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紅建築時代,堅固、實用、美觀的建築還有價值嗎?

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星標👆

知曉圈內事

作為構成城市肌理的單元細胞,建築物群為居民提供了生活場景發生的空間。當然,並非所有的空間都是美的、好的,而關於建築空間的好壞美醜的評價標準實則自古就有。
那麼在網紅建築時代,建築三要素還適用嗎?
作者|胡珊
本欄目文章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和立場

古羅馬維特魯威的建築三要素
在兩千多年前的古羅馬,有一位叫作維特魯威的軍事工程師。他將自己在軍事工程中的建造經驗以及對希臘建築的研究總結成了一本建築理論書籍,這本書籍就是被稱為建築理論開山之作的《建築十書》。維特魯威在此書中曾提出了良好的建築應具備的要素:所有這些建築都應根據堅固(soundness)、實用(utility)和美觀(attractive)的標準來建造。他還進一步闡述了這三要素的內涵,“若穩固地打好建築物的基礎,對建築材料做出慎重的選擇而又不過分節儉,便是遵循了堅固的標準。如果空間佈局設計得在使用時不出錯,無障礙,每種空間型別配置得朝向合適、恰當和舒適,這便是遵循了實用的標準。
法國17世紀出版的《建築十書》
若建築物的外觀是悅人的、優雅的,構件比例恰當並彰顯了均衡的原理,便是奉行了美觀的標準”。《建築十書》中對此的描述不過百來字,但維特魯威大概沒有想到,他提出的三要素對文藝復興時期乃至其後時代全世界範圍內的建築教育及建築實踐都會產生持續、深遠的影響。
中國近代的建築三要素
建築三要素漂洋過海到中國後,它基本的架構內涵並無變化,與原著唯一的差異大概在於因時代背景所衍生的“經濟”。我國近代建築先驅梁思成先生也曾表示,“兩千年前,羅馬的一位建築理論家就指出,建築有3個因素:適用、堅固、美觀。一直到今天,我們對建築還是同樣地要求它滿足這3個方面的要求”。不過在20世紀經濟大發展的背景下,梁先生所言的“美觀”是在適用、經濟的前提下有可能的美觀,著實帶有一點時代特色。
梁思成先生在住宅建築標準及建築藝術問題座談會上的發言
但不管時代如何演變,三要素的基本框架內涵在國內都還是穩固的。當建築系學生還在學校學習西方建築史時,他們便接觸到了維特魯威的建築三要素,這成為了建築系學生關於什麼是好建築的初步印象。當他們以建築師的身份進入社會開始建築實踐時,這三要素也幾乎代表了評價和指導建築實踐的法則。
網紅建築毀城市?打破三要素?
但隨著網際網路流量時代的盛行,一種區別於既往型別的建築應運而生——這就是“網紅建築”。當我們談到網紅建築,我們腦海中可能會想到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美國洛杉磯Vessel,當然國內也湧現出了很多網紅建築,比如央視“大褲衩”、阿那亞全中國最孤獨的圖書館、上海恆隆旭輝天地等。
但不管時代如何演變,三要素的基本框架內涵在國內都還是穩固的。當建築系學生還在學校學習西方建築史時,他們便接觸到了維特魯威的建築三要素,這成為了建築系學生關於什麼是好建築的初步印象。當他們以建築師的身份進入社會開始建築實踐時,這三要素也幾乎代表了評價和指導建築實踐的法則。
北京新央視大樓 ©OMA
對於那些善於打造網紅建築的建築設計團隊或設計師,業界甚至也一度為之冠以“網紅建築師”的稱號。而網紅建築的出現對城市空間的塑造、公眾輿論的導向都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社會上與之相關的爭議也非常多,比如:網紅建築真的好用嗎?它們會毀掉我們的城市嗎?它們會影響大眾對於建築的審美嗎?甚至於,它們是否還可以用傳統的建築標準來衡量?
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有必要對網紅建築的核心進行釐定。網紅建築本質也是建築,冠以“網紅”二字表示其比常規建築更有人氣及流量,而這體現為參觀者在社交媒體上絡繹不絕的拍照打卡。“網紅”不見得是貶義,它代表了建築具有廣泛的社交傳媒屬性。從傳媒角度上來說,網紅建築帶來的傳播度上的熱議也反向佐證了它的成功。
恆基-旭輝新天地/The Roof ©10 Studio
好的建築永遠都值得被關注,而媒體報道是途徑。只是年代不同,建築作品傳播的媒體方式也不同了。以前建築作品的傳播更多是靠傳統媒體,即使是像安藤忠雄這樣的建築大師成名之前也曾給各大建築傳媒機構投過稿。時代發展到今天,建築作品的傳播則是靠小紅書、B站、Tiktok等新型社交媒體。在社交媒體構建的虛擬網路中,大眾對於建築的參與方式變成了“打卡式拍照”。如果你想在一個網紅建築裡拍出“人生照片”,或許在小紅書搜一搜就能快速找到速成版機位攻略。即時影像滿足了建築空間帶給人們的分享欲,也是這個時代大家體驗空間的方式。
如此說來,建築師為什麼要抗拒媒體呢?網紅建築和網紅建築師聽起來雖然有點戲謔,但確實也說明建築師有能力做出吸引公眾的公共作品。當然,網紅建築的質量不一而足了,有曇花一現的短暫網紅,也有四季常青的持續花旦。
不帶預設性的網紅建築vs為網紅而設計的網紅建築
早期的設計師大多沒有讓作品成為“網紅建築”的預設。比如古早網紅建築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出圈並非為社媒傳播而有意為之,畢竟1997年網際網路還沒有連線你我。專案方最初的構想是希望用一個博物館專案帶動衰敗城市的發展,而設計師蓋裡恰好用解構主義的手法為畢爾巴鄂奉獻了一個經典建築,併為城市帶來了更多的遊客。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出圈與其大膽的建築形體設計分不開,而這一點也是後續很多網紅建築的共性特點。
古根海姆博物館 ©Flickr user ndrwfgg licensed under CC BY 2.0
古根海姆博物館 ©Flickr User: dbaron
杭州天目裡成為網紅建築走的則是另一種路徑。同古根海姆博物館一樣,天目裡也邀請了建築大師(倫佐·皮亞諾)。明星建築師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提升了專案的知名度,但天目裡在交付後不僅僅成為了網紅建築,也成了持續的網紅建築。圍合的建築內院確實像建築師所構想的那樣變成了一個容納多元生活場景的容器。那裡既是市集,又是新品釋出會;既是livehouse,也可以是戶外餐廳。天目裡的多元性與包容性讓它吸引著一波又一波人來到這裡,它是好的設計衍生出來的網紅效應。
杭州天目裡 ©goa大象設計
杭州天目裡 ©goa大象設計
而在今天,網際網路前所未有地連線了整個世界,社交媒體對建築營造也產生了莫大的影響,這體現為建築策劃階段專案方會將建築的出圈感及分享價值提前納入方案考慮,有人將此戲稱為“為拍照而設計的空間”。
紐約哈德遜廣場的Vessel所在位置是哈德遜商業區的重要延伸。為了凸顯其地標性,建築師將其設計為一個高50米的類蜂巢金色結構,它由一圈圈環狀的樓梯和小平臺構成,極具視覺衝擊感。在2019年落成之後,Vessel吸引了無數遊客前來拍照打卡,同時在網上也引發了激烈的討論。有建築評論家表示,這個建築確實很紅,但建築作為城市的公共空間,在被拍照之外,還應該讓人們能夠體驗空間。也有年輕的藝術家持相反意見,他認為當今人們參與建築空間的形式早已改變,從進入這個空間變為拍照打卡。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網路時代的網紅建築或許是將建築空間的意義從專業領域推向了更普適的大眾領域。人們是建築的使用者,在社交媒體時代,人們可以選擇透過拍照打卡來與建築進行連線。
Vessel Courtesy of Michael Moran for Related-Oxford

Vessel Courtesy of Michael Moran for Related-Oxford

三聯人文城市論壇曾邀請同濟大學李翔寧教授針對網紅建築做過一期分享。其分享的長沙文和友、阿那亞作為國內網紅建築的代表均具有很強的預設性,二者在設計之初應該是有做過專案定位的,那就是要與參觀者形成強烈的情緒共鳴。說到文和友,與其說它是一座建築,倒更像是一個佈景倉庫。為了搭建出長沙人的童年街景,文和友的創始人收集了幾十萬件從拆遷中回收的老物件並歸置在文和友的倉庫中。文和友出圈後,越來越多的建築界人士也關注到了它,甚至其創始人還被邀請到商業地產大會上做主題演講。可見,隨著網際網路的討論,網紅建築的邊界也在被拓展。
長沙文和友 圖源:網路
長沙文和友 圖源:網路
而阿那亞作為國內高階地產的成功案例,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超越了“網紅建築”的定義,甚至已經是一個網紅社群了。專案的爆火離不開明確的客戶定位及商業運營。在這個邏輯下,甲方又邀請了若干明星建築師在海邊打造了若干有話題度的實驗建築。其中最為著名的應該就是那座全國最孤獨的圖書館了。據說建築師的創作理念源自懷斯的世界名畫《克麗斯蒂娜的世界》,創作靈感的故事氛圍與專案的海邊選址十分契合。2015年海邊的圖書館落成之後,一條影片對專案進行了深度報道,“中國最孤獨的圖書館”這一標題不知抓住了多少網友的心。海邊的圖書館精準擊中了人類普適的情感——“孤獨”,在設計中也做了很多留白框景處理,讓人或醉心於美景眺望大海,或拍出構圖精美的人生照片。

最孤獨的圖書館 ©Vector Architects, Chen Hao

海邊圖書館小紅書拍照機位 圖源:網路

海邊圖書館小紅書拍照機位 圖源:網路
2024年,EKA天物在社交媒體上大火,以“網紅建築群”的標籤出圈。專案前身是上海浦東新區中船航海儀器廠。改造後的園區內,人們可以看到不同風格的建築,中式、日式、工業風、中東風、希臘風,應有盡有。EKA天物園區本身是浦東新區大尺度空間中難得一見的小尺度近人空間,再加上新奇融匯的建築風格以及針對性的招商運營策略,這些都助力它成為了近幾年出圈的舊改商業街區專案。
EKA 天物建築群 ©Shengliang Su
EKA 天物建築群 ©Shengliang Su
當我們縱觀全世界的網紅建築時,我們會發現這些建築有著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高度的公眾參與度與媒體傳播度,但它們也有著很多差異點,也正是這些差異點讓它們成為了網紅建築。或許是極具視覺衝擊感的形式,比如古根海姆、Vessel、央視大樓;或許是情感的共鳴,比如超級文和友、海邊的圖書館,又或者,建築本身已經是一處美好的空間容器,比如杭州天目裡。
流量過後,網紅建築還剩下什麼?
社交媒體帶來的知名度當然可以佐證網紅建築的成功,不過網紅建築也如通用網紅一般,其攜帶的流量總會有過去的一天。如果被網際網路衝下沙灘,網紅建築剩下的要麼只有建築,要麼只有一地雞毛。正如凡事必有兩面,可能會有好的網紅建築,當然也會有不盡人意的網紅建築。
當人們在杭州天目裡的廣場上逛集市、聽live的時候,Vessel因為多起跳樓事件被關停。所以當我們爭議網紅建築到底會不會毀掉公眾審美、會不會毀掉城市空間的時候,很有必要拋開網紅的獵奇屬性,而從空間使用者及城市發展的角度來進行評估建築本身。
天目裡“LiveHere!露天音樂趴”  圖源:天目裡
而對使用者而言,一個堅固、實用、美觀的建築空間在今天的社會中仍然具有普適意義,並不會因為時代進步而失去其根本意義。
梁思成先生所言堅固,即房屋要能承擔設計任務所要求的荷載;所言適用,即房屋要合乎實用的要求,包括房間面積、層高、數量,房間與房間之間的動線關係,乃至溫度、空氣、陽光等都符合使用者的需求;所言美觀,則是建築藝術性的標準,即視覺上是否和諧舒適,不過大建設時期提倡的是以經濟為前提的美觀。
而時代發展到今天,建築技術的突破及時代的新訴求給建築師群體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一個好建築的評價原則遠遠不止建築三要素,還納入了智慧、綠色節能等。建築若能同古根海姆博物館一樣帶動城市的發展更佳,這是建築超越個體創造經濟價值的體現。
發文編輯|Wenjin
稽核編輯|Yibo
主編 | Sherry Li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