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
王耳朵先生
關注我,加★星標★
作者:沐晴
先講一個我自己的經歷。
從小父母就教導我,生活就得省吃儉用、精打細算。
所以當年一讀大學,我就開始拼命攢錢。
室友約著逛街,我從不去,一年到頭還穿高中時的舊衣服;
班級裡搞聚餐,我也能推就推,就怕結賬的時候飯錢平攤。
我被貼上了“節省、小氣、吝嗇”的標籤,被同齡人疏遠。
而等大學畢業參加工作,我在節省這件事上,已經近乎偏執。
租最便宜的房子,每頓飯都湊合,沒什麼社交活動,生活裡毫無快樂可言。
現在回過頭來想想,當年真是沒必要。
我家不窮,父母有穩定的工作,後來自己的工資也不低,手頭也算寬裕。
可骨子裡的“窮習慣”卻害得我不敢享受生活,白白蹉跎了大好歲月。
莫言在《蛙》一書中,寫過這麼一句話:
“錢不花就是一張紙,花了才是錢。”
生活中,總有人過度節儉,在吃穿用度上虧待自己。
摳摳搜搜一輩子,到最後心情沒了,身體垮了,福氣也跑了。
但其實,物質是生活所需,錢財是開銷必備,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想開了,一輩子也就那麼回事。
所以,做人,別太壓抑自己,這日子,還得往精彩豐富了過。
只要條件允許,不鋪張浪費,讓自己舒服點,沒有錯。
01
沒苦硬吃,人就有吃不完的苦
企業家凌軍,招過一個員工。
小夥子年輕,能力相當不錯。
凌軍很看好他,可幾個月後,他就發現不對勁了。
起初小夥子很有幹勁,但不知道為什麼,他越來越懈怠。
不僅上班打不起精神,還隔三岔五生病請假。
經過一番瞭解,凌軍才知道,全是“省錢”惹的禍。
為了省房租,小夥子住得很偏僻,上下班通勤要四個小時,睡眠嚴重不足。
瞭解情況後,凌軍建議他在公司附近租個房,租金單位可以補貼點。
小夥子一聽,滿口答應,但拿到補貼後,卻遲遲不搬家,還那麼苦哈哈地上下班。
凌軍見他為了蠅頭小利不顧工作和生活,就斷定這人見識太淺,便果斷將其辭退了。
一個人只想著省錢,不懂得花錢,結果就是,省了小錢,吃了大虧。
我老家的二舅媽,今年六十多歲,是出了名的節儉之人。
拿著七八千的退休金,一日三餐全是饅頭、鹹菜。
一件衣服穿十幾年,破了、褪色了,也不捨得扔。
更讓兒女受不了的,是她生病從來不去醫院,總是自己找點藥對付一下。
一次她突然暈倒,去醫院檢查後才發現她嚴重營養不良,還伴有貧血等多種症狀。
果真是,人一旦開始“沒苦硬吃”,就有吃不完的苦。
人生苦短,歲月匆匆。
每一個不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與其為了節儉丟了生活,倒不如大大方方善待自己。
莫言,也講過一個類似的故事。
他的一位同學,在整理太太遺物時,發現了一條嶄新的絲巾。
那絲巾是他們夫妻二人外出旅遊時,在一家名牌店買的。
太太平時省吃儉用,一直捨不得用,想等一個特殊的日子才用。
結果直到去世,太太都不曾戴過,就連絲巾上高昂的價格標籤,都還沒取下來。
這件事讓人又難過又感慨:
“再也不要因為節儉,把好東西留到特別的日子才用,你活著的每一天,都是特別的日子。”
別給人生留下遺憾,善待自己的人才有餘生。
02
聰明人,不過打折的生活
作家寇士奇,也認識一對非常節省的夫妻。
衣服鞋子常年捨不得換,不買護膚品,也從不在外面下館子。
每年工資能省下一大半,但倆人總感覺活著了無生趣。
不到四十歲的年紀,他們看起來卻像是六十歲的老人。
寇士奇就很唏噓。
他說,那些你摳下來、省下來的東西,其實早就不再屬於你了;儉不是目的,生活才是目的。
戒掉過度節儉的毛病,學會照顧好身體,取悅自己,享受當下。
因為真正聰明的人,絕不過打折的生活。
我在外企工作時,有位十分有趣的女上司。
有一天,我陪她去商店選購聖誕禮物。
當我們拎著大包小包坐下喝咖啡時,她問我:“新年要到了,不買點禮物送給家人?”
我笑著說:“我爸媽都很節省,只有不亂花錢,他們才會覺得我將來會幸福。”
女上司看著我,講了她自己的經歷。
她曾經也是一個很摳的人,為了攢錢,過了好幾年捉襟見肘的日子。
哪怕父母來上海看她,她都不捨得請一家人下館子吃點好的。
後來,母親大病一場差點沒了,她這才意識到,時間是不等人的。
自那以後,她開始合理規劃自己的開銷。
留足備用金後,就盡情享受生活。
帶家人出去旅遊,和朋友吃大餐、看電影,逢年過節為大夥準備禮物……
日子越過越豐富,內心越來越幸福,不知不覺間,她變得更自信、更有闖勁。
不僅事業蒸蒸日上,賺到了更多的錢,還談了男朋友,成功步入婚姻的殿堂。
她說:“我絕不主張揮霍浪費,但你要知道,當你為了將來而省略了生活中應有的快樂時,你的生活就打了九折;如果犧牲了自由與親情,你的生活就打了七折;如果你放棄了自己的意願和愛情,那你的生活就打了對摺。再富足的生活也經不起打折。”
是啊,選擇敷衍生活,即使條件優越,也無法讓你活得暢快;
選擇享受生活,哪怕條件普通,你也能活出精彩。
把“困窘”丟掉,“富足”才會來;把“吝嗇”甩掉,“福澤”才會來。
如何取捨,不僅僅是一個人的習慣,還是一個人的覺悟與智慧。
03
無法重來的一生,請好好愛自己
看過一個挺有意思的事。
金融顧問大衛·巴赫,幫大家算過一筆賬。
每天喝一杯咖啡,一杯35元,一年就是一萬多塊。
如果你省下這杯咖啡,一輩子下來,就省下來好幾十萬!
大衛·巴赫稱這個現象為“拿鐵效應”,以此鼓勵人們省錢。
然而,他的“拿鐵效應”卻引來諸多非議。
有人說,每天喝一杯咖啡的幸福感,不是35元能衡量的;
有人說,你懂不懂,對上班族而言,就指望這杯咖啡續命;
還有人說,那每天只吃最廉價的食物,豈不是能攢下更多。
可這樣攢錢的意義是什麼呢?
一點點犒勞自己的美食,一丟丟安慰自己的花銷,可抵歲月漫長,可解心中愁苦。
何樂而不為?
更何況,允許自己過得好一點,絕非自私,而是對自我深深的愛與接納。
也只有接納並熱愛自己的人,才能在茫茫人海中,撿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我認識一個姑娘,在一家房地產公司上班。
雖然這裡的待遇看似可觀,但也著實辛苦。
她每天從早忙到黑,連續加班,經常熬夜,一連出差幾個月也是常事。
有時好不容易休幾天假,也不得不接上十幾個業務電話,催得她完全沒辦法徹底放鬆。
但就算如此,她的小日子依然過得十分愜意。
因為她捨得為自己花錢。
她會去買一件心儀已久的衣服,吃一頓總是嫌貴的晚餐,會時不時買一束鮮花……
她大大方方地為自己而活。
她每天整裝待發,化上最精緻的妝容,穿上最相稱的套裙,待人接物充滿自信……
她更捨得投資自己。
考職稱、學技能、上網課,聽線上講座,買大量的書籍,從不含糊。
很認可英國心理治療師Marisa Peer的話:“愛自己就是有分寸地照顧自己。”
既不過分克制,也不過分張揚,既能為自己做長遠打算,也不犧牲當下的快樂。
做到這點,你想不幸福都難。
04
寫在最後
曾仕強老先生說:
“中國人哪有不明白的,生產線上才是一分一秒不能耽誤。人生其他的事,都不要太爭分奪秒。人生那麼長,差個三五分又何妨。”
許多人的一生,就恰恰折損在這“三五分”上。
他們不明白,為什麼處處精打細算,反而越省越窮,越過越難。
因為日子過得拮据,人就有各種不順心,大大小小的麻煩就會隨心境而來。
並不是說節儉不對,而是勤儉有度,要把錢花在刀刃上。
特別是在善待自己這件事上,千萬不要吝嗇。
別虧待自己,生活也會對你慷慨以待。
與朋友們共勉。
-END-
本文來源:讀者(ID:duzheweixin),作者:沐晴。責任編輯:毛新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