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塊9速成的「戀愛做題家」,橫掃婚戀市場

作者/富十幾
編輯/章魚
眾所周知,以前人們談婚論嫁,通常都要請先生看看生辰八字。
雖然現在時代變了,但年輕人還是熱衷於在網際網路上請個高人看看姻緣
近兩年來,短影片情感賽道上擠滿了為痴男怨女指點迷津的“相親分析師”。

啥叫相親分析師呢?
直白點說就是根據你提供的相親物件配置,幫你做出“這個男人能不能嫁”“這個女人能不能娶”的裁決。
別看這些老師拿到手的只有身高體重、房產存款等基礎資訊,但他們卻能給你拆解出一部人物小傳。資訊增量之大,讓人拍案叫絕。邏輯之順暢,也讓人驚歎不已。
但凡聽過相親分析師的網友都恨不能逐幀學習,使出高考衝刺刷題的力氣鑽研箇中門道。
無論你是創業老闆,還是業務骨幹,是自由職業,還是全職兒女,只要你有婚戀物件,那麼夜深人靜的時刻你都有可能:
成為相親做題家。
短影片
相親做題家的「婚戀高校」
經常相親的人都知道:相親這事兒有時候堪比詐騙。
見面前對方自稱“人老實,話不多”,見了面一看其實是“人老,實話不多”;
相親簡歷的精髓就在於專修白雲大媽包裝術,即便是搭拉磚拖拉機來的,也要說自己是搭專機來的。

熟人牽線的相親介紹水分都可以大到親媽不識,如今大家習慣於隔著網線相親,更不好驗明真身了。
不過,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場;有痛苦的地方,就有商機。

網際網路相親分析師橫空出世,成了適婚男女們的賽博防詐月老。
在相親分析師的解剖下,那些乍一看都是滄海遺珠的高質量人類其實都是天雷。相親課的入門知識點質樸又實用:
不要看對方說了什麼,要看對方沒說什麼。
“不寫工作,那就是沒有工作”;
“只說是90後沒具體說九幾年,八成就是90年生人。”
“BBA一輛?那一定不是賓士或寶馬,大機率是奧迪。並且一定是A4,要是A6他肯定說A6了。”
“家庭資產9位數還是長子,條件裡卻沒寫工作,說明他既沒有自己的事業也沒有進入家族企業,在家沒啥地位。”

〓 @九叔來支招
身高、體重、存款等一系列數字化條件,都可以套公式。
真實身高遵循“過5減4,低5為0”的規律。
簡單來說就是身高178的要換算成174,身高174的要換算成170。不過如果對方說自己身高超過181,那這個數字基本沒什麼水分,“因為超過180的男人沒有謊報身高的必要”。
如果報了身高但閉口不提體重,則很有可能是胖子。
“體重取峰,收入取谷”。
比如有男嘉賓自稱體重180斤左右,那實際一定大於180斤;有女嘉賓自稱收入3k-9k,直接取最低值。

〓 @反串小王
而在自我介紹描述長相這一塊,不同的相親分析師有不同的見解。
你以為自評“不帥不醜”已經足夠謙虛,但在老師眼裡,這是個定語從句,“不帥不”這三個字是用來修飾“醜”的;
你回顧過往人生所收到的讚美,覺得把“有點小帥”這個評價用在自己身上還算客觀。結果老師綜合其他條件一評估,斷定這個評價極有可能來自你媽。

〓 @旺旺表弟
而相親最常見的雷,就是「承諾貸款」。
有男網友投稿自己的相親物件,對方自述“剛考上教資,準備當老師”。
在相親分析師看來,這都不能算是一個拿得出手的優勢,畢竟“準備”就等於“還沒發生”,只有拿到了編制才算王道。

〓 @反串小王
老師們總能透過現象看本質,一針見血,戳中嘉賓的痛點,直打看客的爽點。於是很快就有網友學以致用:
一個土生土長有根基的北京人兒報身份證一定不會只報前三個數,因為大家都知道真正的含金量藏在接下來幾位數字裡。由此可推,影片中的男嘉賓是個新北京人。

以上這些知識點基本刷兩個影片就能手拿把掐,應對親戚熟人硬塞過來的相親物件綽綽有餘。
但真正的高階相親局,考驗的是你的認知、眼界以及閱歷。
比如有男嘉賓聲稱自己拿的是藍皮護照,愛好是紅酒、哲學、高爾夫,在紐約從事房地產行業。對大部分普通網民來說,這活脫脫就是一個精英形象。這時候識人無數且有長期海外生活背景的分析師就會告訴你:
“如果他是收租的包租公,一定會說自己是投資房地產的;如果他是個承接建築專案的工程師,那他會說自己是開發房地產的。
但他只說了自己是從事房地產行業,證明他只是個房地產銷售。”

〓 @北美軟軟星
一個25歲從事金融行業的女孩,有車有房,父母雙亡,坐擁大筆遺產,感情經歷為0。
聽上去就像古早臺偶裡的女配人設,不愛門當戶對的高富帥,只傾心於女主的窮小子官配。
但現實裡真有這種好事嗎?
老師毫不客氣地告訴你,這女孩不是詐騙犯就是殺豬盤。
不出意外的話,在一起後對方會出錢帶你出國旅遊,很可能你再也回不來了。

而一個37歲有綠卡,在美國爾灣做日內交易員的金融男,又藏著什麼貓膩呢?
分析師發現了第一個疑點——日內交易員是一個對能力和經濟條件有著高要求的工作,但他的表述裡既沒提及學歷也沒透露家庭背景。
隨後又根據“2019年買了一輛豪華suv,又在2025年添了一輛跑車”的資訊破了案:
一個年輕氣盛的富二代,幾乎不會在買第一輛車的時候考慮具備家庭功能的suv。
所以從買車順序可以推斷出,此人曾經有過一段婚姻,甚至極大可能在離婚後分走了妻子一部分財產。
在這些相親分析師的評論區,自然有網友提出質疑,他們認為部分當事人的表述明顯被分析師過分解讀了;根據幾個模糊不清的條件,就一口咬定嘉賓離過婚,或是私生子,未免有些太不負責任。
但也有網友跳出來證明,自己確實碰到過相似的真實案例,而對方的實際情況跟老師分析得如出一轍。
當然了,相親分析師也不是造福全網的活菩薩,他們有明碼標價的收費標註。
既可以單次消費,也可以包月、包年,甚至還能一對一拜師。

其實對大部分普通人來說,這些影片的參考意義並不大,有的甚至能看出劇本的痕跡。
不過這些博主們清晰有力、有理有據的解題方法論,卻正中當代相親做題家們的下懷。
婚戀做題
當代男女的「情感安全屋」?
有趣的是,學生時代不喜歡做題,總想戀愛;但適婚年齡又不想純愛,只想刷題。
按理說,經歷過高考洗禮的東亞兒女們,沒幾個人喜歡做題,可偏偏人人都在做題。
學生時代的分科烙印,在戀愛做題家身上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理科生,極有可能成為「愛情王熙鳳」。
王熙鳳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在戀愛做題家身上表現為“未見其人,先見指標”。
從房子車子票子,到能刻在墓碑上的身高。
從42碼的腳,到血糖指數有沒有三高,一應俱全。
愛情王熙鳳們主打全方位資料分析,嚴謹點可能還要用上python、漏斗分析,多談幾段戀愛沒準都能頂上一個大廠P8的工作能力。

跟他們戀愛等於親自參加一季《最強大腦》,沒點邏輯能力很難走到下一關。
文科生,則更傾向於成為「愛情孫悟空」。
蔡依林唱三十六計,孫悟空有七十二變。而戀愛做題家裡的文科生,深諳宇宙終極規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他們頻繁拜訪占星大師、戀愛學者、挽回專家;學行為、買話術,甚至還有一對一代聊服務,主打一個:
讓自己變得不像自己,而是化身對方喜歡的樣子。
@小趙 每次陷入戀愛僵局時,都會第一時間諮詢網際網路上的情感分析大師。語言描述配合倆人聊天記錄,試圖讓大師代入自己逐字剖析婚戀物件的真實想法。
而她付出的代價是:2000塊包周,10000塊包月。
明明兩個人在談戀愛,其中一人卻因為怕搞砸這份“愛情考試”,而偷偷作弊,甚至嚴重到殫精竭慮,會直接複製貼上情感大師的話回覆給物件。

@阿白 則在戀愛初始階段就大肆購買“學習資料”,按星座分類找專門的星座情感分析師,按照對方給的資料話術一一對應在戀愛目標身上。
明明能感覺到對方對自己也有意思,但@阿白 總覺得有老師指導才安心。

跟“愛情孫悟空”戀愛,相當於看了一整期《百變大咖秀》,你看了十幾種她們演出來的角色,卻唯獨看不到她們自己。
不過,再怎麼學習和偽裝,水也都是有源的,樹也都是有根的。
戀愛做題家成為婚戀市場的「消費新貴」,也是有原因的,其本質就倆字:
安全。
能放在臺面上的資料是安全的,找專業分析師幫自己戀愛是安全的。
時代的焦慮讓婚戀充滿了“避險邏輯”,找物件變成了一場精密的計算。

愛情做題家們企圖透過“計算與掂量”篩選掉不確定性,從愛情發生前就開始規避一切可能帶來的風險。小心翼翼地保護自己,避免投入過多的沉沒成本。
一旦陷入了愛情,他們就開始做題,求助各種老師,報多種輔導班,帶著“外掛”和“奶嘴”談戀愛。
愛情做題家們在婚戀中對極致安全的渴望,其實是一種困境。
工作搖搖欲墜,市場上的戀愛關係多種多樣,自我價值飄忽不定。“人生唯一的確定性就是不確定性”成了時代的註腳。
適婚男女們只好把對確定性的希望,全部寄託在情感之上。
以前談戀愛追求的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現在談戀愛或是一個巨型excel表,裡面裝滿了被量化的指標;或是裝了一籮筐面具、人設,看對方喜歡哪個就戴哪個。
《小王子》裡說:大人熱愛數字。如果你跟他們說你認識了新朋友,他們從來不會問你重要的事情。他們從來不會說:“他的聲音聽起來怎麼樣?他最喜歡什麼遊戲?他收集蝴蝶嗎?
他們會問:他多少歲?有多少個兄弟?他有多重?他父親賺多少錢?”只有這樣他們才會覺得他們瞭解了他。
有人說這是當代人愛無能的表現,是不願付出愛情的吝嗇。
但我覺得其實是恐懼。
人們沒有那麼多勇氣去承接一份不確定的關係,害怕在感情裡all in。
於是只能靠縝密的計算,尋找那一點點確定性。

RECOMMENDED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鳳凰WEEKLY」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 ★ 為了更好的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