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我在看腳踏車,感覺騎車的趨勢已經穩定崛起,不大像是玩飛盤一樣成為過眼雲煙。前幾天我見了個朋友,幾周不見,虛胖盡去,摸上去又是一條鐵打的漢子。問是怎麼做到的,回答正是騎車,週末從家裡騎到北京潭柘寺,到了不看紅葉,掉頭直接再騎回家,自然就變成了鐵男。
我查了下地圖,往返120公里。
回想我初高中時代,99%的男生確乎都如同柴狗一條。那時候人人都騎車,上學騎車,聚會騎車,郊遊騎車,到哪裡都騎著一輛鳳凰永久或者飛鴿。夏天的時候昆明日頭大,一個個曬成精瘦的黑狗,腦門黑得發亮。冬天的時候昆明北風烈,一個個吹得滿手都是皴裂,小臉兩團鍋巴。
我永遠都記得一群人騎車去郊遊,5公里的盤山路上所有人都趴在腳踏車龍頭上撅著腚用力踩踏板。我落在後面,一抬頭前面都是一枚枚生動活潑的屁股在左右扭動。瘦歸瘦,那時候沒有人想一輩子騎腳踏車。想的是騎摩托,沒有輕騎,有輛邊兜三輪摩托也是好的。還有風帽和護目鏡,戴起來很神氣,就像是陸地飛行員。
轉眼間各奔東西,轉眼間追求汽車去了,轉眼間又追求電動汽車去了。我還沒想好要不要換電動汽車,他們又開始調轉頭騎上了腳踏車。我就想大喊一聲停:當初當年大家在山路上爬坡的時候,明明不是這樣說的。當時說的是將來除了上廁所自己親自動手之外,不想再動一根小指頭。現在的腳踏車又是怎麼一回事?
說話間就去登山了,說話間就去健身了,說話間就去徒步了,說話間就去馬拉松了,說話間你們鉛華盡洗,片腿騎上了腳踏車。我在朋友圈看著,這些年看過高爾夫球杆又看登山杖,看過登山杖又看釣魚竿。在體力勞動者的朋友圈看過最多心靈雞湯,在中產階級的朋友圈裡看過最多體力運動。體力勞動者肌肉發達,皮膚緊緻,但是自拍照裹得嚴絲合縫。中產階級換著運動背心和瑜伽褲,不斷展示鬆鬆垮垮的肉體,胳膊下的兩片hello肉就像是蝴蝶扇動翅膀。
王菲說:蝴蝶飛不過滄海,誰又能忍心責怪?
看下來腳踏車是迄今為止我最想參與的運動。今年我感覺一切都在復古,舊日里的各種生活習慣換了個方式又回來了。比如說以前的掃街嘴,從街頭吃到街尾,現在叫做探店,不單不花錢,還可能靠直播和影片節目賺錢。以前沒事上街閒遊浪蕩的人,叫做社會青年,現在換個名字叫City Walk,大家就毫無心理負擔地浪了起來,自拍會得到很多點贊。腳踏車回來也沒什麼奇怪的,我都做好打算等有了腳踏車,週末騎車到朋友家去拷電影。
於是,我對比著各種曬出來的圖片,去電商平臺做了些搜尋和研究工作。其中價格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來,許多人的腳踏車已經達到半輛乃至一輛汽車的價錢。再算上各種專業配件和裝備,那就是一個很驚人的數字。原來是我淺薄了,我以為這是復古,大家又重新回到1980年代,一群人騎著腳踏車在山路上爬坡。不是的,就算是回到1980年代,今天騎車的人,也是當初在我們身邊呼嘯而過的摩托車手—我們並不在同一條賽道上,從來都不是。
我慾火全消,就有點像是2014年,我在高爾夫球訓練場以50塊錢一小時的價格練了一小時發球,然後自信滿滿地問了一下高爾夫球卡的價格之後情形一樣。我對生活的熱情立即退燒了,但是我對自己的認知卻更深入了,我對生活的認知也更真實了。
做出選擇並不困難,我決定繼續用手機刷共享單車。雖然那車上貼滿了小廣告,雖然蹬起來比較費力費膝蓋,雖然過減速帶時能把人尾椎都震裂,但是我每次出行所需要的距離就只是騎一塊五的,足夠了。而且,無論我騎哪一種腳踏車,街上都不會有人多看我一眼。當我騎在腳踏車上時,無論是看起來是黑鐵一坨,還是豬肉兩扇,沒有人會在意。
人總是需要解決自己和世界之間的關係問題。為了解決問題,要麼就需要工具,比如說在自己和世界之間放上一根魚竿,一輛腳踏車,一雙跑鞋注入此類的東西。用工具解決就比較昂貴,釣魚也可以釣到需要半倉庫的裝置。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透過調整自我認知的方式解決自己和世界之間的關係,這就不需要任何工具,比如說我這種方式。
這種方式是如何得來的呢?主要還是靠鄰居。有幾次我胡亂穿上衣服下樓吃飯,吃完飯在星巴克順便買兩杯咖啡回家(一杯用星星兌換,一杯直接買)。我提著星巴克紙袋子在小區院子裡往回走,順手摸出一杯來喝一口,然後再放回去。這時候我每次都能看到周圍鄰居恐懼和厭惡的目光,就差把“外賣員偷喝咖啡啦”幾個字寫在了臉上。
標題:《蝴蝶》
創作者:和菜頭的小肉手
AI演算法提供:Midjourney V5.2
Prompt:Butterfly on a two-tone background, in the style of minimalist color field, multi-layered geometry, bold lines, vibrant color, purple and yellow, 32k UHD –ar 3:2–v 5.2
槽邊往事和菜頭 出品
【微訊號】Bitsea
個人轉載內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無需特別申請版權許可。
請你相信我,
我所說的每一句話,
都是錯的
禪定時刻
什麼是解釋型學者,什麼是分析型學者?
就是說,當老爸打兒子的時候,解釋型學者跳出來說:沒錯!老子打兒子,天經地義!《Nature》最近一期有論文說體罰孩子能提升未來孩子收入水平達27.45%……
而分析性學者看了會說:從歷史上來看,家長體罰孩子在 1XXX 年開始就被視為不人道的野蠻做法。從法律上來看,這個行為違反了 xxx 法第 XXX 條第X 款。從社會行為學的角度看,訴諸暴力的教育手段說明當事人缺乏……
無論解釋型和分析型學者怎麼說,都比不上隔壁王叔叔。他聽到了哭喊聲,強忍著心痛,默默撥打了報警電話。

《肖像》
和菜頭的小肉手
Midjourney V5.2
南派三叔專區

南派,這張《荒村》送給你。
《槽邊往事》專營店營業中
關鍵詞
還是
腳踏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