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最敢拍的臺劇:當一個女記者墜樓之後

*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近些年來,臺劇的“寫實派”轉向,不斷拓展臺劇的型別與題材。最新的口碑臺劇《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下文簡稱《女記者》),是我國臺灣地區首部以週刊娛樂記者(即觀眾所認知的“狗仔”)為主題的劇集。
劇集的創新性倒不僅僅是對傳統“狗仔”形象的改寫,也在於經由娛樂記者的視角,將臺灣隱匿於公眾視野之外、針對女性的“性剝削”黑幕呈現在觀眾面前。
一個娛樂女記者之死背後,是她向“臺版N號房”發起的孤勇衝鋒,以無畏之姿撕開罪惡的遮羞布,亦彰顯記者在揭露真相、維護社會公義方面的關鍵作用。
文|曾於裡

“嗜血禿鷲”還是“真相獵人”?

《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改編自柯映安的暢銷同名小說。製作方在成功打造《八尺門的辯護人》後,再度將目光投向這部極具挖掘潛力的作品。
劇集圍繞新人娛樂女記者林姵亭(王渝萱 飾)之死展開。林姵亭參與夜店“毒趴”後,從高樓墜下而亡,震驚社會。她生前懷揣新聞理想,卻不幸捲入黑暗漩渦。
資深娛樂記者劉知君(林予晞 飾),是林姵亭的領路人。劉知君在媒體調查組工作過,後投身娛樂記者行業,堅守“有多少證據寫多少話”的原則,憑藉專業能力挖掘出不少重磅獨家新聞。
“狗仔”攝影莊大海(薛仕凌 飾),與林姵亭有著很好的友誼。雖然外界對“狗仔”存在諸多偏見,他有著自己的職業操守和人情味。

死了一個娛樂女記者之後》劇照

劉知君與莊大海攜手追查,破解林姵亭死亡的謎團。娛樂圈最黑暗的性醜聞逐漸暴露,並牽扯出複雜的政商勾結。
作為首部聚焦娛樂記者的華語劇,劇中的娛樂記者主要指向公眾所認知中“狗仔”。二者在概念上有一定的區分,籠統地說,少數“狗仔”可稱為娛樂記者,但娛樂記者大多不是“狗仔”。
一般來說,娛樂記者指涉媒體中那些專門負責娛樂新聞報道的記者,他們與專職其他領域的記者並無二致,秉持著新聞行業的基本準則,以客觀、真實、公正為核心原則開展工作,主要透過正規渠道如新聞釋出會、專訪等獲取資訊;在對名人進行採訪時,側重於挖掘名人在藝術創作、職業發展等方面的故事,為公眾呈現名人在藝術領域的成長曆程和專業貢獻。

在港臺文化中,“狗仔”主要是指涉那些專門打探名人隱私的人,他們並不都是供職於新聞機構。公眾一向對名人隱私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類以名人隱私為賣點的娛樂報道有著龐大的市場需求。
《女記者》中,劉知君等人是供職於娛樂週刊(八卦週刊)的記者。劇集一開篇,當身陷豪門婚變的知名女星迴臺,劉知君和林姵亭化身“狗仔”開始追車,並偷拍到她與一名男子幽會。第二天選題會,劉知君向主編報題:知名女星拋家棄子來幽會……

但劉知君也有著記者的操守,比如當她發現知名女星有被家暴的嫌疑、婚變緋聞是男方在運作,她鼓勵女星去驗傷,並說出真相。她是追蹤名人隱私的“狗仔”,也是查明真相的娛樂記者。
當然,不得不承認,多數“狗仔”不是記者。他們在追求獨家爆料時,過度窺探名人的私人生活,甚至採用一些不恰當的手段獲取資訊,涉嫌侵犯名人的隱私權,也容易引發社會對新聞倫理的質疑。
比如在香港“狗仔文化”鼎盛時期,為了獲取第一手的獨家訊息,“狗仔”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跟蹤、偷拍、竊聽,無所不用其極。他們不顧明星的個人意願和隱私,將明星們的私人生活細節,甚至是一些不願示人的難堪瞬間,曝光在大眾面前。這些被曝光的內容有些或許是真實的,但更多時候夾雜著各種猜測、扭曲和誇大,引發一輪又一輪的輿論風暴。
之後,“狗仔文化”從香港傳播到臺灣,風氣依然惡劣。再後來,內娛也有“狗仔”。雖然有過“整治”,但如今微博上還是時不時就被“狗仔”各種各樣的爆料攪得沸沸揚揚。
總之,一提起“狗仔”,很多人腦海中都是負面評價。有人以“嗜血禿鷲”來形容他們,說他們總是緊盯娛樂圈裡那些明星的一舉一動,一旦嗅到所謂“猛料”的氣息,就蜂擁而上。

《女記者》中,就因為幾個主人公供職於娛樂週刊,公眾對他們的觀感很差。在林姵亭意外死亡之後,這個曾擔任夜店公關的傳媒新人,被網友落井下石“妓者不意外”,輿論認為娛記就不是什麼“好人”,吸毒墜樓好像也是“罪有應得”。
劇集經由一名娛樂女記者意外死亡之後,另外兩名娛樂記者對真相的追尋,讓觀眾看到娛樂記者的另一面。它不是說支援那些窺探隱私的做法,也不是要為所有的“狗仔”正名,而試圖去揭示這樣一個事實:在娛樂新聞領域,並非所有從業者都在追逐低俗的流量,仍有人在為維護新聞的真實性、揭露社會黑暗面而默默付出。
在臺灣地區,“狗仔”的角色並不侷限於報道娛樂新聞,也兼任著對政治人物、公眾人物的監督職責。他們有時會化身為“真相獵人”,發揮著輿論監督的作用。過往,臺灣地區不少政治人物、公眾人物的婚外情等道德瑕疵,或者涉嫌違法的利益交易,都是透過娛樂週刊的曝光才進入大眾視野,展現出娛樂記者在維護社會公序良俗、保障公眾知情權、監督公權力等方面的價值。
一些相對有追求的娛樂週刊,採取的是“用八卦養深度調查”的商業模式。在流量至上的時代,單純的深度調查報道往往難以獲得足夠的關注和收益,為了維持運營並繼續深入挖掘有價值的新聞,娛樂週刊透過刊登一些吸引眼球的八卦新聞來獲取流量和資金,再將這些資源投入到深度調查中,以揭露那些更具社會影響力的問題。這種模式雖然飽受爭議,但也反映出媒體在現實壓力下為追求真相所做出的努力和妥協。
劇中,林姵亭因調查“臺版N號房”被害,劉知君、莊大海完成接力。他們不是單純為了獲取明星隱私而不擇手段的“嗜血禿鷲”,而是有血有肉、有正義感的真相捍衛者。

他們有著很強的專業能力。事實上,很多“狗仔”的業務能力並不差,沒有足夠的新聞嗅覺、吃不了苦當不了“狗仔”。劉知君就是從調查組調到娛樂組,功力深厚,喬裝混入毒趴獲取關鍵證據;莊大海亦然,他翻找一個關鍵人物的垃圾,透過消費的小票鎖定她經常活動的範圍,沒日沒夜的蹲守終於獲得關鍵線索……
在調查過程中,劉知君和莊大海面臨種種阻力和壓力。利益集團為了掩蓋醜聞,不擇手段地阻止他們調查,軟硬兼施。劉知君明確拒絕被收買。對方反問她:“一個娛樂記者,你覺得你可以改變什麼?”她回答:“沒錯,我是一個娛樂記者,但記者就是記者。而記者要做的就是報道真相,尤其是那些見不得人的真相。”
報復很快到來。莊大海的家人被威脅,劉知君所在的週刊辦公室被砸,他們被栽贓陷害成為眾矢之的,劉知君丟掉工作……劉知君和莊大海頂住這些壓力和迫害,“我們不能因為害怕權勢而選擇沉默”。

這也足以說明:有力量的並非記者的報道領域,而是記者對真相的敬畏與執著,是記者深入事件的核心地帶,抽絲剝繭般探尋表象之下隱藏的因果關聯、利益鏈條,以及在面對重重阻礙與威脅時,不憚於來自各方的壓力與詆譭,始終堅守正義與真實的底線。

真相不會自動浮現,需有人執著探尋

娛樂女記者林姵亭的死亡真相,逐漸浮出水面。
好友的離奇死亡,讓林姵亭內心燃起強烈的追兇慾望。她深知好友之死絕非意外,背後定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從此踏上充滿艱難的調查之路。
林姵亭以夜店女郎身份臥底調查,逼近真相。罪惡的淵藪是權勢人物精心構建的“臺版N號房”——一個將女性身體轉化為商品的暗黑交易系統。
這個所謂的高檔私人會所,實為一個充滿罪惡的魔窟,政客、富商、名流在此進行權力與肉體的骯髒交易。女孩們被明碼標價,如同商品一般被隨意交易和玩弄。一些經紀公司為了追逐利益,也不惜將旗下藝人送入這個可怕的地方,以滿足金主們扭曲的需求。受害者大多對此並不知情,她們在下藥後被迷姦甚至拍下影片,哪怕事後知道真相,在恐懼和絕望中敢怒不敢言。
因此,當林姵亭的針孔攝像頭記錄下電視臺董事長梁辰漢等人的犯罪現場,當林姵亭從越來越多的受害者那裡收集到證據時,她成為這個利益共同體必須清除的“威脅”——她被殺害,帶著汙名。

當我們跳出劇集審視現實,2023年爆發的臺灣#MeToo運動與劇中情節形成殘酷互文(雖然劇集拍攝時間在此之前)
譬如臭名昭著的“黃子佼事件”,他被發現加入網路偷拍論壇,並持有48部少女的性影像。這個偷拍論壇2012年時就已經成立,採用會員制,會員需付費入會,等級越高,能觀看的影片越不堪入目,包括兒童性虐待、下藥迷姦等內容。為了獲取更多利益,該論壇還要求高階會員上傳私密性影片。論壇透過建立 “供貨/賣貨” 的商業架構盈利,“供貨”成員來自不同職業,他們偷拍、誘拍或獲取非自願外流性影像後售予論壇,論壇再利用這些資源招攬付費會員,形成盈利迴圈。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針對女性的“性剝削”呈現出全球化的嚴峻態勢,在世界各個角落肆虐。在韓國,震驚全球的“N號房”事件,罪犯們透過社交平臺建立多個秘密聊天房間,脅迫女性拍攝性剝削影片,其中不乏未成年人;在美國,從好萊塢性醜聞到“蘿莉島”事件,揭示作為全球影視產業的核心地帶,星光熠熠的好萊塢隱藏的不為人知的性剝削黑幕……
真相不會自動浮現,需要有人願意在黑暗中挖掘。在這些跨越國界的罪惡鏈條中,記者猶如在暗夜中執炬前行的破局者。
《紐約時報》兩位調查記者喬迪·坎特和梅根·圖伊突破保密協議、獲取內部檔案及受害者證詞,揭露好萊塢製片人哈維·韋恩斯坦長達數十年的性侵與騷擾行為,並透過法律威脅、鉅額封口費和公司高層縱容等手段系統性掩蓋罪行。文章釋出後引發全球“#MeToo”運動。

在韓國,《韓民族日報》社會部事件組記者金完、吳妍書在媒體中首次揭發Telegram“N號房”聊天室性剝削事件,透過系列深層企劃報道集中調查Telegram性剝削情況。韓國警方根據兩名記者潛入“N號房”採訪的內容,拘捕了被認定為Telegram性剝削世界的核心嫌疑人,並讓26萬旁觀者的沉默共謀曝光於天下。
這一切,正如《女記者》中,林姵亭、劉知君與莊大海,用正義感、意志和毅力追尋真相,將隱秘的性剝削生態從黑暗中拖拽至現實法庭的強光之下。
時至今日,女性商品化現象依然廣泛存在。在網際網路時代,性剝削其實更氾濫,其隱蔽性與傳播的便捷性讓無數受害者深陷痛苦深淵,真相卻被重重迷霧掩蓋。

這不是我們陷入悲觀、選擇退縮的理由。真相不會自動浮現,並不意味著真相併不存在,更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對真相的追尋。恰恰相反,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真相的書寫者。
當林姵亭用生命換來的雲端資料得以恢復,當劉知君在招待所偷拍的影像得以曝光,我們看到的是正義的雖遲但到,也是對記者這個看似不斷被邊緣化的職業的致敬——總有人篤信真實記錄與深度報道所蘊含的強大力量,總有人為那些在黑暗中被商品化、被侵害的女孩發聲,為她們討回公道,讓真相大白於天下。

用專業穿透壁壘,用初心守護本真,用真實刺破謊言,用公開照亮黑箱——這既是給林姵亭們的安魂曲,也是給後來者的啟示錄。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 初初 / 稽核:雅婷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實習生、撰稿人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未經許可,嚴禁複製、轉載、篡改或再發布。
大家都在看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