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絲綢鐵鍋到關稅壁壘,貿易戰如何改寫人類文明?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後臺留言,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全文共5240字 | 閱讀需11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 

當齊桓公的謀士管仲以絲綢為瓦解敵國時,他不會想到,三千年後的人類依然在關稅文書中重複著相似的博弈。貿易戰從未遠離人類歷史,它如暗流般潛伏於朝貢體系的錦緞之下,湧動在蒸汽時代的貨輪之間,如今更在資料洪流中掀起驚濤駭浪。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卻總能在文明的轉折處投下深長陰影。
一、謀國以商:中國古代貿易權謀
(一)齊紈魯縞:春秋首場經濟殲滅戰
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是鄰國,兩國經濟齊頭並進,都生產上等絲綢,齊國生產的叫做齊紈,魯國生產的叫做魯縞齊紈魯縞是當時衣料的名貴品牌,也是齊魯兩國出口賺取外匯的重要經濟來源。面對魯國這個強勁的絆腳石,一心稱霸的齊桓公耿耿於懷,於是他請教管仲有何計策可以重創魯國。管仲從小經商,十分清楚市場經濟規律,他提議可採用齊紈魯縞之戰。齊桓公虛心聽從了管仲的建議,帶頭穿起魯國生產的縞衣,並讓大臣百姓也一起穿魯國的縞衣,且禁止穿齊國自己的衣。一場由管仲精心導演的貿易大戰由此拉開帷幕。
管仲
齊國大量購買魯國的縞衣,縞衣銷量瞬間暴漲,魯國國君甚是高興,魯國百姓看到衣在齊國那麼暢銷,紛紛放棄種田,改行種桑養蠶,大量紡織縞衣魯國“田疇盡廢,機杼晝夜不息”。一年後,管仲下令禁止所有官員、百姓再穿魯國縞衣,而是重新穿回齊國自己紡織的衣。這一命令使魯國大量縞衣滯銷,又因魯國百姓的糧田都改種了桑樹,導致無糧可收,所以沒過多久魯國國內就鬧起了饑荒,餓殍遍野。為了活命,魯國只能從齊國購買糧食,而齊國趁機提高了糧食價格。如此一番折騰,魯國損失慘重,經濟被拖垮,國力從此逐漸衰弱,再也不是齊國的對手。管仲更以同樣手法高價收購楚國野鹿,使楚人“釋耒逐鹿”,最終因糧荒臣服《管子》記載管仲還以高價收購代國狐皮造成代人既沒弄到狐皮,又耽誤了農業生產,北方離枝國乘虛侵擾,代國只好投降齊國。
買鹿制楚
(二)鐵鍋禁運:張居正的鋼鐵長城
明朝中後期,張居正針對蒙古部落(如韃靼、瓦剌)推行的鐵鍋管控政策,是中國古代以經濟手段化解軍事威脅的經典案例。這一政策既是邊防戰略的重要組成,也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貿易戰”
蒙古作為遊牧民族,冶鐵技術落後,無法自主生產鐵鍋等生活必需品。自元朝北撤後,草原手工業衰退,鐵鍋成為稀缺物資,甚至出現蒙古騎兵劫掠邊境時“寧棄財寶不捨鐵鍋”的現象。然而,鐵鍋的鑄鐵材質可被熔鍊為兵器,直接威脅明朝邊防安全。張居正敏銳意識到,鐵鍋貿易的主動權是“制虜之機”,既能滿足蒙古民生需求,又可限制其軍事潛力慶和議(1571年)後,明蒙雙方開放互市,蒙古提出將鐵鍋納入貿易清單。張居正表面妥協,實則透過貿易規則的設計,將鐵鍋轉化為“軟性武器”。
張居正
張居正僅允許蒙古購買廣東特產的“廣鍋”。廣鍋採用紅模鑄造法,鐵質薄且含碳量低,熔鍊難度大,難以重鑄為兵器。此舉既滿足蒙古日常需求,又阻斷了其軍事轉化路徑蒙古人購買新鍋需以舊鍋兌換,無舊鍋則無法交易。舊鍋回收後由明朝統一處理,防止其流入黑市或被囤積熔鍊。此外,鐵鍋貿易由官方專營,僅限指定互市點(如大同)交易,每年開放時間極短,“每年一市,每市不過二日”。同時,按蒙古人口數量限制供應量,避免過量流入對於民間走私則嚴刑峻法,違者處死,從源頭切斷非法渠道
“廣鍋”
鐵鍋管控大幅削弱了蒙古的武器補給能力,配合戚繼光等將領的邊防整頓,明蒙衝突顯著減少。官方互市因此繁榮,長城沿線形成穩定的貿易網路,促進了“隆萬中興”的經濟復甦形成“以商止戰”的局面。但是,高額利潤催生走私,部分邊軍與商人勾結,鐵器仍透過隱秘渠道流入草原明朝內地實行鐵鍋配額制導致供應緊張,百姓被迫使用陶鍋替代同時,廣鍋雖難熔鍊,但並非完全無法改造。部分蒙古部落透過簡單鍛造仍能製造少量武器。張居正的政策延續至明末,成為後世閉關政策的先聲。其成功在於利用經濟槓桿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但過度依賴行政管制也抑制了邊疆經濟的活力。
二、關稅大炮轟鳴時:近現代貿易戰的文明裂變
(一)1872-1873:輪船招商局與外資航運巨頭的生死博弈
李鴻章在1872年創辦輪船招商局時,長江航道已被美資旗昌、英資太古和怡和壟斷。面對“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招商局以“官督商辦”模式破局既利用政府資源,又吸納買辦資本。招商局向直隸練餉局借款20萬串(約13.5萬兩白銀)作為啟動資金清廷將漕糧運輸專營權授予招商局,確保其穩定收入。唐廷樞、徐潤等買辦引入股份制,募集民間資本200萬兩白銀,發動價格戰”,將運費壓至洋商的三分之一。三年鏖戰後,太古股價暴跌44%,旗昌被迫以220萬兩賤賣資產,招商局以75萬兩資本完成“小魚吞大魚”的逆襲,首開民族資本併購外資企業之先河。
李鴻章
輪船招商局
這場勝利不僅打破列強壟斷,更催生了中國近代第一支商業船隊其策略深刻影響了後世貿易戰模式:以關鍵領域(如漕運)的行政壟斷為盾,以低價競爭為矛,結合制度創新與人才引進,形成不對稱競爭優勢。這場博弈不僅是中國近代經濟主權的爭奪戰,更揭示了後發國家在全球化初期透過“國家資本主義”突圍的可行路徑。
(二)1930:斯姆特-霍利法案與全球化的崩塌
1930年透過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Smoot-Hawley Tariff Act)是20世紀最具破壞性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之一,不僅未能挽救美國經濟,反而成為全球貿易體系崩塌的導火索,深刻加劇了大蕭條並重塑了國際政治格局。
法案提出者:猶他州參議員裡德·斯姆特、俄勒岡州的眾議員威爾斯·C·霍利
該法案的起源可追溯至1929年股市崩盤後美國國內的經濟困境:農業和工業領域因產能過剩陷入危機,農民與製造商要求提高關稅以抵禦外國競爭。最初法案僅針對農產品,但在國會政治博弈中,各州議員為換取本州利益支援,將關稅範圍擴充套件至2000多種工業品,最終將平均關稅從40%推高至近60%,創下美國百年來的最高紀錄
然而,這一保護主義政策迅速引發全球連鎖反應。加拿大率先對美國16種商品加徵三倍關稅,隨後歐洲多國採取報復措施:法國幾乎全面封鎖美國商品,義大利將汽車關稅翻倍,西班牙甚至透過稅率調整徹底排除美國汽車。全球超過40個國家加入關稅戰,貿易壁壘的普遍抬升導致國際貿易體系崩潰。1929至1933年間,世界貿易額暴跌66%,美國對歐進出口分別縮水70%和66%,全球貿易量退至戰前三分之一水平。美國國內失業率從1930年的7.8%飆升至1933年的25.1%。
美國失業人員排隊領取救濟品
法案的失敗不僅體現在經濟層面,更深層的影響是國際信任與合作機制的瓦解。德國因失去美國市場而經濟惡化,間接助推了納粹勢力的崛起;全球貨幣競相貶值與民粹主義蔓延,為二戰埋下伏筆。經濟學家普遍認為,該法案透過“以鄰為壑”的邏輯將危機全球化,而胡佛政府忽視1028名學者的聯名反對,暴露了政治短視的代價。直至1934年,羅斯福推出《互惠貿易協定法》轉向多邊合作,才逐步修復貿易關係,但全球化的崩塌已不可逆轉。
(三)2025:特朗普關稅戰與數字時代的文明對決
美國總統特朗普於當地時間2025年4月2日下午4點在白宮簽署兩項行政令,宣佈對幾乎所有主要貿易伙伴加徵“對等關稅”,中國、歐盟、越南等國面臨最高達54%的稅率衝擊。4月4日,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商務部、海關總署等部門宣佈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在現行適用關稅稅率基礎上加徵34%關稅,並使用出口管制、反傾銷調查、不可靠實體清單、暫停美國禽肉企業輸華資質等工具進行全面反制。其他不少國家亦表態反制,全球貿易秩序將進入複雜的對抗通道。
這一政策表面上以“糾正貿易失衡”為名,特朗普宣稱希望透過關稅促進製造業迴流、縮減貿易逆差,但歷史資料顯示,美國對華加徵關稅後,貿易逆差不降反增,製造業迴流效果微弱,反而推高國內通脹,加劇中下層民眾生活壓力。紐約聯儲研究指出,關稅成本90%由美國企業與消費者承擔。特朗普的“核彈級關稅”看似捍衛“美國優先”,實則將全球經濟拖入泥潭。這場以“國家安全”為名的貿易戰,暴露了單邊主義的致命缺陷——當供應鏈全球化已成定局,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正如《金融時報》所言:“貿易戰只會帶來輸家,而美國正站在懸崖邊緣。”
當深圳港口的集裝箱映照出關稅清單的冷光,三千年前臨淄糧倉的粟米仍在歷史深處低語。貿易戰從來不是簡單的經濟博弈,而是文明存續的生死棋局。從管仲的絲綢陷阱到特朗普的關稅戰,變的是技術手段,不變的是對生存權的爭奪。歷史昭示:以鄰為壑者終將溺於自家溝渠,唯有在競爭中保持共生,於對抗中尋求互鑑,人類方能續寫文明存續的智慧篇章。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