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論文比做實驗還難?十二妙招助你突破卡殼!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資訊,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面對著空白一片的文件呆坐許久卻無處下筆,不到最後deadline絕不動筆開始碼字,文章寫完總感覺乾巴巴似乎少了一點什麼……這些“寫作困難症狀”在理工科研究人員之中似乎並不少見。


圖源:Getty
他們中的很多人在進入行業的最初都是源於對於數字或邏輯的熱愛,比如喜歡寫程式碼、喜歡物理學、想要做實驗等等。寫作對於他們來說並不擅長,甚至可以說是短板。然而,當他們發現,最終研究成果要以“寫作”的形式呈現時,就會覺得非常痛苦。有很多研究生“憋”了好幾天也寫不出一行字,甚至有人因為對於論文寫作的沮喪而放棄了學術。
其實,克服寫作障礙有很多應對之法。這裡總結了十二條科學家們認可的寫作技巧,幫助你在寫文章時靈感源源不斷、一氣呵成。
技巧一:找出障礙在哪裡
寫作障礙的症狀因人而異,包括並不限於“開頭難”、缺乏靈感、缺乏寫作技巧、語感平庸、不自信怕被批評……想要解決問題,就必須先找到問題的根源。找出影響自己寫作的最主要原因,對於克服寫作障礙非常重要。
首先要排除畏難情緒。當你覺得自己不擅長寫論文時,寫論文就成了一件“大事”,要辦成這件“大事”你會潛意識地做很多準備工作,比如列出詳細的待辦清單、提前騰出大塊時間、專門找一個安靜的環境等等。如果哪一項準備工作沒做好,你會覺得自己沒有準備好,把寫作的開始往後推,這種“拖延”就是畏難的表現。
其實,你完全可以放鬆下來,不要把寫作當成一件“正式”的事情去做。消除內心的儀式感,會讓寫作變得簡單起來。因為,當你把寫作的結果看得越重,最終遇到問題時你會越覺得崩潰,失敗感也會越重。所以,“輕裝上陣”才是一個好的開始。
技巧二:將寫作變成一種常規工作
把寫作當做一種常規工作,就好像自己要上的一門課一樣。這個技巧有諸多好處:第一是固定時間,可以使自己隔絕其他事情的打擾;第二是可重複性,這樣就不會糾結於某一次寫作的效率高低,寫得不順利第二天還可以再來;第三是日積月累見效果,每一點進展都能形成正反饋,進一步提高寫作成效。
心理學家Paul Silvia是這個技巧的提出和實踐者,他給自己定的寫作時間是工作日每天的上午8到10點。
技巧三:明確文章的核心資訊
有一些作者不知道要在論文裡寫些什麼。這時,不妨問自己幾個問題:“我的核心假設是什麼?在這篇論文中我想要說什麼?我想論證什麼?”化學工程與材料學教授Andrea Armani建議要撰寫論文的學生用一句話回答這些問題,明確文章的核心資訊,同時她還給出了寫論文的“十步法”。
  • 第一步:列出中心思想,用一句話概括論文的核心研究;選擇期刊,明確所投期刊的風格,明確整體寫作的方向;
  • 第二步:不要先寫摘要和引言,在文章完成後再寫;
  • 第三步:巧用配圖構建故事梗概;
  • 第四步:撰寫研究方法,表述要細緻準確;
  • 第五步:討論結果,緊密結合研究假設並建立與領域的相關性;
  • 第六步:在結論中強調最重要的發現;
  • 第七步:寫引言;
  • 第八步:列出完整參考文獻;
  • 第九步:寫摘要;
  • 第十步:提煉標題,把所有研究的關鍵詞放在標題裡。
圖源:Andrea Armani
牢記核心資訊有助於走出“卡文”的感覺。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科研論文的寫作風格一般認為是嚴謹而非親民,但說到底一篇文章還是在向讀者講一個故事,要講好這個故事,在寫作過程中,不妨把自己想象成讀者,當你看到這樣一個研究課題時,你第一時間最想了解什麼?
技巧四:建立大綱
在明確了整篇文章的具體內容和寫作步驟之後,接下來就要為論文建立一個大綱。建立大綱的方法有很多種,從傳統的索引卡,到思維導圖,再到專門的軟體解決方案,你可以採取任何你喜歡的方式,為自己理清寫作思路。
你可以列出數字、圖表、圖形,建立PowerPoint、Prezi 或 Keynote,並在寫作過程中不斷調整自己的大綱和計劃。建立大綱的過程也是解構你所開展研究課題的過程,要提醒自己不要一直鎖定於最終的目標,而是要聚焦在每一個步驟的實現過程中。
技巧五:先填上點東西
對於非英語母語國家的研究人員來說,用英文寫作難度確實要更大一點。不斷修改語法和查單詞常常消磨掉了本就不多的寫作信心。出生於古巴的計算機科學家César Soto Valero想了一個方法幫助自己克服最初的障礙:學習模板。他在谷歌學術上找到表述較好較清晰的高質量論文,模仿其結構形成初步框架,然後根據自己的研究不斷改寫,直到能妥善表達所研究問題的洞見和啟示。
還有一些科學家開始寫作時可能不那麼結構化,但也強調先寫上點東西,哪怕只是隨機的想法,只要邁出這第一步,就能突破“卡文”咒語,沉下心來一點點完成論文。
技巧六:想象成果
Soto Valero在每一節寫作前,會臆想這一節已經完成的情形,有了這種想象,空白頁面彷彿也不再空白。想象寫作已經完成並非是一種“自欺”,相反,這是一種很有效的精神戰略,就好像在下棋時先看到了下一步的格局一樣,有了出手的信心。
技巧七:打亂寫作順序
論文的寫作通常是個“非線性”開展的工作。很多科學家建議,不要從頭到尾按順序寫,而是要先寫文章的關鍵部分,即論證過程、論證方法的部分,然後再回頭再補充摘要、標題、參考文獻等其他內容。這樣你可以從整體上把握整個研究的內容,然後凝練出需要綜合表述的部分。
當然,也有的科學家建議有寫作障礙的人,可以嘗試先寫自己認為簡單的部分,從易到難逐步攻克。這樣比一直苦苦盯著螢幕卻什麼也寫不出來要好得多。
技巧八:留出緩衝時間
寫作是一項長期而艱苦的工作,所以建立一個時間緩衝區是一個好主意,以防你需要比原來計劃花更多的時間來完成寫作。比如,有科學家建議自己的學生在研究完成75%時就開始著手寫論文,這樣不僅時間更充裕,還能在研究過程中記錄下一些論文中的要點。
此外,更充裕的時間也能夠讓陷在工作中的你隨時“跳”出來透一口氣,獲得一兩天短暫的休息時間。
技巧九:擁抱協作
如果論文合著者是有更多出版經驗的導師或同行,那麼向他們尋求建議和指導是很有效的幫助。他們可以從第三者的角度去審視你寫作的部分,把你從主觀視角里解放出來。
技巧十:減輕壓力
有的時候,寫作障礙是由於在第一次嘗試時給自己施加了太大的壓力,以至於無法完美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科學家建議,不要把自己當成一名作家,牢記寫論文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篇清晰簡潔、可供交流的科學文字。不要使用複雜的句式,簡單的主謂賓結構的短句更容易被讀者理解和記住。
技巧十一:反覆修改
論文初稿完成後,還要經歷反覆多次的修改。而這更需要耐心和細心。寫一篇論文通常都要花費幾個月的時間,不要急於求成,要確保準確。
技巧十二:陪伴
其實,克服寫作障礙,團隊的陪伴與幫助也很重要。科學家建議在每週的組會上多於團隊成員進行討論與交流,並分享下週的目標。此外,向隊友“吐槽”不僅可以減輕壓力,也許還能收穫一些指導和幫助,讓你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參考文獻:
1. Emily Sohn. (2024).Twelve Scientist-endorsed Tips to Get Over Writer’s Block.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4-02013-4
2. Andrea Armani. (2020). 10 Simple Steps to Writing a Scientific Paper. https://spie.org/news/photonics-focus/janfeb-2020/how-to-write-a-scientific-paper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