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1年11月21日,北京麗澤商務區,盒馬鮮生超市。(視覺中國 / 圖)
全文共2027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
據南方週末記者不完全統計,線上商超平臺絕大多數收取包裝費,價格在1-2元之間,包括京東到家、山姆、永輝、盒馬、多點等,大潤發、叮咚買菜顯示收取包裝費,但處於優惠不收取狀態,美團旗下小象超市、七鮮不收取包裝費。
-
盒馬已對包裝費收取的場景做了細化,對於無需額外包裝的產品進行標記,使用者下單時不再收取包裝費。
-
衛生問題是配送平臺主要的擔憂點,尤其是盒馬、美團這樣的即時零售企業,食品佔比高。各平臺也考量在保證效率和保鮮度的情況下,減少塑膠的使用。
文|南方週末記者 宋炳晨
責任編輯|曹海東
因為一塊錢,生鮮電商平臺盒馬連上多個熱搜。
起因是,自2024年1月1日起,盒馬線上訂單的包裝服務由免費變為收費,價格1元,其給出的原因是“訂單商品將使用塑膠袋進行包裝,依據國家限塑令等相關政策要求有償提供”。
但消費者並不買賬,有人認為收費不合理,社交媒體上的一些圖片顯示,一些自帶包裝的商品,例如成箱的奶、成桶的油等,也都使用了塑膠袋包裝,在一袋米上面,甚至直接繫了一個塑膠袋。
江蘇省消保委1月10日在公眾號表示,經營者可以探索降低塑膠購物袋使用頻率的銷售策略,而非簡單粗暴地統一收費。限塑令的最終目的不在於收費,而是透過收費減少塑膠購物袋的使用頻率,引導消費者自發形成綠色消費習慣,從而降低塑膠產品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盒馬一位公關負責人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盒馬已對包裝費收取的場景做了細化,對於無需額外包裝的產品進行標記,使用者下單時不再收取包裝費。該公關負責人也坦言,“使用者的反響超出了預期”。
多個平臺均收取1-2元包裝費
外賣平臺收取包裝費已經不是新鮮事。2021年,永輝、山姆線上收取包裝費就已上過熱搜。
南方週末記者不完全統計發現,線上商超平臺絕大多數收取包裝費,價格在1-2元之間,包括京東到家、山姆、永輝、盒馬、多點等,大潤發、叮咚買菜顯示收取包裝費,但處於優惠不收取狀態,美團旗下小象超市、京東七鮮不收取包裝費。食品外賣收取包裝費已是常態,價格往往更高。
2008年6月1日起執行的限塑令要求,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施行塑膠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購物袋,自此拉開了塑膠袋收費的大幕。但在當時,外賣市場遠沒有今天這般普遍,外賣使用塑膠袋是否收費成了一個空白地帶。
直到2021年,國家發改委釋出《關於紮實推進塑膠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強對外賣服務等場景的禁限塑的監督管理,此後外賣及其他多個平臺普遍開始收取包裝費,此外,上海、浙江、江蘇、雲南、貴州等多地還出臺了地方版的“限塑令”。
前述盒馬公關負責人透露,盒馬一直與監管部門保持溝通,監管部門也給到包括盒馬在內一些頭部企業指導意見,希望企業可以在環保領域更進一步,同時盒馬也在2023年6月成立可持續發展部,對可持續供應鏈和可持續農業進行探索。“收包裝費有多方面考量,包括使用者心理和對訂單影響等,綜合考慮後今年才開始執行。”
限塑目的是減塑
在收取包裝費之前,盒馬在北京等地區配送使用無紡布袋,上海地區則提供紙袋的選項。
無紡布袋比塑膠袋結實、好看,也便於攜帶,行業初衷是希望消費者能迴圈使用無紡布袋。但無紡布袋並非“布”,主要材料是聚丙烯(PP),成本高於普通塑膠袋,最終歸宿也跟塑膠袋一樣,也要走向垃圾填埋場,等待漫長降解。
更重要的是,這些業界預期的“好處”並不符合消費者的實際需求。一位消費者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無紡布袋子漏水,當垃圾袋也不好用。
根據規劃,收取包裝費之後,盒馬全國統一提供PBAT和PLA材料的生物可降解塑膠袋。根據國家標準GB/T20197《降解塑膠的定義、分類、標誌和降解效能要求》,可降解塑膠分為生物分解塑膠、熱氧降解塑膠、光降解塑膠、可堆肥塑膠四類。前述盒馬負責人表示,相對於外賣場景中常見的光降解塑膠,生物分解塑膠對環境更加友好。
但是,限塑的目的是減少塑膠使用。有網友就建議,盒馬能否推出回收塑膠袋的服務,或者單獨配送有包裝的商品到家,不使用塑膠袋。
在快遞、外賣場景使用塑膠袋是各配送平臺的常規做法,即便商品有包裝,也會在外層再進行包裝,例如京東自營冷鏈商品在快遞配送時,由快遞員現場從保溫箱中進行分揀,再裝到塑膠袋中送給消費者,京東快遞一位人士表示,“主要是防止出現衛生問題”。
衛生問題是配送平臺主要的擔憂點,尤其是盒馬、美團這樣的即時零售企業,食品佔比高。即便消費者單買薯片不需包裝,但如果在分揀、配送整個鏈路出現破損、沾到灰等,會更加損害消費體驗。
“不少使用者選擇盒馬是覺得‘包裝多’,所有水果蔬菜都有塑膠盒打包,不用像超市一樣跟大爺大媽搶最好的菜,標準化是使用者選擇盒馬的原因,但這也增加了塑膠的使用,這是一個效率和環保之間平衡的難題。我們也在推動,在保證效率和保鮮度的情況下,能不能少用塑膠。”盒馬公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