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代機、076有了,臺灣什麼時候迴歸?

臺灣何時迴歸大陸,一直是國內外輿論最為關注的問題。
不說大陸民間各種猜測,美國軍方將領,就經常做出各種預測:
說中國會在20XX年收復臺灣,其中叫得比較響的是2027年。
從現實來看,美軍將領的猜測好像是有一定依據的。
從經濟上來看,中國已經逐步取消了惠臺政策,收緊了對臺貿易。
對臺灣的一些不合格產品也不再考慮“統戰影響”,而是依法禁止進口。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不再讓部分臺獨分子拿著大陸的錢去搞臺獨。
從軍事上看,解放軍突破海峽中線已經是常態化。
目前軍艦飛機都已經突破到了24海里的毗連區,還連續搞了兩次“聯合利劍”環島軍演。
甚至最近第三次軍演事前毫無宣示,卻動用了最大的軍艦規模,嚇得臺灣方面風聲鶴唳。
航母、六代機和076兩棲登陸艦的問世,也開始讓大陸人民有了一種更為樂觀的觀點。
認為要不了多久,大陸就會突然啟動兩岸統一行動——
甚至有人講這個時間點預測在2025年1月,也就是特朗普接任總統的時間。
其實,對於兩岸統一的時間點我們不應該過於樂觀。
臺灣迴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的週期不取決於某些政治因素的變化或者說某些的策略。
歸根結底還是取決於中美力量對比的變化。
簡單來說,只有當東風壓倒了西風,只有在中國綜合實力超過美國或者至少是與美國大致實力相當的時候,臺灣才有可能迴歸祖國。
畢竟,改變臺海現狀是依靠實力的,實力達不到那麼就很難單方面改變臺海現狀。
現狀與現實
稍有常識的人都能看出,臺灣問題之所以懸而未決這麼多年,根本不是臺獨不臺獨的問題,而是美國的因素。
1954年,美國與臺灣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雖然中美建交後這一條約被廢除,但美國仍然以《與臺灣關係法》維持條約的部分功能。
1958年,金門危機,美軍公然介入,提供軍事護航。
1995-1996年臺海危機,美國派遣航母戰鬥群至臺海,以威懾大陸。
2022年因佩洛西竄訪臺灣造成的臺海危機,美國再次表態,會按照“與臺灣關係法”和“對臺六項保證”處理問題。
什麼是“對臺六項保證”?
這個保證在國內沒怎麼宣傳,但在臺灣可以說是人盡皆知。
不設定對臺軍售的終止期限;
不修改《與臺灣關係法》;
不事先與大陸磋商對臺軍售;
不在兩岸之間扮演調解人;
不迫使臺灣與大陸談判;不正式承認大陸對臺灣的主權。
你看,美國已經在歷史上赤裸裸干涉了三次臺海問題。
而且以這麼明確的表態闡述了美國的立場,所以我們對未來美國是否介入的問題,根本不能有任何幻想。
這也就決定了,中國未來要解決臺灣問題,不是和臺灣在PK,而是在和美國PK。
那麼,我們能PK得過美國嗎?
從目前中美綜合實力對比,總體上美國還是居於優勢,在這種情況下要改變臺海現狀難度極大,代價也極大。
我們先從軍事上來看。
我們觀察一下這些年解放軍一系列演習,就會發現根本目的在於四個字:“區域拒止”。
“區域拒止”被認為是解放軍應對美軍航母直接介入臺海的戰術,其核心是建設三層“反介入”火力網,從而威懾美軍航母的介入。
第一層是以東風26和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覆蓋到2500公里。
第二層是中國055/052D可以發射的YJ21和航母的J15,這個可以保證1000-1500公里的反擊能力。
任何挑戰這個範圍的勢力都討不到任何好處。

第三層是1000公里以內中國有J20隱形戰鬥機和電子戰飛機以及水下潛艇組成的,透過空中和水下的聯合打擊制威懾美軍。

這個情況,我們知道,美國人也知道。
那你覺得美國人會乖乖的湊近了讓中國打嗎?
不會。
所以,美國可能會以對自己有利的方式,對中國發起攻擊。
比如,在登陸戰役打響後,美軍軍艦壓根就不靠近,而是出動F35戰鬥機和B2轟炸機,打擊解放軍的登陸船隊。
比如,在臺灣外海,為臺灣提供防空火力。
比如,在第一島鏈之外,出動艦載機,用反艦導彈直接攻擊解放軍北海艦隊和南海艦隊的海軍力量,趁此機會殲滅解放軍海軍的主力。
再比如,採取“圍點打援”戰術,阻斷海上運輸能力,圍困登島解放軍,重演金門登陸戰。
甚至,美軍不直接下場,讓日本、菲律賓和澳大利亞下場,對中國海軍發起攻擊。
中國如果回擊,那就要遭遇群毆。
中國不回擊,那就要被動挨打。
說實話,除非中國能先發制人,在登陸戰役發起的同時,直接攻擊美國駐日韓基地和西太平洋上的美軍艦隊,否則很難防止美軍進行這種攻擊。
但這樣一來,就相當於主動向美軍宣戰了,中國就必須面對在所有領域都和美國翻臉的準備。
從經濟方面來看,麻煩可能比軍事上更大。
中國以製造業立國,我們製造業的產能是為全球配置的,但是我們又沒有在全球範圍內保護我們貿易運輸線的能力。
最簡單的道理,中國進口石油的80%要透過馬六甲海峽,中國出口商品的60%也要經過馬六甲海峽。
就算美國讓你收復了臺灣,但美國隨便給你扣個“製造人道主義危機”“侵犯人權”的帽子,就可能會對中國進行貿易禁運,禁止中國貨輪透過馬六甲海峽。
就算中國孤注一擲,把馬六甲海峽也打下來,那美國海軍從迭戈加西亞基地,打擊中國在印度洋的貿易航線咋辦?
中國總不能把整個印度洋都打下來吧?
中國海軍畢竟不是全球部署的,面對印度洋的絞殺,很難徹底突破貿易禁運,這不是突破馬六甲就能解決的。
況且,就算中國在軍事上打破了貿易禁運,美國透過“軟手段”來折騰你怎麼辦?
——向所有與中國做生意的國家施壓。
要求對中國斷絕貿易,而且藉口都是現成的,比如“傾銷”“人權”“強制勞動”“汙染”等等。
——將我們銀行踢出SWIFT系統。
別人與中國做生意,很難找到結算的銀行(中國的銀行在世界網點有限)。
——切斷中東的石油供應,要求不再向中國出口石油。
——更嚴厲的科技封鎖,包括不限於晶片以及各種精密裝置、工業軟體的全面斷供。
——鼓動一帶一路國家集體賴賬,而且許諾這種賴賬不會影響其國家信譽評級。
等等。
毫無疑問,以上策略與手段一旦實施,不論哪個,中國都會面臨巨大麻煩。
如果一起使出來的話,有極大可能讓我們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遭受嚴重打擊,經濟甚至可能倒退10年以上。
以上就是現階段改變臺海現狀難度極大,代價也極大的原因。
2 力量對比的變化
看了上面的分析,很多人可能就要悲觀了,那麼中國就註定沒法收復臺灣了嗎?
並不是。
前文講了,臺灣問題,歸根結底是中美力量對比的問題。
只要我們綜合實力達到或者超過美國,臺灣就不是問題。
所以,解決臺灣問題,就必須跳出臺灣來看問題。
要先在實力上超越美國,讓美國覺得對抗一個實力強於自己的對手不划算。
那麼可能就會選擇出賣臺灣,榨取最後一點利益(比如最近特朗普的發言)。
如果我們觀察一下就會發現,最近幾年中美力量對比在發生變化,中國力量在上升,而美國力量在下降。
舉幾個例子就能看出來。
第一,中國製造2025。
關於中國製造2025,雖然這幾年國內輿論口不怎麼提了,但是老美卻非常關注。
美國參議院最近公佈了一份關於《中國製造2025與美國工業未來》的專題報告,詳細分析了中國計劃中的10個產業目標。
調查結果顯示,在這10個目標中,中國已有9個達成。
甚至在電動汽車行業、航空航天行業、農業機械裝置行業、中國在高檔機床與數控機器人領域超額達成了目標。
唯一一個沒達成的,就是光刻機。
不過目前國內晶片製造產業鏈進展神速,已經實現14奈米的國產化,並且初步掌握7奈米生產能力。
距離徹底解決也就在未來幾年了。
第二,人民幣國際化進展迅速。
2024年11月,SWIFT宣佈,人民幣在全球支付中的佔比已經升至3.89%,超越日元,成為全球第四大最活躍貨幣。
但是SWIFT系統並不是我們進出口貿易唯一的結算渠道,我們自己還建立了一個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
比如,今年2月份,中國跨境交易收入與支出總金額為63950億元。
其中,透過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結算總額為32087億元,已經超過了半數。
特別是在大宗商品市場,人民幣已經深度介入到了油氣資源的交易之中。
此外,中國還與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用人民幣債務置換這些國家的美元債務。
這樣一來,相當於深度綁定了這些國家的進出口貿易。
這些國家未來要歸還人民幣債務就只能加大與中國的雙邊貿易以及接受人民幣的投資。
我們最近吃到的廉價牛肉和廉價車釐子,統統都是人民幣置換美元債務模式下的成果。
隨著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流通量的不斷增加,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功能也在增強。
截至2024年8月末,共有1110家境外機構進入中國債券市場,境外機構持有中國債券的規模達到3.3萬億元人民幣。
這些變化不僅標誌著人民幣國際化程序的進一步加速,更降低了中國進出口貿易對SWIFT系統的依賴。
第三,產業升級勢頭良好。
在過去,中國出口商品的大頭是老三樣:服裝、家電、傢俱。
這類產業好處是門檻低,中國可以快速用規模效應獲得成本優勢,進而佔領市場。
但壞處也是門檻低,一旦中國人工成本上升,這類產業就會轉移到東南亞、印度孟加拉等地區。
中國在這方面的出口優勢不再明顯,必須產業升級。。
從最近幾年的出口情況看,產業升級取得了明顯成果。
2023年,新三樣(電動車、鋰電池、光伏)動能強勁,出口合計增長61.6%,成為貿易新增長點。
同時,受“新三樣”出口快速增長拉動,機電產品出口也持續增長。
2023年上半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額為6.66萬億元,同比增長6.3%,佔出口總值的58.2%。
這裡面,值得一提的是整合度較高、技術密集度較高、利潤率也較高的電動汽車。
據英國《衛報》報道,2024年10月,中國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份額達到76%。
根據乘聯會預測,2024年全年,預計我國汽車出口總量將超過630萬輛,領先第二名達150萬輛以上,穩坐全球汽車出口第一把交椅。
特別是在因俄烏戰爭被讓出來的俄羅斯市場。
今年10月,俄羅斯市場上共售出6.23萬輛中國汽車,價值2096億盧布(170億元人民幣),佔10月份俄羅斯人購買新車總花費的61.7%。
在國內市場,電動車的滲透率遠超預期。
在2020年的時候,中國曾制定了一個當時看起來的遠大目標,那就是“到2035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超過50%”。
但是在國家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推動下,就在2024年,中國已經提前11年實現了目標。
滲透率超過了50%,全年可能在54%左右!
毫無疑問,汽車產業將會是中國又一新的支柱產業,有望填補房地產下行的缺口。
第四,軍事力量。
中國軍力在這幾年增長極快。
六代機率先亮相,高超音速導彈、055大驅水平已經超過美國,無人機與機器狗建立的全新作戰體系已經超過美國。
特別是六代機的問世,更是意義重大!
這是自1903年飛機被髮明以來,第一次有一個非西方的有色人種大國在軍事航空領域走在了世界最前列,成為世界的引領者。
更關鍵的在於,六代機的試飛,並不只是一件先進裝備的展示,而是一次不折不扣的作戰體系亮相。
未來很可能顛覆整個戰爭模式。
這意味著引領了世界快100年的美國,極可能由此永久性失去對中國的軍事優勢。
不信的話,我們可以看看對手是怎麼評價的。
2024年12月18號,美國國防部發布了《2024年中國軍力報告》,內容算是第一次承認了中國的軍事強國地位,並不吝筆墨的“表揚”我們。
比如,報告中說,中國計劃到2035年完成軍事現代化目標,也就是在常規武力和核武力上比肩美國(強敵)。
中國已擁有超過400枚洲際彈道導彈,超過600多枚可投入實戰的核彈頭。
預計解放軍到2030年將擁有1000枚核彈頭,還感嘆解放軍擴核速度超過預料。
除此之外,報告渲染中國是“最大規模海軍”擁有370多艘艦艇和潛艇。
其中包括140多艘主要水面艦艇,超過了美國海軍的290艘艦艇。
中國還有多艘新型驅逐艦、兩棲攻擊艦處於不同建造階段。
美國特別關注的,是中國六代機的作戰模式。
它可以在“超臨界空域”飛行,以3-4馬赫的速度飛到關島上空,攻擊戰略方向級別的制空作戰指揮/支援/通訊樞紐或者機場,然後施施然離開。
無論美國的戰鬥機還是防空導彈,都對中國六代機無法造成威脅。
雖然美國渲染中國軍力增長,是為了找國會要錢,但也在另一個側面表明:
美國對中國軍力增長已經感到非常不安,充滿了忌憚了。
顯然,敵人的褒獎,才是最好的褒獎。
有人可能會說,你把中國說的這麼牛X,為啥中國和美國的GDP差距反而越拉越大了呢?
如果單純從數字來看,好像的確如此。
2021年,中國GDP為 17.82萬億美元 ,美國GDP為 23.68萬億美元 ,中國GDP佔美國GDP 75.25%,差距僅為5.3萬億美元。
僅僅就在1年之後,中國GDP佔美國GDP的佔比就跌倒了70%,然後又在2023年跌到了65%,預計2024年這一比例將跌破60%。
為什麼我們和美國的GDP差距被再度拉大了?我們國家的崛起之路,真的就此要開始放緩了嗎?
其實美國經濟GDP水分極大。
我們都知道,GDP資料要真實一定要與其它更為重要的資料匹配,這樣才能真實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
比如發電量資料,經濟理論中,發電量、用電量與GDP增速高度關聯。
因為在儲能技術不發達的今天,基本上用多少電,就要發多少電,可以非常直觀地反映經濟活躍程度。
所以經濟學家在統計資料不足時,往往將發電量、貨運和銀行貸款作為衡量經濟真實狀況的指標。
我們看一下2019年到2023年的發電量。
‌2019年美國的發電量為4.3萬億度,2020年是4.4萬億度,2021年是4.1萬億度,2022年是4.55萬億度,2023年是4.4萬億度。
看到沒?
美國發電量的增長几乎微乎其微,那GDP到底是咋增長的?
反觀中國,‌2019年中國的發電量為7.1萬億度,2020年是7.4萬億度(疫情影響),2021年是8.1萬億度,2022年是8.7萬億度,2023年是9.2萬億度。
從資料來看,中國經濟增長與發電量與用電量增長是完全匹配的。
考慮到美國有“預期管理”和新增就業人口數量造假的前科,我們有理由相信:
最近幾年中美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國真實力量在上升,而美國真正力量在下降。
3 美軍的應對
這種中美實力的此消彼長,美國雖然嘴上不認,但身體卻很誠實,也正在調整自己的策略和戰略。
比如,從第一島鏈撤軍。
2024年12月14日,日本防衛相大臣中谷元宣佈,駐紮沖繩基地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員開始分批撤離,最終撤軍人數將達到9000人。
沖繩基地是什麼地方?
那是距離中國最近的規模最大美軍基地,不到850公里,距離臺灣省也不過600公里。
兵力規模有1.9萬人,佔駐日美軍數量的三分之二。
駐紮的大部分是海軍陸戰隊,還有精銳的空海軍力量。
僅僅一個小島上,美軍設立嘉手納、那霸、普天間等十個空軍基地。
這麼說吧,這就是美國用來干涉臺海的“預製部隊”,他們的存在,就是為了干涉臺海。
但是現在呢?情況變了!
這地方離中國近,打著方便,但捱打也方便啊!
東風快遞咱們就不說了,數量少,價格貴,不能可勁使,也難以覆蓋全部沖繩島。
但是如果爆發戰爭,我們對於這些地區根本就不會用東風快遞。
對於這些美軍基地,我們完全可以使用巡航導彈、高超音速導彈、隱形戰機、無人機蜂群這些組合新模式,讓美軍完全無法應對。
在這種新模式下,沖繩基地的價值就大大減弱了。
當個前哨還可以,當前沿陣地的話,那就只能等著挨炸了。
一旦沖繩被襲擊,那麼島上美軍不僅無法起到干涉作用,反而會成為中國的“人質”,作為威脅美國不要動手的“抓手”。
那對於美國人來說,自然不想讓中國達到目的,所以從2014年開始,美國就提出了“分散式作戰”概念。
說白了,就是希望透過分散來逃避對手的打擊。
簡單來說,就是把兵力撤得遠遠的,躲過中國的第一波攻擊。
哪怕美國再不情願撤軍,面對中國迅速增長的軍事實力,也必須早作應對了。
再比如,美國對臺軍售的變化。
咱們都知道,對臺軍售是美國對臺政策的一個重要部分。
一方面,把臺灣當局當成了冤大頭,透過狠宰臺灣來讓臺灣交保護費。
另一方面,也是為臺灣提供先進武器裝備,增強臺灣以武拒統的信心。
但是如果我們觀察一下,近幾年,美國對臺軍售策略,有了明顯的變化。
在過去,美國對臺出售的是“均勢武器”,以“大件”為主。
比如,大陸買了蘇27,美國就賣給臺灣F16。大陸買了現代級,美國就賣給臺灣“基德”級。大陸造出了武直10,美國就賣給臺灣阿帕奇。
美國的策略,就是透過這種手段,來維持臺海軍力平衡。
但是現在呢?情況完全變了!
2020年美國向臺灣賣的是什麼?
是“海馬斯”高機動火箭炮系統和配套的ATACMS彈道導彈、防區外精確打擊導彈SLAM-ER。
2021年呢?
是“魚叉”岸防巡航導彈系統和重型魚雷。
2022年,是HARM反輻射導彈、23枚HARM反輻射導彈訓練彈、200枚AIM-120 C8空對空導彈。
2023年,陶式反坦克導彈和“彈簧刀”自殺式無人機。
發現沒?
美國對臺軍售的東西,越來越小了!
是美國決定拋棄臺灣了嗎?
並不是,而是美國對未來臺海戰爭模式預測發生了變化。

一開始,美國對臺武裝計劃,是把臺灣打造成“堡壘”,讓臺灣變成一隻滿身是刺的豪豬。
大陸就算是想打,也要做好被扎得滿身刺的代價。
但是俄烏戰爭爆發後,美國發現了另一種手段:
在戰場上,用無人機、單兵反坦克導彈和防空導彈,拖住進攻力量。
讓進攻力量陷入泥潭,然後一點一點給進攻力量放血。
在戰場之外,則聯合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嚴厲的經濟制裁,掐住俄羅斯的脖子。
讓俄羅斯經濟無法透過外迴圈獲得財富
說實話,這一套手法,已經開始慢慢呈現效果。
最近俄羅斯國內通脹高企,聯邦利率已經飆升到21%還無法控制飛漲的物價。
戰爭帶來的巨大消耗正在慢慢一點一點拖垮俄羅斯的經濟,以至於俄羅斯最近不得不再次向中方做出重大妥協甚至是出賣戰略資產來穩定國內經濟。
所以,現在美國也準備將對俄這種成功模式複製到臺海。
所以,美國對臺軍售,也開始轉向“不對稱化”。
想用反坦克導彈、單兵防空導彈、自殺式無人機這種廉價、大量、費效比超高的武器,徹底讓解放軍陷入臺灣泥潭。
等解放軍打得精疲力盡,等中國的經濟被封鎖得油盡燈枯,美國再從容下場收拾殘局。
簡單的總結一下,就是過去美國追求將解放軍“拒之島外”,而現在追求的是把解放軍“引進島內放血”。
這就是美國目前對臺軍售策略的變化。
4 臺灣何時迴歸?
有人可能說,美國人這麼玩,我們究竟何時才能收復臺灣?
教員同志曾說過:“抗日戰爭急不得,解放戰爭慢不得。”
從現在的局勢來看,是解放臺灣急不得,發展經濟慢不得。
從目前發展趨勢來看,我的觀點是臺灣迴歸的時間點在2028年以後,2035年之前,具體時間點應該在2030年之後。
也就是說,臺灣迴歸大致還有6—8年左右時間。
為什麼?
這是中國現狀和發展趨勢決定的。
——2028年是我國設定的碳達峰的時間點。
在這個時間點之前,如果被美國切斷中東石油供應(假設他們能切斷的話),我們會非常難受。
相反,在碳達峰之後,如果美國切斷中東石油供應,反而會加速我們經濟電力化程序。
新能源汽車滲透會加速,光伏將鋪滿沙漠,風電會到處開花。
化工產業需要的石化資源呢?
透過俄羅斯與中亞就可以解決,畢竟那個時候西伯利亞二號管道也能建成了。
管道流量能大大彌補中國能源供給的不足,再加上國內已探但未開採的石油,應該能滿足需要。
——再有6-8年左右時間,我們產業升級基本完成,產業鏈自主可控更為強大。
現在中國離不開的外國產品,其實還是以晶片為主,其他或多或少都有替代品。
而晶片這個東西,要想具備競爭力,就必須用新的(就像很多人追求極致體驗,一年換一次手機一樣)。
如果美國切斷晶片供應,中國無論是手機,還是新能源車,或是AI產業,都要面臨巨大打擊。
但是6-8年之後呢?
中國有非常大的機率追上國際領先水平。
因為晶片摩爾定律到頂,1nm晶片會發生量子隧穿效應,發展速度變慢,給了中國趕上的時間。
到時候,中國大機率會突破3-2nm級別的晶片。
再疊加中國超強的設計能力和生產能力,在也沒什麼能卡中國脖子的產業了。
——再有6-8年左右時間,人民幣跨境結算佔比可能超過80%,屆時我們對於美國踢出SWIFT的威脅將不再畏懼。
——再有6-8年左右時間,中國軍力將有爆發式增長。
按照兩年一艘航母、一年一艘076型兩棲攻擊艦的速度來計算,到2030年之後,中國將有6艘可部署的航母以及配套的戰鬥群,還有10艘兩棲攻擊艦(把075也算上)。
到時候就是一支完全匹敵美國海軍的海上力量了。
別忘了,美軍雖然航母有10艘,但因為老化、退役、保養以及全球部署的原因,在某個海域最多也就能集中4個航母戰鬥群。
中國呢?
依靠自己的新銳航母戰鬥群,依託055大驅以及新銳六代戰機,與美軍在遠洋海域作戰,也有了板手腕一戰能力。
美軍就算躲到第二島鏈之外又有何懼?
中國完全有能力和美國海軍決戰大洋!
——2035年這個時間點與中國其他戰略規劃是匹配的。
咱們都聽過一首歌叫《坐著高鐵去臺灣》,雖然只是一首歌,但的確是符合國家對臺遠景戰略規劃的。
2021年出臺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顯示,在“京津冀-粵港澳”這一交通主軸的佈局當中——
海峽對岸的臺灣省臺北市赫然出現在規劃當中。

臺北市所在的支線路徑為:阜陽經黃山、福州至臺北。
《綱要》的規劃期為2021至2035年,也就是說,最遲2035年,會完成福州到臺北的交通佈局。

那麼顯然,在國家規劃中,2035年是是國家一個重要時間點的規劃。
知道國家規劃“言出必隨”威力的,應該都知道這絕不是放空炮。
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國家規劃的臺灣迴歸時間表應該在2035年這個時間點之前。
收復臺灣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結果,而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提。
經略未來,實現復興,需要戰略定力。
收復臺灣,統一中國,也需要戰略定力。
所以,大家不要急,對於臺灣迴歸國家應該有詳細的時間表與路線圖,我們只需要靜待花開,就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