名方式)。
至於2.5億年,形成終極盤古大陸後,我們後人裡的普通大眾會認為,我們在生理上來說和其它的哺乳動物沒有多大的差別。
2.5億年前,我們的祖先是這樣的:

那麼,2.5億年後,我們的後人會是什麼樣的呢?
科幻電影,經常出現類似於這樣的外星人形象:

然而,我們2.5億年後的後人,極有可能比起這貨,還更不像我們。
2.5億年,如果存在相同的古生物生存環境,也足可以讓今天現存的爬行類,進化成我們的樣子。
甚至,如果在科學足夠發達的基礎上,2.5億年的時間可以透過定向誘導,令人類進化成翼手目的樣子,擁有飛翔的能力。但那麼長時間的定向誘導,有限壽命(如果到時候依舊無法掌握永生技術)的人類自己無法完成,將會是人工智慧代為完成。
如果真掌握了這樣的技術,那麼我們的後人,或者當時的人工智慧,就是普羅米修斯。他們可以把單細胞放生在改造後的星球,然後透過定向誘導成他們想要的生物。雖然那個時候,已經掌握設計DNA創造生命的技術,但這樣的誘導方式,依舊是最令未來文明著迷的。
設計只有一種可能,而環境誘導則有無限的可能。這裡也可以大膽地假設這樣的一個可能性:地球本身就是一個試驗週期至少長達數億年的誘導進化實驗(以這樣的設定,足可以創造一個科幻背景體系)。
2.5億年後,那個時候的超級盤古大陸,還有人關心中國領土面積的增減嗎?
哪怕塑膠,僅僅1000萬年就會降解得一乾二淨。
人類文明在未來,但凡出現一點點的意外,存在1000萬年的空白期,我們對於後人來說,很有可能就是他們需要從地底下挖出來的史前文明。而且我們絕大部分的痕跡都已經消失,除了化石之外,只有進行特殊保護的小部分資訊,才能讓後人得知我們是誰。
而那個時候,我們的子孫——
可能他們已經不復存在。
也有可能,他們已經開啟了銀河殖民時代。
那個時候的人類早就已經看不上地球上的資源,地球作為母星,有可能被專門保護了起來。
至於重新形成的阿美西亞大陸,已經沒有人關心,更不會有人關心2.5億年前,有一個叫做中國的國家,在原來所屬的亞洲地區,面積被嚴重擠壓縮小。
那時候的大陸,可能會有一個我們現在的人,完全不知道的新的名字。當然,當時的語言體系,也已經完全不同於現在任何一種語言。
人在家中坐,珠峰西邊來。億年蒼生渺,唯獨春長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