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大師課”走進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紀錄片 // 電影 // 放映 // 課程
12月16日,第30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系列活動“青春你好· 金荔枝紀錄片創作大師課”走進南京大學,紀錄片導演、製片人 、監製周兵在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展開創作分享,與廣大師生和紀錄片愛好者展開交流。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張紅軍教授主持活動。
周兵作品曾獲白玉蘭獎、金熊貓獎、星光獎、金鷹獎、金紅棉獎、五個一工程獎等二十餘個國家級獎項。

講座伊始,同學們集體觀看了周兵導演製作的紀錄片《見證香港故宮·第一集》。隨著紀錄片故事的徐徐推進,同學們彷彿置身於香港故宮的建設現場,見證著香港故宮從規劃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的全過程,精緻的建築細節、獨特的設計風格,無不訴說著千年文化的傳承以及與外界交流融合的意義。影片結束後,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周兵導演以“創造 傳承 創新——記錄3座故宮中的故事”為題,圍繞藝術形式、立意故事、人性與情感等主題,對北京故宮、臺北故宮和香港故宮三座故宮系列紀錄片的故事立意、創作理念、藝術形式等方面展開了詳細講述。
北京故宮見證了中國從封建王朝到人民共和國的轉變歷史,承載了中華近600年的國家政務活動、文化生活變遷、藝術品設計製造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故事。周兵導演詳細介紹了北京故宮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價值,真誠地向同學們分享了他選擇故宮作為拍攝物件的初心,“歷經幾百年歲月,古老的紫禁城依然不斷給今天的人們帶來新的驚奇,在這座滄桑而神秘的宮殿中,不知還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在故宮的建築進行大修的同時,它的內部也在發生著變化,有40多年曆史的珍寶館和鐘錶館重新佈置後再次開放,同樣的文物,帶給人們的是全新的感受。”為了讓更多人瞭解故宮、走進故宮,他創造性地採用多種藝術表現手法,包括紀實文獻、口述歷史、情景再現、動畫等方式,生動形象地展示北京故宮的歷史文化價值。
視線轉向寶島臺灣,臺北故宮裡儲存著大量珍寶,這些珍貴文物的背後是一段因戰亂而起的文物大遷徙。周兵導演從文物在臺灣的存放現狀講起,講述了專家們如何在艱苦的條件下保護和宣揚中華文明的故事。
臺北故宮藏品中的青銅器、瓷器、玉器和書法等展現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是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和歷史見證。為了將海峽兩岸的文化根脈緊密地聯結在一起,他深入閱讀文獻資料,透過口述史訪談重溫歷史現場,融合動畫、情景再現、MTV和戲劇舞臺等多種方式,講好臺北故宮的故事。
在對香港故宮的講述上,周兵導演“空間”“文脈”為關鍵詞,重點分享了有關創新的故事,強調了其在設計、建造、布展和開啟過程中的創新性。從概念設計到建成的全過程,以及展覽策劃的挑戰和團隊的努力,周兵導演展現了香港故宮的創新實踐,利用紀實、口述和廣告等形式,對香港故宮進行了全方位傳播。他說道:“創造性地透過記錄一座新建築的建造過程,串聯起故宮文化的歷史傳承,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香港的新發展。”
講座末尾,周兵導演格外強調了人性與情感在歷史和現實中的重要性他認為,無論是創造、傳承還是創新,核心都是一個個鮮活的人,他們有溫度、有愛恨情仇和夢想追求。每一部紀錄片故事背後,都是人文精神和情感紐帶的關照。
本次“大師課”的最後,現場同學就紀錄片創作、如何講好故事、如何兼顧內容和形式等話題積極踴躍地提問,周兵導演一一做出耐心解答。
2023級學碩曾未希:
如何選擇敘述故事的切入口?
周兵導演:故事的開頭應當是新穎的、有創意的,新的發現或重要發現可以放在片子的開頭,同時也要注重敘述的邏輯性。
2024級專碩郭思航:
內容與形式的先後性該如何把握?
周兵導演:紀錄片生產,首先是核心資訊的確認,再考慮如何轉化為故事,最後才是藝術形式的設計,藝術形式永遠是服務於資訊的,而不能“為了藝術形式而藝術形式”。
2023級學碩張雨龍:
如何實現理想目標和現實工作的平衡?
周兵導演:一方面要鍛鍊好本領,確保打好基礎;另一方面,最好把平臺、市場的需求和自我表達的需求相結合,等待機會的到來。
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是目前國內舉辦時間最長、規格最高、影響最大的紀錄片行業盛會之一,在盛典三十週年之際,眾多專家大咖、業界精英進入高校開講“大師課”。本次周兵導演主講的“大師課”為南大新傳師生帶來了一場以三座故宮為載體的思想和文化盛宴,在業界與學界、專家與學生的對話中實現經驗交流和思想碰撞,也是南大新傳緊密聯絡業界、實踐育人的重要體現。
【關注「愛上紀錄片」更多精彩】
出品人:周兵
主編:張安寧
編輯:Kana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