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約建構:當代語境下的創作思考

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星標👆

MAKE THE BUILDING BETTER
6月11日,“千城大講堂”第十一期順利舉辦,特邀江蘇省設計大師、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高慶輝作為客座講師,帶來“集約建構——當代語境下的創作思考”》主題分享,千城建築常務副總裁孫勇主持。本期大講堂由浙江省勘察設計協會杭州市勘察設計協會作為指導單位,ArchiDogs築格傳媒作為協辦單位共同舉行。
五洲工程顧問集團執行總經理柴恩海,杭州市勘察設計行業協會前書記王國鈺,浙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經理吳震陵,築境建築總建築師殷建棟,gad傑地設計集團有限公司高階合夥人楊鍵,杭州築格文化傳媒有限公司(ArchiDogs)創始人栗茜,浙江省建築設計院十分院院長孟藝,浙江當代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林楓,園舍建築景觀事務所創始人應王波、蔣蕾,Honka中國木建築總經理徐琪等出席會議,五洲千城相關專業負責人與設計師、其他設計院同行近百人參加了本次交流與分享。
“始終堅持守正創新、立體思辯的原創態度,藝術與技術並重的設計原則,多元統一、多維共構的系統思維,融合傳統中華文化、現代建構理論與當代數字科技多維要素,提出“集約建構”的創作理論與技術體系,塑造新時代下文化、體育、科教等城市大型複雜工程傳承傳統文化體現時代精神的經典作品。”
——高慶輝
PRESENTATION
OF
ARCHITECTURE
以下內容為高慶輝講師視角分享
一、觀點分享
Viewpoint Sharing  
集約建構,這個名詞是源於我們團隊近些年的實踐探索和思考,它並不僅僅是單純的表象,而更多的是內在的思考。今天給大家分享的內容將從我們設計的相關思考出發,結合我們的一些設計作品,從創作和技術兩方面進行闡述。
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際上,在地域文化和現代主義相結合的方面,一直是建築學界比較經典的話題,對於這個話題,東、西方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各有不同。我們常常講的開放包容、相容幷蓄、多元共存的東方文化,就是與西方文化的一個差異的體現。所以,我們在探索透過一種設計思維方式的建構,而非一個表象,對傳統文化,尤其是中華文明5000年的歲月沉澱下來的一些文化特質與現代建構以及當代命題進行結合來展開自己的設計。
我們希望從地理、文明和時代等不同視角,去探索建築創作與技術理念,並形成一個體系化的設計方法,就是這個三角形所示:傳統文化、現代建構和當代數技,這便是我對集約建構的名詞所做的定義。
近些年來我們看到許多優秀的國際、國內建築師在中國創作了很多優秀作品,給我們帶來諸多啟發的同時,但也從中發現了一個問題:這些建築雖已成為城市的經典案例和標誌性建築,但是否同時也獲得了當地本土的認同,在同境外事務所的合作過程中,國內建築師也發現了和國外同行在一些文化認知理解上的偏差。所以,我們在設計時希望從中華文化出發,把國際的現代建構與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疊加,我們把這種抽象的設計思維模式,而不僅僅是具體的操作方法,形成一種集合、簡明又統一的建構模式——集·約·建·構,這成為我在創作層面思考的一個出發點。
《易經》裡有說“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人在觀察天文、地理的外在自然現象,並將它延伸至社會人文領域,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自然觀與世界觀。建築其實就是建在我們所在的“地”上,於是我們從地理視角解讀不同地域的文化,從時間和空間維度對建築進行形而上和形而下的梳理,包括它的歷史傳統、人文精神和自然要素。於是,傳統文化和現代建構的統一構成了集約建構的創作基礎
此外,集約建構也是現代建構和當代數技的一種結合,一種多維共構的技術思維,是將建築學科和設計在當今數字時代下、在行業發展新命題的關注下形成延伸,我們希望形成垂直、層級的多維共構關係,能夠集約共構於一個系統裡,而非水平鋪開的堆砌狀態。這就涉及到如何處理現代和當代的問題,具體體現在比如場景營造,業態融合、空間適變,形構一體、材料構造以及數字工具的應用,乃至後期運維的整個生命週期。所以集約建構意圖形成一個集約、可變、共享的建築體系,它在建構層面可以是一種疊加的多維共構的技術思維。
基於此,我們將這套系統形成了一個更凝練的表格,把這種多元統一的創作和多維共構的技術的體現全過程的思考,生成藝技融合、多元聚合、包容共生的有機系統,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集約建構的系統設計方法。
二、案例分享
Case sharing
我們都知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裡有相當重要的板塊是文化復興。延續剛才談到的集約建構中華傳統文化與地理再認知的話題,我們將如何認知傳統文化分為大致兩個部分:形而上的精神層面(中華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形而下的物質層面(中國多元共存的地理空間)。我們經常在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專案實踐中如何平衡現代創新與地域傳統二者的關係,讓建築與所在的土地之間形成合理自洽的關係是我們著重思考的問題。所以接下來的作品分享將從不同的地域開展介紹:
01
中原地域——
漢魏都城國家遺址博物館
漢魏都城國家遺址博物館為國家“十四五”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大專案與國家發改委重點建設專案,主要包含展覽展示、文物儲藏與修復考古發掘與研究,以及文創及遊客接待等功能。建成後將成為我國古都制度體系和漢魏都城考古研究展示中心、漢魏歷史研究與文化傳播交流中心、全國大遺址沉浸式保護展示基地、民族融合和全球客屬交流互鑑基地。
“千年”
漢魏都城國家遺址公園博物館,是為漢魏國家遺址公園而建設的重大工程,其實這個遺址地塊並不是從漢魏時期開始的,而是東周。西周的都城在鎬京(今西安),而東周則定都洛邑(今洛陽),這兩座古都始終保持著深厚的歷史關聯。從東周開始,歷經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漢魏洛陽都城的遺址在此延續了1000多年,這片土地上承載著洛陽都城幾千年的歷史記憶,我們整個專案的設計邏輯也來源於這條時間軸線。漢魏都城遺址陸陸續續經過考古發掘,也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了國家遺址公園。在設計過程,我們對中原文化、河洛文化等傳統文化進行溯源,這些文化積澱是我們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源頭。
我們對地理、地脈和漢魏都城整個城廓的演變過程進行了梳理。專案位於邙山山脈和洛河間的平原地帶,古人選都城都知道北高南低、背山面水中間的平原地帶是比較好的都城營建的選址。對建築學和城市規劃來講,除了城廓的變化外之外,漢魏都城也出現裡坊的雛形,城市的發展開始出現中軸線的格局,包括明堂辟雍和一些遺址建築等都做了相關研究。
我們在設計中也注意漢魏故城遺址博物館與城市周邊環境的互動性,希望博物館是“開啟”的,能夠作為一個大型的遊客中心服務整個周邊的環境,包括漢魏國家遺址公園、白馬寺等等,在這方面形成一個比較整體的關聯性的規劃。所有調研的內容,包括集約建構裡面的一些要素的分析判斷,我們希望對它進行一個高度提煉,能夠在設計中進行一種抽象的表現。
太極殿遺址
先秦時期的都城不是唯一的中軸線形制,它實行的是多宮制。但漢魏都城國家遺址公園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它是先秦多宮制至北魏單一宮制的歷史演進,在漢魏時期奠定了其後的中國古代都城的中軸線的形制,影響到了後世的隋唐長安,乃至明清北京,整個都城的禮法和這一“建中立極”的形制對我們中國乃至東亞的古代首都的都城規劃具有重大的影響。
“尋根”
從地理和文脈兩個維度考慮,對華北平原和黃土在形制和技藝上進行建構,軸線、臺殿、宮院等等,包括對一些建築材料和結構本身進行建構。建築的色彩我們也特意選用了具有中原大地地理特徵的黃色調。這個方案是在競賽階段做的設計,時間非常緊張,後來中標後方案得以實施,我想分享下這個故事。
競賽方案
 實施方案
最初的競賽方案是平屋頂,中標後根據業主和地方專家的意見改為坡屋頂。我開始思考如何做出一個不一樣的坡頂。設計的基本理念叫“建中立極 持中守正”,從文字表達上來說,我們可以把他看作是一種傳承,也是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發展。我們希望建築本身的內涵是豐富的,透過集約建構的方式,讓它既體現現代性,又保留傳統韻味,既古樸又充滿新意。我們一直在追求這種平衡,希望它不是非黑即白的簡單存在,而是能同時體現當年太極殿和漢魏洛陽都城中軸的神韻,保留當年的味道,並賦予它現代的詮釋。
建築與遺址的關係是我們重點考慮的,我們認為建築跟高臺之間能形成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體現歷史的韻味。
從南面廣場進入,經過中心廣場綠地,遊客走到坡道起始點時,拱橋會遮擋住建築的坡屋頂和立面,但隨著逐步踏上拱橋,這個過程中建築的天際線逐漸顯現出來,營造出移步換景、逐漸接近的體驗。我們知道中華文化中的空間營造講究“欲揚先抑”,就像電視劇中古代上朝的時候,官員們要經過大臺階一段路程才能見到宮殿,透過漸進式的空間體驗營造心理期待。拱橋的夜景效果也非常出色,網上很多媒體評價它像一個宮燈。我們對漢魏時期中國拱橋空間形制的關係做了一些研究,也運用了rhino等數字工具對造型、結構等方面進行整體設計。此外,我們在主體建築周邊還做了一些迴廊,能夠產生一種宮牆、環廊和院落的空間,迴廊被抬升到建築二層,讓遊客可以在空中俯瞰遺址公園的景色,獲得更舒適的空間體驗。
北魏時期是也是屋頂舉折出現的重要時期,是從先秦四阿頂至唐宋時期反宇向陽的曲線的廡殿頂出現的重要過渡時期,博物館主殿反宇向陽的“重簷廡殿”就反應了這一重要的形制變化。同時這一坡頂也能跟中國傳統的坡頂存在建構關係。從中國抬梁式建築的經典剖面出發,用一種新的建構形式重現傳統的抬梁舉架,透過鋼、砼組合的結構,建構當代抬梁式“廡殿”,抽象詮釋“漢-北魏-唐”木構舉架屋頂千年的沿革歷史。
在材料上我們希望用黃土意象來將專案根植在中原大地洛河河畔的基地之上。設計中採用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材料,比如夯土、陶瓦、陶磚、玻璃磚等材料。尤其是陶磚,大家都知道洛陽古詩以燒製唐三彩聞名。我們用陶棍製成了建築外牆,透過一種新的建構美學來表現傳統文化。此外,我們還設計了點支式玻璃幕牆拉索結構外接拉索陶磚幕牆形成獨特的效果。專案試驗過程中,我們探索了多種陶製構件的應用。透過木色木紋混凝土的模板和樣品的反覆試驗,實現了清水澆築成型的木紋混凝土,傳達漢魏木構建築的神韻。
“文脈”
景觀設計方面,透過草坡地形、水景、臺地、綠化等景觀元素來整合區城內的場地,自然元素的滲透和融合來消解建築,產生一種開放和層級感的空間尺度,自然和人工交相輝映的綠色空間環境。
室內設計中我們設想對臺地大廳進行可變的設計,透過推拉隔斷處理,使大廳的空間可以靈活開合,形成一個可變化的區域。現在博物館已經開始發展“夜經濟”,晚上也可對外開放,所以人們可以透過這個場地舉辦活動。像在臺地式大廳裡舉辦一些年輕人喜歡的活動,最後,博物館已經開始試執行,最近展出了大量漢魏時期出土的文物和其他珍貴展品。
02
閩越地域——新體育中心
(廈門白鷺體育場、鳳凰體育館、白海豚游泳館)
合作設計單位: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杭州中聯築境建築設計有限公司
有著閩越特色的廈門因其山、海、鷺、島、厝等自然、地理與人文要素孕育出開拓進取、相容幷蓄的地域文化。作為實現廈門跨島發展的重大專案,6萬座白鷺體育場以當代巨拱結構罩棚和1.8 萬座鳳凰體育館與5千座白海豚游泳館共同定義出熱烈奔放的濱海天際線,在對話傳統閩南大厝的同時,塑造出具有濱海特色的當代體育建築場所。
廈門體育中心是亞洲盃賽場的場館,也是我國首座、世界第三座田徑-足球雙向轉換的綜合性體育場。作為原2023年亞洲盃男子足球賽比賽場,白鷺體育場是我國首座採用機械升降、可變看臺技術實現“一場兩用、足球與田徑賽事雙向轉換”的特大甲級賽場,實現了重大技術突破,可進行國際和國內綜合性和單項賽事舉辦;體育場訓練場、賽事與看臺及包廂等觀眾區功能完備,內場南向上層看臺取消,使得東、西、北看臺的部分觀眾可向內觀賽、向外觀海,成為一座“開啟”的體育場;四向拱形結構適配馬鞍形看臺形態,內簷兩道空間管架桁架巨拱縱跨觀眾席和賽場,支撐起鋼桁架、網架屋面及輪輻式索膜採光罩棚的幕牆屋面系統。
鳳凰體育館場地可實現6小時冰籃轉換,同時滿足排球、羽毛球、體操等多功能國際比賽與會展演藝使用的轉換;比賽大廳場心上方以加勁肋桁架雙曲網殼結構與緊密契合的環向馬道、中心鬥屏、空間吸聲體及機電裝置覆蓋,空間集約共構;籃球訓練館及2千座多功能訓練館平時亦可對公眾開放。游泳館除標準泳池、訓練池、跳水池外,又獨立設定了可面灣觀海、方便運營的戲水區。最終,新體育中心以基於 Rhino+Grasshopper、BIM 等平臺的多項數字控制創新技術,實現了大型複雜工程中建築、結構、機電、幕牆、室內、工藝等多專業、多工種的技術協同,保證了這項作品的高完成度。
03
巴蜀地域——
翠屏山景區遊客接待中心
專案位於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山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西南側,這裡是唐代千佛寺所在地。設計主要基於樸素、理性的整體建造觀,透過保留原有停車場和主題雕塑,新增遊客服務、指揮排程、管理運營等功能的遊客中心配套工程等有機更新策略,體現可持續發展的時代理念。我們透過相容幷蓄的經典圓形,來抽象演繹景區深厚悠久的佛教文化,利用自西向東、逐漸抬高的三個圓環連線城市與景區,以環形大跨懸掛結構實現建築的整體架空,用輕干預的手法,把基地生態的本底都保留了下來,也可以改善場地與建築的自然通風,這些寬大的挑簷又能夠遮陽避雨,適應潮溼多雨的川南氣候。鋼木結構以及金屬與地方竹木等可再生材料,也能夠形成結構與介面構造的一體化建構,在空間、風景和人之間營造出一種清雅含蓄、自洽交融的蜀南禪韻。
04
江南地域——
海門市文化中心
圖書館
我們設計的這個專案包含圖書館和劇院兩個單體,我們不希望透過所謂的先入為主的形象營造來設計建築,而是透過空間的底層邏輯,透過城市、空間、綠色等集約建構的思維來呈現。我們從城市設計角度出發,將圖書館、劇院的各自主體功能區分別於南北向拉開佈局,延展面向綠廊的兩建築立面寬度,以門廊限定綠廊空間兩翼介面,圖書館敞廳與劇院空中廣場相互對望,互為景框,定義出一條橫貫西側劇院、綠廊與東側圖書館的東西軸線,與南北軸線形成十字軸,共同完善核心區結構。
圖書館採用街區式、開放式的格局,低調地融入了綠廊之中,他既適應夏熱冬冷的地方氣候,也是一座開啟的圖書館,來體現圖書館真正的公共性。成人及兒童等主要閱讀區域設在更為靜謐的核心區域。被晶瑩玻璃體量包裹的成人閱覽空間,猶如黑夜中的燈塔般熠熠生輝,引導讀者到達。底層設有老年讀者與殘障人士無障礙閱覽區、自助研究區及24小時開放閱覽室。二層為地方文獻特藏區、靜音學習區,而位於頂層的開放綜合閱覽區則可一覽無餘俯瞰周邊的公園全景。外圍的周邊則是報告廳、商業這些可以為城市和公園服務的場所。
劇院 
劇院利用1200座大劇場、400座小劇場的觀眾廳視線升起的高差形成室外多功能觀演臺階和空中音樂廣場;有著豐富光影變化的室外開放步行街巷組織起藝術劇團、影城、商業等功能;並透過與圖書館、博物館的簷口高度與立面暖色石材的協調處理,共同打造成和而不同、共融共生的文化中心群體樂章。
05
齊魯地域——
青島市民健身中心
合作設計單位:
青島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專案主要包含6萬座體育場及1.5萬座體育館,建成以來已成功舉辦多場國際、國內著名賽事與多項表演活動。設計提取青島地域海洋文化元素,加以抽象後構成清新簡約的建築語言與地景標識。一場一館以集約緊湊的佈局預留大面生態溼地,場館建築均基於比賽場地進行空間建構:將看臺坐席、公共大廳、結構體系與外部形態整合於一個簡明、高效、集約的系統中。設計融入了綠色技術、風速模擬、聲場計算、風洞試驗、鋼屋蓋預應力張拉分析、複雜形態控制等多專業數字協同的關鍵科研技術,保證了這座複雜工程落地的科學性。
體育場包含標準訓練場、賽事功能用房、觀眾池座、樓座與包廂等區域,滿足國內綜合與國際單項賽事比賽要求;馬鞍形曲線與環向座席視線升起的看臺輪廓相適宜,內場緊湊、高圍合度的空間既可兼顧田徑與足球賽事視線質量,也保證賽時風速達標。
體育館比賽大廳場地採用多功能佈局,來實現籃球、體操、手球等比賽以及與會展演藝的多功能轉換;中部壓低的比賽大廳屋頂,既方便觀眾視線聚焦於場地,也可降低空調能耗。屋頂採用創新的徑向輻射狀鋼樑與拉索體系,受力合理,與環狀馬道及鬥屏形成強烈的向心感,空間與結構和諧統一;平臺下部高達8米的大空間也在賽後成為辦公、酒店、餐飲、展館等運營空間。
三、數字建構
Digital Construction
我們近年在在大型複雜場館的創新技術與應用中,做了些數字建構的工作,特別是對大跨建築的結構體系、複雜形態的外牆體系等採用先進數字工具來實現,就是集約建構技術。他是在延續集約建構創作基礎上,基於現代建構與當代數技多維共構的技術體系,透過對結構、材料、空間與效能等核心要素進行系統化、集約化的整體建構工作,即——地域特色導向的結構、材料、空間與效能之數字共構。透過下面這些作品中展示的新型大跨鋼構、構造與空間之數字共構,新型材料、工藝與構造之技術建構,以及協同、生成與綠色驗證之數字整合來體現。
基於數字協同技術的閩南大厝白鷺體育場形態、馬鞍形看臺空間與巨拱結構的系統共構
——廈門新體育中心
在新體育中心專案中,廈門白鷺體育場以馬鞍形的可變賽場觀眾席,巨拱拉索結構來實現與閩南大厝意蘊的形態之間的系統性共構。採用Rhino+Grasshopper平臺數控技術,貫穿前期方案到深化設計至建造完成的全過程,將相應技術要素精確定位和建造,保證了在室內外一體化思路下的精準還原。其中6萬座白鷺體育場也是我國首座、世界第三座採用機械升降、可變看臺技術實現“一場兩用、足球與田徑賽事雙向轉換”的特大甲級賽場,實現了重大技術突破。此外,鳳凰體育館可在6小時內實現冰籃轉換。
基於地域特色的環形懸掛橋式結構實現地面全架空保護生態與空間共構的數字協同 
——翠屏山景區遊客接待中心
環形大跨懸掛鋼結構與“門式剛架 + 支撐筒”
等的四種創造性結構體系 
鋼結構立柱與整合竹木材外帷構件一體化系統
飄簷遮陽、架空通風等適應川南氣候的綠色正向驗證
翠屏山景區遊客接待中心,透過環形懸掛橋式結構實現地面全架空保護生態與空間共構。設計中採用環形大跨懸掛鋼結構與“門式剛架 + 支撐筒”等的四種創造性結構體系。鋼結構立柱與整合竹木材外帷構件形成一體化系統。在綠建技術層面,以飄簷遮陽、架空通風等措施來適應高溫潮溼多雨的川南氣候。
基於設計、建造、運維一體的全生命週期的多維度能效提升整合技術 
——海門市文化中心——圖書館
作為2019年入選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簡稱UNDP)“中國公共建築能效提升專案”(PSBEE)的中國區四個專案之一,海門文化中心-圖書館專案設計採取理性、節制、集約的空間建構策略,以全生命週期的多維度能效提升角度出發,採用多項綠色設計理念與技術措施。圖書館形態方正實用,形成外動內靜的總體格局。在整體格局中嵌入適應夏熱冬冷地區的冷巷與敞廳,室內中庭頂部設定可開啟的高側天窗,更好地實現空間的自然採光和通風。圍護結構創新式地採用了整合採光、通風、排煙一體化的三玻兩腔U型凹入式玻璃幕牆體系,以及保溫隔熱與機電管線整合處理,進一步提升能效。在圖書館運營期間採用相應能效檢測系統進行能耗檢測和維護保障,實現全生命週期的能效提升。
蕪湖數字經濟產業園
江南山水—拱形鋼構—畫素鋁板
喻口綜合服務中心 
蘇北民居—門式鋼架—竹木材料
南京市南部新城大明路東側居住社群中心 
明代木具—箱型懸掛—木肌砼築
總而言之,集約建構技術旨在以重構、同構與共構的思維,從新結構、新材料、新工藝、新工具、新方法等不同維度,幫助解決重大複雜工程中進行科學營建的關鍵技術,以實現專案作品的綜合效能提升。
CONCLUSION
集約建構是近年我帶領團隊從實踐出發,逐步梳理、提升、總結和凝練成為工作室的設計和研究的價值與方法體系。因此,他既是理論和實踐的統一,也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不當之處也請各位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四、交流與收穫
 Exchange & harvest 
PRESENTATION
OF
ARCHITECTURE
持續近三小時的乾貨分享,與會嘉賓收穫滿滿,產生強烈共鳴,並引發諸多思考。對此,高慶輝講師一一對嘉賓的思考進行解答與分享。第十一期“千城大講堂”在熱切的討論與交流中圓滿收官!
即問即答
ASK AND ANSWER
Q1:
之前對高老師也比較瞭解,基本上每個作品曾私下學習過,也當面向高老師請教過,今天仍然聽到了許多新的內容,收穫很多。關於漢魏遺址博物館專案有點疑問,我估計這個建築地塊有500米左右,在這樣大規模的場地上,只有十幾米的高的建築,如何去表達它空間內的氣勢,這還是蠻難的,尤其用了新結構來做。所以我想請教一下您在這個專案的結構技術上的出發點是什麼?
A1:
這個問題提的很好,這個建築制約很多,要求控制建築高度,所以目前建築的外簷口接近13米,建築屋脊要高些,大概19米,但建築它的面寬比較寬。坡屋頂簷下空間又做了一條迴廊,我覺得在空間關係上、細節上的尺度變化是必要的,所以形成了一種水平舒展的地景尺度與人體尺度相宜的一種結合。關於結構,我們讓下部的現澆混凝土結構梁真實的懸挑出來,結合著上部有著韻律感的簷下鋼構和搖擺立柱,他就有著中華傳統和漢魏時期的建構韻味。現在專案開放後,老百姓對建築的現有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我們經常在內部討論,我覺得建築設計不應該是刻意而為、先入為主的,是否表達和如何表現結構,也沒必要刻意認定,自然、適宜才是合理的。
Q2:
高老師好,我是千城的一名設計師,我剛剛聽了您的講座發現,您的作品非常多元,基本遍佈我們中國的大江南北。我想請教一下您,當您在介入一個比較陌生的地域,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挖掘更深層次的當地性。怎麼同當地的專家,包括相關領導溝通,包括後期的運營階段,怎麼跟當地的老百姓共情,有哪些技巧和方法?
A2:
首先感謝你提這個問題。我們的作品雖然沒有遍佈中國,但除了邊疆之外,大部分地區有所涉及。我們提出的集約建構的設計體系,也展現了我們對不同地域的適應性設計思維,我們希望能幫助到更多的年輕設計師,在設計之初能理清思路。其實我們的書也是這樣寫的,集約建構不是一個抽象的理論,而是從專案實踐經驗,對工作中的習慣,尤其是地理文化的維度這方面我個人覺得比較重要,所以總結成方法,我覺得這對我們團隊繼續做設計是有幫助的,當然每個設計師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關於文化的話題,每個地域的文化表象都有獨特性,它並不是固化的,以及運營的事情和領導、專家的問題,我舉個例子,我們在文旅類專案設計時,除了深入研究當地文化外,我們建築師要緊跟策劃團隊共同研究和學習,不能關起門來想著自己怎樣去做運營。在設計層面,我的體會是我們儘量把建築空間變得更開放、組合更多元,儘量去給空間更多可能性,不能只為了形式,要綜合考慮這些問題。
Q3:
高老師想請教下您的團隊在做設計的時候,是如何把結構美融入到設計元素裡面,是剛開始就把思路放在設計中,還是後面再把結構用到我們設計中?
A3:
我們遇到的專案有些是大尺度甚至是超大尺度的,比如說體育建築,它的特點就是大跨度,高大空間,它就需要結構並行。在剛開始我們做一個多方案的建築形態思路後,就會和結構探討基本的體系的合理性,這個階段結構是無法迴避的,當然也不需要過分深入,隨著設計的穩定和逐步深入,結構美學的細節再逐步呈現。另外其實建築的最終目的是提供空間,所以說也不一定每個專案都要去刻意表現結構,當然現在行業發展趨勢,總體而言是越來越輕量化,這個方向和趨勢是很好的,所以一個專案的結構應該是經濟、合理、高效又美觀,和建築、機電等專業適配度高,就是一個好的設計。
Q4:
高老師好,我是建築媒體築格傳媒。我有一個問題會比較代表線上的觀眾,因為我們也在同步直播。第一個問題是關於建築的表皮,是它的形式跟它內在的結構空間之間的關係。因為大家可能看到過有一些大型的這種體育場館或者是一些這種形式主導的專案,它可能在內部去放空間的時候,很難去產生一種匹配性。所以在您做了很多非常優秀的這樣的形式和功能非常匹配的專案的時候,我們比較好奇的怎樣能夠在滿足外部形式的同時,內部的結構和空間都可以以一種集約的方式來呈現,並且它技術上是怎麼實現的。
A4:
我覺得我們現在設計需要底層邏輯的設計學理來支撐設計的整體性,你說的結構,形式和空間的關係就是這種體現。我每次在做這些場館的形態,結構、空間、尺度和功能我們是必須同步討論的。剛開始的方案時間很短,你不可能把這些在最開始都全部完成,但我們這種集約建構的思維都是在早期方案時就已經同步建構起來,這個建構可能也不是在單體的細節上,是在一個整體尺度上去做這種判斷或者提一些概念,最好是以一種協同的整體思維,從宏觀的尺度到落地階段的微觀細節中逐步延續、推進和貫徹下去而最終完整實現。
Q5:
第二個問題可能跟行業有關,因為在行業下行之後,我的感受是一些大型的公建,大尺度的專案可能會慢慢減少,那麼這樣的一種集約建構的理念,無論是傳統文化現代建構還是當代的這種技術,它有沒有可能會同樣的適用於小尺度的一些設計,或者是說我們理解的城市更新類的專案,它能不能適應這個方法體系?
A5:
當今時代的城市和建築的豐富性或者複雜性確實蠻難用一種方法去解決。不過,我說的這些不同維度的疊加而成的集約建構,是我們希望能夠儘量透過關注的重要的幾個方面在設計中有所回應。打個比方,在漢魏故城博物館的設計中,我們設想的中庭就是可開可合的。因為當今時代的業主也非常關注空間的實用性,不能光看著漂亮,空間的有效利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現在在歷史文化街區中小尺度建築的更新改造設計上也在用這樣的概念,比如空間的適變性,空間變化也可帶來結構的變化,形式,材料也跟著變化。所以我們把方法,策略都整合到一個體系裡,儘量主動去思考和回應,透過對多維度的要素梳理去建構一種系統來生成設計。所以,無論面對大尺度還是小尺度專案,或者新建還是改建專案,對傳統、現代和當代的認知,始終是我們所關注的重要方面,這些並沒有本質的區別。
Q6:
高老師我想提一個問題,如果說有一個專案,它只有幾個關鍵詞,主要只有一箇中國的關鍵詞,就不知道是在中國的哪個地方,東南西北不知道,然後它有一個文化建築,您覺得從您來講傳統文化的關鍵點在哪裡?
A6:
在實際專案中,我經常感受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南北方的要求差異很大。比如在北京、河北做專案就和江浙地方做專案不同,業主的審美偏好就很不一樣。但說到更宏觀的中國文化在某個具體專案中的體現,我個人認為說用一個設計去具體、甚至具象地去完整地代表中國文化是不太可能的,但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建築中的體現,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可以從具體的形態或者形式中跳出來,去看看中國人對美學乃至建築美學的理解,是與西方人很不同的。現在我們做設計時,我和團隊討論方案時,經常提到"有所變有所不變"的秩序和原則,就是如何在變與不變之間找到平衡點,這種對"度"的把握,就是一種中華傳統文化中對規則秩序的一種建構態度,也形成了中國的美學甚至建築美學的獨特智慧。每次方案設計和修改的過程,我們都在探索這個合理而微妙的抽象平衡,不多不少、恰到好處,這是我們傳統文化中“中庸”(合理)的精髓,因為它觸及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所以已經成為現在我們做設計中對傳承傳統的出發點之一。日後有機會這個話題還可以繼續深入探討。
*合影留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