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幹部密集出任地級市(區)政府“一把手”

2025.03.13
本文字數:3406,閱讀時長大約5分鐘

導讀截至目前,全國至少有在任“80後”地級市(區) 黨委書記1人,市長(區長)14人。
作者 | 第一財經 何濤
近日,出生於1981年3月的陳金鑾當選廣東省清遠市市長,成為又一名擔任地級市(區)政府“一把手”的“80後”幹部。
隨著幹部年輕化工作的持續推進,越來越多“80後”幹部走上廳局級領導崗位。僅2025年以來,就有廣東省清遠市市長陳金鑾、珠海市市長吳澤桐(1980年1月生)、山西省大同市市長劉俊義(1981年6月生)、黑龍江黑河市市長秦波(1980年1月生)、北京市昌平區區長劉曉東(1980年7月生)、重慶市南川區區長付嘉康(1980年11月生)等6位正廳級地方領導走馬上任。
據第一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至少有在任“80後”地級市(區) 黨委書記1人,市長(區長)14人,遍及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四大區域。另有“80後”省級政府廳局級幹部多人,中央部委、共青團組織、中央企業、部委直屬高校內部的“80後”廳局級幹部更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公務員領導職務層次分為:國家級正職、國家級副職、省部級正職、省部級副職、廳局級正職、廳局級副職、縣處級正職、縣處級副職、鄉科級正職及鄉科級副職。其中,廳局級正職也俗稱為正廳級。通常而言,部委下屬司局室、省政府組成部門及直屬部門、地級市、直轄市下轄區、省屬高校等的正職負責人,即屬於該級別幹部;對應的副職則為廳局級副職,即副廳級。國有企業領導幹部參照此辦法區分。

“80後”廳局級幹部穩步增多
“80後”(即1980年代出生)群體密集升任副廳級職位的時間,始於2010年代中後期,並於2020年之後加速推進。大約從2021年起,這批幹部中的多人開始升任地市或廳局級部門正職,成為廳局級幹部隊伍的新生力量。
部分現任“80後”地級市(區)黨政負責人(第一財經根據公開資訊整理)
公開報道顯示,1980年5月出生的王藝,於2016年10月出任共青團河南省委書記,成為全國首位“80後”正廳級幹部。2023年1月,王藝獲任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黨組書記、廳長,5個月後轉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目前擔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青聯副主席。
共青團一向是幹部年輕化方針落地的“先鋒”。現任省級團組織負責人中,至少有內蒙古、福建、寧夏、四川、北京、上海、湖南、安徽、江西9省份的團委書記為“80後”。其中最年輕的是共青團內蒙古自治區委書記喬禮和共青團福建省委書記李騰,兩人均出生於1984年11月。此外,2023年9月轉任青海省政府副秘書長的董玉毅(1981年7月生),曾任共青團青海省委書記。
2021年起,多位“80後”開始擔任地級市(區)政府“一把手”,劉凱是其中最年輕者之一。1983年7月出生的劉凱,北京大學哲學系本碩博連讀畢業,獲哲學博士學位。在校期間,劉凱當選為北京大學學生會主席、全國學聯主席。畢業留京一年多之後,劉凱赴甘肅任職,2021年12月任甘肅省嘉峪關市委副書記、市長,成為當時全國最年輕的地級市市長。
公開資訊顯示,截至2025年3月,全國“80後”地級市市長,除了劉凱及前文提到的4位,至少還有:湖北省鄂州市市長王璽瑋(1981年1月生)、新疆克拉瑪依市市長陳凱(1981年9月生)、河南省鶴壁市市長李可(1980年11月生)、江西省鷹潭市市長王亞青(1981年8月生)。
直轄市下轄區層面,至少有區委書記1人、區長5人,分別為:北京市房山區委書記陽波(1980年5月生)、北京市懷柔區區長梁爽(1980年2月生)、北京市昌平區區長劉曉東、上海市靜安區區長翟磊(1980年2月生)、天津市寶坻區區長郭康偉(1980年1月生)、重慶市南川區區長付嘉康。
其中,陽波從清華大學本碩博連讀畢業,2021年12月成為北京市首位“80後”區長(房山區),去年4月升任房山區委書記,是目前全國唯一“80後”直轄市區委書記。
中央和省級政府層面,也有越來越多的“80後”幹部走向廳局級領導崗位。像1980年9月出生的黃巍,2017年7月任共青團山西省委書記,2023年1月成為山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2024年11月任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分管日常工作,正司局長級)。
此外,現任湖北省資料局局長周森鋒(1980年7月生)‌,2021年3月已升任正廳級的共青團湖北省委員會書記;貴州省投資促進局黨組書記孫含欣(1980年5月生)‌,2022年3月已任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黑龍江省科學技術廳廳長陳蘇(‌1980年4月生),2022年7月已任黑龍江省人防辦主任。
‌另有“80後”高校及科研機構廳局級領導多人,包括安徽工業大學校長曾傑(1980年9月生)、青海理工學院黨委書記王曉英(1982年7月生)等。出生於1981年6月的尤延鋮,已於去年3月擔任中央直管高校廈門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記者注意到,廣東省擢拔年輕幹部力度顯著。今年以來,廣東省除了任命2名“80後”地級市市長,還選任多名“80後”副廳級幹部,包括東莞市副市長曾堅朋(1980年1月生)、廣州南沙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袁飈(1981年1月生)等。

“80後”幹部展現多種優勢

幹部隊伍年輕化是改革開放初期中央提出的一項人事制度改革安排,目的是破解當時幹部隊伍年齡老化、青黃不接以及知識結構陳舊等問題,以推動改革路線的實施‌。隨著改革持續推進,這一方針得以延續。
2024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全國黨政領導班子建設規劃綱要(2024-2028年)》提出:要選優配強領導班子,重點選好正職,最佳化年齡結構,改善專業結構,完善來源、經歷結構,健全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幹部常態化工作機制。
有中央黨校專家指出,“80後”幹部的晉升是幹部年輕化政策的體現,有助於最佳化領導班子結構,推動治理現代化。
綜觀率先走向地方和部門廳局級領導崗位的“80後”幹部,可以看出以下特點:
一是年齡與學歷優勢突出。“80後”群體目前年齡在46歲以下,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這批地廳局級幹部普遍出身名校,且多具備碩士或博士研究生學歷,專業涵蓋法學、管理學、哲學、工學等多個學科。像陽波、黃巍、陳金鑾、陳凱、王曉英、李騰均為清華博士,劉凱、孫含欣為北大博士,王亞青和曾傑為中國科技大學博士。
二是普遍具有跨領域、跨地區工作經歷。這批幹部多數具有省級部門或國有企業工作經歷,其中相當一部分曾經擔任省級共青團組織負責人。例如,新任珠海市市長吳澤桐,之前長期在廣東省發改委及梅州市、雲浮市等地任職,從政履歷完善。大同市市長劉俊義有十幾年企業工作經歷,曾任山西潞安礦業集團、化工集團總經理,山西省科技廳廳長,熟知企業運作管理。鄂州市市長王璽瑋曾在三峽財務有限責任公司工作多年,是一名金融專家。
三是視野開闊,與時俱進,風格務實。“80後”地市(區)政府領導普遍把高質量發展經濟作為施政重點,致力於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例如,鶴壁市市長李可在2024年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四大重點,涉及推進製造業企業數字化改造、打造全國知名信創替代示範城市、謀劃低空經濟和量子產業發展等,展現了一個內陸城市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清晰路徑。
昌平區區長劉曉東在2025年區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加速傳統產業“迭代”、新興業態“搶灘”、未來產業“佔先”,形成科技-產業-金融良性迴圈,打造北京發展新質生產力策源地和未來產業主陣地,並給出了具體的落實思路。劉曉東說,為了實現昌平區2025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要做到五個“更加突出”,即更加突出戰略引領、系統施策、改革創新、人民至上及實幹爭先。這些謀劃部署體現出強烈的全域性意識和前瞻意識。
一位接受採訪的黨史研究專家認為,“80後”年輕一代幹部普遍具備突出的教育背景和國際化視野,富於創新思維。這些特點,有助於更好地應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探索新路徑,開啟新局面。這批幹部集中走向地方和部門領導崗位,有望為地方治理帶來新的活力與動力,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貢獻。
該專家同時指出,幹部年輕化在執行過程中也要注意避免出現“唯年齡論”的偏差,避免機械設定選任幹部的年齡門檻,防止人才浪費和年齡歧視‌。應注重能力、經驗與年齡的平衡,‌堅持“老中青”結合,充分發揮各年齡段幹部的優勢。
微信編輯雨林
推薦閱讀

中方最新決定:加徵關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