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陳駿達
編輯 | Panken
芯東西1月2日報道,近日,科創板三家硬科技企業掌門人做客央視《對話》欄目,在科創板成立5週年的背景下,深度分享了創業、融資歷程中的艱辛過往、公司當前面臨的挑戰與解法以及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參與對談的3位嘉賓分別為中微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尹志堯、龍芯中科董事長兼總經理胡偉武及石頭科技董事長昌敬。
本次對談中,三人都正面回應了當下企業發展面臨的挑戰。針對中微近期持續的高管變動,尹志堯回應,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他們必須快速將美籍高管撤至二線。過去近20年時間裡,中微培養出一批年富力強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因此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換血。
龍芯中科上市後業績持續下滑,胡偉武坦言,過去的龍芯主要依靠政策性市場,目前這一市場的發動機已經熄火。龍芯正在積極轉型,預計將很快進入新的增長啟動期。
石頭科技近期利潤下滑,股價承壓,投資者情緒不佳。昌敬稱,石頭科技10週年之際,組織能力已經實現突破,因此在近期增大了研發和市場開支,導致利潤率下降,但他們對未來業績很有信心。
回顧創業歷程,尹志堯分享自己一直以38歲的心理年齡面對一切,60歲歸國後加入剛剛起步的中國積體電路產業,從零開始。中微推行全員持股計劃,連司機和招待員都持股,在市值突破1000億後,他們創造了325名百萬富翁、375名千萬富翁以及50名億萬富翁,尹志堯本人持有公司0.7%的股份。

英偉達如今的成就讓尹志堯感觸頗深,他稱自己從業62年,現在不會搞別的,只要一直咬牙堅持做下去,就會做到世界最好。
龍芯起步之初屬於科研專案,胡偉武稱後續他意識到靠評職稱與拿獎是做不成的。創業之初,他從負數開始,因為看了太多的“國家專案指南”和“美國人的論文”,反而不理解市場的真正需求,花了兩三年改造思想。
創業之初,尹志堯與胡偉武都拿到了地方政府的資金支援,當時投資龍芯的北工投更是表態“賠了也要投”。石頭科技則乘著小米生態鏈的建設機遇,拿下投資。
三家企業後續均在科創板上市,為企業發展帶來質變。尹志堯稱自己上了科創板才知道有多好,中微上市前15年“吭哧吭哧”融了40億,但上市後很快就籌集到近百億資金,這讓他們能全面鋪開研發工作,目前一年要同時開發20多種產品。
胡偉武分享,科創板過去五年對積體電路行業高速發展的貢獻已成為行業共識,新款龍芯CPU已經實現3-5倍的效能提升,足以支撐企業從政策性市場走向開放市場。
以下是這期節目的完整文字實錄(為方便閱讀,芯東西在不改變原意的情況下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增刪調整):
01.
回顧創業歷程:
有人從零開始,有人從負數開始
主持人:先來請問一下三位,你們當初為什麼會開始有創業這樣的一個想法?
尹志堯:
在1984年,我非常有幸在矽谷加入了英特爾的中心研究開發部,是第一個進入英特爾的中國留學生。從那會兒到現在整整40年了,其實也沒做什麼,就做了一個微觀加工的裝置。當時有一本叫《矽谷之火》的書,鼓舞了很多的創業者。但是我完全沒有創業的想法,只是做一個工程師。
到2004年,本來60歲可以退休了。我正好看到中國的積體電路開始起步,而且中國在裝置方面幾乎是空白,所以就回來幹了。我60歲的時候和現在差不多,我覺得好像挺年輕的,所以我還想幹。
主持人:您評估一下自己60歲時的心理年齡是?
尹志堯:
我一直說38歲,我的年齡就凍在38歲,現在仍然是38歲。
胡偉武:
大家知道我是來自科學院。當時我2001年要開始做龍芯CPU的時候,就感覺我們這麼大一個國家怎麼能沒有CPU呢?所以我們開始做。從2001年到2010年,我自己作為課題組組長在中科院計算所研究CPU,花掉了國家大概有4個多億。
那時候很多人就問,你這個龍芯做出來幹嘛用?我原來以為就是有了就行,作為科研成果用。後來在反覆的被逼問中,我們就認識到,龍芯這個東西恐怕不是靠評職稱,拿各種獎可以解決的問題,必須去辦企業。
我覺得我創業是從負數開始的。一般人,比如像尹總他可以從零開始。但因為我是科學院的一個學者,我讀的書太多了,國家專案指南看得太多了,美國人的論文看得太多了,然後就恰恰不瞭解市場需要什麼。
我經常說,我2010年創業到2012年,頭三年就幹了一件事,價值觀的改造,思想的改造。原來很不在乎的事情現在我在乎了,原來在乎的事情又不在乎了。
昌敬:
我是1999年上的大學。1999年的廣州正處於一個躁動的年代。那時候大家都想著要去創業,想著要去賺錢。可能在那個時候我心裡就有了一顆創業的種子。讀完大學以後,我參加工作,也在大廠工作過。在2011年的時候,我開啟了我的第一次創業。
非常幸運,因為在不到一年的時間,我們就被收購了。過去我都是在做軟體做網際網路,但第二次創業,也就是我2014年創立石頭科技的時候,我選擇了一個我沒有任何經驗的賽道,就是機器人賽道。
02.
積體電路起步期融資困難,
國資與海外資本成主力
主持人:對各位來說,最重要的第一筆起步資金是怎麼拿到的?
尹志堯:
回國以後,上海政府對我們支援很大。第一筆資金是一個科教興市的專案,5000萬。如果專案做成的話,就把錢還給政府,沒有利息。這就使得我可以從美國召回來15個人,而且開始建實驗室,開始啟動。
胡偉武:
2009年我們要去創業的時候,CPU是紅海市場,英特爾和Arm已經充分的壟斷了,沒有人相信我們能做起來。那時候是沒人投的。
當時北京市要扶持我們,最後找了北京市工業投資公司(北工投)。我印象很深刻,北工投的董事長,到我們計算所來談的時候,講了一句話,他說:“我知道投龍芯肯定是賠的,但是賠了也要投,因為這是國家戰略。”所以當時他們就投了,牽頭投資了一個億。
主持人:很多創業者告訴我說,其實我哪有什麼第一筆錢,就是找老婆借、找爸媽借、找朋友借,這是來自於我們努力了半天的積累,但對於創業來說只是杯水車薪。但有些幸運者可能會拿到PE或者VC這樣的一些社會資本。
尹志堯:
說老實話,在2004年,因為中國的半導體裝置包括積體電路不被多數人所知,所以融資非常的困難。經過8個月的努力,最終還是沒有辦法,融不到錢。
但是企業還要繼續,因為5000萬元只是一點點錢,對我們來講一般都要10億、20億的錢才可以,所以我們到美國去融資。
沒有想到美國的風險投資公司,它對這個行業很熟悉,對我也比較熟悉。本來我們想融1700萬美金的錢,結果有三倍的錢擠著要往裡進。
昌敬:
我是屬於跨行創業,之前是做網際網路行業,後來跨界到硬體領域,所以去找融資的時候,投資人是非常不相信的。
有一個我非常好的朋友,同時也是投資人,他告訴我說如果你要去做一個網際網路專案,我可以捧著錢來投你,但你現在去做一個你完全沒做過的專案,我憑什麼相信你能做成功?
到後面去見小米投資部,小米當時剛好正在組建它的生態鏈,我們比較幸運,獲得了小米的投資。特別感激雷總,在這種時候雪中送炭,投資了我們。
03.
“我們都是中國人,要給國家做事情”
主持人:如果把科創板比作一所大學,作為招辦主任,我們期待招來什麼樣的企業?
設立科創板到今天應該已經有了五週年,我們有579家企業在科創板上市。那什麼樣的企業能夠到科創板上市呢?科創板支援硬科技企業上市,這些硬科技企業是符合國家戰略的,同時也在解決突破重大的技術難題,還有一個就是市場的認可度。
至於科創屬性的標準,我們從研發的角度提出了像研發投入、研發強度、研發的產品、研發的成果,還有研發的產業化等相應的標準,通常使用一個4加5的標準。
我們設定了五套上市條件。除了第一套標準之外,其他四套上市條件均沒有設立盈利的指標。這一系列制度性的安排,是為了提高科創板對科技企業的包容,能夠讓不同型別和不同階段的硬科技企業都能夠在科創板上市。
主持人:全球來看,有那麼多資本市場可以做選擇,你們三位最終都是選擇了科創板。三位是從一開始就認定了科創板,還是經歷了什麼樣的一些思考?
尹志堯:
我在美國生活工作了24年,所以在回國創業的時候,這個先入為主就想,創業好了上納斯達克。但是呢,在做的過程中,這個屁股越來越往中國方面移動。
主持人:這個原因是什麼呢?
尹志堯:
我們都是中國人,要給國家做事情。後來過了幾年出了科創板,我們就心裡特別高興,所以我們就趕快拆紅籌,註冊到上海。
昌敬:
最開始石頭科技準備上市的時候,選擇的是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因為當時我們不太符合A股上市的條件。後來我們在美股上市大概已經進展到90%的時候,突然有一則訊息說中國有科創板,最後做的決定就是放棄美股,我們投身到科創板中。其實當時損失是不小的,但是我們還是做得非常堅決。
04.
科創板加速積體電路發展,
企業研發投入不再保守
主持人:我特別關注的就是上了科創板之後,融資角度科創板給了你們什麼樣的一些幫助?
胡偉武:
我們也融到了有20多億(元)吧。我過去上市之前就是一共加起來也就有10多個億。包括國家的支援和社會資本融資,總計可能不超過15個億。上市後一下融到20幾個,錢是很重要的。
尹志堯:
我覺得上科創板沒上去,還是沒感覺。真正上去才知道,這太好了。上市之前,吭哧吭哧地融了15年,也就是40億。上市以後一次就融了15億,然後接著又是83億,就幾乎解決了我們的資金的問題。
主持人:聽到剛才這些心聲,我相信王總應該很欣慰。這五年來,如果從融資的角度來講,我們的科創板成績如何?您覺得它達到了我們的預期了嗎?
王泊:
融資規模方面,IPO是9100億,再融資是1600億,加在一起大約是1.1萬億。這些錢用到哪去了?科創板579家的企業,這幾年累計的研發投入大概是6000億,資本性的支出是1.4萬億。
我們看到,科創板的企業研發的投入強度平均都在10%以上,今年的前三季度是12.6%,其他板塊大體上都在3%到5%左右。我們再看一下我們的研發成果,我們有136家次牽頭或者參與的專案,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等重大的獎項。
這就回到我們科創板設立的目的,就是要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科創板要成為科創企業的聚集地,經過五年的科創板的建設,我們有116家積體電路相關的企業在科創板上市,佔到A股積體電路相關企業的6成以上。科技創新很多時候就是需要一堆科技企業聚集在一起,然後發生化學反應或者是聚變。
我們還透過科創債等方式對科創企業提供持續的資金支援,透過這一類的方式讓企業獲取不同發展階段所需的資金。
主持人:拿到錢是一方面,得到發展的動力可能是另一方面。上市之後,各位覺得自己企業的發展發生了什麼巨大的變化?
尹志堯:
上市之前我們比較保守,前10年就做了一個大產品,後面的8年做了兩個產品,大概就是三個產品。現在由於上市了,我們錢多了,同時經驗也多了,一年就要同時開發20多種產品,一定要拼命地往上發展,更快地補齊我們國家的短板。
我們一開始做刻蝕機、薄膜裝置,現在開始做檢測裝置。有很多人搞不清楚,其實原理很簡單,做每一層的話,基本的步驟有三步:先有一個材料,然後光刻機有個花紋,然後等離子刻蝕機往下刻,就這樣三步。
就像一個木刻一樣,木刻師傅首先有個木板對吧,然後上面毛筆畫上畫,然後用刻刀把東西刻下去。所以光刻機呢就是畫畫的那個,薄膜就是材料的東西,我們做的刻蝕機就是刻刀。
現在刻到什麼情況呢?橫向寬度的準確性已經做到了一個到兩個原子的程度。豎向的準確性已經做到了人頭髮絲的一百萬分之一這樣的準確性。
胡偉武:
今天夏天我們聚會的時候,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過去五年,中國的積體電路發展得這麼快,五年前我們不敢想我們今天有這樣的發展程度。這五年,我們相信科創板對整個積體電路產業發展是發揮了重要作用的。
那對龍芯的發展來說,就是我們從2001年到2022年是完成了21年的量的積累。科創板上市現在快三年,兩年半了,幫我完成了質變。
主要是我們研發方面,比如說我們現在龍芯CPU的效能,跟市場主流產品可以比了。我們價效比的角度來說,如果效能除以成本,這個新的設計大概有3到5倍的提高。那3到5倍就足以使我們,從原來政策性的維度走向開放市場。
昌敬:
主要有兩大變化:第一個是我們加大了科技創新的力度。在之前我們的資金只夠於我們研究一個領域,也就是掃地機器人領域的研發。但是上了科創板以後,我們有了充足的資金,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同時開啟多個領域的研發。
去年我們推出了一個新的創新成果,就是透過一種原理性創新的分子篩技術,改變了洗衣機行業。洗衣加烘乾得兩臺機器才能烘得好,但是我們現在一臺機器就能夠達到兩臺機器媲美兩臺機器的效果。
第二點,上科創板以後,我們加快了全球化的步伐,把我們的產品賣向了全世界。我們特別加大了一帶一路地區的推廣,目前海外銷售佔我們整體銷售的比重大概是六成到七成。我們把中國的科創成果輻射到了全球,讓全球的人民都能夠體驗到中國技術帶來的變化。
05.
回應關鍵問題:中微換血早有準備,
龍芯將迎增長啟動期
主持人:在製作這期節目之前,我們也特別上網收集了一些有挑戰性的問題,第一個問題針對龍芯中科。
龍芯中科2021年營業收入是12億,2022年上市後營業收入下滑到了7個億,2023年營收繼續下滑到5個億,為什麼上市以後業績反而持續下滑?到底什麼時候能反彈?
胡偉武: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我們實際是2019到2020年漲了5倍,從2個億漲到10個億,然後10個億漲到12個億。實際上這是政策性市場,剛好在我們上市之後,政策性市場主要的發動機都熄火了,就是我們傳統的龍芯的強勢市場不採購了,所以我們業績下滑。
當然恰恰是利用我們這個上市的以後的兩三年,我們實現了轉型。利用上市給我們帶來的資金,我們研發的投入力度增大。2024年下半年,我們進入了新一輪增長的啟動期。我們自己還是挺有信心的。
尹志堯:
請允許我說一句話,為龍芯說一句。我們整個積體電路,最重要的產品就是CPU、GPU還有AI晶片。雖然你們上市之後由於各種原因沒有發展得很快,但我真的希望大家能全力以赴的支援我們龍芯和類似企業。只有他們做龍頭,我們積體電路才能發展。
主持人:我們關注到中微公司高管和核心技術人員近期有不少的變化,這會不會對業績產生影響,該如何保持團隊的穩定性?
尹志堯:
這個問題不難回答。大家知道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微的高管裡有很多是美籍人,所以就必須在很快的時間內把他們撤到二線。但是因為我們18年來的準備,年富力強的人已經都走到了中上層的崗位,所以在不到一年之內有了很大的換血。對我們來講,這反而把壞事變成了好事。
我這裡想講一下,真正好的領導是讓你的第二代、第三代比你好,所以我們已經做了十幾年努力了,希望能夠做到。
主持人:您是這家公司的創始人,那您自己在公司當中持股比例高嗎?
尹志堯:
我只有0.7%。因為我從小到大都是做學生工作,做了20多年,一直受到了所謂社會主義教育。所以我夢想就是當我有機會搞一個團體的時候,一定要是共同勞動,共同享受。這是基因,沒有辦法改變的。
我們開車的司機、看門的招待員都有股票。當我們到2020年上市一年後,達到1000億的時候,750個人裡有375人,整整一半的人是1000萬到1億的身價,有50個人是1億到10億的身價,還有325人,剛剛從學校來兩三年的,也有100萬到1000萬的身價,這是我一輩子追求的願望。
主持人:我們還有第三個挑戰性的問題。請問,石頭科技2024年第三季淨利潤是3.51億元,同比下降43.4%,為什麼第三季度淨利潤會下滑這麼多?
昌敬:
這個事情其實也是目前我比較困擾的,首先因為我們第三季度的利潤下滑,我們的股票跌了很多,也導致了很多投資者對我個人的質疑是非常大的。
過去石頭科技它的淨利率是比較高的,但是增長比較慢。這事實上是不好的,這是因為我們投入其實不夠,公司在發展過程中組織能力增長沒有預期的那麼快。所以我們就一直在厚積薄發,在補組織能力。
那麼到2024年,公司第10年的時候,我們覺得我們的組織能力有了很大的一個飛躍。我們今年加大投入,包括研發,包括市場費用都大幅度提升了。
但是這樣的投入帶來第三季度的利潤下滑是很大的,但我們不會減少投入。我們第四季度的增長已經是高速增長,對我們明年的增長我們公司內部充滿信心。
主持人:提到面世五年的科創板,很多人常常聯想到的對標物件就是納斯達克。我們來看一個數據,英偉達在過去20年的時間裡長期處在低谷,20年後的這次光榮綻放,他們等來了,各位此刻的內心感受是什麼?
尹志堯:
您這個資料選得特別好,很感人。作為創業者,首先決策要特別謹慎,但是一旦決定要做的話,千萬要堅持到底。我沒什麼能耐,搞這個反應器搞了62年了,現在不會搞別的,就一直咬牙堅持做下去,就會做到世界最好。
來源:央視《對話》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