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光一千億,歐洲新造神運動宣告失敗|【經緯低調分享】

歐洲電池行業的“全村希望”無奈宣告失敗了。
近日,路透社等媒體報道,瑞典電池製造商Northvolt宣佈,已在美國申請《破產法》第11章保護,並表示,目前公司賬戶上的資金僅能支援運營一週,並且已經為破產程式融資1億美元,在破產過程中將繼續運營。
歐洲曾試圖透過Northvolt創造其在全球動力電池產業的輝煌,但這個被寄予厚望的超級獨角獸,卻以破產告終。Northvolt成立8年時間裡,從歐洲投資銀行、大眾、高盛等資方手中獲得鉅額融資,如今迅速敗光。
Northvolt的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工廠選址的失誤到管理團隊的不足,從生產安全的忽視到技術積累的缺乏。其中,歐洲政商界和美國資本在這場造神運動中的角色,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Northvolt的失敗。
Northvolt的失敗不僅是企業的悲劇,更是整個歐洲汽車工業面臨的至暗時刻。Northvolt從輝煌走向沒落,究竟走錯了哪些路?在新能源轉型的大潮中,歐洲如何重新定位自身,面對被中日韓彎道超車的事實?歐洲新能源產業的未來應該何去何從?以下,Enjoy:
酷玩實驗室整理編輯
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酷玩實驗室(ID:coollabs)
“北歐瑞典、北歐瑞典,最大電池廠、北伏電池廠倒閉了!老闆卡爾森欠下58個億,帶著他的歐洲夢跑了……”
就在幾天前,歐洲動力電池之光、超級獨角獸Northvolt突發申請破產,創始人卡爾森光速宣佈離職切割,只給投資人留下58億美元債務,還有一家遠在北極圈的空殼工廠。
這場耗時8年的創新大敗局燒掉了1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86億),不僅是科技行業迄今最慘重的投資失利,還狠狠粉碎了歐洲發展動力電池的美夢。
問題是,造動力電池不是請客吃飯。一家只靠創始人光環、沒有過硬技術沉澱的初創公司,到底是怎麼從歐洲投資銀行、大眾、高盛等一眾資方手中,“拿”了上百億美元的融資,並且只用了8年不到就在眾目睽睽下悉數敗光?

01 

北伏大潰敗

開啟Northvolt官網,映入眼簾的是兩條意境截然不同的訊息,一邊是“讓燃油成為歷史”的雄心壯志,另一邊則是“11號重組令”的殘酷現實。
按照“11號重組令”程式,在明年一季度之前,Northvolt可以繼續向客戶交付產品、支付員工薪資,最重要的是可以爭取新的融資來緩解困境,甚至重組一切順利的話,Northvolt還能獲得2.45億美元的資金注入。
不過這也只是Northvolt的垂死掙扎罷了。
按照公司創始人卡爾森的說法,Northvolt要想恢復正常運轉至少還需要10到12億美元,但在貝萊德、大眾、高盛等主力投資方紛紛宣佈撤離之後,已經很難找到如此有實力的接盤俠。
換句話說,Northvolt已經被資本徹底拋棄了。
其實早在今年6月,Northvolt的早期股東兼VIP大客戶寶馬就已經撤銷了一張20億美元的訂單,而在9月份Northvolt才官宣裁員1600人,可以說在這次正式的破產申請之前,Northvolt就已經進入了生命倒計時,而這時候距離這顆曾經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創立也才不過8年。
2016年,原特斯拉副總裁彼得·卡爾森(Peter Carlsson) 拉著同為特斯拉高管的保羅·切瑞蒂(Paul Cerruti)一同在瑞典創立了Northvolt,兩人在特斯拉任職期間都是分管全球供應鏈管理相關的業務,並且還都是馬斯克核心管理層成員,從履歷來看是妥妥的行業老手了。
在兩位明星創始人的帶領下,Northvolt不僅連年拿到大筆融資,還打通了整個歐洲車企關係網,工廠還沒修好,斯堪尼亞、大眾、寶馬們幾十億的大單子就紛至沓來,到了2022年,Northvolt已經累積了550億美元的訂單量等著消化。
雖說Northvolt明擺著就是要跟中日韓的動力電池大企業搶生意,但卡爾森本人跟中國也是挺有緣分的。
早在2013年雷軍拜訪特斯拉的時候,卡爾森就曾經接待過這位中國科技圈頂流,當時兩人留下一張傳世經典合照,那時候的雷總還不是如今千萬粉絲博主,在形象管理上還帶著點直男程式設計師審美,反倒是旁邊的卡爾森輕鬆叉腰、自信微笑盡顯北歐霸道總裁的風範。
誰能想到11年過去了,雷總的小米SU7已經是新能源汽車界的超級黑馬,而卡爾森的Northvolt動力電池公司走向破產,讓人唏噓。
同樣讓人感到唏噓的,還有Northvolt一直以來的偉大願景:成為一家只用環保能源生產動力電池的環保公司,當中日韓電池大佬們還在為達標ESG努力的時候,Northvolt出手就是王炸,創立第一天就立志要做全世界最環保的動力電池公司。
為此,卡爾森幹了一件“天才般”的壯舉,他把Northvolt的工廠建在了位於北極圈附近的港口小鎮謝萊夫特奧(Skellefteå),原本的設想要利用這裡豐富的水電資源,當然還有一個更重要目的是要打造一個更加高冷、環保的北歐企業形象。
至於為什麼說在謝萊夫特奧設廠是一個“天才般”的壯舉呢?
謝萊夫特奧是一個典型的旅遊小鎮,環保創意文化這些概念玩得在行,但落實到製造業就不一樣了,看看謝萊夫特奧的平均日照時間表,夏天白天時長最長超過21小時,到了冬天從日出到日落只有2個小時,
人家小鎮的原住民生於斯長於斯也就算了,Northvolt這麼大的一個實業公司為了滿足創始人的“理想主義”,非得把工廠建到這裡來,夏天日不落、冬天天不亮,歐洲的熟手技工根本就不願意過來應聘啊!
無奈之下,原本想著復興“歐洲製造”的Northvolt只好把大量的工作崗位外包給中國和韓國供應商。
打工人心態大抵都是類似的,基層工人不來,行業裡有能力的工程師或者是管理專家們,也不願攜家帶口、長途跋涉來到這個偏遠小鎮工作。
這就導致了什麼後果呢?
根據外媒對Northvolt的跟蹤報道,這麼一家外表看上去光鮮亮麗擁有近5000名員工的動力電池製造公司,從基層工人、工程師、部門管理者再到董事會成員,居然找不出幾個有一線生產經驗的人才。
如果卡爾森意識到這一切,估計就不會把工廠建到謝萊夫特奧這個與世隔絕的小鎮,而是會選一個區位優勢更適合乾製造業的地方,腳踏實地打好基礎,組建好生產、管理團隊。
可惜的是,這一切都沒有如果。
一步錯步步錯,任性的工廠選址不僅暴露了Northvolt的草臺班子屬性,還為Northvolt接下來的一系列騷操作埋下了伏筆。

02 

天生愛整活

在2021年從高盛、大眾等投資者手中拿到一筆28億美元的鉅額融資後,原本只是打算在謝萊夫特奧的超級工廠生產動力電池的Northvolt突然膨脹起來,玩起了一波“生態化反”的全產業鏈條擴張。
在謝萊夫特奧工廠還沒投產的時候,就急著要把位於波蘭和德國的第二、第三超工廠的規劃提上日程,甚至還要把工廠開到大洋彼岸的加拿大,這讓人迷惑的擴張節奏,只能讓人感嘆有錢真的是可以為所欲為。
不僅如此,為了幫助歐洲動力電池產業徹底擺脫中日韓供應鏈,Northvolt還收購了多家電池生產相關的企業,包括電池回收公司Revolt Ett、專門生產航空領域高效能電池的Cuberg等,要用最短的時間實現產業鏈閉環!
看著Northvolt這副運籌帷幄的樣子,要不是“11號重組令”現在還高掛官網,真讓人以為這家企業在下一盤大棋,那麼更加貼近現實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按照原定計劃,Northvolt位於謝萊夫特奧的工廠在2023年要達到16GWh的設計產能,這個產能足夠為30萬輛電動汽車提供動力電池,然而一年下來實際的產能只有這個目標的0.05%左右,換算一下大概就是0.08GWh左右,隨便找個國內小廠手搓電池可能都不止這個數字了。
外界喜歡把Northvolt稱作歐洲版的“寧德時代”,那麼大家猜一下寧王去年的產能如何?
2023年,寧德時代在中國市場動力電池裝機量為170.6GWh,同比增長13.2%,也就是說Northvolt搞動力電池搞了7年,出來的結果勉強夠得著假想敵寧德時代零頭的零頭。
產能不行,負責生產產品的工人自然要背鍋。
據外媒調查,一座小小的Northvolt工廠,裡面居然塞滿了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千名工人,這些工人之間別說工作了,就連彼此間正常溝通都做不到,生產線根本就沒辦法正常開展工作,或許這就是歐洲人追求“多元、平等、包容”道路上的一些小代價吧。
此外,有Northvolt前員工爆料,這公司看著高大上,真到了幹活的時候,從機器的引進組裝到廠房的搭建,所有關鍵的環節幾乎都是中國供應商團隊完成的,兜兜轉轉,歐洲製造的美夢還是由中國人幫忙圓了。
不過相比起花光百億美元融資交不了貨,Northvolt還有著更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它的生產安全狀況。
根據瑞典電視臺SVT的追蹤報道,從2021年至今,Northvolt工廠至少發生了47起特別危險化學品洩漏事故,洩漏的化學品包括生產電池需要的電解液和NMP(N-甲基吡咯烷酮)、NMC(鎳鈷錳酸鋰)等。這些化學品不僅具有致癌性和生殖破壞性,還會直接威脅到生命安全。
瑞典工作環境管理局專家表示,一旦過度暴露在這些化學品中,發病的潛伏期長達3、40年。
為了保證內容的真實性,SVT採訪了多位Northvolt工廠的一線員工,從SVT獲得的記錄來看,Northvolt的安全管理簡直就是災難,由於沒有按照嚴格的生產流程管理,工廠工人在工作時根本就不注意個人防護,不僅隨時會吸入電解質蒸汽,手、手臂還會不時直接接觸到電解液,此外NMP和NMC的混合物經常會發生噴灑和飛濺。
今年上半年,Northvolt有3名工人被先後發現在家中無故倒斃,儘管警方已經排除掉刑事犯罪的可能性,但仍然會沿著“可能暴露於某種物質”中的方向調查,豐田第一時間就從Northvolt的工廠撤回了自家技術支援人員,再結合SVT曝光的化學品洩漏情況來看,這事真不能多想,細思極恐。
除了化學品洩漏,Northvolt的工人在日常的工作中也是狀況百出,根據國內的技術供應商員工爆料,例如工廠裡的工人會隨意把雜物放到用來靜置電池用的化成裝置裡,然後機器就會經常報錯,需要國內供應商擦屁股。
更離譜的是,在清潔用於收集切割電池產生的金屬灰塵的集塵盒時,Northvolt居然直接就用普通吸塵器處理,去年11月Northvolt曾經發生過一次爆炸事故,不排除就是吸塵過程中發生了粉塵爆炸。
上述案例只是Northvolt逆天操作的冰山一角,在Northvolt工作,“生產不規範,親人兩行淚”不再是一句警示語,而是工人命運殘酷的寫照,接連不斷的生產安全事故讓Northvolt深陷輿論風波。
這對於靠“完美企業”人設拉融資的Northvolt來說,無疑是毀滅性的打擊。
SVT對Northvolt安全生產問題進行長期跟蹤調查報道
對於資本來說,考慮到沉沒成本,產能一時跟不上還能再追加投資熬到接盤俠出現,但是頻繁的生產安全事故導致企業形象和估值受損,這顯然不在它們容忍範圍內。
如今看來,這些年下來每一場看似尋常的生產事故,其實都是Northvolt為自己敲響的喪鐘。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同時開展太多業務、制定太多計劃,是Northvolt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但是寧德時代創始人曾毓群在銳評歐美為什麼造不出好電池所說的話,在此刻顯得更加一針見血:
“因為他們的設計是錯誤的。其次,他們的工藝流程是錯誤的。第三,他們的裝置是錯誤的。”
簡單直白的一句話,放之歐洲所有動力電池企業而皆準。

03 

新造神運動

Northvolt的大潰敗已成定局,但是在這場長達8年的新世紀造神運動中,除了那些去世的員工,真有無辜的人嗎?
Northvolt兩位從特斯拉出走的明星創始人,咖位確實不低,並且還都是玩概念的高手,從創立之初就堅定走環保路線、DEI(多元、平等、包容)口號長年掛嘴邊,並且還多次打出保護歐洲製造不被“卡脖子”的感情牌。
為此,Northvolt不僅要求工廠要完全採用可再生能源生產,提出了“閉環製造”的概念,透過廢舊電池回收獲取生產動力電池的鋰、鎳、鈷等關鍵材料,還不計成本在歐洲各地設廠,並拒絕借鑑中日韓國家的先進經驗,非得自己從頭摸索,生產招聘不看技術看膚色……
一張張偉光正的道德大餅幫助Northvolt在歐洲動力電池市場中佔領了輿論高地,迅速成長為各大資本和政策的寵兒。
遺憾的是,Northvolt概念是一個不少,能打的技術和經驗卻基本沒有,宣傳滿分,實幹零分。
首先,電化學行業是一個需要時間和經驗迭代積累的行業,哪怕Northvolt能夠設計標準化電池,但到了實際市場應用,電池的迴圈次數、充電速度、能量密度這些效能都要針對不同的客戶逐一重新驗證,再進行電池結構、配方的微調,寧德時代、松下這些行業頭部廠商能夠快速完成定製化設計,是因為它們實力過硬,並不是說這活就這麼簡單誰來幹都一樣。
到了製造工藝上面,生產動力電池製造流程長、管控點多,幾十道工序中間一旦出現缺陷,整個產品的良率都會受到影響,對於一個行業新手來說,能把一家工廠玩明白就已經值得慶祝了,Northvolt居然在第一家超級工廠還沒投產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建起了第二、第三工廠。
最後真來到生產環節,哪怕Northvolt有技術和工藝,要把電池造出來還是得靠製造裝置,而這方面就到動力電池行業最嚴肅的部分,哪怕對於中日韓的大佬,在採購製造裝置時都得刻意拆分工序找不同的供應商採購,在內部進行組裝,為的就是防止獨家工藝秘方洩露。
目前整個歐洲大陸本土的電池廠在這方面的整合能力是完全為零,一個最殘酷的現實是,當你意識到不能被卡脖子的時候,其實早就失去了上桌談判的資格。
因此,對於Northvolt來說,獲取製造裝置已經超出了玩概念畫餅的範圍,所以在整個歐洲製造的故事裡才會突然違和地出現了中、韓外包團隊的身影,Northvolt畫的所有大餅,到最後都得靠東亞人幫忙烙熟。
可以這麼說,Northvolt無論在技術積累和研發、規模化生產的經驗以及裝置儲備上,都完全無法跟目前中日韓的動力電池老大哥們站到同一個賽場上,這麼一個公司你相信他能從零開始搭建一套動力電池生產體系+歐洲自主的動力電池產業鏈?
原本Northvolt腳踏實地做一家小而美的北歐小廠,說不定還能接點小單子苟活下去。
無奈對於資本市場來說,Northvolt的故事真是太香了。
動力電池獨角獸、環保主義、多元平等包容、復興歐洲製造……方向正確、政治正確、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是歐美風投機構最愛的獨角獸型別。
2023年,當Northvolt還在飽受產能問題困擾時,這家超級獨角獸的估值就已經超過了200億美元。
這樣的新概念企業根本不需要多厲害的技術,只要有稍微拿得出手的產品在市場上走一走,等到IPO那天風投機構就可以大肆收割了
花9個億就能成為一家估值超過200億明星企業的第二大股東,換作你是高盛,你投不投。
“當一個公司講幾個故事就能融資幾十億的時候,你就沒有想到災難已經靠近了嗎?”
在這場造神運動中,如果說資本是貪婪的一方,那麼整一個歐美政界就突出一個無恥。
歐洲政界高度認可Northvolt,從貸款、批地到政策保護一路給它開綠燈的原因,並不是Northvolt在技術上有多出色,只是政客們需要扶植一個對抗中日韓電動車的代言人。
為此,歐盟早在2017年就成立了電池產業聯盟工作組,旨在為歐洲電池製造商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援,Northvolt就是其中的核心成員,在接下來幾年,歐盟和各國政府相繼掏出10多億歐的真金白銀扶植Northvolt上位。
而歐洲各大車企眼見政府牽頭搞本土動力電池自研,本來就被中日韓新能源車企毒打得最慘的大眾、寶馬,自然也不放過這樣的好機會,紛紛入股、給訂單——大眾在Northvolt持股21%,是公司最大股東,至於寶馬二話不說就給Northvolt下了一筆20億美元的電池訂單,誠意可見一斑。
對於這次歐洲巨頭車企來說,Northvolt從來就不是答案,投資Northvolt只是一場簡單的博弈,它們需要有人牽制中日韓的新能源車和動力電池產業,此時歐洲全民偶像Northvolt就這麼恰如其分地出現了。
只能說啊,這一切都是命運最好的安排。
依附在歐洲政商界和美國資本的虛假夢境中,Northvolt在不自覺地成長為一家空有軀殼的超級獨角獸,這種扭曲和違和感不斷膨脹並最終破裂,一場21世紀的歐洲造神運動宣告失敗。

04 

至暗時刻

Northvolt的失敗,百億美元投資打了水漂不要緊,對於歐洲來說更殘酷的事,莫過於要重新承認被中日韓彎道超車的事實。
作為現代汽車的發源地,歐洲大陸這片熱土曾經創造了無數個汽車工業奇蹟,但在新能源轉型大潮中,它們曾經引以為傲的原材料供應、零部件製造、研發體系等產業鏈優勢,轉眼間就被一股突然崛起的神秘東方力量無情碾壓過去。
歐洲如今面臨的種種困境,顯然不是一個Northvolt就能解決的,只不過就跟絕望的人類習慣於將希望寄託於神明一樣,無奈的歐洲最終選擇了Northvolt,並且為自己的傲慢付出了代價。
從汽車工業的產業規模、底蘊積累來看,歐洲毫無疑問還是世界第一梯隊的存在,但是放眼即將圍繞電動汽車發起的行業變革,自Northvolt倒下那一刻起,歐洲汽車工業的至暗時刻便已宣告到來。
就在10月31日,顯然有些“氣急敗壞”的歐盟通過了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關稅的政策,試圖按照舊時代的玩法掀起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
但與過往歐盟內部“同仇敵愾”槍口一致對外不同,包括德國、匈牙利在內的五個歐盟成員國始終反對這次開徵關稅行為,此外,歐洲車企更是一致表示抗議,表示開徵關稅不符合自身利益。
時代變了,在絕對的技術優勢面前,舊的那套已經行不通了。
也許你還想看:

經緯張穎:2023,不只克服困難而是習慣困難 

經緯張穎內部講話:2024,四大關鍵決策

經緯2023年終盤點:Adaptability is the key to thriving

同臺對壘:谷歌最強量子晶片登場!Sora開服被擠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