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今年高考後,江西九江市下的一所縣中,因全校高考前三的學生拒絕報考清北冷門專業,班主任在群裡發文說學生“以自我為中心”,辜負了學校期望。“報考矛盾”背後,是部分縣中對“清北生”非理性的追逐。
今年高考後,江西九江市下的一所縣中,因全校高考前三的學生拒絕報考清北冷門專業,班主任在群裡發文說學生“以自我為中心”,辜負了學校期望。“報考矛盾”背後,是部分縣中對“清北生”非理性的追逐。
記者|佟暢
編輯|王珊
編輯|王珊
7月5日晚上班主任漆老師在群裡發的訊息,讓整個群都沉默了。
漆老師發文寫道,班級裡三位同學包攬年級理科前三名,“本以為可以完美收官”,但他們“倔強”,沒有報考清北,而是“以自我為中心,不聽學校、老師、家長的勸告”,報考了其他學校熱門專業。漆老師稱這樣的結果令“家長無奈、老師無語,將我們所有的感情都歸化為零,我表示(是)班主任教育的失職、職業教育的失敗”。在訊息的末尾,漆老師說他第二天上午將解散群聊,並聲稱自己“來生不記”這三位同學。
這個群叫“清北團隊合作群”,裡面一共有22人。被老師點到的三個學生都在江西省九江市瑞昌一中就讀,有一位還是今年瑞昌的理科狀元,他們是學校最好的班級“志遠班”的學生。群中的學生王梓辰回憶,進入高三後,學校收集班裡學生報考大學的意向,班上有七位同學想去清北,老師建了群,一起進群的還有校領導和家長。一直以來,群裡交流不多,高考後才開始陸續討論填志願、參加清北強基計劃筆試和麵試相關的事。

瑞昌一中(受訪者供圖)
漆老師的發言,讓幾位學生覺得委屈。7月5日這天,“強基計劃”的錄取結果公佈,報考的學生都落選了,包括縣理科狀元。“強基計劃”是教育部自2020年起實施的聚焦基礎學科培養的招生改革試點,由39所“雙一流”高校面向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等基礎學科及國家戰略領域專業招生,旨在選拔拔尖創新人才。該計劃在高考前報名,高考分數過線的學生可以去高校參加筆試和麵試,最後結合高考成績提前錄取。縣理科狀元的同學告訴本刊,該狀元的分數本可以報北大醫學部,但他對學醫不感興趣。強基計劃的落選,意味著他與清北徹底無緣。
郭曉琦是被老師點名的另外一名學生。他的朋友馮林告訴本刊,郭曉琦因為色弱,沒法報考北大醫學院,漆老師把他和家長叫到學校,勸說他報考清華的核工程專業,這是“定向”招生專業,畢業後要服從安排去指定單位工作。郭曉琦不喜歡這個專業,也覺得未來工作地會比較偏遠,婉拒了老師的建議。
一名“清北團隊合作群”裡的學生告訴本刊,高考過後,他們過得並不輕鬆。6月14日那周,高考成績還沒下來,學校已經送他們去上清北強基計劃的突擊培訓班。培訓班在南昌,為期一週,學生們住在培訓班附近的酒店標間。2022年從瑞昌一中的志遠班畢業的何夢也參加過強基培訓,她說江西各市縣的學生一起坐在階梯教室裡學習。學費4000元,學校給出一半,食宿費由學生家庭承擔。

瑞昌一中召開“強基計劃”動員會(圖源:瑞昌一中公眾號)
培訓緊鑼密鼓,每天,老師給他們分發數理化的講義,上課從上午八點半到下午五點,晚上還有考試。一位學生告訴本刊,培訓時,幾個同學都感覺高考後精神渙散,不能集中精力聽課,只想玩手機。高考出分後,參加培訓的學生只有在群裡被點名的三人過線。一名學生告訴本刊,理科狀元隨後前往北大考試,他覺得筆試題目很難,做起來毫無頭緒,面試的問題也不容易回答。馮林告訴本刊,郭曉琦報考了清華的強基計劃,面試後提到英語口語不擅長。
馮林猜測,7月5日晚上,大概是因為學生都落選強基計劃,漆老師失望之下才發了那些話。在學生們的印象裡,漆老師是個穩重、嚴肅的人,他常年擔任志遠班的班主任,是資深化學老師。他很熱愛工作,中秋節學校放假時間短,他會對學生說:“我來了,難道你們還不來?”有學生猜測在群裡發信息那天漆老師一定是喝多了酒,同學們都知道他喜歡喝酒。
瑞昌一中位於瑞昌縣的市郊,是家長眼中瑞昌縣最好的高中,也是省重點中學。學校周圍有點荒,馬路上車流很少,就校門口一片熱鬧點,開著奶茶店、文具店、早餐鋪和書店。一進校門是一條筆直的主幹道,三棟教學樓分佈在道兩旁,再往裡走是宿舍、陪讀樓和廣場。教學樓大廳裡的宣傳牆上貼著歷年清北生的照片和簡介。一名學生告訴本刊,一個年級有2000多名學生,文理科共有四個尖子班,被稱為“志遠班”。
50歲的漆老師已經擔任班主任多年。瑞昌一中的公眾號中經常能看到他在學校活動發言的照片。他一米七幾的個頭,身材偏瘦,頭頂有些稀疏,一雙濃密的平眉下圓圓的眼睛看起來炯炯有神。
“格外看重清北”,這是漆老師的特點。學生黃澤予記得漆老師在班上說過,今年學校給了他帶出四個清北生的目標,他說很有信心完成。黃澤予說,漆老師曾在班裡勸說學生優先選名校,因為百分之七八十的人以後沒法從事對口專業。學生說,漆老師的兒子在幾年前也上了北大醫學部。

漆老師在群裡的發言
在群聊的大段發言裡,漆老師講述了學校和老師對學生的付出:“學校以100萬的付出、老師傾情陪伴、一中人滿懷的期待,從初升高成績出來,我們一路相伴,從沒有休息過一個完整的假期。白了頭烙下病,我們從未停止追求清北的腳步……”關於漆老師提到的“100萬”,王梓辰說這指的是學校對整個班的投入,比如列印各種資料、組織班級團建的費用。黃澤予記得有老師在班上說,學校在寒暑假給尖子生請的外校補課老師一天的費用就要將近一萬塊,不過他不知道這是不是老師誇張的表達。
從一進入高中,宋迪文就能感受到瑞昌一中對考清北的迫切和重視。宋迪文是今年畢業的理科普通班級的學生,她注意到學校給志遠班額外配備了兩臺電腦,還有專門的印表機。志遠班的老師也是最好的,有的參與過高考閱卷,有的有帶出清北學生的經驗,他們對考試命題的趨勢都很清楚。週末志遠班的尖子生要去電腦機房上學校買來的名師網課。2023年畢業的一個學生記得,他們那屆文科成績最好的三四個同學,在晚自習還會配一到兩個老師幫忙查漏補缺。何夢告訴本刊,瑞昌一中會給中考排名前十的學生獎金和校園裡免費的陪讀房——為了把他們留在縣城。
這種重視並不是從高三才開始的,而是更早。何夢說,學校高一開學三個月後就分文理科,她的成績很好,對注重理性和邏輯的理科更感興趣,但當時家長和老師都勸她學文科。父母覺得學文科利於未來考公,老師則說文科競爭會小一些。分班前夕,老師幾次找她談話,問她“想不想上清北,想不想上985”,她最後被打動了。她記得當時有一批成績好的女生都被勸去了文科。
對於老師在高中三年付出的勞動,本刊採訪的瑞昌一中的學生都很認可。宋迪文說,她的班主任每天大部分時間就在教室裡辦公,除了批改作業,還要批改“師生聯絡手冊”,學生每天在本子上記錄當日的學習狀態和心情,班主任會一一回復,少則幾句話,多則一頁紙,內容從不敷衍。宋迪文有時會寫自己和同學的矛盾,有時會抒發自己在頻繁的考試下成績不進步的壓力和焦慮,班主任會用一些過往的經驗和例子安撫她。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劇照
師生間更近的距離,也讓老師的意見在學生填報志願時顯得重要。胡春芳是吉安永新縣的縣中老師,她告訴本刊,如果老師平時跟學生關係比較好,在勸說學生填報冷門專業時打出感情牌,好多學生是招架不住的。學校和老師完成“清北”目標確實會獲得一些獎金。在江西上饒市下面的縣中工作的老師羅愷說,在他們學校,縣裡會獎勵考上清北的學生五萬元,也會獎勵班級的老師十多萬,各門課老師分,班主任會多分2萬左右。他在新聞上看到過江西別的學校甚至會獎勵單個老師十幾萬。
瑞昌縣是位於江西九江市西部的縣級市,截至2024年末,全市常駐總人口只有38.59萬。生活在瑞昌縣,王梓辰注意到整個縣城對“清北生”都很關注:清北考生在縣城的大飯店辦升學宴不用花錢,縣裡也有企業給清北生髮獎金。博士畢業於香港大學教育學院的青年學者鄭雅君在進行縣中研究,她關注到近些年縣域社會存在一些對清北非理性的追逐,有縣中校長跟她說,“每個家長都相信自己的小孩能上清北,“清北率”是社會公眾容易解讀的一個指標,也成了大眾評判、選擇縣中的標準。
另一方面,縣中需要憑“清北生”的業績在政府面前爭取到更多資源。江西的縣中老師羅愷也聽領導說,學校想要建專門的報告廳、體育館,高考成績好了,才更容易要到經費。胡春芳至今都記得,1989至1991年她在吉安永新縣讀高中時,老校長總在學生大會上說起,學校裡有一個學生考上了北大,以後如果到了國家部門,可以為家鄉貧困縣爭取更多指標。

《山花爛漫時》劇照
教育經濟學者、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經濟實驗室訪問教授葉曉陽和其他學者曾研究過縣中高考表現與教育經費投入的問題,選取了寧夏2001-2008年間區縣高考成績和教育財政經費收支的資料,研究發現,每1人被北大或清華錄取,平均能夠提高次年的縣中每名學生人均經費支出約470元,地方學校會盡力透過促使學生進入頂尖大學來獲取經費。在後續的研究中,調研資料擴大至從2005年到2011年全國範圍的縣中,葉曉陽分析資料後發現,全國縣中裡普遍存在清北人數與教育經費掛鉤的情況。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博士生童楠楠關注到,21世紀初,一些報紙會報道“縣中奇蹟”,有的縣中考得比市中好。童楠楠說,那時縣中的輝煌一方面靠的是“學生苦學、教師苦教、領導苦幹”,在當時的高考難度下還是相對容易出成績。另一方面,當時縣中的老師大多是師專畢業,在當時師專是很好的學校,培養出的老師很有實力。但現在,老師逐漸退休,新的師資力量跟不上,現在教育部部屬的師範院校畢業的老教師不願意來縣中工作。
現在,一個縣中能出清北學生變得越來越難。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博士後王旭清在全國多省進行過關於縣中的調研,關注到縣中逐漸落後甚至塌陷的趨勢。她舉例說,湖北省的一所知名縣中自2014年至2021年平均每年有6-7個清北生,2021至2024年清北生的數量有所下降,而且考生幾乎不再能單憑裸分錄取,要依靠加分政策。貴州省盤州市(縣級市)第二中學2016年考上清北7人,985高校錄取人數為144人。到2023年,該校無人考上清北,985高校錄取人數跌至47人。

《青春派》劇照
在王旭清看來,縣中的處境越來越難。王旭清關注到各地市中都存在“掐尖”的問題。市中、超級中學會在中考後招走優質生源,縣城裡還有私立高中透過給優秀中考生優渥的獎金來搶人。2024年,童楠楠在贛北的一所縣中調研。她瞭解到,2010年前後,高考競賽在全國尚未火熱,校長組織老師搞競賽,學校曾有幾年帶出過清北競賽生。羅愷2007年進入江西上饒的縣中工作,他記得到2019年前,每個省隊有8個名額,進入省隊、拿到國家金牌就可以保送至清北。羅愷說,他們學校學生透過競賽上清北過於困難,但憑省賽的一、二等獎進入985、211的自主招生是有機會的。
但競賽的模式想要維續下去並不容易。羅愷提到,對於一所縣中和學生家長來說,透過競賽去好的大學,需要耗費大量財力和物力,他估算過,一個家庭培養競賽生至少要花費六七萬元,學校一般只能幫忙承擔一半的費用。來自農村的家長往往難以負擔這個成本。2020年國家取消了自主招生考試,高校提前錄取的方式改為“強基計劃”,對競賽生的降分政策減少了。自此,羅愷所在的縣中不再搞競賽了。

《鳴龍少年》劇照
最近五年,他們也會送學生去進行強基培訓,但羅愷發現,僅憑考前突擊一週很難達到效果。羅愷去知名的市中學習後發現,他們的老師早早被培訓過,在日常授課中就向學生滲透強基考試涉及的解難題的思路。現在,羅愷的學校出清北生主要主要靠學生報考北醫等相對冷門的專業,以及一些面向特定學生的專項計劃,獲得降分錄取的名額,但可選的專業也有一定限制。
剩下的手段就是學校的“培優”。在羅愷所在的中學,學校圍繞“出清北生”的目標制定了一整套“培優計劃”,首先是“優生優選”,從初三就選一批學生進高中,帶他們學習高中的內容。等到高三,學校會在尖子班再選出十來個清北苗子著重培養,自習課上,學生一個個到講臺,老師當面批改作業,給學生講解,分析不足,並指出之後要如何複習。羅愷說,學校對於老師給學生訓練輔導、面批面改的次數都有基本的規定。
羅愷說,每年高考,江西省前一百名的學生成績基本都能上清北,不過靠近100名的學生可能要報考冷門專業才穩妥。葉曉陽從事了多年關於高考志願填報方面的研究,他說,十幾年來,清北的“踩線”冷門專業一直是那幾個:北大的護理、考古和小語種以及清華的核物理。不過,現在人們對冷門專業的認知有變化。十幾年前家長和學生樂意選擇這些冷門專業,認為能吃到清北的紅利,入校後讀雙學位就行,畢業後考公也有優勢。但近年來,大家更看重專業的實用性。
調研過許多縣中後,葉曉陽發現很多縣中老師對大學專業的認識水平和普通家長沒有太多區別,只知道一些常見的專業。比如“電子資訊”專業從去年開始在網路上爆火,高考生趨之若鶩,但幾乎沒有人會考慮讀這個專業畢業需要哪些能力,畢業過後有多少人能找到網路影片中宣傳的工作。葉曉陽說,現在人們選學校和專業更多是看重是否好找工作。
牛雪純在2017年透過自主招生考上了北大醫學院的藥學專業,大二她就後悔了。高考前她覺得做醫生長期高壓,自己不一定能承受。在老師和家長的期待下,她還是去了。大學第一年她在北大本部學習基礎學科,她覺得教學質量高,實驗課的老師精心設計每個環節;有的老師會花錢租會議室邀請學生課後來討論問題、答疑,她沉浸在學習的氛圍中。到了大二回到醫學部上課,校園縮小了,她感覺到教學環境的落差,課程變成了無趣的背誦,在實驗室她只能做一些最基礎的任務,但很多時候不知道實驗具體的目標。每次在實驗室工作到10點半,她總會質疑辛苦的意義。

《重啟人生》劇照
牛雪純記得在填高考志願時有人跟她說在北大可以隨便轉專業,上大學後她才知道,如果高考分數沒有達到北大本部的錄取線,是不能轉專業的。大二後的暑假她考慮過退學復讀,但最後還是沒敢冒險。大四時她對製作影視化的內容感興趣,畢業後她很想當綜藝導演,但她發現自己沒有去實習、入行的機會。
關注到瑞昌一中的事件,正在讀博的錢浩在網際網路平臺上發帖說瑞昌一中“和我母校一個樣子”。從某種程度上,他覺得自己人生被改變了。錢浩2015年就讀於山東的一所縣中,學校非常注重高考競賽,多的時候每年能靠競賽送十幾個學生上清北。從高二開始,錢浩和尖子班的同學們就到外省培訓學校專攻競賽的內容。他的成績一直很靠前,自己也向往透過競賽進入省隊、拿金牌保送清北,但在衝擊省隊的最後一關失利了。
等他回到學校,班級已經在一模考試。他落下了很多課,尤其是數學和物理,最後幾個月拼命補習,到高考前覺得自己學得被耗幹了,高考也沒有發揮好,最終考了南方一所985學校。現在回想,他覺得如果不搞競賽,自己是有希望靠裸分上覆交或者浙大,“但是因為太執著清北,做了很大的犧牲”。

《小巷人家》劇照
高三下學期時,何夢的老師建議她報考北大的強基計劃。結果她的高考分沒達到北大的入圍線。她最後上了北方一所985大學的管理專業,上大學後她越發後悔選文科,覺得身邊充斥著“文科無用論”,也感受到讀文科面對的就業形勢的嚴峻。她在大二和大三都去過學校的秋招現場,發現公司招聘的文科崗位很少,而且像她專業的崗位對專業不設限,競爭很激烈。她也在招聘網站上看到很多文科相關的崗位起薪只有三五千。為了提高自己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她決定攻讀法學的研究生。
(應受訪者要求,本文除葉曉陽外,均為化名。實習記者楊純希對本文亦有貢獻。)

排版:小雅 / 稽核:雅婷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