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爆買中國三蹦子

無法拒絕的電動大玩具。
作者 | 迷人human
來源 | 三聯生活實驗室
(ID:LIFELAB2020)
如今,縣城貴婦們把五菱Mini,玩成了人手一輛的輕奢潮玩。有人說,論價效比,只要五菱排第二,就沒車敢說自己是第一。
圖源@陳隊長
殊不知,直男們早已把電動三蹦子,開發成了玩性最強的“編制外神車”:裸車配置,它是拉貨最帶勁的“電動騾子”;爆改成汽車模樣,它就是老頭們的豪華座駕,更是男人無法拒絕的電動大玩具。
就在大家以為三蹦子只在國內流行時,一個分享自己在美國賣三蹦子,一天賺了一萬刀的小夥,突然重新整理了所有人的認知——自己平日看不上的三輪車,竟然成了老外趨之若鶩的DREAM CAR:
圖源@小陳說的不一定對
順著小夥的生意經捕風捉影,大家發現不僅是美國,從法國、英國再到加拿大,早在幾年前,由中國出海的三蹦子,就已經登陸了歐美大部分地區。
不同的是,在國內,大家買三蹦子是價效比之選。但到國外,它的身價卻飆升至了7000-10000美元,翻了將近六七倍,上演了一齣電動車版“灰姑娘變身”的故事。
不去計較三蹦子的價格,老外們把它視為時下最潮的大玩具,開它出去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拉貨,純粹是為了炫耀。
有人駕駛三蹦子去人多的地方,廣播“請注意,倒車”的響亮提示,吸引周遭目光不費吹灰之力,讓一旁發出轟鳴的機車黨瞬間暗淡無光。
有人或許還在揣測,老外買三蹦子,是否是一種購車時的消費降級。結果卻發現,三蹦子在國外的真實地位,從來不是一輛車,而是和高達一樣,都是大家心裡“有駕駛功能的潮流手辦”。
開三輪車的老外,到底多快樂
對許多原本家裡就有車有摩托的老外而言,三蹦子就像是家裡輩分最小的那個孩子。對它的希冀就是——從來沒指望過它會操持家務,它只要負責開心快樂就完事了。
網紅把它當作是流量火箭,開它隨便兜圈風播放就能突破10萬+。已婚男人把它當作新鮮的溜娃車,既能讓娃兜風也能滿足自己曬娃的小心思。乃至“普通人開出去,能讓車管所工作人員都誇讚太酷的車,只有三蹦子。”
雖然按照政策,許多地方的電動三輪車都不能上路。可實際上會買它的人,基本都不會把它當交通剛需,而是消費時的一種巧思。
有人探望老岳父時,發現對方有車有船有農場,總之啥都有時,便會把電動三輪車,當作自己在查漏補缺後,唯一能奉上的大件禮物。
“之前老丈人一直在糾結,到底要不要買一輛卡丁車在農場越野玩,試駕過駕駛更舒服、空間更寬敞的三蹦子後,它說這才是硬漢該有的玩具車。”
“你把它當成車,它最大的硬傷就是無法上路。但如果你不去定義三蹦子是啥,那麼它就能解決你一切問題的阿拉丁車神。”
乃至有了三蹦子後,大家發現敞篷車拉風但限載兩人的痛點,終於被解決了——把三蹦子當容量MAX版的敞篷車,“你可以裝得下一堆朋友兜風,還可以在車斗裡放一套KTV裝置,音量開最大就是炸街派對車。”
總結身邊人對於三蹦子的情感,在美國留學的Moya說“白男把它當成玩具,就像是北京的有錢人,把京A摩托當成玩具。區別在於,北京中產的摩托Logo是英文縮寫,老外開的三輪車Logo都是大寫漢字。”
眼睜睜地看著三蹦子潮越來越火熱,有老外甚至在網路論壇裡@起了本地市政部門,呼籲利用一些地區廢棄的汽車工廠,生產三蹦子來促進經濟發展。
甚至有警察開始認真思考,能不能用三蹦子進行日常巡邏。“好處是它可以節約不少經費,更適合鄉鎮的崎嶇道路,缺點是因為後排完全開放,嫌疑人可能會逃跑。”
農村來的三蹦子
怎麼就包圍了國外?
早在三四年前,老外們其實就已經陸續入坑了“蹦門”,尤其是美國鄉村和法國巴黎,都是三蹦子活動率最高的地帶。
“只能在鄉鎮成名而無法駛向紐約的原因,是美國大部分車管所,都不知該如何為三蹦子註冊登記。它既不屬於摩托,也不算汽車,大家甚至沒有一個專門的英語單詞稱呼它,只能將其生硬形容為‘皮卡的鬥安在電動車上變成了摩托’。”
“所以關於它的好,總是會止步於附近居民間的口口相傳。”
就像是一個很能幹但沒學歷的打工仔,三蹦子雖然征服了大部分老外的心,但礙於交規不允許沒認證的機動車上路行駛,才限制了它在國外迅速普及的可能。
在巴黎留學的劉陽,直到今年看到三蹦子出圈後,才後知後覺原來各大景點附近,早已有了一條完整的三蹦子產業鏈。
“聽說是歐洲這邊,有的地方打從前幾年開始,就學習中國用電動三輪車送快遞了,但大部分人還是對這種車很陌生。於是就有人開始販賣新鮮感,把三蹦子當作了移動景點,頂著25歐一趟不等的高價巡迴拉客,還給它起了個愛稱叫嘟嘟車。”
如今開遍巴黎的,不光是基礎版的三輪車,劉陽發現自己身邊的一些法國人,甚至連還搞來了山東老頭樂同款的頂配三蹦子。
“有次出門遇到後,直接把我震懾住了,以為是賓利出了什麼新周邊,定睛一看這不就是我老家的土特產嗎?”
認真分析三蹦子和老外產生量子糾纏的原因,有人發現底層邏輯或許十分粗暴,“駕駛它的操作實在太簡單了,和遊戲裡開車簡直沒區別。加速用的把手就像是手柄,踩一下就能剎車,就連平時最不願意冒險的寶媽,操作它都輕鬆有餘。”
開懂三蹦子
老外才懂啥是速度與激情
剛開始有老外開三蹦子時,也會冒出同樣的“靈魂質疑”:“這種輕飄飄只有三個輪子的電動車,開起來不危險嗎?萬一翻車了怎麼辦?”
每逢被人問及自己家鄉神車的安全性,劉陽都會委婉地告訴對方,“雖然三蹦子不是摩托,但你可以用一樣的機車精神來解讀它。它有一定危險但並不多,恰好可以讓你享受一種安全的刺激感。”
即便是三蹦子已然在國外有農村包圍城市的跡象,也並非所有人都能接受溢價。花幾千刀買輛電動車,感慨“有這錢都能買Vision Pro環遊世界了,還需要買車嘛?”
那些第一批入手三蹦子的朋友,則是把三蹦子當作了一種值得消費的獵奇體驗。有人在YouTube影片下評論,說這是“自己這輩子,開過最幽默,感到心情最好的一輛車。”
許多過去不會說中文的老外,在駕駛三蹦子後,不僅收穫了情緒價值,還被動習得了中文入門,開口會說的第個詞就是“倒車,倒車”。
圖源@Bobo在美國
寧願走一堆麻煩的手續,也要給自己的三輪車辦好上路手續。甚至有人為了確保自己開三蹦子出去玩時的安全,還會再給它配一輛皮卡,作為騎行時的保姆車。
“不好評價這到底是人開車,還是三蹦子折騰人。但無論如何,看到有人願意費勁心機、不計成本為自己製造快樂時,你會覺得無論買三蹦子值不值,人一輩子能這麼幸福地浪一回,起碼是值了。”
ENDING:
三輪車一邊成為老外的玩具,一邊成為了許多華人的鄉愁。許多留學生聽到“倒車”的聲音,本能地以為自己回家了,結果發現是鄰居在試車。
圖源@陳隊長
還有許多留學生眼紅老外開著三蹦子快樂無邊,而自己也想搞一輛時,卻被價格勸退了。只恨自己在國內時,沒有好好珍惜過三蹦子。
“以前總覺得它土,即便改裝成華麗的坐騎,本質也不過是在三輪車的底盤上堆砌裝飾。現在才懂得,原來它才是大家最低成本就能擁有的改裝戰車。”
*本文由三聯生活實驗室(ID:LIFELAB2020)授權野性消費吧轉載,轉載請聯絡原出處。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野性消費吧立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