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學校裡,最受老師喜愛的莫過於各科課代表或者班裡的學霸了。但是這一套在美國是行不通的,美國校園裡,“橫著走”的不會是學霸,更大的可能是橄欖球隊隊長。
在美國校園文化中,“Nerd"與"Jock”這兩個標誌性的學生標籤,常常被用於描述兩類形成鮮明對比的學生群體。然而,究竟哪個群體更受歡迎,無疑一直都是熱議的焦點。
01
Nerd. Jock之校園初印象
Nerd
學術成就:Nerd 通常與學術成就聯絡在一起,他們可能在數學、科學或文學等領域表現出色。
社交技能:他們可能在社交場合顯得有些笨拙,不擅長與他人建立輕鬆的社交聯絡。
興趣愛好:Nerd 可能對特定的愛好或興趣(如電子遊戲、漫畫書、科幻小說等)有著濃厚的興趣。
外表特徵:有時,Nerd 被描繪為穿著不修邊幅,戴著眼鏡,揹著書包的形象。
內向性格:他們可能更傾向於獨自工作或在小團體中活動,而不是在大型社交場合中。
Jock
體育能力:Jock 通常在體育活動中表現出色,無論是團隊運動還是個人專案。
社交地位:他們在校園中往往享有較高的社交地位,是受歡迎的群體的一部分。
外向性格:Jock 通常性格外向,善於與人交流,容易成為群體的焦點。
身體形象:他們往往注重身體形象,可能經常健身,保持健康的體態。
領導能力:Jock 可能在團隊中擔任領導角色,展現出較強的領導和組織能力。

Nerd:在課堂上積極發言,參與學術競賽,可能參與科學俱樂部或辯論隊。他們可能在校園活動中不太顯眼,但在學術和知識競賽中卻能大放異彩。
Jock:在體育賽事中擔任關鍵角色,可能在校園活動中擔任領導者,如學生會或體育團隊的隊長。他們可能在校園的社交活動中非常活躍,如派對和舞會。
總的來說,Nerd是那些可能對某一知識領域非常在行,但缺乏社交能力、內向害羞的“書呆子”。Jock呢,擅長體育,外向而自大,憑著自己體格強壯或人緣好,喜歡欺負別人的“運動員”。
02
美國校園文化裡的“鄙視鏈”
在美國校園,優秀≠受歡迎。僅僅是學習好的學生還常常被冠以“Nerd”或者“Geek”之類多少帶有貶義色彩的標籤,還容易成為被嘲諷或欺負的物件。
曾經看到過一位網友的留言:

Nerd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一個調侃、戲謔的詞,帶一點貶義,說不上多難聽但絕對不是夸人的詞,人們對Nerd的刻板印象是:帶眼鏡,不會穿搭打扮,沉默寡言不喜社交,沒什麼興趣愛好,除了讀書其他方面都不怎麼擅長。主要是文化差異,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小A如果在國內,可能大家會覺得學生就該這樣,一心用在學習上;但放在🇺🇸,可能會被看成是個all work and no play 的dull boy!
在校園社會層級中,學生領袖通常是Jocks、Cheerleader、Preps等這類社交中心人物,學生中的底層人群則是Emo/Goth還有Nerds。
這個鏈條中,還有其他角色:
Cheerleader:通常為女性,外表迷人,但缺乏內涵,常常與jock被視為一對。
Poser:喜歡模仿人緣好的人,為了融入集體願意做任何事。
Emo/Goth:喜歡穿黑色、迷戀哥特等暗黑亞文化、成天擺出一幅“抑鬱”模樣、認為自己與眾不同。
Preps:來自富裕家庭、穿著精緻,將來可能考入名牌大學成為社會中上階層的學生。
Loner:沒有朋友的邊緣人物。
美國紐約時報曾在一篇文章《Nerd vs. Jock》文中,談到了美國校園文化裡的鄙視鏈。
根據城市詞典(Urban Dictionary),Nerd是常常被嘲諷或欺負的一群人,但其實因為他們的學識或才智引起了別人的嫉妒。Jock則是許多人羨慕的物件,總是能和最受歡迎的女生/男生約會。
時報觀點作者詹妮弗·懷特(Jennifer Wright)認為:“書呆子”是聰明、得體、處於劣勢的人,他們只是需要一個善良的女孩注意到他們,或者給他們配一副隱形眼鏡”。“Nerds were smart and decent underdogs who just needed a good-hearted lady to notice them and maybe get them a pair of contact lenses.”
在美國,亞裔男性往往被貼上“Nerd”標籤。在大學招生系統中,他們常常因此被置於劣勢。比如,一項報告發現,哈佛大學在申請人的“個性”評估上一直對亞裔申請人打出低於其他族裔申請人的評分。在“積極人格”、“親善力、勇敢、善良“和“廣受尊敬”等性格特質上,“只會讀書”、“不善交際”的亞裔學霸難以獲得哈佛的青睞。
當然,這些標籤大多都是對不同個體過於簡單且不準確的概括。比如,拉拉隊員從事的是一種強度高、難度大,也很危險的運動,把她們簡單地概括為空洞的花瓶更多體現了對女性的偏見。
儘管這些標籤在一定程度上描繪了某些學生的特徵,但它們也可能導致刻板印象和誤解。這些標籤就像是給蘋果貼上"紅"或"綠"的貼上,雖然方便分類,但難免會讓一些夾心蘋果感到憋屈!
更高點層次上講,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宇宙,有著自己的星球、黑洞和小行星帶,許多學生可能同時具備Nerd和Jock的某些特質,或者完全不符合這些標籤。
時報觀點文章
《Jocks Rule, Nerds Drool》
認為,傳統的Nerd形象正在被推翻。他們從處於劣勢上升成為了以科技驅動的經濟市場中的贏家,例如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埃隆·馬斯克(Elon Musk)。但並非每一個成功的Nerd都在用正確的方式施展自己的力量。科技行業內的性騷擾和權力濫用事件越來越普遍,讓“Nerds比其他型別的人更尊重他人”這一觀念逐漸消退。
此外,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變遷,這些標籤的含義和相關性也在不斷變化。例如,科技和創新領域的成功人士往往被視為現代的"Nerd",他們的成就和影響力正在改變人們對這一群體的看法。
矽谷創業之父保羅·格雷厄姆在他離開校園進入社會之後,現實社會則是利益為先,學習好且專注的學霸社會地位自然會更高。
讀中學時,也曾因書呆子的標籤而感到困擾。他說,如果把校園餐廳裡的座位按受歡迎程度分為ABCDE五類,A類是校足球隊或拉拉隊的成員,E類是智商略有缺陷的人,那麼Graham和他的同學Ricky就是坐在D類座位的人。
不過,聰明的格雷厄姆很快就想明白,他認為,聰明的小孩不受同齡人的歡迎,是因為他們真的不想讓自己受歡迎。因為想要在美國中學裡受歡迎,需要在一年365天去琢磨“如何才能更受歡迎”,所有人都會為了個人魅力進行激烈競爭。
而作為熱愛讀書的Nerd們,更願意把精力放在讀書和思考上,讓自己變得更聰明。有所得就會有所失。
儘管Nerd們在校園很難做到受歡迎,但校園生活只是一個小型的社會,不是社會真實的樣子,它只是短暫的過程,只要向前看,就能超越它。
03
Nerd.青春校園劇必備人設
Jock.校園裡推崇的主角
如果說Nerd是美國熱烈青春校園劇必備人設,那麼Jock才是校園裡推崇的主角。
Nerd雖然看似現實生活中不太受歡迎,影視作品裡也常常以此衍生一些笑點或故事,但同時,這些Nerd大部分又很討喜,很多即使作為配角都是人氣角色,編劇也會樂意賦予他們出彩的故事。
像TBBT和IT狂人這種以Nerd笑話為主題的喜劇,更不用說多受歡迎了。青春片裡Nerd追到校園男/女神的橋段,回憶起來也有很多。託比版的蜘蛛俠直接把peter的人設改成Nerd了。
感覺影視作品裡的Nerd大多數雖然羞澀不通情理,但是善良可愛,到關鍵時刻更能憑藉超凡的實力力挽狂瀾,如果有顏值加成,那就更受歡迎了。

來源:《生活大爆炸》第十二季劇照 謝爾頓和艾米
當年
《生活大爆炸》
的風靡,正應了那句老話,時勢造英雄,自2007年起,極客文化開始興起。劇中以謝爾頓為代表的角色深受觀眾喜愛,這反映了文化大規模變遷和發展的成果。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也在不斷進步。在當今社會,我們不僅讚揚那些學術成就卓越的學霸,欣賞那些才華橫溢的精英,還崇拜那些雖然可能有些與眾不同,但卻極具天賦的天才。我們不會因為他們的特立獨行而排斥他們,相反,我們更加包容和欣賞他們的獨特之處。

Geek
在流行文化中,"Nerd"文化與"Geek"文化並肩發展。Nerd一詞,常被譯為“書呆子”,傳統上指那些在學術或技術上頗有造詣,但在社交上可能稍顯笨拙的人。他們常被描繪為戴著厚重眼鏡、穿著不太合身的格子襯衫的形象。
然而,這種形象正在逐漸被重新整理。社會對Nerd的接納度在提高,他們不再是被邊緣化的群體,而是被看作擁有獨到見解和深厚專業知識的個體。
儘管他們可能不擅長傳統社交,但他們的專業能力和創新思維正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Nerd文化的發展,體現了社會對個體差異的尊重和對多元才能的欣賞。
在這部劇集中,四位主角正是這樣的典型代表。他們是典型的理科生,專注於那些對大多數人來說難以理解的科學領域。他們對科學充滿熱情,對動漫及其周邊產品情有獨鍾,通常與主流社會的生活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更多地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
雖然他們可能顯得有些內向和敏感,但他們的內心世界卻是豐富多彩的;儘管外表可能顯得不夠強硬,但他們的內心深處卻充滿了勇氣和正義。
實際上,劇中的許多笑料源於我們用常規世界的“常識”和“標準”來觀察Nerd們的非常規世界,是兩種不同世界觀和思維模式的碰撞產生了幽默。
然而,無論怎樣,劇中主角們的日常生活對話總是跨越了各種社會階層,話題範圍廣泛,他們的幽默既巧妙又易於理解,每個笑點雖然初看似乎深奧,但實際上卻很容易領會。
《生活大爆炸》就是以大學精英與天才的日常為舞臺,卻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展現了他們的生活。八季中,我們看到謝爾頓逐漸學會融入社會,萊納德則努力不讓父母失望,他們的煩惱與掙扎,都與我們如出一轍。這不僅是喜劇,更是亞文化進化的見證。它代表著主流正在摘掉曾經的有色眼鏡,以端正水平的視角重視這個群體,接納著曾經不會被圈外主流社會所理解的小眾圈子。

《生活大爆炸》眾人
談回到Nerd與Jock的世界,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在美國的高中和大學裡,運動員才會被視為學校的“明星”,他們的名氣和受歡迎程度往往與體育成就直接相關。這種現象不僅體現在他們的社交圈層內,更體現在校園文化的方方面面。許多青少年把運動員視作偶像,甚至夢想能夠成為他們的一員。
反觀那些成績優秀的
“學霸”,
雖然他們在學術上表現卓越,卻常常在社交活動中顯得相對邊緣化。有些學霸雖然在邏輯思維、科學研究等領域擁有無與倫比的才能,但在同齡人的眼中,他們的社交能力顯得較為欠缺。
他們往往沉浸在各類學術活動中,缺乏參與體育競技或社交活動的機會,從而導致校園內的“鄙視鏈”的形成。
其實,對於“成功”的定義不僅體現在學術成就上,更多是在於個人的綜合素質。而這種認知的社會基礎,使得運動員享有了更高的社會地位。實際上,運動員往往能夠透過運動成就,獲得大學的獎學金、名聲和朋友,這是學霸所無法比擬的。
此外,美式教育非常看重體育運動,運動在美國人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那麼美國人有多重視體育活動呢?曾有資料顯示,超過五分之三的美國成年人聲稱自己與體育相關的活動有某種聯絡,且其中25%的人是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參與者、孩子的父母、教練或志願者。
甚至美國人在競選總統時,候選人都會不遺餘力地突出自己的體育才華,而不會宣揚自己有多高的學歷。
拜登高中時是橄欖球隊“最好的接球手之一”,特朗普是“紐約最好的棒球手”老布什是“耶魯大學棒球隊長”,奧巴馬更是“籃球、棒球、高爾夫、游泳無一不精”。
美國商業頭部公司,比如Whole Foods/美國銀行/通用電氣/IBM等公司的CEO,都曾是精英大學明星運動員出身。
因為在美國的文化裡,學歷太高、成績太好容易給人留下象牙塔書呆子的印象。大多數總統,學習優異的並不多,都是本科生。他們談起大學有哪些自豪的經歷,往往都是與學校球隊比賽相關。
根據統計,許多美國大學會優先招募運動員,這使得運動員在校園中更容易獲得良好的社交網路和職業發展的機會。而在這一體系下,學霸雖然在學術領域獲得了可觀的成就,卻常常因為缺乏體育成就而難以與運動員平起平坐。
另外有報道稱:美國對體育的重視源自150年前的轉變。那時,美國社會在經歷工業化急速發展、辦公室職業興起以及內戰後的一段時期,過分追求物質享樂的生活方式導致了國民體質的衰退,民族精神風貌也隨之黯淡。
面對這種普遍性的社會危機,有洞察力的領導者,他們一方面大聲疾呼,每個人都有責任鍛鍊身體,強健體魄,以便有能力承擔生活重任,提高生活質量。另一方面,他們從學校入手,透過教育影響和改變人們對體育的認識。
在他們的倡導下,美國社會的觀念經歷了深刻的變革。民眾開始認識到,體育不僅在塑造堅韌性格、提升精神境界、淨化心靈方面具有無可估量的價值,而且已成為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一環,這種觀念至今仍在美國人的生活中佔據主導地位。
另一個因素源於美國頂尖大學對於體育在人才培養中的特殊作用的認識與理解。那些富有遠見的校長認為,頂尖大學如果要培養未來領導美國和全球的領導者,就絕不能把目光僅僅侷限在標化成績高、學術潛力大的學生身上,一個整天沉湎於書本的柔弱嬌嫩的書呆子是不可能有能力應付真實世界裡瞬息萬變的種種挑戰的。
04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相比之下,與美國校園文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傳統中國校園中對學霸的認可程度通常更高。
中國,從古至今都傳承著一種“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文化課成就被普遍認為是成功的主要指標,考入重點大學、取得好成績往往是學生的主要目標。即使是在中國現代教育體制改革的背景下,學風仍然較為傳統,學霸在同學中乃至家庭中的地位相對穩固。
就像網友說的,中國美國當然不一樣:




來源網路
在中國,從小學到高中的漫長教育生涯中,分數幾乎決定了一切。家長和學校都將學術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重要指標,這使得學霸在中國校園中享有很高的地位。他們不僅被老師和家長視為榜樣,甚至在同學中也被廣泛尊敬,因為他們代表了通向成功的“正確”道路。
雖然中國也有體育特長生,但他們在校園中的地位往往不及學霸。體育特長生往往被認為是在學術上有所不足,才選擇了體育這條路。即便他們在運動場上表現出色,但在學術為王的校園環境中,他們的光環常常被學霸的成績所掩蓋。
同時,中美校園文化的差異,也根植於兩國不同的社會和教育背景。美國的教育體系更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體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早已深入人心。運動員不僅被看作是強健體魄的象徵,更是團隊合作、領導能力和競爭精神的代表。因此,運動員在校園中自然能夠獲得更多的關注和尊重。
而在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影響深遠,強調“學而優則仕”,使得學術成績成為衡量學生優劣的重要標準。家長和社會普遍認為,只有透過高考進入名校,才能獲得更好的前途。因此,學霸自然成為校園中的寵兒。
即使有的中國家長意識到了參與體育專案的重要性,但實則也存在一個誤區:他們往往更喜歡讓孩子參與個人運動,覺得個人時間好安排。實則不然,在美國人的認知中,團體類的運動含金量相比於個人運動更高。
在他們眼中,乒乓球、羽毛球這些個人參與度更高的運動可能會更偏向於個人興趣,而不是孩子從始至終堅持的一項課外活動。
而多數美國父母的心目中,課餘的體育運動比文化學習重要的多。相對於個人運動,美國家庭更注重Team sports(團隊運動)。因為他們認為團隊類的專案能讓孩子學習如何與人合作,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團隊精神。
Team sports教會孩子的也不只是贏球,更多是:團隊精神(teamwork)體育精神(sports manship)忍耐力和毅力(endurance and perseverance)態度(attitude)如何在球場上慘敗後吸取教訓(how to deal with failures)。
美國父母不單把體育看成強健孩子體魄的方式,還是對孩子意志品質的訓練,是對孩子教育的重要部分。
總而言之,討論Nerd和Jock這兩種角色是一個有趣且重要的話題,無論是Nerd還是Jock,誰更受歡迎?這個問題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因為這些標籤背後都有其各自的挑戰和問題,社會對這些標籤的刻板印象可能會影響個人的心理健康、社交生活和職業發展。為了改善這些困境,我們需要更全面地認識和評價個體,打破傳統的刻板印象。
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在社會上,真正的成功不應僅僅侷限於學術或體育中的一方面,而是兩者的結合。
無論是學霸還是運動健將,只要能在自己的領域中找到自我價值,並且在成長過程中保持心理健康,都值得被肯定和尊重。
所以,我很想知道"Nerd"與"Jock",你更鐘意哪一邊?
END
參考資料:
Nerd vs. Jock
Jocks Rule, Nerds Drool
《駭客與畫家》
紐約時報中文版
相關資料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