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純愛天花板,消失十年了

近幾年,韓國翻拍了不少經典華語片。
《七月與安生》《想見你》《風聲》《不能說的秘密》……
對比有好有壞,口碑褒貶不一。
最近,又一部華語電影被翻拍——
《聽說》。
可想而知,對比審判緊隨其後。
「比臺灣版的差多了」
難道,韓國又輸了?
來吧,咱也來瞅瞅——
《聽說》
청설
曾經,臺灣拍了不少高分純愛片。
《藍色大門》《那些年》《不能說的秘密》……
只不過,最近一部受好評的《我的少女時代》已經是十年前的電影了。
而在2009年上映的《聽說》,更是憑藉清新感人的故事,成為很多觀眾眼中的「純愛天花板」。
深圳在愛情線之外,還對聽障人群給予聚焦與關懷,成為聽障奧運會宣傳電影。

電影裡的彭于晏、陳意涵、陳妍希三人,都處於顏值巔峰期。
帶來的青春氣息,讓魚叔每每回顧都像被拉回盛夏。
特別是彭于晏,如今已經成為中國網友對外形象代表。
tiktok難民湧入的這些天,大家紛紛拿他的照片和外國網友打招呼。
不僅如此,電影裡童話般的畫風和獨特的安靜氣質,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純愛」兩個字在這裡是如此貼切,神奇地讓本不算輕盈的故事變得分外溫暖美好。
姐姐小朋(陳妍希 飾)是聽障游泳隊員,與妹妹秧秧(陳意涵 飾)二人相依為命。
為了照顧姐姐的生活,支援她參加奧運會的夢想,秧秧每天都在辛苦打工賺錢。
一次機會,便當店家的兒子天闊(彭于晏 飾),送餐時見到了秧秧。
女孩比手語時的可愛表情,奇怪的跑步姿勢,和一個燦爛的笑容,讓天闊移不開眼睛。
一見鍾情來得毫不設防,一段青澀的戀愛拉開序幕。
這段愛情的特殊之處,在於天闊與秧秧彼此誤會對方是聾啞人。
全程手語交流的劇情讓電影氣質安靜,未被現實擊倒的愛戀也顯得異常珍貴。
電影將天闊對秧秧的喜歡,刻畫得相當可愛。
魚叔當年看時,嘴角被吊得高高的。
由於秧秧總是忙著打工,天闊又是線上狂等,又是送愛心便當。
還追在秧秧身後求偶遇,創造一切見面機會。
吵架後對著螢幕哭哭,事後又笨笨地上門道歉。
怦然心動的愉悅,不知所措的侷促,讓人感嘆愛情的魔力。
泳池邊的那場告白,是整部電影最經典的名場面。
天闊以為秧秧聽不到,在她身後練習告白。
而秧秧終於知道,天闊與自己一樣並非聾啞人,既震驚又欣喜。
當她轉過身去,偷偷靠近的天闊卻頓時尷尬害羞,急得跳進水中。
秧秧裝作沒有聽到告白,再次問天闊。
羞怯讓他換了告白的說法,沒敢真的表露心跡。
誰懂,當年看了好著急。

好在後來,秧秧終於見到了天闊的父母。
在可愛的一家人面前,秧秧終於有機會開口說話。
對喜歡的人說的第一句,便是「我願意」。
甜蜜愛情外,電影還有意呈現聽障人士的處境。
秧秧健全人的身份被設定成一個謎底。
觀眾與天闊一樣,起初並不知道她聽得到。
很多人當年還特意回看,查詢秧秧健全人身份暴露的線索。
也就在秧秧與天闊相處的過程中,聽障人的世界被連帶著科普呈現
比如,他們用什麼樣的鬧鐘,適合居住在什麼樣的環境裡等等。
觀眾也似乎被愛感化,不知不覺中祛除了獵奇的眼光。
進一步體會到,秧秧與天闊的愛情、小朋的堅強、父母的開明,是多麼的珍貴美好。
因此,這部電影,才能在許多人心中留存這麼久。
與臺版相比,韓版改編人設故事沒有大動。
經典的告白場面,與父母助攻情節,都有所保留。
再加上,韓國影視一貫擅長的浪漫氛圍營造。
整體而言,算是一次較為合格的翻拍。
不過,一些細節的調整,還是叫人感到不滿意。
魚叔覺得,雖然依舊清新,但總覺得沒內味了。
比如開場見面,就平淡許多。
男主一進場就看到了女主,沒啥原因就一見鍾情了。
雖說臺版的天闊陷得也比較快,但韓版的表現似乎過於直球了。
接下來,二人也並未發生什麼交際,女主就離開了。
男主只好向她的妹妹追問名字。
沒了直接互動,與他人的搭訕對話就顯得有點奇怪。
「-你問我的名字還是姐姐的名字?
-你姐姐,不,你們倆。
-我們倆,你都要勾引嗎?」
後來,相處的橋段,也做了調整。
「約會」內容不再是兩人行動,而是仨人一起去蹦迪。
不愧是夜店文化興盛的韓國。
此外,也改掉了天闊為了跟秧秧說話,特地跑去她打工的地方。
而是一起在河邊散步,聊聊人生。
16年過去了,明明通訊更加發達,年輕人的戀愛卻越談越寡淡。
男女主的衝突橋段,也被丟棄。
臺版中,秧秧打工結束後,請天闊吃飯。
結賬時,因為硬幣太多,秧秧只能一個個數。
天闊不想耽誤老闆的生意,先付了錢。
秧秧很生氣,質問天闊是不是覺得等她數硬幣很丟臉。
一來一回中,秧秧又接到了姐姐受傷的電話匆忙離開。
天闊來不及解釋,二人的關係一下遠了。
一系列事件,堆疊成秧秧與天闊在一起的顧慮。
她唯恐自己照顧不好兩個聽障人士。
又因自己能力不足,被最親的人排斥,才刻意與天闊疏遠。
韓版刪減掉這個情節,改為讓男主當面質問女主為什麼態度突變。
情急之下的傷人答案,代替了臺版中的硬幣衝突,二人關係的變化原因變得單薄許多。
還有,姐妹身份也對調了
臺版將秧秧設定為妹妹的目的,是為了更加凸顯她的堅強。
也讓人進一步理解小朋身為姐姐卻一直被照顧,受傷後無法參賽的愧疚與壓力。
但在韓版中,女主變成了姐姐,看似付出的更合理,卻丟失了原版的張力。
當然,也有創新的部分。
比如更現實的聽障困境。
天闊帶姐妹倆去蹦迪時,背景音突然安靜下來。
觀眾得以知道,聽障人士在這種氛圍下的感受。
因此,她們觸控音響感受震動隨之起舞時,才有了全然不同的觀感。
還有一段情節,是聽障游泳隊被要求更換訓練場地。
也能一窺社會對聽障人士的歧視現狀。
另外,韓版中的女主一家,不再是父親遠在非洲。
而是父母在旁,調和姐妹之間的矛盾。
這裡補全了聽障人士家庭方面的刻畫,是原版未曾展開的部分。
整體來看,故事底子在,改編品質算不上差。
對比臺版,韓版確實更當代、更平緩、更直白。
童話感消散大半,變成單純的都市戀愛。
韓版翻拍比不上原版,已經不是新鮮事了。
能被翻拍的電影,本就是些質量上乘,經過觀眾嚴格檢驗過的作品。
想超越經典,很難。
翻拍的目的也大多無意超越,更多是延續作品生命力,甚至是為年輕演員提供機會。
不過,這次重看《聽說》,讓我感慨挺多。
即便多年過去,年紀漸長,我依然會被這部電影打動。
尤其是天闊的兩段告白,坦誠又可愛。
愛情在這樣的話語中顯得如此具象,一股酸澀的甜味幾乎能透過螢幕湧來。
但在當下的愛情片中,連同這樣的臺詞和被觸動的感覺,都越來越少。
「我一直有話想對你說,可是我們相處的時間好短,我常常還來不及講你就不見了。我從來沒看過有人像你這樣,開口閉口都是小朋,卻從來沒提過自己。因為你從來不想你自己,反而害我很想你,回家之後還一直想著你,很想跟你講話,一點都不覺得比手語是一件很累的事。」

一方面,似乎是「純愛」片越來越少。
即便不論言情大國日韓,單說華語片,以前也有不少讓魚叔難忘的作品。
臺灣電影,在文章開頭已經細數了一些。
而港片裡,杜琪峰韋家輝聯手打造的一系列愛情小品我都喜歡。

當然,少不了提一嘴本人出演的《新紮師妹》也是經典。
每每重溫,純愛戰士應聲倒地。
如今港臺電影轉向議題,愛情片數量下滑。
內地愛情片又感覺從來沒怎麼支稜過。
觀眾只得在各種犄角旮旯裡扒純愛片段。
像去年爆火的《孤注一擲》中,孫楊飾演的詐騙犯才哥,因為喜歡放走了被拐來的安娜(金晨 飾)
犯罪片裡硬是搞起「喜歡你、照顧你、放你走」這樣的畸形純愛,本來有些降智,誰料這一情節讓不少觀眾猛嗑。
甚至,這對CP還因熱度拍出了售後電影。
《「騙騙」喜歡你》最近上映,卻因太爛被罵慘。
不該談戀愛的時候談得起勁,正兒八經搞個愛情片結果稀爛。
而近年票房最高的愛情電影,更是讓人看了倆眼一黑:
《前任4》,票房超10億。
《一閃一閃亮星星》,超7億。
後者其實算得上純愛電影,還創造出「張萬森,下雪了」這樣的出圈臺詞,票房也看得出純愛電影被忽視的市場。
但論電影品質,與曾經出圈的港臺純愛電影還是差得遠。

另外,現在也寫不出觸動人心的情話臺詞了。
當下愛情片裡,愛情被拆解成套路片段,告白、相處、吵架,都成了油膩刻板的表演。
「我愛你」顯得虛浮,「喜歡」的份量也在縮水。
觀眾在電影裡感受不到任何愛情的明亮與其帶來的勇氣,多數只能收穫一份噁心。
與之相比,時至今日我仍然記得《那些年》裡。
沈佳宜與柯騰吵架分開,兩個人已經幾年沒有聯絡。
直到有一天,臺北突然地震。
柯騰第一時間想到的仍然是確認沈佳宜的平安,為此在大街上狂奔找訊號。
電話撥通之後,兩個人已經可以平和地聊起從前。
這時,沈佳宜說的一句話,讓人瞬間惆悵又寬慰起他們沒有在一起的青春:
「被你喜歡過,很難覺得別人有那麼喜歡我」
對於純愛電影,也是這樣。
看過那些真摯的喜歡,就很難被公式化的愛情套路打動。
聽過「很想跟你講話」,就不覺得動輒「為你對抗全天下」有多麼值得心動。
愛情需要的是具體,與其討論長久的存在,不如聊一聊今天的晚餐。
創作其實也是如此。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推薦」吧。
助理編輯:白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