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東京麗思卡爾頓出發,穿越六本木的蜿蜒街巷。當抵達麻布臺之丘的瞬間,眼前的光線突然被柔和的藤架曲線切割。
Heatherwick Studio設計的Garden Plaza入口像一座被綠植馴服的鋼鐵森林,這便是我對這座全球商業新地標的第一印象。
這片“現代都市村落”由森大廈集團耗時35年、耗資6500億日元打造,不僅以330米的森JP塔拿下日本第一高樓,更迅速成為了東京、乃至亞洲頂級富豪雲集之地。
外灘君實地探訪後,找到了為什麼。


330米天際線上的綠洲
藤蔓山丘與建築的共舞

從麻布臺之丘花園看去,六本木區巍峨的塔樓此起彼伏如鋼鐵浪濤,安達仕、艾迪遜等熟悉的奢華酒店點綴其間。將目光從天空移向地面,鋼鐵森林的根基卻是一片烏托邦般的花園秘境。
這片都市綠洲的誕生,源於一場對“密度”的溫柔反抗。這片佔地8.1公頃的土地,曾被低矮建築與零散業態佔據,如今卻以“被綠色包圍的現代村落”為核心理念,將三座超高層塔樓與下沉花園、中央廣場、藤蔓般的公共空間融為一體。


走近它再看,“藤架”外廊以波浪般的弧線向兩側延伸,玻璃幕牆上爬滿綠植,陽光透過葉片在地面投下斑駁的光影。幾個來自不同國家的居民牽著一隻鬆弛感拉滿的小狗,從% Arabica緩緩走出。
這場景像極了《銀翼殺手》中未來的某個切片:都市與自然並非對立,而是以某種精密的平衡共生。

漫步其中,彷彿置身於一座立體的未來之城,每一步都能觸碰到鬆弛與精緻的平衡,每一眼皆是自然與人文的共生。森JP塔的珠灰色玻璃幕牆在陽光下流轉著柔和的光澤,塔冠如蓮花般舒展,夜晚則在燈帶的勾勒下化身為一盞懸浮於空中的巨型燈籠。
低樓層的設計更顯匠心——英國設計師Thomas Heatherwick以“藤架”為靈感,用曲線交錯的建築外廊串聯起花園與廣場。

中央廣場上,320種植物隨四季更迭,春日櫻瓣輕落,秋日楓紅浸染,冬日則覆上薄雪,成為都市人短暫逃離喧囂的“呼吸之地”。
一位推著嬰兒車的母親坐在長椅上,望著孩子追逐廣場上奈良美智的雕塑《東京的森林之子》,輕聲感慨:“這裡不像東京,倒像一座被時間赦免的島嶼。”

市集菜場和頂奢門店共榮

麻布臺之丘的商業空間,是一場精心編排的感官盛宴。Garden Plaza的低樓層匯聚了愛馬仕、卡地亞、DIOR等奢侈品牌,櫥窗陳列如藝術品般與建築曲線呼應。
愛馬仕的店鋪外牆覆滿綠植,彷彿從石縫中自然生長;寶格麗的珠寶在弧形玻璃幕牆的折射下,與窗外的東京鐵塔構成雙重璀璨。

這種“去符號化”的陳列,讓消費行為變成了某種沉浸式藝術體驗。而最令人流連的,是藤本壯介設計的“麻布臺之丘Market”。這座佔地4000平方米的放射狀市集,如同一座現代版的江戶菜場。
設計師的野心在此昭然若揭——他將4000平方米的市集設計成“倒置的山谷”,地面鋪著暖黃色木材,天花板上垂落數百盞球形吊燈,如同懸浮的螢火蟲群。

在麻布臺之丘,時間可以被摺疊成不同的維度。清晨,%Arabica的京都拿鐵在Tower Plaza的落地窗前氤氳出咖啡香;午後,teamLab無界美術館的光影瀑布中,孩童的笑聲與數字花瓣一同飛舞。
傍晚,人們聚集在森JP塔33樓的Sky Lobby,手握一杯柑橘特調,等待東京鐵塔披上金色晚裝。
站在這裡,玻璃幕牆外的東京塔彷彿觸手可及。夕陽將鐵塔的鋼骨鍍上一層琥珀色柔光,塔尖的航空警示燈與東京灣天際線的霓虹遙相呼應,如同一串懸於暮色中的星鏈。人造光軌與自然暮色在330米高空悄然交匯,將都市的鋒利稜角融化。

這裡的消費體驗充滿矛盾的美感——奢侈品店員從不緊迫追隨顧客,超市收銀員會細心為草莓裹上防撞紙;就連收費的展望臺也因人流控制而顯得從容。一位來自京都的遊客感嘆:“在東京從未如此鬆弛過,彷彿連時間都被綠意馴服了。”
高階化和差異化成為麻布臺之丘引進品牌的關鍵詞,這使得它在強者如林的東京也依然獨樹一幟。當然,最終這裡的一切,還是為了服務於這裡的“人”。

社群革命
一座顛覆想象的垂直村落

麻布臺之丘不僅是一座商業綜合體,更是一場關於未來社群的實驗。兩座塔樓1400戶住宅中,既有安縵公館的頂級富豪,也有年輕家庭與國際學校教師。
生活在這裡的日常大概是:“早晨在中央廣場慢跑,午休時到Garden Plaza B的中村藤吉吃抹茶聖代,下班後帶孩子去teamLab玩到閉館。週末的市集總能遇見鄰居,大家交換食譜,討論新開的畫廊。”
這裡不像公寓,更像一座垂直的村落。

從住宅塔樓走進Garden Plaza B1層,最先被擊中的是氣味。來自泰國香氛品牌THANN的檸檬草精油氣息、大垣書店的油墨味、以及從「パーラー矢澤」飄來的黑毛和牛炸肉餅焦香,在挑高12米的放射狀空間裡交織成一場感官協奏曲。
下午三點,麻布臺之丘的魔法開始顯形。在B1層的「大垣書店」,穿山本耀司黑袍的老者正在哲學區翻閱《資本論》,手邊放著一杯抹茶拿鐵;三樓露臺上,兩位主婦將嬰兒車停在「Davines」沙龍門口,轉身鑽進「HARBS」享用限定的白桃千層派。

傍晚五點半,Garden Plaza的燈光系統開始切換模式。中庭的「雲頂雨棚」亮起暖光,將人影拉長投射在曲面玻璃上,如同皮影戲般流動。
混搭被寫進空間基因——市集洗手間的鏡面貼著小林一茶的俳句,自動感應龍頭流出的卻是伊藤園提供的煎茶味洗手液。當你站在烘乾機前,頭頂的音響會隨機播放落語或坂本龍一的鋼琴曲。

用商業儲存城市文明


這一刻突然理解了森大廈集團的野心:他們不是在建造商場,而是在編織一張網——網眼是藤本壯介的曲線,結點是奈良美智的雕塑,經緯線則是從江戶時代延續至今的市井煙火。
麻布臺之丘的存在,像一則寫給未來的寓言。它證明了一座超大城市可以在密度與詩意、效率與鬆弛之間找到平衡。當遊客登上展望臺,為東京鐵塔的夜景驚歎時,附近的居民正提著Market的牛皮紙袋走向家門。

此時,地標與日常、奢華與煙火,在螺旋上升的建築中悄然和解,商業空間終於跳脫出“交易場所”的桎梏,成為了城市文明的儲存器。或許正如設計師所言:“這裡不是冰冷的混凝土叢林,而是一座讓人想要停留、生活、相愛的都市村落。”

撰文、編輯:walter
攝影:walter


特別企劃



