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甜品中的科學:龜苓膏裡面真的有烏龜嗎?

用烏龜形狀模具製作的龜苓膏

撰文 | 河邊的卡西莫多
審校 | 劉六七
在廣西梧州,龜苓膏會懲罰每一個輕視它口味的人!

雖然看起來像巧克力果凍,但不加糖的龜苓膏可是要比果凍苦得多(圖片來源:xiaoyuziwei.com)

乍看上去,龜苓膏不過就是黑色的果凍嘛。可如果你滿不在乎,挖了一大勺放進嘴裡的時候,那種口感濃郁又複雜的苦味,會讓你在一瞬間懷疑它與生活究竟哪個更苦。
這並不是龜苓膏的錯,因為它原本就是以藥膳的形式出現。不過加糖之後,龜苓膏就變成一種口感獨特的甜品。特別是在兩廣地區尤其是梧州,龜苓膏遍佈在大街小巷的涼茶店或甜品店,成為非常受歡迎的消暑聖品。

梧州街頭的一間涼茶鋪。最初的龜苓膏,都是在涼茶鋪中出現的(圖片來源:xiaoyuziwei.com)

儘管很多人都品嚐過龜苓膏,卻不一定清楚裡面的成分究竟是什麼。事實上每一間老字號店鋪販賣的龜苓膏,成分或多或少都有差異,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大致來說甘草、羅漢果、白芷、槐米、蒲公英、梔子、金銀花、菊花等都是裡面的常客,食用龜苓膏的時候也少不了蜂蜜或者煉奶。
但這些都不過是龜苓膏中的“配角”,它的秘密正隱藏在自己的名字之中。
萬萬沒想到!龜苓膏裡真有龜
相比我國很多名不副實的食物,比如“老婆餅裡沒有老婆,螞蟻上樹裡沒有螞蟻,菠蘿包裡沒有菠蘿”,龜苓膏著實“真誠”很多,因為最早的龜苓膏中真的是有烏龜!在傳統的龜苓膏配方中,會使用到“龜板”,也就是龜類動物的腹甲,尤以金錢龜和鷹嘴龜為主。
金錢龜Cuora trifasciata)因為全身顏色比較豔麗,特別是頭部是金黃色故此得名。又因為身上有三道明顯的黑色隆起,所以也叫三線閉殼龜。

金錢龜身上有三道很明顯的條紋(圖片來源:hongkongsnakeid.com)

它是在我國南方和東南亞常見的淡水龜,常在山谷林蔭下的溪流或者水田中出現,以小魚、小蝦或者水生植物為食。成年的金錢龜可以長到30釐米左右,體重可以達3千克。
在本世紀初,人們只知道有1種金錢龜,當時有些人會根據它的來源分成廣東種、香港種或越南種等多個亞種。不過隨著科技的進步,生物學家透過DNA分析,發現金錢龜的“家譜”其實非常複雜,至少可以分成2個物種和多個亞種。但這個發現多少有些晚了,因為很多養殖場都有飼養金錢龜,由於早年無細分產區獨立繁殖,所以今天人工育種的金錢龜都並非純種,這對野外的金錢龜也造成了基因上的汙染。

越南於1988年發行的金錢龜郵票(圖片來源:fineartamerica.com)

至於鷹嘴龜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又名大頭龜、平胸龜,因上喙鉤曲呈鷹嘴狀而得名。相比其他種類的龜,鷹嘴龜要膽子大上不少,遇到危險時,它的本能反應不是逃跑,而是用具有強大咬合力的喙去攻擊對方。而鷹嘴龜最特別之處,還不是它的喙,而是它不做“縮頭烏龜”,鷹嘴龜的頭部無法縮回殼中,這是淡水龜中唯一具有這樣特性的物種。
不僅如此,鷹嘴龜的龜甲要比別的龜更平,它還有鋒利的爪子,以及如鱷魚般的尾巴,這些特徵讓鷹嘴龜可以在山澗中溯溪逆流而上,也能夠攀爬樹木去吃鳥蛋或者幼鳥,甚至能夠在直角的水泥牆攀緣向上。

野外的鷹嘴龜(圖片來源:inaturalist.org)

在自然界,不管是金錢龜還是鷹嘴龜都鮮有天敵。但當它們遇到人類之後,也不得不敗下陣來。如今這兩種龜類都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正規的龜苓膏廠商已經不再使用它們的龜甲作為材料,而是改用人工養殖的中華草龜Mauremys reevesii)或者乾脆放棄使用龜甲,而是用洋菜代替。

洋菜也就是奶茶中的“寒天”,同樣正是微生物培育中必備的瓊脂。它是由紅藻提煉而成,具有豐富的膠質(圖片來源:thespruceeats.com)

神秘的中國根
除了龜甲,傳統的龜苓膏中還有一種必須存在的食材——土茯苓
土茯苓(Smilax glabra)又名光葉菝葜(bá qiā),在一些地方也叫做冷飯糰或者硬板頭。它喜歡溫暖潮溼的環境,很多地方都能見到。不過大多數人只在老火靚湯中見過土茯苓的根,而對於植物本身並不熟悉。

土茯苓的葉子和果實(圖片來源:flickr.com)

這也難怪,它所在的菝葜科(Smilacaceae)名氣本來就不大,整個科只有200多個物種,顯得“人丁不旺”。並且菝葜科的植物大多都是藤本,彼此之間又很相似,在大多數時候都只有綠油油的葉子,顯得其貌不揚。
不過由於很多種菝葜的根部都含有澱粉,自身又帶有獨特的氣味,再加上物種的分佈非常廣泛,所以在人類遷徙的過程中,經常會與它們相遇。除了廣東人會用土茯苓煲湯外,很多其他地方的人同樣把菝葜科植物當作食材。

土茯苓的根。除了土茯苓外,金剛藤(菝葜)同樣也在我國南方經常被用作食材(圖片來源:網路)

在歐洲人抵達今天墨西哥所在的區域時,發現當地人都在喝一種青草茶,其中最主要成分正是菝葜家族的墨西哥菝葜Smilax ornata)。有好奇的歐洲人不禁也試了一下,這種綠油油的茶水雖然苦澀,但回味中帶有清香。1875年,美國一位藥劑師根據青草茶的配方製作了一種飲料,並將之取名為“根汁啤酒”(Root beer),很快這種飲料風靡全美國。它甚至比同為植物飲料的可樂還要早發明十年。
當時根汁啤酒競爭激烈,各家都宣稱自己的才是正宗,最早的發明者為了彰顯自己的權威性,就在自家飲品名稱中加上了墨西哥菝葜的英文名sarsaparilla,後來就逐漸用這個單詞的前兩個音節簡稱這種飲料,這就是沙士

沙士在我國曾入圍“最難喝飲料”的行列,有人認為它“有一股風油精的味道”。不過就和龜苓膏一樣,同樣也是有人不喜歡,有些人瘋狂地喜愛。在我國,有部分廠商替換了沙士的配方,用本土的梅葉冬青(Ilex asprella)代替了墨西哥菝葜(圖片來源:mrpotato.mypisell)

說回我國的土茯苓,之所以要在名字前加一個“土”字,是因為在我國傳統醫學體系中還有一種名為茯苓的藥物。新鮮的茯苓是一類寄生在松樹根部的真菌,形狀如番薯,外皮是淡棕色或黑褐色,經過加工以後就變成了白色的方塊。由於與茯苓的形態類似,土茯苓只能借用這個名字,甚至還得冠以“土”加以區分。

土茯苓(左)與茯苓。在很多龜苓膏中,都會用茯苓代替土茯苓使用(圖片來源:hk01.com)

不過雖然今天的土茯苓默默無聞,但是在16世紀的歐洲,它的莖塊卻被奉為“神木”。當時葡萄牙商人會把很多中國的商品帶回歐洲,土茯苓也因此進入了歐洲人的視線。1546年,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查理五世深受痛風困擾,御醫們也束手無策,作為異域草藥的土茯苓就被進獻給了皇帝,結果居然起到了不錯的效果。在此事之後,土茯苓就成為當時貴族們推崇的神藥。

查理五世的肖像畫。在當時,土茯苓不僅用於治療痛風,還用於治療梅毒、胃病、結石、麻風病、潰瘍等一系列疾病,甚至還被當作香料使用(圖片來源:commons.wikimedia)

當時的葡萄牙商人為了保守秘密,一直沒有公開這種藥材究竟來自何種植物,只是說它來自中國。所以當時的歐洲各國,都紛紛用“中國根”(英文China Root,拉丁文Radix China)來稱呼土茯苓,它的價格也因為神秘的身世而一度暴漲。
作為御醫中的一員,安德雷亞斯·維薩里(Andreas Vesalius)對土茯苓進行了仔細的研究,並以一種非常嚴謹而全面的角度去闡述了土茯苓。他並沒有一味地貶低或者吹捧這種來自東方的藥物,而是透過實驗和臨床觀察,給出了他自己的結論。他的研究客觀且詳實,直到今天都具有學術價值。最終他把自己的研究內容寫成了《中國根書簡》,這也是歐洲人第一本全面描述中國藥物的書籍。

維薩里《中國根書簡》封面。維薩里甚至能在不知道“中國根”究竟是何物的情況下,就已經判斷出它與北美洲的菝葜相近。他在研究中國根的同一時間,還對人體解剖進行了仔細的研究並寫出了《人體之構造》,因此被後世譽為現代解剖學之父(圖片來源:《本草環遊記》插圖)

當然,從我們後世者的角度來看,土茯苓並沒有那麼多神奇的效果,查理五世最終也因痛風折磨而死。不過土茯苓這種植物,卻成為了推動現代醫學進步的基石,也成為了東西方交流的一個紐帶。
龜苓膏的真正“靈魂”
龜甲和土茯苓含有的多糖和蛋白質都是膠質,但僅僅依靠它們還不足以讓龜苓膏成為“膏”。真正讓龜苓膏能夠Q彈透明的成分,其實來源於涼粉草。
涼粉草Platostoma palustre)又叫草粿草、仙人草。和土茯苓類似,它也是南方常見的植物。作為唇形科的植物,它與“同門”的薄荷、荊芥、薰衣草一樣,體內含有具有揮發性的萜類物質,所以用它做的涼粉總是自帶著一股清香。

涼粉草無論花還是葉子都與薄荷非常相似,不過涼粉草沒有能讓人感受到清涼的薄荷香氣(圖片來源:inaturalist.org)

有意思的是,涼粉草有兩種形態:在野外生長的涼粉草呈匍匐狀生長,緊貼著地面;而人工養殖的涼粉草則是直立生長。雖然是同一種植物,但匍匐型的涼粉草體內多糖含量要遠多於直立型,但因為匍匐生長太佔地方,反而單位面積產膠量不如直立型的高。
正是這些多糖類物質,讓龜苓膏可以凝固。我們甚至只需要輕輕揉搓涼粉草的葉子,就能感受到其中多糖帶來的黏滑狀態。這些多糖主要儲存在涼粉草的細胞壁中,在鹼性的環境下更容易溶解,所以我們的祖先想到了用草木灰和涼粉草一起烹煮的方法。
如果使用新鮮的涼粉草製作涼粉,那最終的成品會是綠色(圖片來源:kulinersehat2017.wordpress)
在經過採摘、曬乾、切草、蒸煮、鹼提、過濾等眾多工序製作之後,涼粉草就變成涼粉。在沒有空調和冰箱的古代,一碗在深井中浸潤過的涼粉,就是炎夏消暑最好的慰藉,也在不同的地區不斷地“變身”:

涼粉草體內含有大量類黃酮類物質,在鹼性環境容易溶解變成黑色,因此成為黑涼粉;至於甜品中白涼粉有很多種,其中重要的一種是使用了桑科榕屬植物薜荔的種子作為食材,薜荔也正是奶茶小料中的“愛玉”(圖片來源:foodsion.com)

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南洋一帶,它是仙草水,被製成類似刨冰的小吃;在潮汕地區,它被稱為草粿,甚至隨著潮汕人漂洋過海;在客家地區,它變成了仙人粄,成為既能解渴又能解餓的美味;在臺灣它就成為了燒仙草,往往還需要加上各種小料,冷熱食用皆可;而在廣西的梧州,當它遇到了龜甲和土茯苓,就變成了龜苓膏……
從龜苓膏出現伊始,它就在不斷發生改變。從當地消暑時飲用的草藥,到如今口味多樣、形態複雜的甜品。一碗小小的龜苓膏裡面藏著遊子的鄉愁,蘊含著先人的智慧,也見證著時代的變遷,這或許也是這種“黑色料理”帶給今天我們最大的價值吧。
參考資料:
1.高晞 主編,[荷] 何安娜 主編著.本草環球記.中華書局.2023:72.
2. 文春梅 編著著.廣府味道.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84.
3. “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21: e.T17585A1423706. doi:10.2305/IUCN.UK.2021-2.RLTS.T17585A1423706.en.
4.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Rhizomes of Smilax glabra and Their Antimicrobial Activity. Molecules. 18 (5): 5265–5287. doi:10.3390/molecules18055265.
5. Platostoma palustre (Blume) A.J.Paton. In: The Plant List (2013). Version 1.1. Published on the Internet; http://www.theplantlist.org/
6. 每個人都喝過中美洲青草茶──沙士與墨西哥菝葜.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69472
7. DBS45/ 018-2015 食品安全地方標準 龜苓膏
8. 唐雅園,韋珍,鄧中霖,等. 涼粉草多糖提取、結構及功效機制的研究進展 [J]. 食品工業科技,2024,45(4):379−388. doi:10.13386/j.issn1002-0306.2023040125
將“把科學帶回家”
設為星標
不錯過每條有趣科學推文!

原創文章版權歸微信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轉載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凡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訊、影片檔案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此產生相關後果,由版權所有人、原始釋出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關注我們,點亮在看,分享一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