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平常捨不得吃捨不得穿的人,摳摳搜搜一輩子,也沒保住一個好身體;吃吃喝喝,從來不虧待自己的人,享受了一輩子生活

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每天學點親子|婚姻|個人成長,每天成長·進步·幸福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懂得舍,亦懂得,在舍與得之間把握平衡,方能活得豁達從容。
——薩姐
作者:三瓣橘子
來源:讀書369(ID:dushu369com)
莫言在作品《蛙》中寫到:
“錢不花就是一張紙,花了才是錢。
物質是生活所需,錢財是開銷必備,天有不測風雲,人有福禍旦夕,想開了,一輩子也就那麼回事。
吃得飽,穿得暖,有房住,有錢用,就好了,別自尋煩惱”。
生活中總有一部分人過著非常節儉的生活,在吃穿用度上極盡剋扣自己,一心只想著攢錢。
即便如此“摳摳搜搜”,健康也未必會眷顧他們,最終也沒能擁有一個好身體。
而另一類人,抱著享受生活的態度,在能力範圍內吃吃喝喝,從不虧待自己,反而將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享受了一輩子的生活。
人不能一直過很省錢的生活,省錢過頭了之後,你會把對生活的熱愛和內心的熱情一併省掉。
真正的幸福,不在於你擁有多少金錢,而在於你如何使用這些金錢來豐富你的生活,提升你的幸福感。
人生短暫,若總是為了未來的不確定而犧牲當下的快樂,未免有些得不償失。
01

過度節儉,省出來的都是病

古人云:
“勤儉持家遠,奢侈敗身家。”
節儉作為一種傳統美德,歷來被大家所推崇。
然而,當節儉過了頭,變成過度節儉,就可能會適得其反,省出來的往往是疾病與隱患。
鄰居家的張奶奶是個出了名的節儉之人,一直秉持著能省則省的觀念。
每次身體有點小毛病,從來不去醫院,就自己找點家裡的藥對付一下,想著扛一扛就過去了,總是拖延治療。
她的一件衣服能穿十幾年,哪怕已經破了、褪色了,也不捨得扔掉換新的。
子女給她買了不少新衣服,可她總是念叨著 “還能穿呢,扔了多浪費”,然後把新衣服壓在箱底。
平時也捨不得吃捨不得喝,總要把好東西留給兒女,自己一頓飯能熱好幾次,兒女不回家就吃饅頭和鹹菜。
兒女們勸她要注意營養均衡,可她總說 “我就愛吃這些”。
時間久了,張奶奶的身體越來越差,時常感覺頭暈乏力。
有一次她突然暈倒,去醫院檢查後才發現她嚴重營養不良,還伴有貧血等多種症狀,身體各項機能都受到了影響。
兒女讓她住院治療,張奶奶又覺得治病太花錢了,嚷嚷著要回家。
這樣的節儉,無疑是拿健康做賭注,最終得不償失。
俗話說:“過猶則不及。”
省吃省穿,結果把身體搞垮,省下來的錢可能還不夠看病,這不是節儉,而是對自己不負責任。
人生一世,健康才是最珍貴的財富。
不要因小失大,應學會享受生活,用適度的花費換取健康舒適的生活狀態。
這並不是鋪張浪費,而是在能力範圍內,讓自己吃得營養均衡,穿得舒適得體,住得舒心愜意。
歲月不會為誰停留,老人們更該珍惜當下,樹立正確的節儉觀,做到既節省開支,又保證生活質量。
錢是為人服務的工具,而不是束縛生活的繩索。
人要學會讓錢流動起來,讓錢變成提升生活品質的助力,變成滋養身心健康的養分。
畢竟,健康才是人生最大的財富,沒有了健康,一切都顯得蒼白無力。
02

有福氣的人,都丟掉了“窮習慣”

古人云:
“積習難改,然改之則可煥新生。”
在人生的漫長旅程中,每個人都會養成各種各樣的習慣,這些習慣會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真正有福氣的人,總能清醒地審視自身,果斷地扔掉這些“窮習慣”。
著名藝術家秦怡面對生活時,始終保持著積極向上的姿態。
她很注重保養身體,同齡人為了省錢,都秉持“能扛就扛” 的觀念,而她卻選擇科學養生,合理膳食,注重鍛鍊。
為了保持身體強健,不受病痛折磨,她會毫不猶豫給自己請私人教練,買各種保養品。
她對自己的外貌也很重視,即便年老了,在打扮上面也絲毫不懈怠,即使在病房中,只要面對鏡頭,就會化一個精緻的妝容、穿得漂漂亮亮的。
在藝術追求上,她也沒有因為年齡漸長就選擇安逸、放棄進步。
而是積極參與各種藝術活動,為了呈現更好的舞臺效果,還會自掏腰包去定製演出服裝,去嘗試新的妝容風格。
不為別的,只為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熱愛的事業中,為觀眾展現自己最好的狀態。
她曾說 
“我的年齡不是由我決定的,但是我的生活可以由我決定”。
正是因為她沒有那些陳舊、不利於生活和事業發展的 “窮習慣”,使她即使到了暮年之時,依然綻放著獨特的光彩,收穫了無數人的敬重與愛戴。
“選擇”是左右人生軌跡的關鍵所在,它體現在我們面對萬事萬物的態度上。
選擇敷衍生活,即使條件優越,也無法讓你活得暢快;
選擇享受生活,哪怕條件普通,也一定讓你活得精彩。
人生路上,要學會邊走變丟。
把“困窘”丟掉了,“富足”就來了;把“怨恨”捨棄了,“愛意”就來了;把“貧苦”甩掉了,“福澤”就來了。
每個人的生活都只有一次,千萬別讓窮習慣,阻礙你享受生活的腳步。
03

一個人最通透的活法,是“捨得”

俗話說:
“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只有敢於捨棄眼前的蠅頭小利,才能收穫長遠的大利;只有放下那些阻礙自己前行的東西,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奮力奔跑。
蘇軾的一生便是對 “捨得” 最好的詮釋。
他才華橫溢,本可在朝堂之上大展宏圖,盡享榮華富貴,然而仕途坎坷,屢遭貶謫。
面對一次次的失意,他沒有執著於官場的得失,而是選擇了 “舍” 去那功名利祿的羈絆,“得” 到了心靈的自在與文學創作上的不朽成就。
在黃州,他舍下了士大夫的架子,親自躬耕於東坡,於是有了 “東坡居士” 的雅號,也創作出了《赤壁賦》《後赤壁賦》等千古名篇;
在嶺南,他捨去了對艱苦環境的抱怨,欣然接受當地的風土人情,創作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流世佳作,收穫了隨遇而安的豁達心境。
蘇軾正是憑藉著這種“捨得”的智慧,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活出了通透,讓後世之人無不敬仰讚歎。
人生最難的不是擁有,而是放下。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陷入各種執念之中,捨不得曾經的生活,放不下過往的遺憾。
有些人總是習慣把舊物堆滿屋子,哪怕那些東西早已派不上用場,也不捨得丟棄,美其名曰 “以備不時之需”。
可結果是房間越來越雜亂,反而影響了心情,生活質量大打折扣。
有的人為了省一點錢,不願意定期去體檢,能忍則忍,結果小病拖成大病,才追悔莫及。
殊不知,這樣只會讓自己負重前行,愈發疲憊。
懂得舍,亦懂得,在舍與得之間把握平衡,方能活得豁達從容。
捨去多餘的慾望,得到內心的寧靜;捨去無謂的紛爭,得到和諧的人際關係;捨去陳舊的過往,得到前行的勇氣。
真正通透的人,都明白“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知道在該舍的時候果斷捨棄,才能在舍後迎來別樣的收穫。
04
詩人李白在《將進酒》中寫到: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生活本就是一場短暫的旅程,我們何苦為難自己。
畢竟人這一生不是為了趕路,而是為了感受路。
別等到錯過了諸多美好,才恍然發覺:原來虧待自己的同時,也讓生活失去了本該有的滋味。
也別讓摳摳搜搜成為生活的底色,學會適度地寵愛自己,去擁抱那觸手可及的幸福。
點亮“在看”,與諸君共勉。
-END-
者:三瓣橘子,本文首發讀書369(ID:dushu369com),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君與你一起,聽名著、讀美文,用讀書點亮你的人生!轉載請聯絡讀書369。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在看,我都歡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