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盛產“贏學家”和大棋黨

理解中國人的心理。
文 | 修明
昨天和朋友聊天,想明白兩個問題。一是中國人為什麼焦慮。二是為什麼中國人總想贏。

先說為什麼焦慮,根本原因是中國社會的評價維度單一,單一標準下,大部分人註定是失敗者。

小學開始,評價一個人的標準就是考試,考試成績好,老師家長捧著,考試成績不好,就被老師冷落家長責罰,甚至周圍的小朋友,也愛和老師表揚的好孩子玩。到中學,有了中高考,更加嚴重。

很多讀者肯定有類似感受。
你喜歡體育,父母老師說打籃球有什麼用,能當世界冠軍嗎?趕緊做題去。

你喜歡打遊戲,父母老師說玩物喪志,不務正業,趕緊做題去。

你喜歡數學不喜歡其它科目,嚴重偏科,父母老師也要指責,說高考要求全面發展,一科目好沒用,少學學數學,多學學語文。
你喜歡看課外書,父母老師指責,看這些閒書有什麼用,不如多做幾套卷子。
前幾天參加民企座談會,研發機器人的王興興,就是嚴重偏科,只在自己專長的領域有興趣,對其他科目不感興趣,也是中學時期遭了不少指責。

總之,判斷是不是好孩子,就看能不能考高分,注意是“考高分”而不是“學習”,偏科、看考試不考的閒書也是學習,只是這種學習的目標不是提高分數,這樣也得不到好的評價。

中學時如此,大學後評價維度也很單一,無非是權錢,有權有錢就是大爺,沒有就是失敗者,在中國,做普通人是艱難的,因為你幾乎得不到任何人的讚美和認可。

甚至很多學生的家長都會一邊指著你一邊跟孩子說:你一定要好好學習,不然以後像他一樣。
評價維度單一,註定了大多數人是失敗者。大部分人都不擅長考試,大部分人也都不擅長賺錢,大部分人都註定被周圍的人苛責。
這種長期失敗的心理讓他們憤怒、無助,急需彌補自己受傷的心靈。俗話說缺啥補啥,既然從沒贏過就要從別處尋找爽感,這就引出第二個問題,為什麼贏學家這麼多。
所謂贏學家,就是自己支援的事物一定要贏,即使現實是輸,自己也要意淫“它”在贏。這種贏的慾望體現在:

1、飯圈惡鬥:天朝的飯圈爭鬥也是世界聞名,為了讓自己的偶像壓過對方是無所不用其極,造謠、舉報、借用公權力都是司空見慣。

你從理性的角度會覺得很荒謬,覺得你再喜歡偶像偶像也不給你一分錢,為啥這麼支援呢?但對粉絲來說,她們已經把自己代入到了偶像身上,偶像好像成了她們的化身,她們從偶像的成功上獲得成就感。
表面是為偶像,實際上是發洩自己的情緒。
2、大棋黨、中必贏。這個不說了,大家都很熟悉,中國人對國際政治的熱衷程度世間罕見,動不動美國輸了,日本嚇尿了,祖國又強大了。總之,全世界都不行,都不如中國,中國就是全方位樣樣第一,永遠在贏。

即使一些明顯吃虧的事件,比如佩洛西訪問小島,那也要找補回來。

為什麼這麼荒唐,因為把自己代入進去了,東大不再是東大,而是自己的化身,是自己情緒和想象的投射,那既然如此,東大必然不能輸。
這種國家的投射不僅可以用在本國,他國也可以,比如網上的俄粉烏粉之爭,其實這件事對東大普通人沒啥影響,但仍有很多人投入其中,共情自己的偶像。
網上很多人老說很多國人代入統治者,經常“幻想皇帝的金鋤頭“,其實這不是愚昧,而是一種心理缺陷的投射,生活這麼悲慘,自己一生失敗,從未贏過一次,要是再不代入一下,自己還有什麼尊嚴可言。

《阿Q正傳》中的阿Q和趙老爺家攀親戚,仗著老爺的威勢耍威風,就是這個心理。

還有一個現象可以佐證,大家看番茄小說男頻小說什麼題材最火,是官場、仙俠、職場,內容大同小異,都是主角一路開掛,不斷逆襲,打爆曾經瞧不起自己的上位者。

最近大火的《黑神話悟空》和《哪吒》系列也是如此。只要你幫助中國人發洩“想贏”的情緒,讓他們在電影中“逆襲”,他們就會給你豐厚的回報。

所以說白了,大棋黨,飯圈,共情上位者這些現象,不是啟蒙和經濟發展能解決的,中國人不是意識不到其中的荒謬,而是他們作為心理上的病人,是無法剋制自己的情緒衝動的。經濟發展也不能解決問題,現在的經濟水平比改開前高多了,還不是更卷?是一個文化、一個社會深層次的疾病。
不光中國如此,韓國等東亞國家也是如此,韓國還是所謂民主政體,還不是一樣。
那為什麼歐美類似的情況要好呢,主要是社會多元性高,評價維度多元。你在學校學習不好沒關係,你打籃球好、下象棋好、玩音樂好也沒問題。學習偏科沒關係,美國也沒高考,不是單維度評價,你大可以走下去。

美國和歐洲職業平等的情況也比較好,當時杜魯門的母親就表示過說一個兒子是總統,一個是電工,都讓我感到自豪。

在美國,不同族群的價值觀也不一樣,亞裔覺得考試做題是正道,白人精英覺得練習辯論和社交是正道,黑人覺得打籃球是正道,覺得好好學習是nerd,白人底層也是好好學習是nerd,橄欖球運動員和舞會皇后是正道。拉丁裔甚至覺得上學沒用,還是早早打工好。

總之,在歐美,不同人不同群體有各自生態位,大家價值觀都不一樣,所以不會內卷,中國所有人的價值觀都一樣,都認為評價維度是單一的,那能不內卷嗎?都往一個橋上擠,大部分人肯定留不在橋上。

所以要真想緩解中國人的焦慮,還得從增加社會多元性入手,再這麼同質化下去,未來的社會只會越來越卷。

*本文為修明札記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原創不易,喜歡請三連加關注,萬分感謝!
歡迎加入我的知識星球


199元一年,續費有優惠


加入星球后可入會員群
與修明、鳳來儀和其他大咖交流
讓我們擺脫短期、碎片化的視角,看本質,看長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