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北京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場上,“天工Ultra”以2時40分42秒的成績奪冠。賽後,人們對人形機器人的表現褒貶不一,眾說紛紜。
我認為,這次儘管許多機器人的表現不盡如人意,但這場賽事的意義遠超競技本身。它既展現了當前技術的侷限性,也揭示了未來科技前沿的變革方向。
特別是在軍事領域,它更引發了關於人形機器人在未來戰爭的應用、以及中美軍事博弈的深刻思考。
嚴酷的現實是,人形機器人技術正在重塑未來戰爭形態,中美在這一領域的博弈已進入白熱化階段。

一、戰場革命前夜:人形機器人將如何撕裂現有軍事體系
從發展的眼光看,當前的人形機器人的笨拙稚嫩,是技術演進的必經階段,人形機器人在軍事領域的應用將深刻影響現代戰爭形態。
一是在戰場作戰方面。烏克蘭戰場證明,傳統裝甲部隊在城市叢林中損失率高達70%。而人形機器人可攜帶反坦克武器穿梭於廢墟間,其1.5米至2米的身高既便於隱蔽又能跨越障礙。
美國雷神公司模擬推演顯示,一個12臺人形機器人組成的攻擊小組,在複雜城區環境的突防成功率是特種部隊的3倍。更致命的是,這些機器戰士可以預先部署在建築物內休眠數月,在關鍵時刻被遠端啟用形成"機械伏擊"。
當"天工Ultra"證明機器人可以自主完成21公里複雜路線行進時,實際上已經驗證了縱深穿插作戰的可行性。
想象一下,未來戰場上,不再是單純的人類士兵衝鋒陷陣,人形機器人成為重要的作戰力量。
在偵察任務中,它們能憑藉小巧靈活的身形,深入危險區域,比如在山地、叢林這些複雜地形,它們可以悄無聲息地收集情報,把敵人的一舉一動即時傳遞回來,還不用擔心士兵的生命安全 。
人形機器人不僅可以和人類並肩戰鬥,協助執行各項任務,還能在必要時充當誘餌吸引火力,主動“犧牲”掩護人類。

二是在後勤保障方面。現代戰爭物資消耗巨大,傳統的運輸方式容易受到攻擊。
朝鮮戰爭期間美軍平均每100名作戰士兵需要125名後勤人員,海灣戰爭時這一比例降至1:1。
而人形機器人將努力實現"零後勤"作戰——它們不懼生化汙染、不需要睡眠、傷口(損壞)只需更換模組。
波士頓動力公司前工程師馬克·雷伯特曾坦言:"能在城市環境中自主移動20公里的機器人,就能承擔80%的戰場後勤任務。"
蘭德公司模擬顯示,一個機器人化步兵師可在無後勤補給狀態下持續作戰30天,這是傳統部隊的6倍。
人形機器人可以在複雜路況下負重前行,把彈藥、食物等物資安全送到前線。要是遇到傷員,它們還能化身救援使者,在槍林彈雨中穿梭,把傷員帶回安全地帶,爭分奪秒挽救生命 。

三是人機協同方面。未來戰爭要求人形機器人既要具備優秀的機動隱蔽、情報偵搜、識別定位、武器操控等軍事技能,還要有語言、動作、情緒等多種人機互動方式。
同時,人形機器人要具有強大的運算能力、靈活的機動效能和友好的人機互動,是隨行式人工智慧決策輔助系統。
對此,美軍"半機械人"計劃試圖將士兵與機器系統直接神經連線。而中國腦機介面技術在軍事應用上的進展同樣迅速。
今後,當具備馬拉松級耐力的軍用機器人搭載戰士的決策大腦,產生的不是單個超級士兵,而是徹底模糊人類與武器界限的"意識-機械複合體"。
具備自主決策能力的人形機器人叢集,可自主協同作戰,形成“智慧蜂群”戰術。同時,可建立AI指揮系統,在作戰中為人類決策提供智力支援,確保形成對敵決策優勢。
二、馬拉松背後的軍事密碼:耐力與可靠性的終極測試
首先,這次馬拉松比賽,就是對人形機器人技術的一次極限考驗。能跑完半馬,說明這些機器人的動力系統、控制演算法、材料和感知系統都有了很大的突破。

美軍"阿特拉斯"機器人,至今未能完成類似長距離複雜地形行進測試。
而"天工Ultra"在開放道路環境下保持近3小時穩定執行,這一技術指標直接對應著戰場偵察、長途奔襲等軍事需求。
同時,關節電機技術是這場競賽的核心賽道。"天工Ultra"採用的諧波減速器配合無刷電機方案,在保證扭矩的同時將能耗控制在驚人低水平。這與美軍最新公佈的"軍團"專案中的驅動技術驚人相似。
五角大樓2024年度《顛覆性技術評估報告》特別指出,中國在精密減速器領域的專利數量已超過美國37%,這種曾由日本壟斷的關鍵部件,正成為中美機器人軍備競賽的"晶片級"制高點。
此外,能源系統更是直接決定戰場存亡。比賽中"天工Ultra"展示的固態電池熱管理系統,在4月北京溫差達15度的環境下保持穩定輸出,這種能力移植到軍事領域,意味著機器人作戰單元可以在極地、沙漠等極端環境持續作戰。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去年被迫放棄傳統鋰電池方案,轉向與中國新能源企業合作開發新型電解質,這一事實足以說明能源賽道的戰略價值。

當然,這次人形機器人在馬拉松中的跌倒、失衡和能源管理問題,反映了其在運動控制、環境適應性和續航能力上的短板。
然而,這些挑戰正是技術突破的前奏。軍事科技的發展歷來遵循“實驗室—測試場—實戰”的路徑,如無人機早期同樣笨拙,但如今已成為戰場標配。
人形機器人的不成熟恰恰說明其潛力尚未完全釋放,未來在演算法最佳化、材料輕量化和能源效率提升後,戰場適應性將大幅增強。

三、中美博弈的明暗戰線:專利叢林中的硝煙
首先,民用向軍用的轉化率大幅度提高。在微軟為美軍開發的"戰術雲AI"與中國"蜂群智慧"專案,本質上都是為了讓機器人叢集具備自主殺傷決策能力。
波士頓動力看似商業化的每一次機器人後空翻,背後都有DARPA(美國國防高階研究計劃局)的資金流向。
同樣,"天工Ultra"的開發者星火科技,與解放軍國防科技創新研究領域存在深度人才交流。這種"軍民融合"模式正在創造驚人的技術轉化速度——中國去年人形機器人相關專利的軍事轉化率已達42%,遠超美國的29%。
同時,關鍵感測器領域的競爭尤為慘烈。雷射雷達精度達到0.1度時,機器人就能在煙霧中識別500米外的人形目標;紅外感測器解析度突破640×512,意味著夜間作戰優勢將徹底傾斜。
目前中國企業在TOF(飛行時間)感測器市場的份額,從2018年的5%飆升至2024年的34%,這種用於測距的核心部件直接決定機器人武器的射擊精度。
此外,更隱蔽的博弈發生在軟體層面。"天工Ultra"展示的即時路徑規劃演算法,在軍事語境下就是自主作戰決策系統的雛形。

四、不對稱優勢:中國可能實現彎道超車的三個殺招
首先,稀土永磁材料的壟斷地位賦予中國獨特優勢。製造一臺"天工Ultra"需要約2公斤釹鐵硼磁體,而中國控制著全球87%的稀土精煉能力。
五角大樓報告顯示,美軍機器人專案因稀土供應不穩定導致電機效能波動達15%。這種看似微小的差距,在戰場環境中可能意味著射擊精度30%的落差。
中國完全可以利用這一優勢實施"磁體禁運",就像晶片禁令的反向操作。
其次,基建規模催生的測試場景不可複製。"天工Ultra"在亦莊新城的測試里程累計超過8000公里,這種海量資料餵養的演算法,在美國找不到對應規模的實驗場。
中國擁有146個國家級經開區,其標準化道路環境構成完美的機器人訓練場。
而美軍機器人至今主要在軍事基地測試,資料多樣性不足中國的1/5。在機器學習時代,這種資料鴻溝直接轉化為戰術優勢。
再次,最致命的可能是中國在5G-6G通訊上的領先。當美軍還在為"戰術邊緣計算"傷腦筋時,中國已經測試基於6G的太赫茲戰場網路。
這意味著未來中國機器人軍團可以享受比美軍快10倍的戰場資料交換速率。
在烏克蘭戰場,星鏈通訊延遲導致無人機操作存在2秒滯後。而中國6G網路可將這一延遲壓縮至0.02秒——當你的機器人比敵人快100倍反應時,勝利已經註定。

總之,北京馬拉松比賽人形機器人的“笨拙”只是起點,讓人們看到了未來智慧戰爭的端倪,其軍事化應用必將重塑戰爭規則。
在今後的人形機器人軍事博弈中,中國必將憑藉自身的技術優勢,積極應對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挑戰,提升我軍整體作戰能力、資訊支援能力和後勤保障水平,贏得未來戰爭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