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2025,鉅變的上海,令人唏噓

▲ 設為星標,以防失聯

每天一條獨家原創影片
最近,一場關於上海的建築展引起了廣泛關注,
開展一個半月,吸引近20萬人參觀。
展覽彙集了劉家琨、
王澍等多位普利茲克獎得主,
和眾多國內外知名的建築設計機構。
1000平的空間裡,
80多個經典建築案例,超300件展品,
講述了上海從1949年以來
75年的成長史。
金茂大廈建設過程歷史影像,1999年金茂大廈建成。由SOM提供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室外實景攝影。2009年。攝影:H.G. Esch。由KPF建築設計事務所提供
除了欣賞精緻的城市地標模型,
觀眾還在這找到無數的“上海記憶”:
80年代至今,上海人的住宅如何一步步變化;
90年代浦東開發後,陸家嘴天際線如何形成;
2010年世博會,上海重新與世界連線……
展覽現場,80年代的居住記憶

由西岸美術館與同濟大學聯合呈現的特展“建造上海:1949年以來的建築、城市與文化”,展現了當代的上海城市是如何建成的
7月,一條與主策展人、
同濟大學教授、建築學者李翔寧
聊了聊這場建築大展背後的故事。
從模仿西方到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
從轟轟烈烈的大拆大建,
到一個個更考慮居民感受的小空間,
“這是一個城市成熟的標誌。”
編輯:馬詩韻
責編:陳子文
南京東路。1992年。畫面遠處的東方明珠仍未建成
攝影:陸傑。由陸傑城市影像工作室提供
沒有東方明珠的上海,長什麼樣?
1949年新中國成立,而上海在經歷了多年戰火後,百廢待興。人民廣場重新成為了上海的市中心,在此之前,它更被人熟知的身份是跑馬場。而那時的上海沒有陸家嘴天際線,浦東開發還要等40年。
從那時起,用了整整四分之三個世紀,“魔都”才一點點被建設成了如今大家熟悉的樣子。
中蘇友好大廈(現上海展覽中心),資料來源: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頂部五角星安裝,資料來源:華建集團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女性建築師繪製立面,劉秋霞和李蓮霞現場繪製大門渲染圖,資料來源:華建集團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成於上世紀50年代的上海展覽中心,原名“中蘇友好大廈”,當時在全國共有四座中蘇友好大廈,上海的是其中之一。
曲陽新村,資料來源: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漕溪大樓,資料來源:陸傑工作室
戰後初期,城市中的工人階級家庭不斷增長。為了給他們提供經濟又適用的住宅,“工人新村”應運而生,比如“曹楊新村”“曲陽新村”等等。
“工人新村”極大緩解了住房短缺問題,也成為今天的“小區”的雛形。
上海新客站廣場,20世紀90年代,攝影:陸傑
上海新錦江大酒店,資料來源:上海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設中的華亭賓館,1985年,攝影:陸傑
80年代改革開放後,上海沉寂已久的天際線被重新啟用。
國際酒店、商場與辦公樓開始湧現,電視劇《繁花》中曾經出現的聯誼大廈,是上海的第一幢現代化寫字樓。
鐵路車站和機場等大型基礎設施也投入建設,虹橋機場T1航站樓、上海游泳館都是在那時建成的。
建造中的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資料來源: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1994年,華東電力大樓及周邊航拍,攝影:陸傑
在90年代以前,浦東十分空曠,廣闊的土地上稀疏分佈著廠房、倉庫和村莊。
1990年宣佈開發浦東後,陸家嘴城市設計競賽吸引來了中、法、英、意、日等多國的建築師,最終由英國建築師理查德·羅傑斯的方案勝出。

上海展覽中心後方的上海商城,資料來源:上海商城集團
位於上海展覽中心對面的上海商城,是鄧小平改革開放後第一次訪美時,邀請美國知名建築師波特曼來中國設計的,當時大部分中國建築師還沒有住過五星級酒店。
民生碼頭8萬噸筒倉改造,資料來源:蘇聖亮
2010年世博會是上海的大事件,所有市民能再次和世界零距離地交流。而在此之後,黃浦江與蘇州河沿岸也開始了復興,遺留的工業建築紛紛被改造為美術館與博物館。
永嘉路的309口袋公園,資料來源:上海阿科米星建築設計事務所
上海黃浦東岸望江驛,資料來源:致正建築工作室
在經歷了數十年的大拆大建以後,上海的城市建設逐漸變得更接地氣,更接近人的尺度,也有越來越多具有人性溫暖的專案出現,包括口袋公園和橋下驛站。
上海不是一天建成的,那麼75年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以下是李翔寧的自述。

我們對於上海是有兩種記憶的。一種是由於快速建造而誕生的“魔都”,有很多吸引眼球的景象;另一種就像美籍華裔歷史學家盧漢超在《霓虹燈外》寫的,普通市民有煙火氣的日常。
這次我們是做一個上海當代建築的回顧展,從1949年至今,跨越四分之三個世紀,想讓觀眾從中找到自己跟上海有關的記憶。
南京東路。2008年。攝影:陸傑。由陸傑城市影像工作室提供

永嘉路口袋廣場影像資料。由阿科米星建築設計事務所提供。影片素材來源:吳清山、陳平楠、莊慎

最早策展的時候,我們建了一個有三四百個建築的庫。經歷幾輪篩選,最終的80多個案例。一部分是城市地標,比如陸家嘴、人民廣場、上海展覽中心;還有一部分作品很小,但蘊藏著社會的溫度,比如永嘉路口袋公園和武寧路橋下驛站。
八九十年代的住宅內部
1991年我來到上海,進入同濟大學讀書。那時候一些老師和朋友都住在周邊的小區裡,我去他們家裡,感覺空間是非常擠的。
那個時候的住宅,幾十平米都能做出三室一廳,很多家裡甚至是上下鋪,更別提在石庫門改造之前,老弄堂裡的居住環境是非常窘迫的。
但是有幾點讓我驚訝,第一是雖然空間擠,但大部分的家裡都是井井有條的,比較乾淨。第二就是因為居住密度高,所以大家非常渴望公共空間。
外灘“情人牆”
當時外灘有個“情人牆”,你會看到一對對情侶沿著外灘一字排開。在家裡談戀愛,時刻被別人觀察和監視著,最公共的空間反而變成了匿名的、安全的地方。
展覽呈現了曲陽新村的典型戶型模型
不過,要在展覽中呈現八九十年代的住宅,其實是特別難的。工人新村的住宅樓本身平平無奇,但它見證了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
所以我們根據當時的影像作品,用模型還原了住宅的內部,包括傢俱的擺設,牆上掛的裝飾品和家裡的日用品,並且給每一個住宅內部都打了光,用手機拍出來就像是在80年代的某一個住宅裡,能感受到城市和時代的一種記憶。
金茂大廈施工照片。由SOM提供
很多年輕人可能不知道,人民廣場以前其實是跑馬場,最早是靠近外灘的,後來隨著租界不斷向西延伸,它經歷了好幾次變遷。
1949年後跑馬場被收回,成為了政治集會的廣場,每年國慶可能還有閱兵活動。原跑馬總會大樓曾先後被改為上海圖書館和上海美術館,後來經過修繕,現在成為了上海歷史博物館。
上世紀80年代後,人民廣場才逐漸向人文功能轉變,建造了上海博物館、上海大劇院、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等等。
上海城市規劃示意圖
我的夫人寫過一篇博士論文,關於上海市中心的變遷。在不同歷史階段,上海市中心也是不同的。
開埠之前,豫園、城隍廟一帶是華界的中心,租界設立後,又成為了租界的中心。北伐結束,國民政府頒佈“大上海計劃”,他們覺得由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來界定的市中心都不適應當時的政治需要,所以要在江灣五角場造一個新的市中心。
後來日本人佔據上海,由於英法是他們在二戰中的敵人,所以他們規劃從南京路到浦東,做一條很大的軸線,再把外灘全部拆掉,在浦東造一座金字塔形的建築,這也反映了當時日本人想把上海作為大東亞共榮圈的中心城市的想法。
新中國成立後,市中心又回到了上海這座城市的幾何中心,也就是在人民廣場。今天你去國際飯店的門廳裡,還可以看到一座石臺,上面標記著上海的城市原點。
金茂大廈設計草圖。手繪:Adrian Smith。由SOM提供
金茂大廈模型
浦東也是值得一說的,陸家嘴現在是上海的CBD,也見證了城市的變遷。展覽現場有一組圖,每一年都在固定位置,拍攝陸家嘴生長的過程。二十幾張圖放在一起,你能看到陸家嘴在二十幾年裡,從一片空白到高樓林立。
陸家嘴三件套都有很多可以講的故事。比如金茂大廈是一家美國的設計事務所中標的,他們比中國建築師更早意識到中國文化的重要性,因為我們置身其中的人往往對這些文化習以為常,甚至覺得一座傳統的塔不能代表中國城市未來的形象,但是美國設計師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點。所以你看金茂是一座摩登的大樓,但是又用了中國古代的塔的形象,是一層一層遞進的。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手繪設計草圖。手繪:KPF創始人、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主創設計師William Pedersen 。由KPF建築設計事務所提供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區域性模型
環球金融中心最早的設計,頂上是一個圓形,來自於傳統園林當中的月亮門,但是當時在社會上有很多爭論,大家認為很像日本國旗。改了好幾輪的方案,最後把它改成了一個方形,也就是大家口中的“開瓶器”。
上海商城模型
位於上海展覽中心對面的上海商城,是美國知名建築師波特曼設計的。鄧小平改革開放後第一次訪美,就請波特曼到中國來設計五星級酒店,因為當時大部分中國建築師還沒有機會去住五星級酒店。
建造中的上海商城。1989年。由上海商城提供
波特曼有一個概念是“共享中庭”,上海商城一樓車輛通行的部分是架空的。在國人還驚歎於西方的摩天大樓的時候,波特曼已經意識到在中國做建築要結合中國傳統元素,那兩個小門就是他從故宮的一個院落中得到的靈感。
今天,中國建築師已經能夠勝任各種五星級酒店的設計,這種時代的變遷挺讓人感慨的。
世博會的部分保留場館現位於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內
2024年,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內建成了亞洲最大溫室花園
《博覽世界》,2025年,繪造社
20世紀初,上海曾是遠東第一大都市,遙遙領先。日本人在去西方求學前,都會先買一張船票到上海來看一看。但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裡,上海跟世界之間是隔得很遠的,直到2010年世博會,才讓所有上海市民再次和世介面對面交流,對城市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展覽中也設定了世博的板塊。
這次有幾位藝術家的作品一起展出,其中在世博板塊有一幅特別大的畫,把標誌性的世博建築都融進一幅畫裡,很有視覺衝擊力。
展覽現場的陸家嘴天際線,© 劉國威
在展覽的論壇上,中國首位“普利茲克獎”得主、知名建築師王澍將上海形容為“超級模仿者”,“比所有人都聰明,比所有人都快,比所有人質量更高”,因此“感覺比所有中國內地(城市)都要更洋氣,更摩登,更現代”。
我個人覺得,模仿並非完全是不好的。城市的生長和人的成長過程一樣,都是不斷模仿的,沒有一座城市或一種文化是不經任何模仿和交流,可以獨立生長成今天這個模樣的,都有一個學習的過程。而在經歷了模仿階段之後,我們創造的東西也是可以被別人學習的。
《Her》劇照
比如一部好萊塢的電影《Her》,構想的是2050年的洛杉磯,導演選擇在陸家嘴拍攝,他覺得陸家嘴可以被想象為2050年的洛杉磯。
在上海現代化的程序中,當然借鑑學習了很多西方的東西,但同時也加入了一些新的本土元素,形成我們自己的一種獨特的城市經驗。
蘇州河武寧路橋下驛站武寧路橋。2022年。攝影:楊敏。由致正建築工作室提供

這幾年我們在推進15分鐘生活圈,讓大家在家的周邊就能夠感受到便利的服務設施。
我特別愛講兩個“小房子”的例子,一個是永嘉路的口袋公園,這是城市微更新的一個有代表性的作品。
蘇州河武寧路橋下驛站非洲鼓分享會。2022年。攝影:楊敏。由致正建築工作室提供
還有一個就是武寧路橋下驛站,它本來是橋底下堆垃圾的空間,陰暗潮溼,人們不太願意去的。經過了建築師的改造以後,變成了社群中心,有咖啡館和廁所,在特殊時期也為很多快遞小哥提供了庇護所。
永嘉路口袋廣場影像資料。由阿科米星建築設計事務所提供。影片素材來源:吳清山、陳平楠、莊慎
上海的城市改造,從轟轟烈烈的大拆大建,到今天非常精細化地在做每一個小空間,而且會更多地考慮到空間跟環境的關係,以及生活在那兒的居民的感受。
這其實是一個城市成熟的表現。在經過了四分之三個世紀的輝煌歷史之後,接下去上海的發展目標不再只是追求造一個像東方明珠那樣的地標型建築,讓全世界都能看到,而是更多是介入到社會里,去做一些非常棒的小建築。
曹楊百禧公園北段底層開敞空間。2021年。攝影:朱潤資。由劉宇揚建築事務所提供
以後大家不一定要去外灘或徐匯濱江,在不經意的city walk當中,就能在社群周邊發現一些有奇思妙想,又人性化,也不花很多錢的空間,我覺得上海那時才真正地成為一個人們都更願意生活的城市。
題圖來源:小林紀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