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製造業在多個領域實現“領跑”或“並跑”,但一個關鍵短板——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後,正制約著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躍升。如何突破這一瓶頸?
7月10日,在2025貝殼財經年會上,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指出,生產性服務業具有五大戰略性功能,是全球GDP的核心增長極,對中國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黃奇帆強調,生產性服務業不僅是提升製造業質量效益的關鍵,更是GDP最大的增長板塊、服務貿易的增長引擎、可持續高附加值的基礎以及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根基。然而,中國在此領域佔比偏低、服務貿易比重不高、製造業產值利用率不足等問題突出。
針對未來發展,黃奇帆建議,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在於強化生產性服務業,透過知識、人才密集型的服務注入,提升製造業附加值與全要素生產率,實現從“製造大國”到“製造強國”的質變。
以下為黃奇帆在2025貝殼財經年會上的主題演講全文(根據錄音整理,略有刪減)。
作 者:黃奇帆 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原市長
來 源:政事兒(ID:xjbzse)


什麼是生產性服務業
很高興參加2025貝殼財經年會,按照會議主題,我就推動新質生產力要著力抓好生產性服務業這個主題跟大家做個交流。我們都知道,聯合國對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有一個門類的歸類定義,製造業分類有31個大類、179箇中類、609個小類,合計800多個大中小的類別。和製造業直接相關的,推動製造業發展的生產性服務業,聯合國確立有10大類、35箇中類、171個小類,構成了全世界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來自制造業並服務於製造業,貫穿了製造業的上中下游各個環節,也溝通、連線、促進一產、二產、三產之間的協同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在製造業發展過程中產生並推動製造業發展,隨著發展過程形成獨立的產業板塊,並形成當今世界最大的GDP板塊。生產性服務業是一種知識密集、人才密集的產業,與傳統生產力產業靠資源要素、資金、藍領勞動力投入有重大區別。生產性服務業有10個大類:一是圍繞著製造業產業鏈叢集而展開的各種研發活動,如產品、零部件半成品以及生產線、流水線裝備的開發。二是包括各種與製造業發展有關的底層技術、工具類技術開發。比如GPS、北斗導航系統、通訊作業系統、晶片設計軟體等底層技術的開發。三是包括運輸、倉儲、物流配送的服務。四是金融業對製造業產業鏈的服務。五是市場準入,包括整個產業鏈叢集中幾百上千個各種企業、各種產品的市場準入及檢驗檢測認證的服務。六是對傳統制造業綠色低碳的服務。七是對傳統制造業數字化的服務。八是製造業中的採購、銷售、貿易、批發、零售以及售後的服務。九是各種產品的廣告、專利、商標品牌的服務。十是包括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人力資源、職業培訓及專業諮詢機構等各種服務外包的服務。這些專業服務共10大類。除了以上10大類生產性服務業以外,還有35箇中類、171個小類,由於時間關係今天不能展開細說。

生產性服務業的五種增長功能
我們透過這麼一個概念性地瞭解,想一下生產性服務業對我們的經濟發展有什麼樣的功能呢?生產性服務業作為以科研創新為核心的服務業,除了推動製造業的技術進步,提高製造業的產業執行效率和效益以外,不僅是新質生產力和高科技製造產生的溫床、動力和土壤、生態環境,同時,生產性服務業自帶光環,是全世界全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這種增長極在經濟發展中表現為五種增長功能:第一,是GDP的增長極,並且往往成為發達社會GDP板塊中最大的板塊。如美國去年GDP達到了29萬億美元,工業加農業佔GDP的比重從1950年的60%變成了20%,這當中工業佔18%,農業佔2%。生活性服務業原來佔30%,現在還是30%,生產性服務業從1950年10%的比重上升到現在50%的比重。生活性服務業所佔比重沒有變,但規模增長了;生產性服務業則不僅總量增長,比重也大幅度地增長。
美國GDP從1950年的4000多億美元提高到2024年的29萬億美元,漲了70倍,生活性服務業總量也是漲70倍,但是生產性服務業就不僅是隨著總量的增長而增長,而且它的比重從10%變成50%,在29萬億美元裡是14.5萬億美元的存在,這是美國經濟體量中最大的增加值板塊。歐洲也是如此,歐盟生產性服務業佔GDP的比重是40%。中國也一樣,中國1980年生產性服務業佔當時2000億美元GDP的10%,現在我們已經佔28%左右,總的來說我們中國GDP增長當中這個板塊也是最活躍,漲得最快的。講完這個以後,我們就可以知道生產性服務業不僅推動製造業板塊的發展壯大,而且自身也是GDP最大的增長極,最終會發展成最大的經濟板塊。第二,生產性服務業作為以科研創新為核心的服務業,是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同時自帶光環,也是全世界獨角獸的最大板塊。比如美國的股票市值70萬億美元,其中獨角獸的股票市值大體佔30%,這裡面有六七百個中小型普通的獨角獸佔5萬億美元,全世界著名的獨角獸,如微軟、蘋果、亞馬遜等7個最大市值的企業,每一個獨角獸市值少則1萬億美元,高則3萬億美元,平均2萬多億美元,加起來約15萬億美元。
這7個(美國科技7巨頭:蘋果、微軟、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亞馬遜、英偉達、特斯拉和Meta)除了亞馬遜是產業網際網路以外,其它6個大家普遍認為是製造業企業,的確它既是製造業的大企業,更是生產性服務的大企業,但是它自己往往沒有直接乾製造業,而是把製造的活委託給代工企業執行,它自己主要就是幹生產性服務業。比如蘋果公司圍繞著蘋果手機、電腦的產業鏈,進行了10大生產性服務業的研究開發和各方面的執行,使得蘋果公司成了蘋果產業鏈的鏈頭。具體的製造,零部件製造都委託給富士康或者其他各種企業進行代工,代工的企業生產了2億臺手機,不可以獨立銷售,而是交給蘋果公司,由蘋果公司進行全球銷售和售後服務。不僅蘋果公司如此,微軟的筆記型電腦開發,高通和英偉達的晶片開發也是如此。總而言之,美國最大的獨角獸是以生產性服務業產業鏈叢集為鏈頭的企業。中國的華為也是這樣的企業,做了至少5種品牌以上的產品,包括手機、電腦、5G基站、汽車、機器人等,圍繞每個產品對10大生產性服務業一網打盡的開發。
它20多萬人都在幹這個活,各個基地,不管是深圳基地、東莞基地還是上海基地,動輒佔地兩三千畝,兩三百萬平方米樓堂館所的建築群裡面沒有生產線,沒有藍領工人,全部都是研究開發人員,所以它是中國最偉大的生產性服務業的鏈頭企業,製造方面是委託比亞迪、立迅精密等中國國內企業進行代工生產。我講這一段內容就是說生產性服務業不僅是GDP的增長極,也是獨角獸的增長極。第三,生產性服務業也是服務貿易的增長極。全世界最近40年服務貿易從佔全球貿易量的5%,到現在佔比25%,歐洲美國佔30%到40%,中國的服務貿易只佔年度全部貿易量的12%,是全世界190餘個國家平均值比重的一半。我們服務貿易發展不夠到位,是因為我們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得不夠到位。什麼叫服務貿易?生活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跨國服務到國外構成服務貿易。我國去年貨物貿易超過6萬億美元,服務貿易8000多億美元,貿易佔比12%左右。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生活性服務業的出口,如旅遊接待、外賓服務都屬於生活性服務貿易。但生產性服務業出口到國外的貿易量不高,大量的是進口。
比如,蘋果在中國造1.7億臺手機,就將有關蘋果手機產業鏈上的10大生產性服務業注入我國的生產基地,每年會拿走幾百億美元的利潤,這個利潤就是生產性服務業輸入以後的回報,屬於美國的服務貿易出口,之於我國就是服務貿易進口。
所以,大量生產性服務業輸入到中國,這是資本密集、技術密集、人才密集的生產性服務業形成的服務貿易輸入中國,而中國自己的服務貿易出口除了勞動密集型生活性服務貿易以外,生產性服務貿易不足。第四,生產性服務業是產品高附加值的基礎。如果拆解手機,例如售價六千元的手機,零部件製造成本最多三千元,還有三千元是看不見的軟體、專利、智慧財產權或者晶片內建的各種程式等等。所有的製造品高附加值的基礎就是生產性服務業的價值嵌入到機器裝備、終端產品中,因此生產性服務業也是製造業產值利潤率提高的基礎。第五,生產性服務業也是全要素生產率發展的基礎。生產性服務業來自知識密集和人才密集的投入,新質生產力要求在傳統的要素之外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就是要抓好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
在美國、歐洲經濟發展總量裡,40%到60%是全要素生產率推動,我們目前生產力增長裡只有20%到30%是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的。我們比重之所以低,也是因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不夠的結果。總體上生產性服務業有五大戰略性功能,我們應該給予高度的重視。

當前中國製造業實現領跑,全球第一有望保持50~100年;生產性服務業需要在“十五五”至2040年重點突破
中國當下的經濟一方面在以內迴圈為主,國內國際雙迴圈戰略的推進下,我們的經濟有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中國製造現在的規模已經達到全世界30%以上,形成了全球產業門類唯一的全覆蓋的國家。另外在2010年以前,全世界製造業最重要的十大板塊裡我們是沒有領跑的,基本上是在後面“跟跑”,現在我們已經有五個板塊形成了“領跑”,五個板塊跟歐美形成了“並跑”的態勢,因此中國製造大而不強的概念,現在翻開了新一頁。這裡面說到的30%值得注意。2010年我們就是全球製造業第一的規模,那個時候我們的比重是全球製造業的20%,美國是全球製造業的19.6%,第一名、第二名數字相差不大。現在我們的製造業在全球同樣是第一,但這是一個30%以上佔比的第一。在國際經濟中30%以上的製造業比重,往往內含著兩個重要的概念:一是三個三分之一的概念。在國際經濟中一旦有某一個國家的製造業比重達到了全球30%這樣的第一,那麼第二名、第三名和第一名之間就會拉開懸殊的差距,第二名、第三名到第十名、第二十名其他發達國家製造業的總和也就是30%,而後,全球其它150多個發展中國家製造業的總和也是30%左右。形成了三個三分之一的狀態。二是有可能長久保持全球第一的概念。全世界現代工業發展的300年,有三個30%佔比的世界第一的製造業國家,一個是英國,保持了100年;第二個是美國,保持了80年;第三個,中國出現了,是不是會保持50年、80年、100年呢?大家可以看一下,這是一個了不得的新的全球第一的格局,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形成的新格局。這個格局跟15年前20%的第一不僅是數量規模上的不同,而且在產品檔次質量上有基礎性的不同。
同時,我們在全球製造業最重要的十大板塊中有五大板塊成了世界製造業的王國,我們是全球高鐵地鐵軌道交通的王國;是全球汽車製造的王國,去年全球造了9000萬臺汽車,中國造3000多萬臺;我們是新能源裝備生產的王國,也是各種電力裝備生產的王國,還是造船的王國,這五個方面我們已經走在世界前面了。還有五個領域我們從過去的“跟跑”進入到現在的“並跑”,比如生物醫藥,包括晶片生產在內的資訊智慧技術、高階裝備、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過去我們沒有出現的成就都在這十年集中式的突破,形成了跟歐美“並跑”。儘管我國製造業取得了這麼重大的成就,但是,我們在生產性服務業上相對落後。不僅表現在總量上,也表現在具體的內涵上,大體上跟生產性服務業有關的五個指標,我們現在還相對是比較薄弱的,是短板。第一,生產性服務業比重低。歐美的佔比都是在40%~50%,中國生產性服務業佔GDP比重為27%~30%,相對較低,在大國裡面、發達國家裡面來比,我們這個比重相對比較低。第二,服務貿易佔比低。全球平均佔比到了25%,歐美到了30%、40%,我們現在處在12%,比重偏低。第三,製造業產值利潤率低。各種裝備產品、工業品的產值利潤率,歐美髮達國家平均都在12%到15%,全球平均值是在10%,中國去年製造業的產值利潤率7%。中國汽車製造業按理說應該是產值利潤率較高的行業,但是今年1-6月份我們汽車企業的產值利潤率才5%。去年三千萬輛汽車賣出來的利潤不如日本豐田900多萬輛汽車的利潤。第四,獨角獸比重低。在中國股市獨角獸比重佔10%左右,歐美獨角獸佔30%。第五,全要素生產率我們佔比也比較低。
總之,在十五五期間到2040年我們要著力消除以上所說的五個經濟發展中的短板,要著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推動新質生產力良性的發展。我相信在十五五期間,我們的產業體系結構比例會取得更好的調整。我們現在一、二、三產的產業體系在GDP的結構比重是工業佔了37%左右,其中製造業佔27%,非製造業的工業約佔10%,農業差不多佔了7%,我們的生活性、生產性服務業總的佔了56%,基本上各一半。到了2040年,中國式現代化的產業體系應該有個什麼樣的理想的結構比重呢?大體上,製造業的比重不低於25%,非製造業的工業包括採掘業、水電氣這類的產業,大體上有7個點,加在一起32%,農業有6個點,生產性服務業應該從現在的27%、28%上升到35%,生活性服務業還保持27%,總的加在一起就是整個GDP。結構要做這麼一個調整,關鍵就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把生產性服務業比重增加6、7個點。到2050年中國的生產性服務業進一步的發展達到40%,生活性服務業25%,加在一起65%,剩下30%是工業(25%的製造業,5%的非製造業的工業),農業比重會進一步下降到5%。我今天講的主題就是推動新質生產力、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要著力加強生產性服務業。就講這些,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