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金錯刀
作者 | 江源
推薦人 | JIANG
2025開年,中國一直在幹一件事:“屠榜”。
文娛領域,有《哪吒2》一天8個億的增長神速直指好萊塢腹地;AI領域,也有DeepSeek一夜震驚矽谷,成為讓矽谷巨頭都來學習的存在。
圖源:pexels
看似是一個人或一個公司的逆襲,背後其實是一眾中國公司的託舉和狂飆。
最近大火的AI,讓不少半導體公司突然就成了刷屏的中心,比如做晶片刻蝕機的中微宣佈機器的準確度已經領先國外巨頭。
比起產品,更狠的還是它的創始人:尹志堯。

60多歲才創業,跟美國打了多年官司,哪怕今年已經80多歲,還依然活躍在晶片圈,就為了死磕出更好的產品。“當你從跟跑者變成領跑者,就不怕別人說抄襲了。”
都知道中國晶片想闖出一片天相當不易,早有被打壓的華為,後有不斷被美國政府敲打的英偉達。
這個看起來外表弱不禁風的男人,憑啥能讓外國晶片巨頭抖三抖?
Part 1
“跟美國打官司,從沒輸過”
很多人不知道,能把刻蝕機做到全世界領先水平,這件事有多難?
先來說說什麼是刻蝕機,它與光刻機、薄膜機並稱為晶片製造最重要的三大技術。如果說光刻是刻出晶片上的圖案,那麼刻蝕就是消除不要的部分。
如今,我國薄膜機不存在卡脖子問題,刻蝕機已經實現自主甚至做到全世界的領先。
這背後最大的功臣,就是尹志堯。
和一般的AI大佬一樣,尹志堯在前半生一直拿的是爽文男主劇本,卻在刻蝕機研發上偏偏遇到了“硬骨頭”。
創業之前,他是個妥妥的學霸。1968年從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物理系畢業,留學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大學獲得物理化學博士學位。
當時,矽谷當然不願放過人才,為了能夠留住尹志堯,拿出極其優厚的待遇誘惑。
他在矽谷一干就是16年,在很多人的正常邏輯下,再幹幾十年就可以享受美國更優厚的退休待遇。
但美國人想不到的是,尹志堯卻突然“變臉”了。
尹志堯說,“我給美國也做了相當多的貢獻了,已經夠了。但是我缺的一點就是,我沒有回報我的國家。”

這句話不是說說而已,他做了一個震撼眾人的決定——回國。
當時,中國的半導體還處在“卡脖子”階段,刻蝕機、光刻機等裝置幾乎完全依賴進口,被泛林集團、東京電子、應用材料把控,光是三個巨頭就佔了市場的90%,可想而知創業難度堪比地獄級。
一切從零開始還不是最難的,尹志堯回國遇到第一道坎就是:對手的百般阻撓。
在出境之時,美國政府直接清查了他的電腦,沒收所有工藝配方和設計圖紙,還簽訂協議不能帶走任何來自美國的裝置技術。
第二道坎是:缺錢!
都知道半導體創業燒錢,融資卻非常的困難,除了上海給的5000萬啟動資金,8個月的嘗試最終還是融不到錢。
尹志堯卻不死心,又跑到美國拉融資,本來想融1700萬美金,竟然拿到了三倍的錢。
有了錢開始建實驗室、建立中微半導體企業。一熬就是多年,終於成功研發出先進離子蝕刻裝置。
中國大陸第一臺雙反應臺除膠刻蝕一體機面世,產品工作效率比同期的海外友商高出30%左右。
很快,第三個坎也來了:看到中微做出產品,美國的打壓也是“雖遲但到”。
美國的晶片企業為此發起不少次專利訴訟,就為了給他下絆子,但尹志堯和他的團隊絲毫不怕。
因為早已做好十足的準備。早在創立中微半導體之後,研發團隊就將刻蝕機現有的3000多項專利列出來全部避開,連員工都請本土的,為的就是降低供應鏈風險。
這些年,中微幹出了一個幾乎不可能的奇蹟:
無數次美國企業的訴訟中從未敗訴,甚至敢讓對手支付賠償金。
尹志堯也有了一個新的名稱:“中國刻蝕機之父”。
Part 2
一個公司
一夜誕生50位億萬富翁
對外,尹志堯可謂無堅不摧的“戰神”。
早在2018年,當時中微5nm等離子體刻蝕機透過臺積電的變態難度驗證,用於全球首條5nm製程晶片生產線。中微還成了唯一進入臺積電產線的國內刻蝕裝置生產商。
到了2025年初,中微公司終於放出重磅訊息:公司最新刻蝕機的準確度已經達到了0.02奈米!要知道全球三大刻蝕巨頭也不過是5nm、3nm階段,已經實打實的領先。
對內,尹志堯的行事風格也足以用一個詞形容:大刀闊斧。
1、打破“不可能”魔咒,全靠對自己下狠手。
最初從零開始,當時的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如同荒漠,要人才沒人才,要技術沒技術。但尹志堯卻提出一個任何人都覺得完全不可能的計劃:必須把目標定在趕超世界最先進水平,而不是補自己的短板再按照人家的路往前走。“這樣的話永遠是落在後面。”
在這個目標下,他帶著30多位核心技術人員攻堅克難。比如等離子體刻蝕需要解決等離子源的問題,過去20年都沒解決。中微另闢蹊徑想了一個新概念,用甚高頻的和低頻的交流射頻一起加在下電極,產生一個甚高頻耦合的反應離子刻蝕,沒想到竟然成功了。
類似的“下狠手”還有很多。比如晶片生產公司一般做到合格率80%到85%以上就可以賺錢。
但尹志堯卻提出幾乎魔鬼般的規則:每一步的合格率一定要做到99.99%,靠著無數次的重複和修改,一千次後也能達到90%。
同樣,從1到10也是“咬緊牙關,一步一步有耐心地把它往下做,就可以做好”。結果,僅尹志堯個人就斬獲了400多項國內外專利,還參與了華為海思麒麟970晶片的研發,到現在還在不斷衝擊極限,“我們現在可以在一個米粒上刻1億個字”。
2、反創業者天性,把“員工變成第二個自己”。
雖然是公司的創始人,但尹志堯特別清楚,晶片的突破不是個人英雄,而是靠無數人託舉出來的。
讓所有人的心往一處使,關鍵也是要對人好,讓他們知道自己不是在打工而是合夥人。為此尹志堯大膽推出了“全員持股計劃”。
誇張到什麼程度?連公司看門的保安、開車的司機都有股票,尹志堯本人在中微公司的持股比例卻低到只有0.7%。
尤其是到中微公司上市市值達到1000億時,有資料顯示,直接創造了325名百萬富翁、375名千萬富翁以及50名億萬富翁。
公司750人裡有375人,也就是整整一半的人是1000萬到1億的身價;有50人是1億到10億的身價;其餘哪怕入職中微只有兩三年的人,也有100萬到1000萬的身價。
之所以要這麼分配,正如尹志堯說,“積體電路需要千百萬人整合的努力,這個產業不是哪一個英雄可以創造出來的,而是千千萬萬的工程師和工人一起合作才能做起來的。”
Part 3
自稱38歲的尹志堯
從沒想過“賺大錢”
這些年,AI作為國家的重大戰略,無數人一夜成名成為“民族英雄”。
但林子大了也是魚龍混雜,有人甚至打起歪心思。比如同樣是高材生的陳進回國製造晶片,最後卻被扒出其實是買摩托羅拉的晶片技術,騙取11億研發經費。
比起賺大錢,有沒有做出全球最領先的創新,才是尹志堯最想幹的。
即使公司做到這麼大了,尹志堯一直還有很強的危機感。
他曾袒露,“雖說我們在國內算是比較先進的了,但放在整個世界來看還是後起之秀。我們和世界相比,還是有全方位的差距的。”、“研發也差了20倍。”
比資源、比技術,都離外國巨頭仍有差距,所以依然不能掉以輕心。
從14nm到7nm,再到5nm,中微半導體一直在技術研發上不斷突破,尹志堯也經常強調:“晶片行業,技術為王。”
在公司內部,中微率先提出“皮米級”加工精度概念,其刻蝕精度已經達到100“皮米”以下水平,相當於人的頭髮絲350萬分之一的精準度。尹志堯自己都稱從未想過有這一天。

靠著死磕技術,中微還殺入了更多的市場。只用幾年時間,中微公司CCP刻蝕裝置的國內市場份額已經從2022年的25%左右攀升至2023年的60%。如今已是全球排名第四的刻蝕機企業。
不斷突破創新,表面上看是技術限制和市場競爭,實則是一場全球AI話語權的激烈爭奪。
尹志堯曾強調,積體電路產業需要全世界各國和很多公司上下協同努力才能做出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靠自己的一國之力把積體電路從頭做到尾。
沒有誰能始終一家獨大,這樣的想法也是很多中國公司能夠“屠榜”的核心源動力。
打破好萊塢票房紀錄的《哪吒2》的導演餃子曾說,“跨過高山,你會發現這座高山才不過如此”。
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也說過,中國AI,不會永遠在別人的影子裡徘徊。
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為的就是不再受制於人,甚至用中國硬核力量重新定義規則。
尹志堯更是如此,始終保持清醒與謙卑,也始終充滿奮鬥熱情。哪怕自己已經80歲高齡,論拼勁也完全不輸年輕人。
80歲特朗普勇站擂臺、80歲捷安特創始人劉金標、70多歲重慶火鍋女王何永智皆是如此,年齡從來不是侷限,越是挑戰越有衝勁兒。
無論精度創造記錄,還是技術突破幹第一,尹志堯還要不斷折騰。
因為“一直咬牙堅持做下去,就會做到世界最好。”
注:本文圖片來自原文、網路等。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為商業用途。
— END —
首席訪談
近期熱門影片推薦
cheif interview




對影片名片感興趣
識別二維碼
專業顧問為您量身定製
首席
往期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