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柳芳事件是社會寬鬆晴雨表

12月1日晚,前體操世界冠軍吳柳芳的賬號終於解除了“禁止關注”,粉絲數量以每分鐘一萬的速度暴漲。之前讓她成為焦點的,是她釋出的一段熱舞影片。奧運冠軍管晨辰在評論區留言,批評她“不符合運動員形象”。一時間,輿論四起。
說實話,我沒有關注過吳柳芳,以後也不打算關注。她釋出的小影片和跳舞影片,不是我的菜。我只是想祝她一切順遂、幸福快樂。一個努力生活的小姐姐,值得這樣的祝福。
吳柳芳事件,是一個退役運動員的個人選擇問題,也是對社會觀念開放程度的一次深刻檢驗,還是社會寬鬆的晴雨表。
都2024年了,女性的穿著與職業居然還成為熱點話題,難道我們生活在塔利班的阿富汗嗎?如果社會寬容不被提倡,那麼對人的要求標準就會越來越高,回撤的步伐也會越來越大,最後只能罩在袍子裡,這是某些人想要的結果嗎?
類似的爭議並非第一次出現。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國的第一代體育明星楊秀瓊,就經歷過類似的社會審視和爭議。

楊秀瓊是廣東人,出生在香港,是中國泳壇的一代傳奇人物。1936年,她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參加奧運游泳比賽的女運動員。1934年,《良友》雜誌還將她評為中國十大“標準女性”之一,她也因此成為輿論矚目的焦點。

楊秀瓊的形象當時是一個鮮明的符號。一方面,她的競技成就和公眾形象讓她成為“為國爭光”的象徵,甚至一度被官方推崇為國族精神的代表;另一方面,她身上的“摩登”特質——大膽的泳裝著裝、開放的姿態,又顯得與當時社會提倡的道德規範格格不入。

那個年代,國民政府發起了“新生活運動”,大力宣傳道德綱紀,提倡女性要回歸家庭,做賢妻良母。楊秀瓊身穿泳裝的公開亮相,與運動倡導的“端莊”形象完全相悖。於是,一邊被高舉為愛國典範,一邊被批評為“不夠檢點”。

有媒體批評這種雙標:“我們的法律是最特別的,它對於平民是不恤苛求的,而對於一班特殊階級不過裝裝幌子而已。

時間過去了近百年,社會評判女性的標準卻似乎變化不大

吳柳芳的熱舞影片被貼上“擦邊”的標籤,理由是她身為前世界冠軍,卻沒有保持所謂的“運動員體面”。運動員體面”究竟意味著什麼?在賽場上拿到獎牌時的榮耀,是否就意味著她們在生活中不能選擇其他道路?

吳柳芳只是用自己的體操技能,嘗試在社交媒體和短影片平臺上尋找轉型的可能性。這種選擇,既無傷大雅,也並不違法。何罪之有?

類似的例子還有游泳女神劉湘。她最近因為穿著泳衣釋出游泳知識科普影片,被一些網友指責“擦邊”。劉湘沒有妥協,而是直接回懟:“難道游泳要穿羽絨服嗎?這個反擊,簡潔有力。

普通人可以穿著暴露,為什麼退役運動員不可以?普通網紅可以跳熱舞,為什麼退役女運動員不可以?這種雙標背後,折射的是一種“特權”思維:只有某種身份的人才能做某些事情。

其實普通人的選擇,有很多類似的轉型故事。從公利後投身電商的年輕人,到因為家庭變故選擇成為自由職業者的中年人,這些故事中沒有對“體面”的過分追求,更多的是如何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然而,當這樣的故事發生在一位退役運動員身上時,社會的評價卻變了。她被要求守住“冠軍”的身份標籤,守身如玉,好像離開體操賽場,她就失去了重新定義自己的自由。

吳柳芳退役後的人生並不輕鬆。她曾希望考編,進入體制,卻屢屢碰壁。之後,她在不同崗位輾轉,包括在學校、俱樂部任教,也曾擔任特殊兒童藝術團的義務教練,幫助特殊孩子鍛鍊肢體協調。然而,這些努力並沒有為她帶來穩定的收入或職業認同。

為了生計,她最終進入直播行業。最初的直播間常常無人問津,讓她很是尷尬一個曾經的世界冠,面對生活的壓力,只能選擇目前這條道路,不可謂不勇敢

她所做的一切,其實都是為了實現“改命”的願望。

吳柳芳在回應爭議時,說過一句話:“我命不好,我就是想改命。”這十個字,戳中了無數人的內心。吳柳芳短短幾天內漲粉百萬,也恰恰說明,大眾對“改命”二字有多渴望。

當吳柳芳說出“改命”時,她不僅是在為自己爭取自由,也是在為許多普通人爭取可能性。那些為生活努力拼搏的人,不應該被隨意評判,更不該成為“體面”標準的犧牲品。

有人說,國家培養的冠軍,不能“辱沒”國家的名聲。但究竟什麼才是國家的名聲?如果一個國家能讓每個個體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並在合法範圍內追求自己的夢想,這難道不是對國家最大的認可嗎?真正的榮譽,不是強加給個人的標籤,而是社會賦予個人自由的權利。沒有這一點,即便培養了再多的世界冠軍,社會也無法稱之為進步。

祝願吳柳芳,也祝願每一個在生活中努力“改命”的人,都能獲得自己想要的幸福。

往期推薦
關注|懷念繁花》,懷念的是90年代的遍地機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