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個好友吧
別失聯了

《經濟參考報》的調查記者王文志、程子龍,在安徽合肥調查高鐵材料造假問題時,被打了。
他們的手機被搶奪,王文志本人右手受傷。
記者被打,說明他們真的動了某些人的蛋糕,這樣的真新聞,在各種雞毛蒜皮家長裡短亂飛的今天,多新鮮。
現在還能看到調查記者的身影,而且還被打了,讓人又敬佩,又欣慰,又難過。
朋友圈的媒體人,我關注的媒體號,甚至是新聞的評論區,都義憤填膺,為兩位記者打抱不平。
這事鬧大了。
一個典型的論調是:膽大包天,連新華社的記者都敢打。
我甚至看到有自媒體寫道:央企的工作人員打了新華社的記者,反了,孫子打爺爺!
太TM好笑了,這個社會竟然還有人關心記者被打,哈哈哈。
但這個辯護思路,還真是讓人心酸。“連新華社的記者都敢打”,言外之意,如果是央媒之外的記者,打了也就打了。
如果還是我們“南方系”的記者,那就更是活該了,甚至值得彈冠相慶。
在這樣的辯護邏輯裡,我沒看到對監督權的爭取,我只看到了權力結構中強對弱的碾壓。
這就是錯位的地方:
權力結構中的強權媒體,早就不會下凡調查了,也就不會上演人們喜聞樂見的上位強權媒體對“下位惡勢力”的碾壓。
而真正還有可能做點什麼的市場化媒體和記者,卻長期被汙名化,成為大眾眼中的“妓者”、“公知”、“行走的50萬”、“恨國黨”等等。
可笑的是,人們一邊長期對記者這個群體汙名化,但一旦自己遭遇什麼不公,第一時間想到的,又是記者這個群體。
就連我這個南都的前記者,都因為寫點新聞評論,而經常收到求助資訊。他們因為自己受欺壓而無處伸冤,想讓我替他們發聲。
只可惜我早就不是記者了,沒有采訪權,報道不了新聞,幫不了他們。
前段時間,我以這個理由拒絕了一個讀者的請求,然後就收到對方狂風暴雨式的謾罵,骯髒程度不堪入目。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也曾經這樣罵過記者,但我在寒心之餘,又忍不住覺得,有些人,配得上自己的苦難。
寫到這裡,我又想起中鐵七局釋出的針對記者被打的宣告。

這份宣告,說得多好聽,“高度重視”、“全力配合”、“堅決維護”、“衷心感謝”,但對記者被打,就是不承認,甚至連一個道歉的字眼都沒有(他們甚至在採訪中表示,可能是下面的農民工所為)。
它的態度是如此地鄭重,可話語又是如此地空洞,它是形式主義的範本,每一個字都充滿著應付交差的冷漠和傲慢。
這個態度,和大眾對待記者的態度何其相似。或者換句話說,社會對記者的鄙視和唾棄,就是中鐵七局敢這麼冷漠和傲慢的底氣。
有人會說,現在的記者確實大部分都不幹正事啊,要是遇到這次這樣的記者,我們肯定也願意出來維護。
對記者整體汙名化,對汙名化記者保持沉默,然後又格外開恩,給個別“好記者”以維護和榮耀,真是可笑。就好像整個樹林都砍掉,一兩棵小苗就能為全世界遮陽一樣。
把記者罵臭了,罵沒了,有些人肯定要高興了。
但那些人,肯定不是你和我。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