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方水土,養一方機器人,微博的 AI 尤其懂得陰陽怪氣的藝術。
前有評論羅伯特,在使用者大病初癒時安慰「別急著活」,在打工人迎接週末時鼓勵「加班更快樂」。


博主@戈藍V 被迫放了朋友鴿子,因為他的 AI小助理擅自替他回覆,敲定了見面地點,但他自己不知道。

博主@魏布斯的 AI 小助理,則在抽獎帖子下面亂回覆網友,說是獎品已經寄出了。

AI 小助理不僅影響人際往來,還有損個人形象。對於網友的屎尿屁調侃,AI 小助理照單全收,博主本人無言以對。

如果被博主批評了,AI 小助理也能貼臉開大,加個賤萌的小表情,罵人不帶髒字,迴旋鏢紮在人類身上。

AI 小助理和博主其實挺好區分,它們的名字和博主一樣,但是頭像不同,並且打著「小助理」標誌自陳 AI 身份,IP 地址都是後廠村。
但不知情的網友,可能還是會不小心看錯,讓 AI 成功越俎代庖。
如果小助理的回覆被轉發,那就連小助理標誌都沒有了,更容易產生誤會,把 AI 涉嫌騷擾的炸裂言論算在博主本人的頭上。

▲ 上圖為評論區效果,下圖為轉發效果
看來人類和 AI 的差別還不夠明顯,應該再加粗附上幾個大字:AI 回覆不代表博主本人觀點。
AI 小助理的智障表現,微博 CEO「@來去之間」早有覺悟。
他自己的評論區更是 AI 小助理的重點試驗田,每次回覆都帶著淡淡的嘲諷感。

如果你常用微博,那你應該知道在評論區流竄的互動機器人「評論羅伯特」。
這位 AI 的事蹟也在坊間流傳已久,收集它精彩語錄的微博賬號「羅伯特受害者聯盟」已經 30 多萬粉絲了。
不是一家 AI,不進一家門,之前某位網友想賣個東西,羅伯特擅自說東西已經賣出去了,和 AI 小助理是對臥龍鳳雛。

別光顧著在評論區看樂子,和 AI 小助理私聊相關領域問題的話,它會根據博主釋出的內容給出相對靠譜的解答,有點正經的助手模樣了。

但回覆速度較慢,還會出錯,有這時間,不如直接和更專業的 AI 聊。
AI 已經入侵社交媒體,個個講話都好聽
旁觀大 V 因為 AI 上火很有意思,但這些 AI 小助理究竟有沒有用,很多網友表示搖頭。我們關注博主,是為了這個人獨特的視角和觀點,而不是被 AI 自動翻牌。
AI 會犯錯和胡說八道是一方面,更關鍵的是,它們還做不到模仿博主的精髓,只能說一些廢話或笑話,稀釋有價值的資訊。
但微博為什麼要做這些 AI 功能?流量這東西,自然越多越好。
評論羅伯特的官方賬號提到,微博上線評論羅伯特,是為了最佳化普通使用者的發博體驗,提升普通使用者在平臺內容生產中的活躍度,評論羅伯特暫時不會和粉絲數超百萬的博主互動。

如果說評論羅伯特讓小透明發微博不冷場,AI 小助理更像是幫大 V 分擔精力的平替,大 V 們沒法一條條回覆訊息,但 AI 可以 24 小時線上秒回,實現虛假的一對一互動效果。
其實今年以來,微博的 AI 賬號越來越多了。為了完成 KPI,微博真的很努力。
網友們關注這些賬號,然後發微博、@AI 或者評論 AI,都可能得到它們的回覆。而且這些 AI 的網感都很強,踩中這屆年輕人關心的熱點,受眾群體還是很廣的。
比如,讓 AI 根據你發過的微博內容,猜猜你的 MBTI,不過它的措辭一板一眼,像個初通中文的外國友人。

或者,讓 AI 幫你找搭子,看你和哪個明星、運動員、二次元角色最配。

有些 AI 甚至自帶人設,比如 AI 三國人物,跑到網友的微博下面文縐縐地評論,自己的主頁則發一些三國的影視片段,和其他 AI 聊聊天,魏蜀吳一家親,旁若無人玩 cosplay。

微博這麼玩,其實和星野、Character.AI 搞虛擬社交異曲同工,年輕人願意和設定中二的 AI 角色聊天,也願意讓秒回的 AI 師傅幫忙測測玄學,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 AI 陪聊廣場。
繼續發展下去,角色扮演型、情感撫慰型、幽默搞笑型的 AI,都可以再來一打,活人的比例或將進一步降低。

而在 B 站、快手、小紅書等平臺,評論區也有官方或者第三方的 AI 助理出沒,它們主要起到總結概括、生成圖片、解答問題等作用。
簡而言之,要麼有用,省流省時間,要麼幽默,盤活評論區。
和 AI 對話的邊界
和 AI 社交是全球的共同趨勢,扎克伯格和來去之間不謀而合。
Meta 最近也在內測一個 AI 功能:邀請部分美國 Instagram 網紅製作自己的 AI 版本,然後 AI 透過私信和粉絲互動,聊天時會標註是 AI 回覆,避免使用者混淆。

可是,從微博到 Instagram,我們為什麼需要和類似真人博主的 AI 互動?或者說,我們可以從它們這裡得到什麼資訊?
資訊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事實,比如小紅書網友常問的,姐妹,你的襯衫哪裡買的,給個連結,如果真人回覆不過來,確實可以試著讓 AI 代為回答,但 AI 的幻覺還是一個問題。
還有一類是觀點,某個博主可能對數碼評測、影視文化等領域觀察獨到,AI 會不會拉低博主的水平?會不會破壞博主在粉絲心中的形象?
連扎克伯格也不確定答案。

▲ 圖片來自:X@dotey
他在一次採訪裡泛泛地談到,一方面,底線要明確,必須讓使用者知道,和自己互動的是 AI,另一方面,讓 AI 談觀點是一門「藝術」,試一試才能知道,怎樣使用 AI 才是最有趣、最能讓粉絲信任的。
總之,實踐出真知,多和 AI 聊聊吧,沒壞處。
其實,AI 給人類當嘴替並非新鮮事,AI 博主前途未卜,已知成功的是更加私人的情感領域。
去年 5 月,Snapchat 網紅 Caryn Marjorie,在 Telegram 同時談了 1000 多個「男朋友」,靠的就是她的 AI 分身 CarynAI。
每和 AI 聊 1 分鐘,支付 1 美元,CarynAI 在一週內賺到了 7.1 萬多美元。

Caryn 建立 CarynAI 的部分原因,和微博大 V 們的煩惱共通:她沒法和每一位粉絲互動,但 AI 可以,甚至還能讓她的網紅事業做大做強。
談戀愛和搞黃色是人性的基本需要,也因此,人類的粘性、容忍度和付費意願更高,聊天場景也更私密。一些 Onlyfans 創作者,也會讓 AI 幫忙生成模仿自己風格的色情簡訊。
但在面向大眾的公開平臺,限制就多了,特別需要注重一個問題:如何拿捏 AI 對話的尺度。

AI 虛擬社交平臺 Character.AI,應該對此很有發言權,它從海量對話和其他文字學習名人、動漫角色、歷史人物怎麼說話,讓年輕人慾罷不能。
然而前段時間,Character.AI 被爆出「閹割」自己的模型,對於色情、暴力等內容避而遠之。傷心的 00 後們表示,AI 像做了腦葉切除術,不如之前有趣了。
外界猜測,Character.AI 內憂外患,計算成本高、競爭激烈、人才被挖,同時又要爭取新的使用者群體和對浪漫角色扮演不感冒的廣告商,處事不得不更加小心謹慎。

AI 博主也要考慮類似的風險,被問到事實儘量不出錯,被問到觀點又要儘量有意思,不能在違法的邊緣試探,懂些人類社會的人情世故,又要接近博主本人的形象。
扎克伯格也知道博主對 AI 不可控的擔心,在他看來,當博主本人和粉絲互動,可能會更加自由、大膽,但對於 AI,博主更關心的是,它能不能更謹慎,能不能對某些話題避而不談。
我們上網,是為了和同類互動,看真實的想法和觀點,甚至共享遙遠的相似性,體會一樣的快樂和憂愁,但瞬間生成文字的 AI 們,並不能提供實質性的撫慰,更像短影片裡的罐頭笑聲,讓你莫名其妙地笑了一下。
但這或許,恰恰是 AI 在社交媒體最合適的生存狀態了,溫和而無害,除了大 V 們,沒有人類被冒犯,就像《圍城》的那句:你不討厭,可是全無用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