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
在“2025中國信通院深度觀察報告會”上,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泰爾終端實驗室副主任果敢發表了主題為《新一代智慧終端技術及產業發展研究》的演講。

以下內容根據演講原文整理:
新一代智慧終端的發展與“四新”特徵
智慧終端,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手機,這一我們日常使用最頻繁的裝置。自20世紀90年代初2G商用到現在的5G,智慧終端的能力不斷增強,品類日益豐富。
智慧化程度方面,從2G時代初步具備計算和資料傳輸能力的智慧起步期,發展到4G時代的多型別智慧終端產品不斷湧現的單點智慧普及期。5G商用後,新一代資訊通訊技術與人工智慧技術的融合應用,使得終端智慧化程度進一步向協同智慧躍遷。
此外,智慧終端的應用領域和場景也在不斷拓展。對比2013年版的通訊行業標準《移動智慧終端安全能力技術要求》(標準編號標準YD/T 2407-2013),我們認為智慧終端已發展至一個新的代際節點。
智慧終端:能夠接入通訊網,搭載能夠提供應用程式開發介面的開放作業系統,允許安裝和執行第三方應用軟體的終端。(參考:YD/T 2407-2013)
新一代智慧終端指基於資訊通訊技術,以強感知、強計算、強互動、強體驗提升為目標,能夠執行多元化複雜任務,為使用者提供強智慧服務的新型智慧終端。
智慧終端的持續發展得益於技術、產品的多角度創新。
產品創新方面,體現在從雙摺疊屏到三摺疊屏手機的出現,以及裸眼3D、虛擬現實、擴充套件現實裝置,多樣化的可穿戴裝置,乃至人形機器人和智慧網聯汽車等。
技術創新方面,涉及感知互動、計算能力、通訊能力、顯示技術、人工智慧技術。人工智慧技術是智慧終端發展的關鍵驅動力,AI+終端正顯著提高產品功能、拓展場景應用、提升使用者體驗,促進消費類終端向強智慧升級,引領新一代智慧終端技術創新和產業變革。
新一代智慧終端呈現出“四新”特徵:新互動、新應用、新服務和新場景。
-
新互動:形成以多模態智慧互動為主的多元並存正規化,互動方式從“人適應機器”逐漸演變為“機器適應人”。
-
新應用:以大模型為代表的AI技術正改變智慧終端及應用的設計理念及開發模式,衍生出應用+AI、AI原生應用兩類代表性正規化。
-
新服務:“以使用者指令為驅動”轉變為“以使用者意圖為導向”的個性化服務新模式,由“被動服務”轉變為“主動服務”。
-
新場景:從過去的單點突破進入多種技術協同推進、群體性演變新階段,從“萬物互聯”進入“萬物智聯”的新場景。
新一代智慧終端技術創新重點
以手機為例,從總體技術架構的角度來看新一代智慧終端的技術創新重點,包括:

-
通訊互聯構建堅實底座
-
終端硬體持續創新升級,賦能端側效能加速提升
-
AI技術重構智慧原生作業系統
-
意圖框架、螢幕理解催生人機互動新正規化
-
安全防護策略演進,持續築牢安全隱私屏障
硬體方面

AI峰值算力持續增長,晶片製程從4nm向3nm邁進,預計2025年有望實現2nm商用。異構計算架構逐步應用。
儲存晶片在大容量、高頻寬方面的效能提升成為重要升級方向。存算一體是重要的演進方向之一。
2024年智慧手機旗艦機型電池容量提高到5500mAh以上,頂配機型配置功率過百瓦的快充技術,支援50W無線快充的機型佔比逐步提高。液冷技術等助力終端擁有更強的散熱效能。裸眼3D、全息顯示技術為視覺和互動帶來全新體驗。
通訊方面
-
極致速率:打造終端通訊新標杆(MIMO增強、高階調製解調技術)
支援更高資料傳輸速率,提升終端高畫質影片,雲遊戲等高頻寬應用體驗。最佳化訊號質量與穩定性,實現終端通訊能力的全面躍升。
-
多維通訊:拓展終端連線邊界(XR、NTN、UAV/UAM通訊)
支援終端在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應用中的沉漫式互動體驗,構建終端天地一體化通訊場景,實現全球無縫連線。
-
泛在連線:構建萬物互聯終端生態(eRedCap、Ambient IoT)
實現低功耗場景下的全場景物聯網連線能力。支援更廣泛的裝置接入,推動智慧家居、工業物聯網終端的普及化。
-
綠色低碳:終端能耗管理全面升級(LP-WUS)
顯著降低終端功耗,延長電池續航時問,提升使用者便利性。支援綠色通訊需求,推動低碳終端設計與應用。
-
內生智慧:賦能終端智慧協同,推動智慧化發展(AI/ML)
增強波束選擇與預測能力,提升高頻通訊質量與效率;增強CSI反饋,提高網路吞吐量和資源分配效率。
軟體方面
AI在終端產品的融入度逐步深化,原生OS重構開發邏輯。一是應用加入AI,強調單點功能的智慧增強。二是系統匯入AI,對系統高頻應用和服務進行智慧化改造。三是AI重構原生OS,包括互動方式、意圖理解、執行方式、系統資源排程等。
同時,端側模型輕量化成為熱點方向,端雲協同成主流部署方式。透過模型輕量化,減少模型引數量和計算量、保留泛化能力、實現高效推理。“以小博大”,設計轉為終端部署的小模型,採用LoRA等技術微調。
人機互動方面
沿著意圖框架和螢幕理解兩種技術路徑持續探索。

意圖框架促進終端與應用軟體資料共享與服務協同。意圖框架為終端與應用軟體之間提供標準化介面和協議,使得不同裝置和應用軟體能夠遵循統一的規範進行通訊和互動,向意圖框架共享行為、內容和意圖等資料,增強對使用者的感知和預測,實現更精確的服務分發。
螢幕理解實現感知與互動自動化,開創人機互動新正規化。結合自然語言處理和計算機視覺技術,識別和理解UI螢幕上的各種元素,透過引用、定位和推理能力,響應關於UI螢幕的自然語言指令。
安全方面

一是提升大模型和新技術帶來的安全風險檢測能力。
二是打造智慧安全防護新正規化。
三是構建端雲協同的大模型安全防護體系。
新一代智慧終端的產業生態與未來展望

產業生態方面,一是產業結構最佳化調整,應用創新持續深化。表現為各方協同開發不斷深入,應用+AI與AI原生應用共存,逐步邁向AI原生。
二是多元流量入口並存,構建全新市場格局。終端系統級智慧體、應用級智慧體、平臺級超級應用構建新一輪流量入口。
-
終端系統級智慧體,終端廠商升級語音助手至智慧體,有望成為人機互動新入口。
-
應用級智慧體,是指以大模型為核心技術而構建設計的智慧化應用,有望成為使用者獲取資訊和服務的新入口。
-
平臺級超級應用,積極整合大模型能力,在原有的超級應用的基礎上,圍繞生活、辦公、教育等領域強化其流量入口。
對新一代智慧終端的未來展望:
1、軟硬體技術持續創新,進一步推動效能加速提升。
-
模型:將向專業化的小模型最佳化、多功能與多模態能力整合等方向拓展
-
作業系統:AI重構原生OS是未來趨勢
-
晶片:異構計算廣泛應用,“存算一體”是重要演進方向
-
顯示:裸眼3D、全息顯示將取得技術突破
2、AI+終端催生新產品、新服務,拓展場景應用。
-
產品品類和形態:端側AI賦能的硬體產品有望大規模湧現,機器人將進一步豐富環境感知、行為規劃、執行互動中的功能
-
應用場景:探索教育、醫療、工業、交通、金融、養老等垂類場景,推動智慧終端的全場景規模化落地
3、標準體系健全完善,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
-
制定標準化介面和協議,促進互聯互通
-
新一代智慧終端智慧化分級測試評估
-
構生新一代終端個人資訊保護標準體系,研製生成式人工智慧使用者權益保護系列標準
-
推動細分場景下的標準化工作
4、產業協同創新持續深入,壯大繁榮共生生態。
-
以大市場培育大產業,在政策的引導下,終端產業主體將持續壯大
-
硬體廠商、大模型服務商、終端廠商、運營商、AI應用開發商多方協同,綜合多樣化技術路線,壯大繁榮共生的生態體系
新一代資訊通訊技術和新一代AI技術的快速發展和融合應用,不僅適應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需要,也為新一代智慧終端帶來更大的想象空間,全方位深度賦能各行各業,提升生活消費。
文章精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