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3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選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洞見·握書姑娘
一切更少,只為更好。
♬ 點上方播放按鈕可收聽洞見主播一凡朗讀音訊

古希臘有個哲學家叫第歐根尼,他有個非常特立獨行的習慣——住在木桶裡。
當他的朋友亞歷山大問他需要什麼時,他只說:“請別擋住我的陽光。”
只取生活必需,不貪身外之物,這是第歐根尼的理念。
然而生活中的我們卻活成了第歐根尼的反面,不斷地給人生做加法:更多的社交、更滿的購物車、更長的待辦清單……
我們總以為擁有多是富足,選擇多是自由,但越往後卻越發現:
衣櫃裡80%的衣服其實很少穿,通訊錄裡90%的聯絡人從不聯絡,日程表上70%的行程其實是多餘的……
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中年以後最難得的清醒是極簡,是捨棄99%的無關緊要,只取1%真正重要的東西。
佔有1%的物品
中國整理收納協會曾透過調查指出:35-55歲人群平均擁有超過500件物品,但每天真正用到的不足15%。
我們的生活像一間倉庫,被各種虛假的“必需品”塞滿。
卻忘了生活本該是間私人美術館——只陳列讓自己心動的1%便足以。
紀錄片《生活的減法》中,袁春梅是一位中年女性,曾經的她喜歡囤積各種物品,家中堆滿了無用的舊物。
廚房塞滿長期未拆的調味料、壞掉的小家電,發黴的乾貨等過期食品;
衣櫃裡堆著247件衣物,其中70%平常幾乎不穿;
客廳角落裡積壓著大量廢舊鞋盒、塑膠袋、以及酒店帶回來的一次性用品。
曾經的她以為,東西越多,人的安全感就越足。
然而那些不停添置的物品,卻並沒有讓她獲得更多的幸福體驗,反而在日復一日的堆積中讓她陷入了愈演愈烈的困擾:
因雜物堆積,家裡顯得凌亂逼仄,家人頻頻與她爭吵;
重要物品常被淹沒,導致急需時像大海撈針,浪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
整理時產生的煩躁與焦慮感與日俱增。
後來在整理師的指導建議下,她開始嘗試刪繁就簡,清理掉無用的廢物,只保留真正需要和喜歡的物品。
保持這樣的習慣一段時間後,她的狀態,家的模樣都開始煥然一新。
漸漸地,她開始喜歡上了這種極簡生活。
其實袁春梅又何嘗不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影子:
買了10套健身裝備,多數卻放著落灰;買了50本書卻從未讀完1本;入了100件衣服出門前卻總感覺沒有一件合身的…
我們總是拼命地去擁有更多的東西,卻在某天突然發現,99%的佔有其實都是無聲的負擔。
松浦彌太郎說:“一味地囤積物品,在形式上是一種持有,可這種持有換來的是美好的東西得不到充分的享受,無用的東西又佔據太多的空間和精力。
身邊沒有繁冗的雜物,頭腦裡就沒有惱人的雜念,如此才能身心通暢。”
一切更少,只為更好。
中年人的極簡生活,是從99%的冗餘和負累中,精選出那1%的剛需與珍貴。

深交1%的朋友
錢鍾書曾說:人脈越雜,枷鎖越重;應酬越勤,靈魂越孤獨。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朋友越多,社交越廣就越好,實際上大多數社交都是無效的。
電視劇《小歡喜》中,男主角方圓年輕時是出了名的“社交萬金油”,呼朋引伴,喝酒到天亮是常有的事。
然而中年失業後需要幫襯時,那些他以為交情深厚的好友,卻一個個都對他避之不及。
真正幫助他走出困境的,只有發小喬衛東和妻子童文潔。
看清人情冷暖的他,不再執著於認識更多的人,出入更熱鬧的場所,而是精簡社交,只與真正交心的那一兩個摯友深度聯絡。
中年人的社交,從不在於量的積累,而在於質的沉澱。
演員葛優早年間時常活躍於影視圈社交場,朋友遍佈文藝界。
然而中年後,他卻變成了一匹離群的馬。
幾乎不去參加無意義的應酬,交情一般的人叫他出去喝酒,他永遠都是藉故推脫。
看起來不懂人情世故的他,實際上比誰都會社交。
空閒的時候,他會跟馮小剛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討電影藝術,也會和梁天等摯友小酌聊敘舊。
他不是不社交,而是有所選擇,只深交那同頻的1%。
中年人的通透,就在於懂得社交需要斷舍離,而不是盲目積累,畢竟這世上能說真話的,不過一兩人。
與其花費大量時間去結識一些無關痛癢的人,不如精簡圈子,篩選真情。
這不是孤傲,而是智慧。
主動切斷消耗性社交,才能為1%的真摯關係留出空間。

聚焦1%的目標
知乎博主一葉偏舟講過自己的故事:
幾年前,他執著於把自己修煉成一個無所不能的六邊形戰士。
於是一股腦報了各種課程,還訂閱了許多公眾號,關注了大量博主。
一有時間,他就開啟各種APP翻閱觀看。
然而諷刺的是,每當他滿懷熱情地想要深度學習的時候,他的注意力總是不知不覺就被各種繁雜的話題吸引了去,精力也被碎片資訊榨乾。
幾年過去,他不僅沒掌握想要的技能,工作也被影響了,整個人的精氣神彷彿被演算法推薦的短影片吸乾了,變得浮躁又焦慮。
而一個當初跟他一起立下目標的朋友,如今不僅在專業領域小有成就,日子也過得從容充實。
他了解之後才知道,對方只專注一個方向深耕。
那時他才恍然大悟,自己這幾年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努力,不過是一場自我感動的瞎忙碌。
到了一定年紀,精力有限,與其貪多求全,不如在重要的事上做到極致。
莫言曾在一次演講中說,自己幾十年只做一件事,就是寫鄉土文學。
被問到這個時代熱點那麼多,為什麼不多拓展幾個領域時,他笑著丟擲一句話:天賦會被分散稀釋,專注才能封神。
四處挖坑不如深鑿一口井。
中年人的極簡,是在資訊洪流中過濾99%的雜音與干擾,把精力留給1%的主線。

參與1%的事務
哈佛大學一項研究顯示,過度介入他人生活者,體內的壓力激素比常人高出28%。
過多參與跟自己無關的事,猶如遞人榴蓮,遞過去的人手會臭,接住的人心會痛。
作家葛亮在《燕食記》中寫過一個故事。
粵菜大師榮貽生是一個愛多管閒事的人,除了教徒弟技藝,還對徒弟的事進行全方位干涉。
剛收徒入門時,他就自作主張給徒弟改了名字;
徒弟婚姻不順,他在對方並未求助的情況下,就擅自幫忙處理;
徒弟決定去香港發展,他百般阻撓,甚至連徒弟的老婆買什麼樣的鹽他都要管。
這讓他的徒弟苦不堪言,最終選擇與他徹底決裂,而他自己也落得個眾叛親離的下場。
一個人最愚蠢的行為,便是把別人的難題背在自己的身上。
中年人打理好自己的事就已是難得的修行,何必再揹負別人的因果。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有個極具智慧的角色,就是陳道明扮演的日料店老闆老卓。
他經營的日料店是羅子君,唐晶等人經常光顧的地方,但他從不主動打探她們的感情糾葛或職場矛盾。
即便在羅子君離婚後失魂落魄地來店裡喝酒時,老卓也只是安靜地給她倒酒,遞一碗麵,不過多地追問細節或給出建議。
無論親近的朋友,還是陌生的客人如何在店裡借酒澆愁,他都始終保持著一種淡然態度,這讓他少了許多無謂的糾葛與煩惱。
古人說:閉門不管庭前月,分付梅花自主張。
中年人最難得的清醒,不是事事關心,件件參與。
而是懂得精準過濾,對他人99%的事務保持適度疏離,把有限的精力留給1%的關鍵時刻。
▽
《菜根譚》有云:人生減省一分,便超脫一分。
酒肉朋友易散,滿屋雜物成累,目迷五色耗神,好涉閒事困己。
學會做減法,讓99%的繁雜褪去,只過1%的極簡生活,方能在刪繁就簡中觸控生命的質感。
點亮推薦,與朋友們共勉。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3秒加星標,再也不擔心找不到洞見君↓↓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