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0月5日,Facebook、Messenger、Instagram和WhatsApp等應用出現故障,整個宕機過程長達7個小時,影響了全球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使用者。無獨有偶,2023年1月17日,因WAN裝置之間的網路連線問題,導致Microsoft Teams和Microsoft 365服務中斷,持續約5小時。這些業務連續性受損的案例每年都在發生。
回溯過去,從美國“
9
·
11
”事件讓我們認識到了業務連續性的重要性開始,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在採用資料備份、容災等方法,儘量降低因各種因素(比如自然災害、裝置故障、網路安全攻擊等)可能造成的業務中斷問題。所謂業務連續性,它是一個策略性的概念,包括計劃和執行過程,目的是確保企業的生產、銷售、市場、財務、管理等各種重要功能,在任何時候都能保持可用。
但是進入混合多雲時代,當雲不再是可選項,而是必選項,並且正逐漸成為企業
IT
基礎設施的預設選項後,傳統的基於本地裝置和應用的業務連續性方法還能不能奏效?是不是應該從雲的角度重新規劃和保護企業的連續性?這些問題都值得企業深入思考。

Commvault亞洲區副總裁Michel Borst
在
12
月
5
日舉行的交流溝通會上,
Commvault
亞洲區副總裁
Michel Borst
指出:“如果企業的業務完全依託於雲,那麼雲就是企業的業務核心所在。在混合雲的趨勢下,企業需要新的方法來應對資料保護的挑戰。我們已經進入了‘持續業務’新時代。”
恢復、恢復、恢復,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相比業務連續性,業務持續更加強調企業在中斷事件發生後,在可接受的時間範圍內恢復其運營和服務的能力。換言之,在中斷事件發生後,企業應該如何快速恢復並繼續提供服務。
年
3
月,
Commvault
曾經委託
Tech Research Asia
做了一項調研,在回答“如果發生資料損失,您預期多快能夠恢復”這個問題時,企業高管的期望值是
24
至
48
小時,企業
IT
和安全主管的回答是
3
到
5
個工作日。但實際情況顯然更糟,在發生資料損失或資料事故後,行業的平均恢復時間通常會超過
40
天。
從數小時到數十天,這中間的差距誰來彌補?這也正是
Commvault
提出“持續業務”的初衷。
從全球範圍來看,各種組織機構正將大量
IT
預算投入在雲工作負載和第三方
SaaS
平臺上,而且這一比例還在逐年增加。
IDC
預測,到
2025
年,
50%
的中國企業的
IT
基礎設施支出將用於公有云。
隨著越來越多的工作負載、資料和應用遷移到雲上,雲上的資料保護與恢復就成了必須邁過的一道坎。時至今日,很多企業使用者還有這樣的誤解,以為選擇了公有云服務商,應用和資料都放到了雲上,那麼雲服務商就應該理所當然地承擔起資料保護的責任。實際上,公有云服務商只是提供了所需的雲基礎資源,而資料保護的事主要責任還是在使用者自己。“當前,企業使用者對於雲上的資料保護和恢復所帶來的影響,思考得還遠遠不夠。”
Michel Borst
表示,“雖然企業不斷採用一些新的解決方案,但是仍無法避免資料保護‘孤島’的產生,無論是不同裝置間、不同應用間、不同部門間的,還是不同雲之間的。從資料風險管理或者資料恢復的角度來看,這樣做非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讓事情變得更加複雜了。”
“三招”搞定業務持續
企業實現持續業務,有三個重要的前提條件。首先,企業需要實現雲環境的自主管理。雲是企業基礎設施的一部分。不管是公有云、私有云還是多雲環境,企業必須管理好自己的雲環境,確保能夠在雲上實現快速、全面、高效地恢復資料。其次,積極擁抱多雲策略。多雲讓企業具備了靈活、便捷、多樣的選擇。企業利用多雲的方法,可以減少對供應商的依賴,提高冗餘度和可擴充套件性,同時企業也要確保多雲環境的安全,控制其複雜性。最後,企業實現持續業務沒有一定之規,應根據自身的實際需要,採取能夠應對混合雲保護需求的安全方法。
亞洲區副總裁
Michel Borst
表示,
Commvault
的平臺和解決方案從持續安全、持續就緒和持續恢復三個維度,幫助企業實現持續業務。
首先,
持續安全
。現在,很多企業通常會採用多個安全供應商的產品和服務。
Commvault
的平臺可以將這些供應商的產品和方案全部整合起來,並實現資料的彙總。企業使用者只需使用單一的介面,就能瞭解資料保護的整體情況,比如在任何時候都能檢視資料的狀態,瞭解資料能否在需要時快速恢復等。
其次,
持續就緒
。企業要對資料保護和恢復平臺以及相關解決方案持續進行測試,以確保在發生資料事故或損失時,能夠快速恢復應用和資料。在實踐中,雖然很多企業也會做桌面演習,或者依照一個清單逐一檢查各個專案,但是沒有真正去測試,如果發生資料損失或者問題時,資料能否恢復,業務能否重新運轉。
最後,
持續恢復
。為了保證在資料事故發生後,能夠切實有效地恢復資料,企業必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運維體系和技能。比如建立一些必要的執行手冊(
runbook
)、操作手冊(
playbook
)和執行指令碼(
run script
)等,同時還要加強對員工相關技能的培訓,讓他們瞭解資料恢復的整個流程,做到資訊同步、有效溝通。這樣在遇到資料事故時,就能做到心中有數,從容不迫,依規快速實現恢復。
“
Commvault
的平臺利用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能夠持續學習,不斷自我提升、自我修復;同時透過自動化的方式,幫助企業實現持續的安全性、就緒性和可擴充套件。”
Michel Borst
介紹說,“我們為企業提供了一個可預測的、放心的環境,更好地保護他們在雲上的應用和資料。”
概括來說,
Commvault Cloud
提供了對工作負載和位置的廣泛支援,並且透過控制層與資料層的分離,增強了可移植性和靈活性,因此能夠在任何時間保護、管理和恢復任何工作負載及任何位置的資料。追根究底,
Commvault Cloud
的跨平臺以及透過一個統一的平臺提供統一檢視的能力,讓雲上的資料保護與恢復易如反掌,也成了實現持續業務的理想選擇。
與中國客戶共成長,業務持續是動力也是目標對於廣大企業來說,資料治理是非常關鍵的一種能力。企業需要對資料進行更快的分類、安全的儲存以及完善的資料保護,這樣才能實現更快的資料恢復。

中國區總經理魯硯
“隨著中國數字化程序的不斷加快,從傳統架構向雲化架構過渡是不可避免的。”
Commvault
中國區總經理魯硯表示,“從去年開始,
Commvault
就緊跟潮流,在產品上不斷推陳出新,尤其是在雲業務方面。與傳統備份不同,雲備份不僅僅是在多個位置間的資料遷移,而是更強調業務的持續,確保在發生意外情況時,依然有安全可用的資料,並且保證備份資料在恢復過程中進入系統時是‘乾淨’的。”為此,
Commvault
提供了卓有成效的解決方案,包括使用蜜罐技術誘捕不乾淨的資料,以便更好應對意外情況。在事後,
Commvault
還能快速建立恢復環境,保障業務持續。
推出已經一年多,使用者市場接受度較高。
Commvault Cloud
將各種軟體平臺及能力整合到一個平臺上,並且分離出資料層、控制層和儲存層,透過單一介面即可保護不同位置的工作負載和應用程式,同時快速恢復。這一做法也得到中國使用者的積極響應。
Michel Borst
表示:“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意識到,在資料保護和資料恢復方面需要採用整體的方法。過去,許多企業習慣採用孤立的戰術性措施和解決方案,但這些方法不能提供全域性性、戰略性的資料保護和恢復支撐。
Commvault Cloud
幫助中國企業從整體和戰略的角度實現了更快更好的資料保護與恢復,因此受到了好評。”
以醫療行業的某跨國企業為例,其總部設在上海,但在美國、東南亞等全球多地開展業務。該醫療企業就面臨資料儲存分散的問題。
Commvault Cloud
為其提供了所需的資料管理能力和可見性,無論資料儲存在何地,都能實現全面保護,並確保企業領導與
IT
團隊能夠檢視所有的資料資產。最重要的是,任何地方出現問題,
Commvault Cloud
都能立即響應,在合規的前提下實現資料的快速恢復。
據魯硯介紹,多年來,
Commvault
已經服務了成百上千家中國客戶,他們分佈在醫療衛生、製造、金融等各個行業。從最初的小型資料中心開始,隨著業務規模的擴大,企業的資料架構也在逐步擴張和最佳化,有的企業甚至走出了國門。而
Commvault
一直伴隨著客戶的成長,透過單一平臺、單一介面,以及內嵌的
AI
能力等,幫助客戶對其分佈於全球的資料進行管理和保護,以滿足客戶不斷變化的應用場景需求。

Commvault亞太地區副總裁Martin Creighan
“在中國,我們高度依賴本地的合作伙伴生態系統,包括增值經銷商(
VARs
)、技術合作夥伴以及全球的技術聯盟等。”
Commvault
亞太地區副總裁
Martin Creighan
介紹說,“
Commvault Cloud
與獨立軟體供應商(
ISV
)以及安全供應商進行了廣泛整合,為使用者客戶提供統一的資訊檢視。目前,與
Commvault Cloud
完成整合的
ISV
已經超過
18
個。未來,我們還將繼續吸收更多合作伙伴、
ISV
進入到我們的生態系統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